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等劉不才祭完灶回來;他便問道:“老劉,你這個地方是怎麽回事?阿招說單為你起的灶,倒像是租的阿狗嫂的房子,自己立個門戶?”
“這件事說不清楚。我不在,這裏就算阿狗嫂的;我來了,就算我的。”
“這是以前。以後呢?”小張提醒他說,“阿招說是‘一家之主’,以後你家裏總不能再有亂七八糟的人來,那不真的狗皮倒灶了?”
“是啊!”劉不才說,“我心裏也這麽在想。既然你也是這麽看法,那我就決定那樣子做了,按月給阿招幾兩銀子,叫她一個人過日子;算是我來來往往一個歇腳的地方。”
這正是小張所想像的情形:“老劉,我倒有個主意,”他看一看門外,放低了聲音說:“好不好就拿這裏作個通消息的地方?有人來了,就作為你的朋友,住在這裏。因為阿狗嫂那裏生張熟魏,哪個都好來;所以即使有比較陌生的人,也不容易惹眼,彼此搭線方便。”
“這倒也不妨。就有一點顧慮,阿招這個人不知道輕重,喜歡信口胡說。”
“不要緊。”小張答道:“能夠幹到這種差使,沒有一個不是謹慎機警的;隻要告訴他們有這樣子一個懵懵懂懂,喜歡多嘴多話的人,要格外小心就是了。其實照我看,阿招倒是懵懂得好;換了個心思靈巧的。嘴裏不說,心裏七猜八測在疑心,反而容易出事。”
“說得對,就這麽辦。”
剛說到這裏,阿招急急忙忙奔了進來,“客人來了!”她指著外麵說,“一對大燈籠照了來的。”
果然是善後局的一對燈籠,照著孫樣太來赴約;他一進門便是長揖,連聲道歉:“來遲了,來遲了!”
彼此略作寒暄,阿狗嫂又趕來巴結;小張告訴她不必費心,隻找兩個“雌頭”陪善後局的小夥計喝酒。然後肅客入內;而孫祥太到底是真正江湖中人,抓一把碎銀子塞在那兩人手裏,同時一再致謝;將小張的麵子做足了才隨他入內。
坐下來,他少不得又為那天招待不周而致歉。話說到一半,阿招來招呼入席,菜是阿狗嫂在前麵預備好了送來的,四盤四碗一火鍋,倒有六樣是羊身上的東西——時世艱難,有什麽吃什麽;阿狗嫂養了一隻羊,打算拿它做年菜,因為小張要請客,特為提前宰殺。
安排好了席位、酒菜、茶煙,阿招十分知趣,悄悄放下棉門簾,退了出去。主客三人,把杯談心;孫祥太接著未完的話頭,講他的“麻煩”。
“說起來實在是家醜,不過兩位連我們的香堂都到過,不能算奇+書*網是外人,談談不妨——”
原來那天開香堂處置李小毛,曾起了極大的爭執;李小毛的引見師,與李小毛家有特殊淵源,極力護短。此人口才來得,頗難招架,虧得幫裏“三老四少”畢竟主張正義的多,結果還是將李小毛依照家法處置。那引見師一怒而去,就此結成怨家。
在幫裏這叫“結梁子”;依照正規。不管哪一方受了怎麽深的委屈,隻能邀自己人來評理“叫開”。而那引見師卻做了件半吊子的勾當;假借公家——自然是長毛的勢力找孫祥太的麻煩。
“喔,”小張聽到這裏,為孫祥太不平,但忍不住插嘴問道:“麻煩怎麽樣子找法?”
“我有一條船,一直停在拱宸橋;船上有幾包米,是帶出來自己吃的。長毛上船來,一翻就在艙底下翻到,說我‘囤積居奇’,指我是‘奸商’。你說,氣人不氣人?”
“你先講完!”小張說道:“我替你出氣。你當時怎麽說?”
“我說,第一,米在我手裏撥上撥下,少說說出有百把萬擔,不過我不做米生意,談不到商不商,更談不到奸不奸。第二,就算囤積居奇,也不至於隻有這幾包米。囤米都國在倉裏,沒有困在船上的道理。”孫祥太又說:“最氣人的是,我說,”如果你們一定要說我囤積居奇,那就拿這幾包米充公好了。你道他們怎麽說?說是充公也不行,還要抓人扣船。“”這不是有意‘裝榫頭’。老孫,“小孫拍一拍胸脯,”這件事你交給我。有麵子的長毛,我也認識幾個;等我來他個以毒攻毒。“
“謝謝!我倒也想到,該來求老弟幫忙。不過轉念想一想,我不能這麽做;不然也就跟他一樣,變成半吊子了”
劉不才點點頭:“這話不錯!不過,你老大哥的麻煩總還在啊!”
