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他知道叫別的男人“爸”是不對的,甚至會感到羞恥。那是人的最初的羞恥感,很脆弱的。正因為太脆弱了,遭遇太強的欲望的挑戰,通常總是很容易瓦解的。此時的人跟動物是沒有什麽大區別的。人要和動物有些區別了,僅僅長大了還不算,更需看夠得上是一個人的那種羞恥感形成得如何了。
能夠靠羞恥感抵禦一下欲望的誘惑力,這時的人才能說和動物有了第一種區別。而這第一種區別,乃是人和動物之間的最主要的一種區別。
這時的人,大約已五六歲了。五六歲了的人仍是小孩兒,但因為他小小的心靈之中有羞恥感形成著了,那麽他開始是一個人了。
如果一個與他沒有任何親愛關係可言的男人如前那樣,手拿一塊糖或一顆果子對他說:“叫爸,叫爸給你吃!”那個男人是不太會得逞的。如果這五六歲的孩子的爸爸已經死了,或雖沒死,活得卻不體麵,比如在服刑吧——那麽孩子會對那個男人心生憎恨的。
五六歲的他,倘非生性愚鈍,心靈之中則不但有羞恥感形成著,還有尊嚴形成著了。對於人性、羞恥感和尊嚴,好比左心室和右心室,彼此聯通。刺激這個,那個會有反應;刺激那個,這個會有反應。隻不過從左至右或從右至左,流淌的不是血液,而是人性感想。
挑逗五六歲小孩兒的欲望是罪過的事情。在從前的年代,無論城市裏還是農村裏,類似的痞劣男人和痞劣現象,一向是不少的。表麵看是想占孩子的便宜,其實是為了在心理上占孩子的母親一點兒便宜,目的若達到了,便覺得類似意淫的滿足……
據說,即使現在的農村,那等痞劣現象也不多了,實可喜也。
接著還說人和欲望的關係。
五六歲的孩子,欲望漸多起來。欲望說白了就是“想要”,而“想要”是因為看到別人有。對於孩子,是因為看到別的孩子有。一件新衣,一雙新鞋,一種新玩具,甚或僅僅是別的孩子養的一隻小貓、小狗、小鳥,自己沒有,那想要的欲望,都將使孩子夢寐以求,備受折磨。
記得我上小學的前一年,母親帶著我去一位副區長家裏,請求對方在一份什麽救濟登記表上簽字。那位副區長家住的是一幢漂亮的俄式房子,獨門獨院,院裏開著各種各樣賞心悅目的花兒;屋裏,牆上懸掛著俄羅斯風景和人物油畫,這兒那兒還擺著令我大開眼界的俄國工藝品。原來有人的家院可以那麽美好,我羨慕極了。然而那隻不過是起初的一種羨慕,我的心隨之被更大的羨慕漲滿了,因為我又發現了一隻大貓和幾隻小貓——它們共同臥在壁爐前的一塊地毯上。大貓在舔一隻小貓的臉,另外幾隻小貓在嬉鬧,親情融融……
回家的路上,母親心情變好,那位副區長終於在登記表上簽字了。我卻低垂著頭,無精打采,情緒糟透了。
母親問我怎麽了。
我鼓起勇氣說:“媽,我也想養一隻小貓。”
母親理解地說:“行啊,過幾天媽為你要一隻。”
母親的話像一隻拿著濕抹布的手,將我頭腦中那塊“印象黑板”擦了個遍。漂亮的俄式房子、開滿鮮花的院子、俄國油畫以及令我大開眼界的工藝品全被擦光了,似乎是我的眼根本就不曾見過的了。而那些貓們的印象,卻反而越擦越清楚了似的……
不久,母親兌現了她的諾言。
而自從我也養著一隻小貓了,我們的破敗的家,對於學齡前的我,也是一個充滿快樂的家了。
欲望對於每一個人,皆是另一個“自我”,第二“自我”。它也是有年齡的,比我們晚生了兩三年而已。如同我們的弟弟,如同我們的妹妹。如果說人和弟弟妹妹的良好關係是親密,那麽人和欲望的關係則是緊密。良好也緊密,不良好也緊密,總之是緊密。人成長著,人的欲望也成長著。人隻有認清了它,才能算是認清了自己。常言道:“知人知麵難知心。”知人何難?其實,難就難在人心裏的某些欲望有時是被人壓抑住的,處於長期的潛伏狀態。除了自己,別人是不太容易察覺的。欲望也是有年齡階段的,那麽當然也分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和生命末期。
兒童期的欲望,像兒童一樣,大抵表現出小小孩兒的孩子氣。在對人特別重要的東西和使人特別喜歡的東西之間,往往更青睞於後者。
當欲望進入少年期,情形反過來了。
