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屠格涅夫的《木木》和《獵人日記》並不是寫給農奴和農民看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不是寫給黑奴看的;《午夜舞會》不是寫給被冷酷拷打的士兵看的;《伊凡的信》不是寫給孤苦伶仃而又不得不給地主老爺做童僕的小伊凡們看的;《在底層》不是寫給人生陷入無望困境的失業者們看的;《悲慘世界》不是寫給冉·阿讓們看的;《萌芽》不是寫給當牛做馬似的礦工們看的;《祝福》也不是寫給祥林嫂們看的……
以上一些書的及時問世,及時地體現著文化的良知。
當文化也沒了良知,集體朝理應被同情的階層和人們背轉過身去佯裝未見的時候,那樣一個國家也就向和諧的宗旨背轉過身去了。
而打壓文化的良知,乃是打壓全社會最底線的良知。
而連文化的同情都獲得不到的一部分民眾,乃是最不幸的民眾。
我以我眼看世界,凡經濟發達國家的文化,其文化之意義曾體現於特別重要的兩個方麵——啟蒙了窮人和教育了富人,從而,文化了國家。我認為這是比革命偉大的意義。文化當然絕不僅僅有以上兩個方麵的作用。但倘竟從來沒有好好地起到過以上兩個方麵的作用,其文化的品質,無論怎樣提升了來進行評論,都是可疑的。
於是聯想到了“希望工程”,據有關資料統計——它的絕大多數捐款者,乃是小學生、中學生和退休了的老人們。
我們中國的老人和孩子們還具有同情心和善良,這實在是中國的安慰。
我以我眼看中國,我們的孩子們和老人們,並不是人文主義的文化首先要教育的對象。
自然,旁人們也不必首先接受此種教育。
心靈中沒有吸收過飽滿的人文主義教育的人,不配當公僕。因為他不可能有什麽人文主義的情懷,非當也當得很冷漠——對人民的疾苦……
心靈中沒有吸收過飽滿的人文主義教育的人,縱然富了,也不可能是一個可敬的富人。因為他將寧肯贈豪宅和名車給女人,哪怕僅為一夜風流,卻不太會捐出區區一百元幫一個窮孩子上得起學……
人文主義文化在教育西方國家的公僕和富人方麵,真的不可謂不成功,起碼是比較地成功。
中國在這方麵需要多少安徒生們呢?需要多少個時代呢?全世界都需要我們這樣,我們因而感受到,不但人類的社會,連整個世界都少了某些荒誕性,多了幾分合理性。
給自己的頭腦幾分尊重——我們因而發現,娛樂使我們同而不和,思考使我們和而不同。
給自己的頭腦幾分尊重——我們將會發現,思考的過程、產生思想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快樂的過程。這種快樂是其他快樂無從取代的。
給自己的頭腦幾分尊重——我們將因而活得更像個人,更愉快,更自然……
3.拒做儒家思想的優秀生
文化是一個內涵極其廣泛極其豐富的概念。我想僅就中國文化中的思想現象,而且主要是關於國家、民族、民主和知識分子們亦即古代文人們與權力、權勢關係的某些思想現象,向諸位匯報我自己的一點兒淺薄之見。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傳說和古人追述之中的朝代,始於公元前2070年,距今4000餘年了。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那麽商朝應該說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史、文化史的端點。其後一概思想現象,皆由此端點發散而存。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就應該是春秋戰國時代了,那是一個大動盪、“大改組”的歷史階段,統治權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可謂波瀾動魄,時事驚心。也許正是因為那樣一種局麵,促使和刺激中國古代的思想者們積極能動地思考統一與統治的謀略。他們相互辯論,取長補短,力爭使各自的思想更加係統、成熟,具有說服力。那是中國古代思想者們自發貢獻思想力的現象,後人用“諸子百家”來形容。而孔子當之無愧地成為那一時期的思想家。
以當時而談,孔子們的思想確乎是博大精深的。政治、軍事、經濟、民生、文化、風俗、人和自然、家庭、人以及自身的關係,如生老病死,我們古代的思想家們當時都想到了。
我們的古代思想家們,是特別重視思想美感的,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比如“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一句古代名言,道理並不深奧,但與天與地進行了修辭聯繫,語境宏大開闊,不僅具有思想美感,而且具有極為親和的說服力。因為其修辭暗示顯然是——且不論你能否做到,隻要你願意接受此思想,你仿佛就已經是君子了。而是君子的感覺,當然是人人都願有的令人愉快的感覺。正確的思想,以美的語言或文字來傳播,才更有利於達到其教化作用。我們古代的思想家們,既不但重視思想力的美感,分明還深諳並尊重接受心理學。
