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開燈嗎?”
z點點頭:“開吧。”
看來他們已不陌生,已經互有了解。但這個下午,是我能記起的他們最早的相見。聽話頭,這個下午z知道o會來。
192
z,正是o從少女時代就幻想著的那種男人。家境貧寒、經歷坎坷、勤奮簡樸不入俗流、輕物利、重精神……z正是能讓o著迷的那種男人。
這樣的男人曾經是少年wr,在他消失的那些年月裏,o毫不懷疑這樣的男人唯有青年wr,她等他回來,從十六歲等到二十八歲。這十二年裏,o完全不知能否再見到wr,但正因為有此未知,她簡直不能認真去想結婚的事。
o終於等來了什麽,我在前麵已經寫過。此後wr在電話裏對o說:“我們仍然還是朋友,好嗎……一般的但是最好的,永遠,永遠的朋友……”這樣的話似曾相識。對,殘疾人c曾經聽到過。o也像c一樣能聽懂:這“朋友”二字,不再是意味了由遠而近,而是劃出了一道界線,宣布了一種距離,是為了由近而遠。“為什麽?”0也像c那樣問,“告訴我,為什麽?”但是o,卻未能像c那樣至少得到了一份回答。wr不回答。但以後的事實作了回答,不久之後wr與一位顯赫人物的女兒結了婚。
o見了wr的婚禮。是見了,不是參加。那完全是巧遇。
一天,o與一群大學時的同學在一家餐館裏聚會。席間自然是互相詢問著畢業後的經歷,詢問著未能與會的同學都在何方,在幹什麽,結婚了沒有或是有了兒子還是有了女兒,自然很是熱鬧。但隔壁似乎更熱鬧,鬧笑聲不斷,一浪高過一浪總是壓倒這邊。
“那邊在幹嘛哪?”
“結婚的,這你還聽不出來嗎?”
“不是新郎就是新娘,家裏一定非比尋常。”
“何以見得?”
“你們沒看見門外的轎車?一隊!‘皇冠’‘寶馬’‘奔馳’。”
“沒準兒是租來的呢!”
“租來的?你去看看車牌子吧。”
有人真的出去看了看車牌。回來說:“咱們能與高官富賈的兒女們隔壁而飲,也該算是三生有幸了吧?咱們要不要一塊兒去敬酒?”
“誰要去誰去,我們還不至於那麽賤。”
“是呀是呀,哪有‘主人’給‘公僕’的兒女敬酒一說,豈不是亂了綱常?”
“你們別他媽一副臭秀才腔兒,你們以為你們是什麽?‘工農兵大學生’!現在‘黑五類’沒了,就屬你們見不得人!”
……
大夥兒都對新郎新娘的模樣發生興趣,輪流出去看,在那婚筵的門前走個來回。
隻有o一言不發,呆坐不動。自打一入席o就聽見隔壁的喧鬧中有個非常熟悉的嗓音,不久她就聽出,那不僅是wr而且是新郎wr。“出去的人有的看清了,有的沒看清。看清了的人回來調侃說,新娘容貌平平,唯個子高壯,有望在投擲項目上拿獎牌;新郎嘛,體重遠不能及新娘,萬務好生調養,否則朝朝暮暮難免都是要受氣的。o的味覺幾近麻痹,嘴裏機械地嚼著和咽著,耳朵裏則塞滿了隔壁的陣陣鬧笑。
終於,她還是藉口去方便一下而離席。