伊朗電影《小鞋子》比較能說明這一點:全校賽跑第一名,此種榮耀無疑是每一個少年都喜歡的。作為第一名的獎勵,一次免費旅遊,當然更是每一個少年喜歡的。但,如果丟了鞋子的妹妹不能再獲得一雙鞋子,就不能一如既往地上學了。作為哥哥的小主人公,當然更在乎妹妹的上學問題。所以他獲得了賽跑第一名後,反而傷心地哭了。因為獲得第二名的學生,那獎品才是一雙小鞋子……
明明是自己最喜歡的,卻不是自己竭盡全力想要獲得的;自己竭盡全力想要獲得的,卻並不是為了自己擁有……欲望還是那種強烈的欲望,但“想要”本身發生了嬗變。人在五六歲小小孩兒時經常表現出的一門心思的我“想要”,變成了表現在一個少年身上的一門心思的我為妹妹“想要”。於是親情責任介入到欲望中了。親情責任是人生關於責任感的初省。人其後的一切責任感,皆由而發散和升華。發散遂使人生負重累累,升華遂成大情懷。有一個和欲望相關的詞是“知慕少哀”。一種解釋是,引起羨慕的事多多,反而很少有哀愁的時候了。另一種解釋是,因為“知慕”了,所以雖為少年,心境每每生出哀來了。我比較同意另一種解釋,覺得更符合邏輯。比如《小鞋子》中的那少年,他看到別的女孩子腳上有鞋穿,哪怕是一雙普普通通的舊鞋子,那也肯定會和自己的妹妹一樣羨慕得不得了。假如妹妹連做夢都夢到自己終於又有了一雙鞋子可穿,那麽同樣的夢他很可能也做過的。一雙鞋子,無論對於妹妹還是對於他,都是得到實屬不易之事,他怎麽會反而少哀呢?
我這一代人中的大多數,在少年時都曾盼著快快成為青年。
這和當今少男少女們不願長大的心理,明明是青年了還自謂“我們男孩”、“我們女孩”是截然相反的。
以我那一代人而言,絕大數自幼家境貧寒,是青年了就意味著是大人了。是大人了,總會多幾分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了吧?對於還是少年的我們那一代人,所謂“現實問題”,便是欲望困擾,欲望折磨。部分因自己“想要”,部分因親人“想要”。合在一起,其實體現為家庭生活之需要。
所以中國民間有句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早當家的前提是早“歷事”。早“歷事”的意思無非就是被要求擺正個人慾望和家庭責任的關係。
這樣的一個少年,當他成為青年的時候,在家庭責任和個人慾望之間,便註定了每每地顧此失彼。
能夠靠羞恥感抵禦一下欲望的誘惑力,這時的人才能說和動物有了第一種區別。而這第一種區別,乃是人和動物之間的最主要的一種區別。
這時的人,大約已五六歲了。五六歲了的人仍是小孩兒,但因為他小小的心靈之中有羞恥感形成著了,那麽他開始是一個人了。
如果一個與他沒有任何親愛關係可言的男人如前那樣,手拿一塊糖或一顆果子對他說:“叫爸,叫爸給你吃!”那個男人是不太會得逞的。如果這五六歲的孩子的爸爸已經死了,或雖沒死,活得卻不體麵,比如在服刑吧——那麽孩子會對那個男人心生憎恨的。
五六歲的他,倘非生性愚鈍,心靈之中則不但有羞恥感形成著,還有尊嚴形成著了。對於人性、羞恥感和尊嚴,好比左心室和右心室,彼此聯通。刺激這個,那個會有反應;刺激那個,這個會有反應。隻不過從左至右或從右至左,流淌的不是血液,而是人性感想。
挑逗五六歲小孩兒的欲望是罪過的事情。在從前的年代,無論城市裏還是農村裏,類似的痞劣男人和痞劣現象,一向是不少的。表麵看是想占孩子的便宜,其實是為了在心理上占孩子的母親一點兒便宜,目的若達到了,便覺得類似意淫的滿足……
據說,即使現在的農村,那等痞劣現象也不多了,實可喜也。
接著還說人和欲望的關係。
五六歲的孩子,欲望漸多起來。欲望說白了就是“想要”,而“想要”是因為看到別人有。對於孩子,是因為看到別的孩子有。一件新衣,一雙新鞋,一種新玩具,甚或僅僅是別的孩子養的一隻小貓、小狗、小鳥,自己沒有,那想要的欲望,都將使孩子夢寐以求,備受折磨。
記得我上小學的前一年,母親帶著我去一位副區長家裏,請求對方在一份什麽救濟登記表上簽字。那位副區長家住的是一幢漂亮的俄式房子,獨門獨院,院裏開著各種各樣賞心悅目的花兒;屋裏,牆上懸掛著俄羅斯風景和人物油畫,這兒那兒還擺著令我大開眼界的俄國工藝品。原來有人的家院可以那麽美好,我羨慕極了。然而那隻不過是起初的一種羨慕,我的心隨之被更大的羨慕漲滿了,因為我又發現了一隻大貓和幾隻小貓——它們共同臥在壁爐前的一塊地毯上。大貓在舔一隻小貓的臉,另外幾隻小貓在嬉鬧,親情融融……
