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宗英老師,您氣色很好。”
她笑了。
我放下果籃,坐在了她旁邊。
她說:“何必還帶水果呢?”
她氣色確實很好,也許因為住院久了,麵容特別白晳,然而嘴唇卻極紅潤,如嬰兒唇。她的頭髮已經全白了,在陽光下白得聖潔。我曾聽翟俊傑說,每次接待客人之前,她必定是要化一番淡妝的。這符合她的待人原則,體現著待人細節和對人的尊敬。然而我看出那日她並沒化妝,以素麵見我,證明她並沒將我視為訪客。她穿的卻並非病服,而是一身完全可以在麵對公眾的場合出現的正式裝。
我說不好意思空手來,也不知她愛吃哪種水果,就隨意選了幾種。
她說她幾乎仍喜歡吃一切水果。
見我放在果籃旁的紙袋裏有幾本厚厚的書,她問:“是你的書嗎?”
我說:“是。已經簽上了名,要送給趙勁。”
她說:“為什麽是送給趙勁的,不是送給我的呢?我比他愛看書。”
我說:“您應該少看書,看書久了也會傷神,不利於養病。”
她說:“我們這種人幾天不看書,會活得找不著北的,是不?”
我不禁地笑了。
她居然向我伸出一隻手,我明白是在要袋裏的書,遂勸道:“這幾本書都太厚,還是不留下吧。”
她卻認真地說:“你的作品,並且都帶來了,怎麽可以不留下給我看?我先看,趙勁後看。我從不嫌書厚。”
我隻得將書取出遞給她,而她一一接過,摞在床頭。我覺得,我一走,她就會拿起一本看的。幾本書中有上、下集的《知青》,我向她講起了關於《知青》之創作、播出的一波三折以及引起的討論、爭議。
我問:“文學是人學,您怎麽理解呢?”
她不假思索地說:“人性之學。”
於是我們討論起文學、文化與人與社會之諸關係來。兩張病床之間的布簾被隻手一挑,另一張床上的阿婆欠身向我們望過來。
黃宗英扭頭笑問:“沒影響您吧?”
阿婆笑道:“你們文化人腦殼裏裝的事體可真多。”
一句話使我和宗英老師都笑了。
我認為,歸根結底,文學及文化應引領人性向善,再向善,永遠向善,這種文學對於缺乏宗教信仰的國人尤其重要。
她點頭同意我的看法,隨即說:“我正是這麽一路寫過來的。現在也仍每天寫幾頁。”
這使我驚訝,問:“這裏怎麽寫呢?”
她說:“將那塊硬板墊在膝上寫。”——她的枕下,露出半塊薄薄的合成板。
我說:“會得頸椎病的。”
她說:“反正已經得了,我前不久在《新民晚報》開了專欄。”
我問有沒有報,想看。
她說沒保留報,因為已經出書了。
我說:“那您可得記著讓趙勁給我一本。”
她說:“這就有。”——讓阿姨從小櫃裏給我找出了一本。
這時趙勁提前來了,遞給她一支筆,替我說:“那得給曉聲哥簽上您的名。”
她說:“不用這支筆。”
於是阿姨遞給她一支便攜毛筆。
她出版的新書的書名是《百納衣》,她用便攜毛筆為我簽下了一行字是“曉聲賢弟存念”。我接過一看,笑道:“怎麽弟子又變成了賢弟呢,我和趙勁他們是平輩呀,今後趙勁豈不是不能叫我曉聲哥了?”
她一時孩子般地無措起來,默默地不知如何是好地笑。
趙勁問:“媽你還有手稿沒有?”
她指指窗台。
趙勁便從厚厚一摞報刊中翻找出了幾份手稿,比來比去,最後選中了一份,扭頭對我說:“哥,你就要這份吧!你看這份品相多好,你當然得保存一份我媽的手稿!”
他的話令我心一揪。
當著八十八歲的前輩的我覺得是不可以那麽說的,即使是兒子。我暗暗捅了他一下,轉身看我的“老師”,她卻仍平靜地笑,伸手要那份手稿。接過後,將我的一本書墊在膝上,又寫下了一行字是——“曉聲小友留念”。
落款“宗英阿姨”。
我從沒那麽稱呼過她。在她八十八歲、我六十三歲的那一天,在一家普通醫院的一間普通病房裏,她將“宗英阿姨”四個字連同自己的一份手稿送給了我。
為的是“留念”。
而那一刻我心亦揪亦暖。
她那篇短文的題目是《快樂的我》。
抄如下:
我每天早起,刷牙,洗臉,然後對著大鏡子微笑,露齒大笑。以笑開始新的一天。
我有四樂。
第一樂:自得其樂。我1925年生,好容易活到快八十八歲了。可以讀書、看報,也可以寫寫。最近剛寫完一萬八千字的簡略自傳,還可以勉強自理生活,不簡單啊!我怎麽能不樂呢?