看我們的當下,有些官員的話語,即使在宣傳很正確的思想時,也往往是令人打瞌睡的,有時甚至是令人極其反感的。他們宣傳思想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難以令人恭維的,缺乏形象生動的詞彙,仿佛一旦撇開人人耳朵都聽出老繭來了的那一套“政治常用詞”,便不會以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了。還每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思想特權者的盛氣淩人的語勢訓人,使別人感到思想壓迫。
我認為,他們尤其應該向我們古代的思想家們學習。我們古代思想家們的思想,還是很精粹的。
比如“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一絕妙比喻,即使從文學角度來看,也堪稱佳句經典。“苛政猛於虎”,則一針見血。
曾經有一段時間,簡單粗鄙的思想方式特別流行,比如“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應該說這句話的本意是不錯的。但“破”字,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代,都更應該是一個包含智慧性的動詞才對,是指盡量採取智慧性的主動態度。好比一盤看起來的死棋,也許並非真的每一個棋子都沒有活步了。也許發現了哪一個棋子的一步活步,便全盤僵局改變,所以才有一個詞叫“破局”。在作文章方麵叫“破題”,數學、幾何裏叫“破解”。而在某些人士那裏,“破”的意思似乎便是徹底“破壞”掉,以摧毀為能事。
我個人認為,鏟倒性的思想力,難免更是思想衝動力。思想衝動力也是浮躁之思想力。目的縱然達到,代價往往巨大。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在方法和目的之關係方麵,是很重視代價大小的。
我覺得,中國古代思想家們的思想遺產有如下特徵:1.農耕時代以農為綱的思想;2.渴望明君賢主的抱負寄託思想;3.求穩抑變的保守主義思想,這裏指的是後來成為歷朝歷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現象另當別論;4.道德理想主義思想;5.文人實現個人功利前途的特質;6.唯美主義的思想力傾向。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思想家或思想力這一概念,同時也必然是封建時代思想家和思想力的概念。既然是封建時代的,再博大再精深,那也必然具有封建時代的雜質,存在有服務於封建秩序的主觀性。所以,我個人絕不是所謂“傳統文化思想”的崇拜者。中國古代思想家們之思想的一大興趣點,往往更在於為帝王老師。這是我不崇拜的主要原因。好為帝王老師,難以做到在思想立場上不基本站在帝王者們一邊。
以上一些書的及時問世,及時地體現著文化的良知。
當文化也沒了良知,集體朝理應被同情的階層和人們背轉過身去佯裝未見的時候,那樣一個國家也就向和諧的宗旨背轉過身去了。
而打壓文化的良知,乃是打壓全社會最底線的良知。
而連文化的同情都獲得不到的一部分民眾,乃是最不幸的民眾。
我以我眼看世界,凡經濟發達國家的文化,其文化之意義曾體現於特別重要的兩個方麵——啟蒙了窮人和教育了富人,從而,文化了國家。我認為這是比革命偉大的意義。文化當然絕不僅僅有以上兩個方麵的作用。但倘竟從來沒有好好地起到過以上兩個方麵的作用,其文化的品質,無論怎樣提升了來進行評論,都是可疑的。
於是聯想到了“希望工程”,據有關資料統計——它的絕大多數捐款者,乃是小學生、中學生和退休了的老人們。
我們中國的老人和孩子們還具有同情心和善良,這實在是中國的安慰。
我以我眼看中國,我們的孩子們和老人們,並不是人文主義的文化首先要教育的對象。
自然,旁人們也不必首先接受此種教育。
心靈中沒有吸收過飽滿的人文主義教育的人,不配當公僕。因為他不可能有什麽人文主義的情懷,非當也當得很冷漠——對人民的疾苦……
心靈中沒有吸收過飽滿的人文主義教育的人,縱然富了,也不可能是一個可敬的富人。因為他將寧肯贈豪宅和名車給女人,哪怕僅為一夜風流,卻不太會捐出區區一百元幫一個窮孩子上得起學……
人文主義文化在教育西方國家的公僕和富人方麵,真的不可謂不成功,起碼是比較地成功。
中國在這方麵需要多少安徒生們呢?需要多少個時代呢?全世界都需要我們這樣,我們因而感受到,不但人類的社會,連整個世界都少了某些荒誕性,多了幾分合理性。
給自己的頭腦幾分尊重——我們因而發現,娛樂使我們同而不和,思考使我們和而不同。
給自己的頭腦幾分尊重——我們將會發現,思考的過程、產生思想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快樂的過程。這種快樂是其他快樂無從取代的。
給自己的頭腦幾分尊重——我們將因而活得更像個人,更愉快,更自然……
3.拒做儒家思想的優秀生