她不敢在隔壁的門前停留,走過那兒時竟不敢側目。她走到院中,在一棵大樹的影子裏獨自站了一會,舒一口氣,不想回去但還是得回去,總不能就這樣不辭而別。回來時她不經意地走進盥洗間,在那兒發現了一個極恰當的角度:盥洗間的門半開著,穿衣鏡裏剛好映見那扇貼了喜字的門。她在那兒磨蹭了很久,終於等見新郎和新娘從那門裏出來送客。那當然是他,當然是wr ,o可以在鏡子裏仔細地看一看他了,也看看那個女人。上次分手的時候過於匆忙,竟至事後回憶起來,wr的樣子還是停止在十七八歲上。o一動不動站在那麵穿衣鏡前,看著那對新郎新娘,看著他們與客人不疼不癢地道別,滿臉堆笑著送客人出去。o以為wr不可能發現她,但是在鏡子裏,送客回來的wr忽然停住腳步,神色驚詫。新娘並未發覺,從他身旁走過獨自回屋去了。走廊裏隻剩下wr愣愣地站著,朝o這邊佇望,那表情無疑是發現了o。o低下頭擺弄一會衣裳,再抬頭,wr仍然站在原地朝她這邊望,鏡子裏四目相對。o和wr,他們就在那鏡子裏互相望著,都不說話,很久,也都沒有表情。那情景就像似在美術館裏,他或者她,麵對一幅畫,一幅寫真的肖像,寫真的他或者她,看得忘記了自己也忘記了那幅畫。直到新娘出來對新郎說了句什麽,wr才快步離去……
就我的記憶所及,這是o與wr的最後相見。
o相信那個女人是會愛wr的,會像自己曾經那樣地崇拜他、愛他,但是o不相信wr會愛那個女人,不相信他與那個女人結婚是出於愛情。
不久o也結了婚。我隻知道此後o也很快就給了婚,至於她的那次婚姻以及她的第一個丈夫,我毫無了解。因而在我的記憶裏,o的第一次婚姻是一塊空白。因而說起o的第一次婚姻,在我的印象裏,便與n的第一次婚姻發生混淆。就是說,一說到o的那次婚姻,n出嫁時的形象便要出現,同樣,一說起n的那次婚姻,o的形象便也就疊附在n的形象上去,拆解不開。她們穿著相同的婚禮服走進同一時空,同一命運。就是說,在這樣的命運中,或在我對這樣命運的印象裏,o和n是不可分的,她們倆在同一個可愛女人的初婚之中合而為一。隻有在這以後,我的記憶才能把她們倆分開。在這以後,隨著o的離婚和第二次結婚,隨著n的離婚和漂泊海外,我才得以把她們區分開。
o像n一樣,相信自己今生今世不會再有愛情了,結婚嘛僅僅就是結婚,不過是因為並不打算永遠不結婚罷了。可是婚後不久,z走進了o的視野,這時她才知道,真正的愛情也可能發生兩次。
但絕不會超過兩次。o在那次毫無準備的遠行中想,如果這次仍然不是,那,她就真的是再也不會愛了。當然她相信這一次是!像上一次一樣,她可以為之等上十幾年,或者更久。第一次是夢,第二次能不能成真呢?在那趟夜行列車裏,和在那個北方陌生的小鎮上,白天和黑夜,o想得癡迷,但又清醒地告訴自己:這是想入非非。你已經三十歲,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幼稚了——這可賀還是可悲?無論可賀還是可悲,事實是,愛情可以有第二次,十六歲或者二十八歲卻不可能有第二次。她在那小鎮上三天三夜,醒也如夢,夢也如醒,終於明白:第一次是夢,第二次大約仍然是夢;第一次夢已在真實中破碎,第二次夢如果不想破碎,唯一的辦法是不要奢望它可以成真。據說歷史上有過永遠埋在心裏的愛情,僅僅屬於你一個人,至死不露。(我希望這能夠給o以寬慰。但是,我唯不懂:至死不露的愛情是怎樣為後人所知而萬古流芳的。)
o從小城回來,一路上除去想到死,感到死的溫存,聽見死神在快樂地撲打翅膀之外,還為自己留下一線生機:她總還是可以到z的畫室去的,不表白,什麽都不說,隻去看,隻要能看見他在那間充溢著油彩味的老屋裏作畫也就夠了。