第二樂:相比著樂。我不跟比我強的比,單跟比我差的比,我還沒癡呆。還能自己在室內走走,還能看懂不知說什麽的電視連續劇。還有朋友來和我談五湖四海六大洲的事。我怎能不快樂呢?
第三樂:助人為樂。這道理再明白不過。且從略。
第四樂:超然的快樂。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呱呱墜地的生日;每個人都算不出自己離開世界的日子。算不出,就不算。超然地活著,快快樂樂地活著。若臨終尚有意識,我要笑著告別人間。
手稿僅一頁半字跡,一字一格,除第二頁有兩處因添句而作了勾線外,無塗改。趙勁小弟說它品相好,果然是的。我一接在手中,立刻看了起來。而“宗英阿姨”也拿起我的一本書翻看。
那時病房裏是極安靜的了。
我看罷,感慨多多。已近中午,灑入病房的陽光更耀眼了。我抬頭望她,見她置身於陽光中,低頭看著我的書,滿頭白髮熠熠生輝,仿佛她本身也在發光。我覺那時的她,美麗極了。
在一家普通醫院的普通雙人病房裏;在連一張小小的足以鋪開稿紙的寫字桌都沒有的環境中;在經常麵對陌生住院人的情況下,她居然能保持良好的心態讀書、寫作,以八十八歲的年齡而言,我覺得她活出了格外令我大起敬意的詩性。
我說:“宗英老師……”
她抬頭看我,笑道:“不打算改叫阿姨嗎?”
我也笑了,表示應該告辭了。
她說:“快開飯了,你倆不走,護士會往外請你倆的。”
趙勁看一眼手錶,驚呼:“哎呀,怎麽十一點半多了!”
我便起身,對她點一下頭。
她也微笑著對我點一下頭。
當我和趙勁走到病房門口,我站住了,不由得回頭望她。
她也正望著我,依然微笑,舉起一隻手,擺了擺。
我說:“以後我會每年都來上海看您。”
她笑了。
我放下果籃,坐在了她旁邊。
她說:“何必還帶水果呢?”
她氣色確實很好,也許因為住院久了,麵容特別白晳,然而嘴唇卻極紅潤,如嬰兒唇。她的頭髮已經全白了,在陽光下白得聖潔。我曾聽翟俊傑說,每次接待客人之前,她必定是要化一番淡妝的。這符合她的待人原則,體現著待人細節和對人的尊敬。然而我看出那日她並沒化妝,以素麵見我,證明她並沒將我視為訪客。她穿的卻並非病服,而是一身完全可以在麵對公眾的場合出現的正式裝。
我說不好意思空手來,也不知她愛吃哪種水果,就隨意選了幾種。
她說她幾乎仍喜歡吃一切水果。
見我放在果籃旁的紙袋裏有幾本厚厚的書,她問:“是你的書嗎?”
我說:“是。已經簽上了名,要送給趙勁。”
她說:“為什麽是送給趙勁的,不是送給我的呢?我比他愛看書。”
我說:“您應該少看書,看書久了也會傷神,不利於養病。”
她說:“我們這種人幾天不看書,會活得找不著北的,是不?”
我不禁地笑了。
她居然向我伸出一隻手,我明白是在要袋裏的書,遂勸道:“這幾本書都太厚,還是不留下吧。”
她卻認真地說:“你的作品,並且都帶來了,怎麽可以不留下給我看?我先看,趙勁後看。我從不嫌書厚。”
我隻得將書取出遞給她,而她一一接過,摞在床頭。我覺得,我一走,她就會拿起一本看的。幾本書中有上、下集的《知青》,我向她講起了關於《知青》之創作、播出的一波三折以及引起的討論、爭議。
我問:“文學是人學,您怎麽理解呢?”
她不假思索地說:“人性之學。”
於是我們討論起文學、文化與人與社會之諸關係來。兩張病床之間的布簾被隻手一挑,另一張床上的阿婆欠身向我們望過來。
黃宗英扭頭笑問:“沒影響您吧?”