文化是一個內涵極其廣泛極其豐富的概念。我想僅就中國文化中的思想現象,而且主要是關於國家、民族、民主和知識分子們亦即古代文人們與權力、權勢關係的某些思想現象,向諸位匯報我自己的一點兒淺薄之見。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傳說和古人追述之中的朝代,始於公元前2070年,距今4000餘年了。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那麽商朝應該說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史、文化史的端點。其後一概思想現象,皆由此端點發散而存。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就應該是春秋戰國時代了,那是一個大動盪、“大改組”的歷史階段,統治權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可謂波瀾動魄,時事驚心。也許正是因為那樣一種局麵,促使和刺激中國古代的思想者們積極能動地思考統一與統治的謀略。他們相互辯論,取長補短,力爭使各自的思想更加係統、成熟,具有說服力。那是中國古代思想者們自發貢獻思想力的現象,後人用“諸子百家”來形容。而孔子當之無愧地成為那一時期的思想家。
以當時而談,孔子們的思想確乎是博大精深的。政治、軍事、經濟、民生、文化、風俗、人和自然、家庭、人以及自身的關係,如生老病死,我們古代的思想家們當時都想到了。
我們的古代思想家們,是特別重視思想美感的,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比如“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一句古代名言,道理並不深奧,但與天與地進行了修辭聯繫,語境宏大開闊,不僅具有思想美感,而且具有極為親和的說服力。因為其修辭暗示顯然是——且不論你能否做到,隻要你願意接受此思想,你仿佛就已經是君子了。而是君子的感覺,當然是人人都願有的令人愉快的感覺。正確的思想,以美的語言或文字來傳播,才更有利於達到其教化作用。我們古代的思想家們,既不但重視思想力的美感,分明還深諳並尊重接受心理學。
看我們的當下,有些官員的話語,即使在宣傳很正確的思想時,也往往是令人打瞌睡的,有時甚至是令人極其反感的。他們宣傳思想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難以令人恭維的,缺乏形象生動的詞彙,仿佛一旦撇開人人耳朵都聽出老繭來了的那一套“政治常用詞”,便不會以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了。還每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思想特權者的盛氣淩人的語勢訓人,使別人感到思想壓迫。
我認為,他們尤其應該向我們古代的思想家們學習。我們古代思想家們的思想,還是很精粹的。
比如“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一絕妙比喻,即使從文學角度來看,也堪稱佳句經典。“苛政猛於虎”,則一針見血。
曾經有一段時間,簡單粗鄙的思想方式特別流行,比如“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應該說這句話的本意是不錯的。但“破”字,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代,都更應該是一個包含智慧性的動詞才對,是指盡量採取智慧性的主動態度。好比一盤看起來的死棋,也許並非真的每一個棋子都沒有活步了。也許發現了哪一個棋子的一步活步,便全盤僵局改變,所以才有一個詞叫“破局”。在作文章方麵叫“破題”,數學、幾何裏叫“破解”。而在某些人士那裏,“破”的意思似乎便是徹底“破壞”掉,以摧毀為能事。
我個人認為,鏟倒性的思想力,難免更是思想衝動力。思想衝動力也是浮躁之思想力。目的縱然達到,代價往往巨大。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在方法和目的之關係方麵,是很重視代價大小的。
我覺得,中國古代思想家們的思想遺產有如下特徵:1.農耕時代以農為綱的思想;2.渴望明君賢主的抱負寄託思想;3.求穩抑變的保守主義思想,這裏指的是後來成為歷朝歷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現象另當別論;4.道德理想主義思想;5.文人實現個人功利前途的特質;6.唯美主義的思想力傾向。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思想家或思想力這一概念,同時也必然是封建時代思想家和思想力的概念。既然是封建時代的,再博大再精深,那也必然具有封建時代的雜質,存在有服務於封建秩序的主觀性。所以,我個人絕不是所謂“傳統文化思想”的崇拜者。中國古代思想家們之思想的一大興趣點,往往更在於為帝王老師。這是我不崇拜的主要原因。好為帝王老師,難以做到在思想立場上不基本站在帝王者們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