當談及這些歷史往事時,人們自然會問:既然300年前西方科技就已經傳到中國,為什麽18世紀後中國科學又大大落後於西方?看看當時在康熙宮廷供職的巴多明留下的諸多信件,就不奇怪了。


    巴多明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從巴黎來到中國並進入宮廷。他在參與地理大測繪的同時,把對中國官場的觀察也一一記錄下來寄回法國,收入《耶穌會士書簡集》。比如在談到清朝的天文機構——欽天監時,他說:


    “他們觀察天象的條件簡陋。在欽天監工作一生的人惟一的希望就是能當上欽天監的高級職位……如果監正本人很富有,又愛好科學,他就自己花功夫去搞研究,如果他想對他的前任工作精益求精,增加觀察或對工作方式做些改革,他馬上會在欽天監中成為眾矢之的。眾人頑固地一致要求維持原狀。他們會說,何必自討苦吃、多惹麻煩呢?稍有差錯就會被扣罰一二年的俸祿。這不是做了勞而無功反而自己餓死的事嗎?毫無疑問,這是北京天文台阻礙人們使用望遠鏡去發現視線達不到的東西和使用擺錘精確計算時間的原因。”


    在這種僅有康熙皇帝與個別大臣對科學感興趣的情況下,改進科研製度的社會條件根本不具備。就是皇帝個人這一因素也是每況愈下,康熙朝以後,皇帝們對科學一個比一個缺乏興趣。幹隆朝進入宮廷的法國科學家,如楊自新、蔣友仁等本都是法國學有專長的科學家,但幹隆對科學一竅不通,他們也就隻能為皇帝製作機械鍾錶、西洋樓、大水法(人造噴泉)了。


    康熙皇帝是一位學習型的皇帝,是“二十五史”中惟一了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學精神的皇帝。


    第23章 閻崇年講康熙:對朝政勤慎理政


    康熙處理軍國大政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勤”,另一個是“慎”。


    康熙一生勤政。“勤政實為君之大本,怠荒實亡國之病源”。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就是皇帝大多怠政,而不勤政。萬曆皇帝和天啟皇帝都是有名的怠政庸君。萬曆“怠於臨政,勇於斂財,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萬曆不禦政,導致南北兩京缺尚書、侍郎14員,大學士泡病號請假,內閣大門白天緊閉,尚書虛懸,無人理事,中樞機構癱瘓。宰相方以哲進入內閣八年才得見萬曆一麵,而且是惟一的一次見麵,什麽問題也沒有解決。遇到緊急的軍國大事,皇帝不接見朝臣,不議商國事,也不做出決策。有的大臣跪在朝門外十個小時不起,請求皇帝上朝,萬曆仍然不予理睬。萬曆二十幾年不上朝,有人說是耽於酒色,有人說是首輔縱容,有人說是疾病纏身,但從根本上說是萬曆沒有做皇帝的責任感。天啟也是一樣,整天迷戀木工活,刀鑿鋸斧,玩得津津有味。大宦官魏忠賢專等他玩得高興的時候前去奏報軍國大事,天啟不耐煩地說:你看著辦吧!魏忠賢藉以假傳聖旨。


    清朝的皇帝,從天命汗到光緒帝都是勤政的。他們吸取明朝亡國的教訓,勤理政事。從康熙開始,皇帝每天都要禦門聽政,就是在皇宮幹清門前,由皇帝親自主持禦前朝廷會議。因為最初康熙聽政主要在幹清門,所以稱作禦門聽政。後來聽政的地點經常變化,有時在中南海瀛台勤政殿、暢春園澹寧居、避暑山莊澹泊敬誠殿等。參加會議的主要有六部九卿(禮吏戶兵刑工六部尚書、左都禦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官員。會議有記錄,就是起居注。康熙從14歲親政以來,每天禦門聽政,一年四季,無論冬夏,沒有例外。聽政的時間,一般在早上八點左右,所以又稱“早朝”。康熙的禦門聽政,嚴寒酷暑,從不間斷。他說:“一歲之中,昧慡視朝,無有虛日。親斷萬機,披覽奏章。”即使在康熙十八年發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禦門聽政。康熙從親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