回家的路上,母親心情變好,那位副區長終於在登記表上簽字了。我卻低垂著頭,無精打采,情緒糟透了。
母親問我怎麽了。
我鼓起勇氣說:“媽,我也想養一隻小貓。”
母親理解地說:“行啊,過幾天媽為你要一隻。”
母親的話像一隻拿著濕抹布的手,將我頭腦中那塊“印象黑板”擦了個遍。漂亮的俄式房子、開滿鮮花的院子、俄國油畫以及令我大開眼界的工藝品全被擦光了,似乎是我的眼根本就不曾見過的了。而那些貓們的印象,卻反而越擦越清楚了似的……
不久,母親兌現了她的諾言。
而自從我也養著一隻小貓了,我們的破敗的家,對於學齡前的我,也是一個充滿快樂的家了。
欲望對於每一個人,皆是另一個“自我”,第二“自我”。它也是有年齡的,比我們晚生了兩三年而已。如同我們的弟弟,如同我們的妹妹。如果說人和弟弟妹妹的良好關係是親密,那麽人和欲望的關係則是緊密。良好也緊密,不良好也緊密,總之是緊密。人成長著,人的欲望也成長著。人隻有認清了它,才能算是認清了自己。常言道:“知人知麵難知心。”知人何難?其實,難就難在人心裏的某些欲望有時是被人壓抑住的,處於長期的潛伏狀態。除了自己,別人是不太容易察覺的。欲望也是有年齡階段的,那麽當然也分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和生命末期。
兒童期的欲望,像兒童一樣,大抵表現出小小孩兒的孩子氣。在對人特別重要的東西和使人特別喜歡的東西之間,往往更青睞於後者。
當欲望進入少年期,情形反過來了。
伊朗電影《小鞋子》比較能說明這一點:全校賽跑第一名,此種榮耀無疑是每一個少年都喜歡的。作為第一名的獎勵,一次免費旅遊,當然更是每一個少年喜歡的。但,如果丟了鞋子的妹妹不能再獲得一雙鞋子,就不能一如既往地上學了。作為哥哥的小主人公,當然更在乎妹妹的上學問題。所以他獲得了賽跑第一名後,反而傷心地哭了。因為獲得第二名的學生,那獎品才是一雙小鞋子……
明明是自己最喜歡的,卻不是自己竭盡全力想要獲得的;自己竭盡全力想要獲得的,卻並不是為了自己擁有……欲望還是那種強烈的欲望,但“想要”本身發生了嬗變。人在五六歲小小孩兒時經常表現出的一門心思的我“想要”,變成了表現在一個少年身上的一門心思的我為妹妹“想要”。於是親情責任介入到欲望中了。親情責任是人生關於責任感的初省。人其後的一切責任感,皆由而發散和升華。發散遂使人生負重累累,升華遂成大情懷。有一個和欲望相關的詞是“知慕少哀”。一種解釋是,引起羨慕的事多多,反而很少有哀愁的時候了。另一種解釋是,因為“知慕”了,所以雖為少年,心境每每生出哀來了。我比較同意另一種解釋,覺得更符合邏輯。比如《小鞋子》中的那少年,他看到別的女孩子腳上有鞋穿,哪怕是一雙普普通通的舊鞋子,那也肯定會和自己的妹妹一樣羨慕得不得了。假如妹妹連做夢都夢到自己終於又有了一雙鞋子可穿,那麽同樣的夢他很可能也做過的。一雙鞋子,無論對於妹妹還是對於他,都是得到實屬不易之事,他怎麽會反而少哀呢?
我這一代人中的大多數,在少年時都曾盼著快快成為青年。
這和當今少男少女們不願長大的心理,明明是青年了還自謂“我們男孩”、“我們女孩”是截然相反的。
以我那一代人而言,絕大數自幼家境貧寒,是青年了就意味著是大人了。是大人了,總會多幾分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了吧?對於還是少年的我們那一代人,所謂“現實問題”,便是欲望困擾,欲望折磨。部分因自己“想要”,部分因親人“想要”。合在一起,其實體現為家庭生活之需要。
所以中國民間有句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早當家的前提是早“歷事”。早“歷事”的意思無非就是被要求擺正個人慾望和家庭責任的關係。
這樣的一個少年,當他成為青年的時候,在家庭責任和個人慾望之間,便註定了每每地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