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智慧的星空:聆聽大師心靈的聲音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智慧的星空:聆聽大師心靈的聲音》作者:易中天
簡介:
儒和道是中國文化中截然不同的兩個係統。一個人從事職業的時候去承擔責任。認同規則,在社會上積極努力,就更體現儒家色彩。當一個人回到個人角色中。去放鬆自我,心靈邀遊。熱愛自然。看到生命本質的歡欣。其實就更接近道家的狀態。 ——於丹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城市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冒與國的競爭。地區與地區的競爭將集中地體現在城市與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與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因此我們必將加快我們的城市化進程。 ——易中天康熙可批評的地方有很多,學的地方更多。我想就學兩個宇。一個是“誌”。老年朋友也要立誌。另外一個是“學”,少年要學,中年要學,老年也要學。 ——閻崇年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得讓自己滿意。並且能靠這個養活自己;就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並且讓他們也感到快樂。 ——周國平文學的價值,不僅在於留住人的生命。更大的價值。在於能說出這個生命背後不同的東西。這個不同也許更接近真相。這個真相更加接近生活深處的本質。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第1章 趙亞平:營造社會開放式大學
【趙亞平】
自古以來,中國的講壇文化就盛行不衰,距今太遙遠的不說,就近說起。有“千年學府”美譽的嶽麓書院是文化與學術思想的匯聚和傳播之地,開放式講學、不同學派的學術觀點兼容並包,造就了嶽麓書院優秀的教育傳統。歷史上朱熹、張栻在這裏同台對講,留下了“朱張會講”的美談。講壇上開放式講學也因此成為中國優秀文化傳統。
中國古老的講壇文化在吸取國外大學的現代因子之後就形成了講座之風,北京大學算是得風氣之先。蔡元培先生執掌北大期間,北大的講壇空前活躍。兼容並包的辦學思想,引得無數文化名流競相前往,講座由此蔚然成風。講壇文化的歷史功用遠非如此簡單,北大正因講壇文化的推動從而形成了百年來追求自由、探索真知的優秀傳統。馬寅初任校長期間,利用自己廣泛的社會關係積極邀請各界名流來北大演講,幸運的北大學子既豐富了知識,也開闊了眼界。
我們身處21世紀——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新世紀,有著“海量信息”和“溝通無極限”的時代特徵,我們還需要講壇文化抑或講座之風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
當下的時代發生著劇烈變化,21世紀已經走過了頭8年,我們不得不注視這樣的現實:全球從經濟高溫時代逐步轉向文化高熱新時代。十多年來,我們經歷了全國範圍內的“人文精神大討論”、“國學熱”,還有世界範圍內的“反現代化浪cháo”。我們不禁要問,越來越文明的世界為什麽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揚文化的旗幟?渴求人文的關懷?希望得到文化的滋潤?其實,道理很簡單,對於文化內涵的理解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素養,而且有助於我們選擇正確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一個國家的衰落往往不是經濟的落後,而主要是文化的衰落。閉關鎖國造成了中國的落後,30年改革開放成就了我們的強盛。盛世之中國當需思想文化的高度和力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時代,文化對推進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作用絕不能低估。為此,作為承擔思想引領責任的大眾傳媒——湖北長江商報和頗有社會影響的經濟實體——武漢美聯地產,我們除了追求發展經濟的目標,還有責任和義務去探尋各種經濟行為背後應該維繫著一種怎樣的文化行為。對於孟子而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之樂事;對於學子而言,遊學於高等學府,親炙名師教澤,亦為人生善緣;對於廣大的世俗民眾,能在閑暇之餘,目睹名師風采,傾聽大師教誨,真是千載難逢的際遇。惜乎當下高等教育普及到一個角落尚屬奢望,大學也還一時難以拆除圍牆,向社會開放課堂。“長江美聯大講壇”的創意,由此應運而生。