z點點頭:“開吧。”
看來他們已不陌生,已經互有了解。但這個下午,是我能記起的他們最早的相見。聽話頭,這個下午z知道o會來。
192
z,正是o從少女時代就幻想著的那種男人。家境貧寒、經歷坎坷、勤奮簡樸不入俗流、輕物利、重精神……z正是能讓o著迷的那種男人。
這樣的男人曾經是少年wr,在他消失的那些年月裏,o毫不懷疑這樣的男人唯有青年wr,她等他回來,從十六歲等到二十八歲。這十二年裏,o完全不知能否再見到wr,但正因為有此未知,她簡直不能認真去想結婚的事。
o終於等來了什麽,我在前麵已經寫過。此後wr在電話裏對o說:“我們仍然還是朋友,好嗎……一般的但是最好的,永遠,永遠的朋友……”這樣的話似曾相識。對,殘疾人c曾經聽到過。o也像c一樣能聽懂:這“朋友”二字,不再是意味了由遠而近,而是劃出了一道界線,宣布了一種距離,是為了由近而遠。“為什麽?”0也像c那樣問,“告訴我,為什麽?”但是o,卻未能像c那樣至少得到了一份回答。wr不回答。但以後的事實作了回答,不久之後wr與一位顯赫人物的女兒結了婚。
o見了wr的婚禮。是見了,不是參加。那完全是巧遇。
一天,o與一群大學時的同學在一家餐館裏聚會。席間自然是互相詢問著畢業後的經歷,詢問著未能與會的同學都在何方,在幹什麽,結婚了沒有或是有了兒子還是有了女兒,自然很是熱鬧。但隔壁似乎更熱鬧,鬧笑聲不斷,一浪高過一浪總是壓倒這邊。
“那邊在幹嘛哪?”
“結婚的,這你還聽不出來嗎?”
“不是新郎就是新娘,家裏一定非比尋常。”
“何以見得?”
“你們沒看見門外的轎車?一隊!‘皇冠’‘寶馬’‘奔馳’。”
“沒準兒是租來的呢!”
“租來的?你去看看車牌子吧。”
有人真的出去看了看車牌。回來說:“咱們能與高官富賈的兒女們隔壁而飲,也該算是三生有幸了吧?咱們要不要一塊兒去敬酒?”
“誰要去誰去,我們還不至於那麽賤。”
“是呀是呀,哪有‘主人’給‘公僕’的兒女敬酒一說,豈不是亂了綱常?”
“你們別他媽一副臭秀才腔兒,你們以為你們是什麽?‘工農兵大學生’!現在‘黑五類’沒了,就屬你們見不得人!”
……
大夥兒都對新郎新娘的模樣發生興趣,輪流出去看,在那婚筵的門前走個來回。
隻有o一言不發,呆坐不動。自打一入席o就聽見隔壁的喧鬧中有個非常熟悉的嗓音,不久她就聽出,那不僅是wr而且是新郎wr。“出去的人有的看清了,有的沒看清。看清了的人回來調侃說,新娘容貌平平,唯個子高壯,有望在投擲項目上拿獎牌;新郎嘛,體重遠不能及新娘,萬務好生調養,否則朝朝暮暮難免都是要受氣的。o的味覺幾近麻痹,嘴裏機械地嚼著和咽著,耳朵裏則塞滿了隔壁的陣陣鬧笑。
終於,她還是藉口去方便一下而離席。
她不敢在隔壁的門前停留,走過那兒時竟不敢側目。她走到院中,在一棵大樹的影子裏獨自站了一會,舒一口氣,不想回去但還是得回去,總不能就這樣不辭而別。回來時她不經意地走進盥洗間,在那兒發現了一個極恰當的角度:盥洗間的門半開著,穿衣鏡裏剛好映見那扇貼了喜字的門。她在那兒磨蹭了很久,終於等見新郎和新娘從那門裏出來送客。那當然是他,當然是wr ,o可以在鏡子裏仔細地看一看他了,也看看那個女人。上次分手的時候過於匆忙,竟至事後回憶起來,wr的樣子還是停止在十七八歲上。