“還好。好在我的朋友也不少。”
當時是有一名職位較高的長毛,原是洪門弟兄,跟孫祥太舊識,而且孫祥太曾經“放交情”給他過;適逢其會地遇到了這件事,仗義執言,硬壓了下去。孫祥太就為了料理這樁麻煩,所以延到此刻才能赴約。
這番敘述在小張和劉不才心中,引起了不同的聯想。劉不才顧慮的是那引見師一計不成,害人之心未見得就會消滅。俗話說的是:“隻有千年做賊,沒有千年防賊”,像這些情形,道理也是一樣;孫祥太隻以為事情已經過去,而對方卻在俟機而動,明槍好躲,暗箭難防,倘或朱家眷屬坐了孫祥太的船,而對方來尋仇找麻煩,豈不受了池魚之殃?
這話不便明說,隻能旁敲側擊。“孫老大。”他說,“冤家宜解不宜結。你們這個梁子,總要叫開才好;不然你在明裏,他在暗裏,再來這樣一下,不見得剛好有一位洪門弟兄出來幫你的忙。”
“說得是。”孫祥太點點頭,“我已經托人遞話過去了。現在上了幾歲年紀,火氣沒有了;這件事我就再受委屈,也要拿它擺平。不比早年,遇到這種花樣,非硬上不可。”
有此一句話,劉不才比較可以放心了。但是小張的心事卻一直沒有機會說;因為孫樣太接著便跟劉不才談起送朱家家眷的細節。照劉不才的意思,最好年前能夠趕到上海;但孫祥太認為年底下趕路是件最不聰明的事,倒不如過了年初五,路上清閑,一切都有把握。
“一切都有把握”這六個字中,包括了許多未盡之言。劉不才以安全為重,覺得付託了人家,便得尊重人家的意思,便同意過了年初五再走。
談到此處,小張心裏的一個念頭,盤算了又盤算,已經頭頭是道,迫不及待地要講出來,但卻必須先徵求劉不才的同意,而又不能當著孫祥太講,這就得要打個過門了。
“你們坐一下,”他站起來說:“我跟我局子裏的小夥計去交代一點事。”
走到外麵,找到阿招,用“有人在外麵找”的託詞,將劉不才也調了出來,這才吐露了他的想法。
“我們將來做那件接應官軍的事,要不要拿老孫也拉了進來?”他向劉不才附耳說道:“有老孫的船經常往來,這條線就很通暢了。”
劉不才想了一下,認為這個主意不錯,不過:“應該先探探他的口氣。”
“這件事說不清楚。我不在,這裏就算阿狗嫂的;我來了,就算我的。”
“這是以前。以後呢?”小張提醒他說,“阿招說是‘一家之主’,以後你家裏總不能再有亂七八糟的人來,那不真的狗皮倒灶了?”
“是啊!”劉不才說,“我心裏也這麽在想。既然你也是這麽看法,那我就決定那樣子做了,按月給阿招幾兩銀子,叫她一個人過日子;算是我來來往往一個歇腳的地方。”
這正是小張所想像的情形:“老劉,我倒有個主意,”他看一看門外,放低了聲音說:“好不好就拿這裏作個通消息的地方?有人來了,就作為你的朋友,住在這裏。因為阿狗嫂那裏生張熟魏,哪個都好來;所以即使有比較陌生的人,也不容易惹眼,彼此搭線方便。”
“這倒也不妨。就有一點顧慮,阿招這個人不知道輕重,喜歡信口胡說。”
“不要緊。”小張答道:“能夠幹到這種差使,沒有一個不是謹慎機警的;隻要告訴他們有這樣子一個懵懵懂懂,喜歡多嘴多話的人,要格外小心就是了。其實照我看,阿招倒是懵懂得好;換了個心思靈巧的。嘴裏不說,心裏七猜八測在疑心,反而容易出事。”
“說得對,就這麽辦。”
剛說到這裏,阿招急急忙忙奔了進來,“客人來了!”她指著外麵說,“一對大燈籠照了來的。”
果然是善後局的一對燈籠,照著孫樣太來赴約;他一進門便是長揖,連聲道歉:“來遲了,來遲了!”