然而,文化的創造並非對於傳統的簡單延續,其薪傳和發展有自身的獨特規律。中華文化中有許多孔孟、老莊的烙印,但從未有人因此而下結論說這就是一種同構的複製。世界文化同樣如此,誰都知道古希臘文化是今天西方文化的源頭,但誰又敢於說西方現代文化是從古希臘照搬而來?有一條需要強調的真理,文化的創造也從來不僅僅是文化人的事業,還需要整個民間大眾的廣泛參與。從這個意義上說,倘若我們不重視用公共文化資源催生民間活力,不用市場手段去激活傳統文化資源,不動用現代科技去創新傳統文化的形式,那麽,最終的結局將是難以實現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今天,有許多解釋可以用來說明文化的涵義,有許多理解能夠證明文化的分量,在此,不需要太多的說明。“長江美聯大講壇”希望傳播的是:文化和學術並非深不可測,隻是日常生活常識的綜合體現,是一種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是一種思維方式,在此基礎上,文化才會對個人行為產生製約或提升作用,同時給予人們想要的並讓他們改變世界。作為受眾,聆聽大師們深入淺出的講解,從中受到感染與薰陶,可以讓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競爭,學會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放寬胸襟,開闊視野,辨明是非,科學思考,以更聰明的戰略和有效的謀劃,創造屬於自己、屬於集體和屬於社會的未來。文化是生活的、全覆蓋的、不斷創造的,包含著許多可能。同時,文化的創造在互動之中產生更大的能量,在這樣一種好的狀態之中升華出新的因子。
一時有一時之學風,一學者有一學者之個性。“長江美聯大講壇”深望兼容不同風格之學人,還有各行各業之精英,並著重取人文社科諸專業領域,吸納自成一家之言之成果,其內容絕不是教科書上經典內容的灌輸。“長江美聯大講壇”的嘉賓,包括文化專業人士、教授、學者、作家、媒體工作者等各類人員。嘉賓的演講,緊扣社會脈動,貼近生活實際。講壇舉辦的方式,既有生動的演講,又有主持人的評點,也有與會者與嘉賓之間的互動問答。可以這樣說,在講壇的舉辦形式上,我們力求生動活潑而富有創造性,這其實是一種有關文化和有利於文化認知的表達方式,也是各方對文化的一種理解。一座城市在它的成長進程中,經濟的壯大不能代表內涵質量和外在形象的全部。我們常掛在口邊的創意、品牌、歷史、環境等等,還包括與他人相處的方式等等這類屬於文化範疇的元素,是城市動態運行中的重心所在。從長遠來看,能夠持續產生吸附力和想像力的絕非是利潤的誘惑而主要是文化的力量。我們同時希望舉辦這樣的講壇能有力地促進武漢這座名城的健康發展,提高武漢城市的質量品位和綜合競爭力。
簡介:
儒和道是中國文化中截然不同的兩個係統。一個人從事職業的時候去承擔責任。認同規則,在社會上積極努力,就更體現儒家色彩。當一個人回到個人角色中。去放鬆自我,心靈邀遊。熱愛自然。看到生命本質的歡欣。其實就更接近道家的狀態。 ——於丹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城市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冒與國的競爭。地區與地區的競爭將集中地體現在城市與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與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因此我們必將加快我們的城市化進程。 ——易中天康熙可批評的地方有很多,學的地方更多。我想就學兩個宇。一個是“誌”。老年朋友也要立誌。另外一個是“學”,少年要學,中年要學,老年也要學。 ——閻崇年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得讓自己滿意。並且能靠這個養活自己;就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並且讓他們也感到快樂。 ——周國平文學的價值,不僅在於留住人的生命。更大的價值。在於能說出這個生命背後不同的東西。這個不同也許更接近真相。這個真相更加接近生活深處的本質。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第1章 趙亞平:營造社會開放式大學
【趙亞平】
自古以來,中國的講壇文化就盛行不衰,距今太遙遠的不說,就近說起。有“千年學府”美譽的嶽麓書院是文化與學術思想的匯聚和傳播之地,開放式講學、不同學派的學術觀點兼容並包,造就了嶽麓書院優秀的教育傳統。歷史上朱熹、張栻在這裏同台對講,留下了“朱張會講”的美談。講壇上開放式講學也因此成為中國優秀文化傳統。
中國古老的講壇文化在吸取國外大學的現代因子之後就形成了講座之風,北京大學算是得風氣之先。蔡元培先生執掌北大期間,北大的講壇空前活躍。兼容並包的辦學思想,引得無數文化名流競相前往,講座由此蔚然成風。講壇文化的歷史功用遠非如此簡單,北大正因講壇文化的推動從而形成了百年來追求自由、探索真知的優秀傳統。馬寅初任校長期間,利用自己廣泛的社會關係積極邀請各界名流來北大演講,幸運的北大學子既豐富了知識,也開闊了眼界。