    康熙理政不僅“勤”,而且“慎”。康熙一生謹慎,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反覆調查,慎重決策。下麵舉治河與撫蒙兩個例子。


    先說治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治河,康熙在禦門聽政時,大臣們發生意見分歧。經過調查、麵奏、辯論、驗證等,從正月初十日開始,到十二月二十七日結束,整整進行了一年,才做出決策,真可謂慎之又慎。下麵舉例看康熙治河決策的全過程:


    第一,重視治河。康熙親政後將三藩及河務、漕運三件大事,書寫在宮中柱子上。


    第二,尋根溯源。比如黃河,他派侍衛探查黃河之源,到星宿海,往返萬餘裏,並繪成輿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幅經過實際踏查而繪成的黃河圖。另如永定河。康熙巡視北京通州段河堤,隨駕的有皇太子、皇四子、皇五子、皇八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七子等。他命諸皇子分釘木樁,學用儀盤,親自檢測儀器,記錄測量數據。


    第三,任用能臣。康熙任用治河名臣靳輔和陳潢。靳輔,漢軍鑲黃旗人,以安徽巡撫授為河道總督。受命後,一日八上奏疏,報告治河之策。他的治河方略是:統審全局,河運並治,浚河築堤,束水攻沙,多開引河,量入為出。他重點治理黃河、淮河、運河交匯的清口。陳潢,浙江杭州人,善治水,負才不遇,題詩祠壁。靳輔見而驚異,訪得引為幕友。疏奏多由陳潢起稿,施工亦由陳潢監理。他們督率民工,日夜辛勤,治河大成。但是,靳輔受到諸臣合訐交攻,發生了意見分歧。


    第四,禦前辯論。河道總督靳輔與直隸巡撫於成龍在治河方略上意見相左。爭論的主要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治河水退後出現的田地,是實行屯田還是由豪紳墾占?另一個是為了使河水通暢順流入海,是開浚海口還是修築大堤?康熙不妄加論斷,而是命雙方在幹清門進行禦前辯論,各申己見,互相駁難。關於屯田——於成龍說:“屯田奪民產業,不能實行!”靳輔則說:“丈出之田,作為屯田,抵補河工所用錢糧。因屬吏奉行不善,民怨是實,臣無可辯,唯候處分。”關於開浚海口,靳輔的意見是:開海口雖可泄水,但可能引起海水倒灌。於成龍的意見是:要是加高河堤,堤高一丈五尺,民居在其下麵,一旦河決,無數百姓,將飽魚腹!爭論沒有達成共識,決定再廣泛徵詢意見。


    第五,集思廣益。辯論雙方各有各的理由,康熙不能決斷。他又命鄉裏臨河的在京官員,書寫己見,上報朝廷。


    第六,會議裁決。康熙帝聽了兩方麵的陳述,看了大臣的疏報,交九卿會議裁決:採納了於成龍的方案,將靳輔罷官,陳潢被削職、逮京後病死。


    第七,實踐驗證。康熙帝曾數次派大臣視察河工,檢驗朝廷辯論的意見孰對孰錯。後康熙帝南巡閱河,靳輔扈行隨從。回京後,康熙肯定靳輔治河功績,復還他的原來品級。


    第八,改正錯誤。靳輔之後,命於成龍為河道總督。康熙帝召於成龍入京,問:“過去你說靳輔之短,現在怎樣?”於成龍回答:“臣那時妄言,現在也按照靳輔的辦法去做。”這是對靳輔治河方案最好的結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智慧的星空:聆聽大師心靈的聲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智慧的星空:聆聽大師心靈的聲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