阿婆笑道:“你們文化人腦殼裏裝的事體可真多。”
一句話使我和宗英老師都笑了。
我認為,歸根結底,文學及文化應引領人性向善,再向善,永遠向善,這種文學對於缺乏宗教信仰的國人尤其重要。
她點頭同意我的看法,隨即說:“我正是這麽一路寫過來的。現在也仍每天寫幾頁。”
這使我驚訝,問:“這裏怎麽寫呢?”
她說:“將那塊硬板墊在膝上寫。”——她的枕下,露出半塊薄薄的合成板。
我說:“會得頸椎病的。”
她說:“反正已經得了,我前不久在《新民晚報》開了專欄。”
我問有沒有報,想看。
她說沒保留報,因為已經出書了。
我說:“那您可得記著讓趙勁給我一本。”
她說:“這就有。”——讓阿姨從小櫃裏給我找出了一本。
這時趙勁提前來了,遞給她一支筆,替我說:“那得給曉聲哥簽上您的名。”
她說:“不用這支筆。”
於是阿姨遞給她一支便攜毛筆。
她出版的新書的書名是《百納衣》,她用便攜毛筆為我簽下了一行字是“曉聲賢弟存念”。我接過一看,笑道:“怎麽弟子又變成了賢弟呢,我和趙勁他們是平輩呀,今後趙勁豈不是不能叫我曉聲哥了?”
她一時孩子般地無措起來,默默地不知如何是好地笑。
趙勁問:“媽你還有手稿沒有?”
她指指窗台。
趙勁便從厚厚一摞報刊中翻找出了幾份手稿,比來比去,最後選中了一份,扭頭對我說:“哥,你就要這份吧!你看這份品相多好,你當然得保存一份我媽的手稿!”
他的話令我心一揪。
當著八十八歲的前輩的我覺得是不可以那麽說的,即使是兒子。我暗暗捅了他一下,轉身看我的“老師”,她卻仍平靜地笑,伸手要那份手稿。接過後,將我的一本書墊在膝上,又寫下了一行字是——“曉聲小友留念”。
落款“宗英阿姨”。
我從沒那麽稱呼過她。在她八十八歲、我六十三歲的那一天,在一家普通醫院的一間普通病房裏,她將“宗英阿姨”四個字連同自己的一份手稿送給了我。
為的是“留念”。
而那一刻我心亦揪亦暖。
她那篇短文的題目是《快樂的我》。
抄如下:
我每天早起,刷牙,洗臉,然後對著大鏡子微笑,露齒大笑。以笑開始新的一天。
我有四樂。
第一樂:自得其樂。我1925年生,好容易活到快八十八歲了。可以讀書、看報,也可以寫寫。最近剛寫完一萬八千字的簡略自傳,還可以勉強自理生活,不簡單啊!我怎麽能不樂呢?
第二樂:相比著樂。我不跟比我強的比,單跟比我差的比,我還沒癡呆。還能自己在室內走走,還能看懂不知說什麽的電視連續劇。還有朋友來和我談五湖四海六大洲的事。我怎能不快樂呢?
第三樂:助人為樂。這道理再明白不過。且從略。
第四樂:超然的快樂。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呱呱墜地的生日;每個人都算不出自己離開世界的日子。算不出,就不算。超然地活著,快快樂樂地活著。若臨終尚有意識,我要笑著告別人間。
手稿僅一頁半字跡,一字一格,除第二頁有兩處因添句而作了勾線外,無塗改。趙勁小弟說它品相好,果然是的。我一接在手中,立刻看了起來。而“宗英阿姨”也拿起我的一本書翻看。
那時病房裏是極安靜的了。
我看罷,感慨多多。已近中午,灑入病房的陽光更耀眼了。我抬頭望她,見她置身於陽光中,低頭看著我的書,滿頭白髮熠熠生輝,仿佛她本身也在發光。我覺那時的她,美麗極了。
在一家普通醫院的普通雙人病房裏;在連一張小小的足以鋪開稿紙的寫字桌都沒有的環境中;在經常麵對陌生住院人的情況下,她居然能保持良好的心態讀書、寫作,以八十八歲的年齡而言,我覺得她活出了格外令我大起敬意的詩性。
我說:“宗英老師……”
她抬頭看我,笑道:“不打算改叫阿姨嗎?”
我也笑了,表示應該告辭了。
她說:“快開飯了,你倆不走,護士會往外請你倆的。”
趙勁看一眼手錶,驚呼:“哎呀,怎麽十一點半多了!”
我便起身,對她點一下頭。
她也微笑著對我點一下頭。
當我和趙勁走到病房門口,我站住了,不由得回頭望她。
她也正望著我,依然微笑,舉起一隻手,擺了擺。
我說:“以後我會每年都來上海看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