我們身處21世紀——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新世紀,有著“海量信息”和“溝通無極限”的時代特徵,我們還需要講壇文化抑或講座之風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
當下的時代發生著劇烈變化,21世紀已經走過了頭8年,我們不得不注視這樣的現實:全球從經濟高溫時代逐步轉向文化高熱新時代。十多年來,我們經歷了全國範圍內的“人文精神大討論”、“國學熱”,還有世界範圍內的“反現代化浪cháo”。我們不禁要問,越來越文明的世界為什麽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揚文化的旗幟?渴求人文的關懷?希望得到文化的滋潤?其實,道理很簡單,對於文化內涵的理解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素養,而且有助於我們選擇正確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一個國家的衰落往往不是經濟的落後,而主要是文化的衰落。閉關鎖國造成了中國的落後,30年改革開放成就了我們的強盛。盛世之中國當需思想文化的高度和力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時代,文化對推進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作用絕不能低估。為此,作為承擔思想引領責任的大眾傳媒——湖北長江商報和頗有社會影響的經濟實體——武漢美聯地產,我們除了追求發展經濟的目標,還有責任和義務去探尋各種經濟行為背後應該維繫著一種怎樣的文化行為。對於孟子而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之樂事;對於學子而言,遊學於高等學府,親炙名師教澤,亦為人生善緣;對於廣大的世俗民眾,能在閑暇之餘,目睹名師風采,傾聽大師教誨,真是千載難逢的際遇。惜乎當下高等教育普及到一個角落尚屬奢望,大學也還一時難以拆除圍牆,向社會開放課堂。“長江美聯大講壇”的創意,由此應運而生。
然而,文化的創造並非對於傳統的簡單延續,其薪傳和發展有自身的獨特規律。中華文化中有許多孔孟、老莊的烙印,但從未有人因此而下結論說這就是一種同構的複製。世界文化同樣如此,誰都知道古希臘文化是今天西方文化的源頭,但誰又敢於說西方現代文化是從古希臘照搬而來?有一條需要強調的真理,文化的創造也從來不僅僅是文化人的事業,還需要整個民間大眾的廣泛參與。從這個意義上說,倘若我們不重視用公共文化資源催生民間活力,不用市場手段去激活傳統文化資源,不動用現代科技去創新傳統文化的形式,那麽,最終的結局將是難以實現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今天,有許多解釋可以用來說明文化的涵義,有許多理解能夠證明文化的分量,在此,不需要太多的說明。“長江美聯大講壇”希望傳播的是:文化和學術並非深不可測,隻是日常生活常識的綜合體現,是一種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是一種思維方式,在此基礎上,文化才會對個人行為產生製約或提升作用,同時給予人們想要的並讓他們改變世界。作為受眾,聆聽大師們深入淺出的講解,從中受到感染與薰陶,可以讓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競爭,學會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放寬胸襟,開闊視野,辨明是非,科學思考,以更聰明的戰略和有效的謀劃,創造屬於自己、屬於集體和屬於社會的未來。文化是生活的、全覆蓋的、不斷創造的,包含著許多可能。同時,文化的創造在互動之中產生更大的能量,在這樣一種好的狀態之中升華出新的因子。
一時有一時之學風,一學者有一學者之個性。“長江美聯大講壇”深望兼容不同風格之學人,還有各行各業之精英,並著重取人文社科諸專業領域,吸納自成一家之言之成果,其內容絕不是教科書上經典內容的灌輸。“長江美聯大講壇”的嘉賓,包括文化專業人士、教授、學者、作家、媒體工作者等各類人員。嘉賓的演講,緊扣社會脈動,貼近生活實際。講壇舉辦的方式,既有生動的演講,又有主持人的評點,也有與會者與嘉賓之間的互動問答。可以這樣說,在講壇的舉辦形式上,我們力求生動活潑而富有創造性,這其實是一種有關文化和有利於文化認知的表達方式,也是各方對文化的一種理解。一座城市在它的成長進程中,經濟的壯大不能代表內涵質量和外在形象的全部。我們常掛在口邊的創意、品牌、歷史、環境等等,還包括與他人相處的方式等等這類屬於文化範疇的元素,是城市動態運行中的重心所在。從長遠來看,能夠持續產生吸附力和想像力的絕非是利潤的誘惑而主要是文化的力量。我們同時希望舉辦這樣的講壇能有力地促進武漢這座名城的健康發展,提高武漢城市的質量品位和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