o一動不動站在那麵穿衣鏡前,看著那對新郎新娘,看著他們與客人不疼不癢地道別,滿臉堆笑著送客人出去。o以為wr不可能發現她,但是在鏡子裏,送客回來的wr忽然停住腳步,神色驚詫。新娘並未發覺,從他身旁走過獨自回屋去了。走廊裏隻剩下wr愣愣地站著,朝o這邊佇望,那表情無疑是發現了o。o低下頭擺弄一會衣裳,再抬頭,wr仍然站在原地朝她這邊望,鏡子裏四目相對。o和wr,他們就在那鏡子裏互相望著,都不說話,很久,也都沒有表情。那情景就像似在美術館裏,他或者她,麵對一幅畫,一幅寫真的肖像,寫真的他或者她,看得忘記了自己也忘記了那幅畫。直到新娘出來對新郎說了句什麽,wr才快步離去……
就我的記憶所及,這是o與wr的最後相見。
o相信那個女人是會愛wr的,會像自己曾經那樣地崇拜他、愛他,但是o不相信wr會愛那個女人,不相信他與那個女人結婚是出於愛情。
不久o也結了婚。我隻知道此後o也很快就給了婚,至於她的那次婚姻以及她的第一個丈夫,我毫無了解。因而在我的記憶裏,o的第一次婚姻是一塊空白。因而說起o的第一次婚姻,在我的印象裏,便與n的第一次婚姻發生混淆。就是說,一說到o的那次婚姻,n出嫁時的形象便要出現,同樣,一說起n的那次婚姻,o的形象便也就疊附在n的形象上去,拆解不開。她們穿著相同的婚禮服走進同一時空,同一命運。就是說,在這樣的命運中,或在我對這樣命運的印象裏,o和n是不可分的,她們倆在同一個可愛女人的初婚之中合而為一。隻有在這以後,我的記憶才能把她們倆分開。在這以後,隨著o的離婚和第二次結婚,隨著n的離婚和漂泊海外,我才得以把她們區分開。
o像n一樣,相信自己今生今世不會再有愛情了,結婚嘛僅僅就是結婚,不過是因為並不打算永遠不結婚罷了。可是婚後不久,z走進了o的視野,這時她才知道,真正的愛情也可能發生兩次。
但絕不會超過兩次。o在那次毫無準備的遠行中想,如果這次仍然不是,那,她就真的是再也不會愛了。當然她相信這一次是!像上一次一樣,她可以為之等上十幾年,或者更久。第一次是夢,第二次能不能成真呢?在那趟夜行列車裏,和在那個北方陌生的小鎮上,白天和黑夜,o想得癡迷,但又清醒地告訴自己:這是想入非非。你已經三十歲,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幼稚了——這可賀還是可悲?無論可賀還是可悲,事實是,愛情可以有第二次,十六歲或者二十八歲卻不可能有第二次。她在那小鎮上三天三夜,醒也如夢,夢也如醒,終於明白:第一次是夢,第二次大約仍然是夢;第一次夢已在真實中破碎,第二次夢如果不想破碎,唯一的辦法是不要奢望它可以成真。據說歷史上有過永遠埋在心裏的愛情,僅僅屬於你一個人,至死不露。(我希望這能夠給o以寬慰。但是,我唯不懂:至死不露的愛情是怎樣為後人所知而萬古流芳的。)
o從小城回來,一路上除去想到死,感到死的溫存,聽見死神在快樂地撲打翅膀之外,還為自己留下一線生機:她總還是可以到z的畫室去的,不表白,什麽都不說,隻去看,隻要能看見他在那間充溢著油彩味的老屋裏作畫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