彼此略作寒暄,阿狗嫂又趕來巴結;小張告訴她不必費心,隻找兩個“雌頭”陪善後局的小夥計喝酒。然後肅客入內;而孫祥太到底是真正江湖中人,抓一把碎銀子塞在那兩人手裏,同時一再致謝;將小張的麵子做足了才隨他入內。
坐下來,他少不得又為那天招待不周而致歉。話說到一半,阿招來招呼入席,菜是阿狗嫂在前麵預備好了送來的,四盤四碗一火鍋,倒有六樣是羊身上的東西——時世艱難,有什麽吃什麽;阿狗嫂養了一隻羊,打算拿它做年菜,因為小張要請客,特為提前宰殺。
安排好了席位、酒菜、茶煙,阿招十分知趣,悄悄放下棉門簾,退了出去。主客三人,把杯談心;孫祥太接著未完的話頭,講他的“麻煩”。
“說起來實在是家醜,不過兩位連我們的香堂都到過,不能算奇+書*網是外人,談談不妨——”
原來那天開香堂處置李小毛,曾起了極大的爭執;李小毛的引見師,與李小毛家有特殊淵源,極力護短。此人口才來得,頗難招架,虧得幫裏“三老四少”畢竟主張正義的多,結果還是將李小毛依照家法處置。那引見師一怒而去,就此結成怨家。
在幫裏這叫“結梁子”;依照正規。不管哪一方受了怎麽深的委屈,隻能邀自己人來評理“叫開”。而那引見師卻做了件半吊子的勾當;假借公家——自然是長毛的勢力找孫祥太的麻煩。
“喔,”小張聽到這裏,為孫祥太不平,但忍不住插嘴問道:“麻煩怎麽樣子找法?”
“我有一條船,一直停在拱宸橋;船上有幾包米,是帶出來自己吃的。長毛上船來,一翻就在艙底下翻到,說我‘囤積居奇’,指我是‘奸商’。你說,氣人不氣人?”
“你先講完!”小張說道:“我替你出氣。你當時怎麽說?”
“我說,第一,米在我手裏撥上撥下,少說說出有百把萬擔,不過我不做米生意,談不到商不商,更談不到奸不奸。第二,就算囤積居奇,也不至於隻有這幾包米。囤米都國在倉裏,沒有困在船上的道理。”孫祥太又說:“最氣人的是,我說,”如果你們一定要說我囤積居奇,那就拿這幾包米充公好了。你道他們怎麽說?說是充公也不行,還要抓人扣船。“”這不是有意‘裝榫頭’。老孫,“小孫拍一拍胸脯,”這件事你交給我。有麵子的長毛,我也認識幾個;等我來他個以毒攻毒。“
“謝謝!我倒也想到,該來求老弟幫忙。不過轉念想一想,我不能這麽做;不然也就跟他一樣,變成半吊子了”
劉不才點點頭:“這話不錯!不過,你老大哥的麻煩總還在啊!”
“還好。好在我的朋友也不少。”
當時是有一名職位較高的長毛,原是洪門弟兄,跟孫祥太舊識,而且孫祥太曾經“放交情”給他過;適逢其會地遇到了這件事,仗義執言,硬壓了下去。孫祥太就為了料理這樁麻煩,所以延到此刻才能赴約。
這番敘述在小張和劉不才心中,引起了不同的聯想。劉不才顧慮的是那引見師一計不成,害人之心未見得就會消滅。俗話說的是:“隻有千年做賊,沒有千年防賊”,像這些情形,道理也是一樣;孫祥太隻以為事情已經過去,而對方卻在俟機而動,明槍好躲,暗箭難防,倘或朱家眷屬坐了孫祥太的船,而對方來尋仇找麻煩,豈不受了池魚之殃?
這話不便明說,隻能旁敲側擊。“孫老大。”他說,“冤家宜解不宜結。你們這個梁子,總要叫開才好;不然你在明裏,他在暗裏,再來這樣一下,不見得剛好有一位洪門弟兄出來幫你的忙。”
“說得是。”孫祥太點點頭,“我已經托人遞話過去了。現在上了幾歲年紀,火氣沒有了;這件事我就再受委屈,也要拿它擺平。不比早年,遇到這種花樣,非硬上不可。”
有此一句話,劉不才比較可以放心了。但是小張的心事卻一直沒有機會說;因為孫樣太接著便跟劉不才談起送朱家家眷的細節。照劉不才的意思,最好年前能夠趕到上海;但孫祥太認為年底下趕路是件最不聰明的事,倒不如過了年初五,路上清閑,一切都有把握。
“一切都有把握”這六個字中,包括了許多未盡之言。劉不才以安全為重,覺得付託了人家,便得尊重人家的意思,便同意過了年初五再走。
談到此處,小張心裏的一個念頭,盤算了又盤算,已經頭頭是道,迫不及待地要講出來,但卻必須先徵求劉不才的同意,而又不能當著孫祥太講,這就得要打個過門了。
“你們坐一下,”他站起來說:“我跟我局子裏的小夥計去交代一點事。”
走到外麵,找到阿招,用“有人在外麵找”的託詞,將劉不才也調了出來,這才吐露了他的想法。
“我們將來做那件接應官軍的事,要不要拿老孫也拉了進來?”他向劉不才附耳說道:“有老孫的船經常往來,這條線就很通暢了。”
劉不才想了一下,認為這個主意不錯,不過:“應該先探探他的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