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相待,不能不令人感激,池大老爺又請個安:“大人栽培之恩,真正不曉得如何報答了?不過這事出得奇怪,容卑職先去打聽一下;明日再來稟見,此刻還求大人先不要‘掛牌’了。”
“也好,明天我等你的回話。”
池大老爺已經疑心到邵定候出的花樣;辭出藩司衙門立刻去看一個朋友,也是候補知縣,外號“路路通”,人頭極熟,消息極靈,托他打聽其事。
第二天就將詳細情形都打聽到了:“路路通”說:“老兄,有人仇將恩報,託了一個大有力量的人,替你謀到了這麽一個好差使。一個人要走起運來,真是意想不到。”
這個“仇將思報”的人,自然是邵定侯,目的是讓池大老爺“另有高就”;心甘情願離開山陰縣,就不能再管這件案子。
“哪曉得池大老爺概脾氣,寧願不要發財,不願受氣。”趙玉濤說:“當時他跟藩司去說,要告病開缺。藩司莫名其妙,世界上有這樣的傻瓜,運氣來了往外推,哪裏有這樣的道理?池大老爺隻是勸不聽;問到緣故,他說了實話:他自己覺得輸在邵定候手裏,灰心了!”
“後來呢?”小張問說。
“後來真的辭官不做了。他說:做贓官他不肯;做清官要受氣。官場裏他算看透了,還是不做最好。”
“不做做啥?依舊做‘郎中’?”小張問道:“他人在哪裏?”
一言未畢,隻見孫祥太走了進來;這一下,使得小張和劉不才不約而同地警覺:此來所為何事?貪聽趙玉濤談池大老爺的故事,連參香堂這樁大事都忘掉了。
兩人站起來正要動問,孫祥太卻搶先開了口,“正濤!”他手一指,“你先替我給兩位長輩磕頭。”
這話未免突兀,兩個人都想攔住了先問明究竟;哪知趙正濤奉命唯謹,而且手腳利落,已經爬下地去磕了一個響頭。
劉不才首先避開不受;小張則一把拉起趙正濤,看看他師父問道:“老孫,你先說個道理看!為啥叫他磕頭?”
“叫他磕頭是替我賠罪。本來應該我自己,料想諒兩位一定不肯,所以叫他磕了再說。千言並一句:是我不對。”說著,孫祥太拱手作了個揖。
劉、張二人麵麵相覷,都猜到了是怎麽回事,未免大失望。僵持了一會,終是由小張開口動問:“香堂開過了?”
“是。”孫祥太歉然答道:“沒有來招呼兩位,實在有不得已的苦衷。一時也無從說起;我唯有認打認罰,聽兩位吩咐。”
小張年紀輕,不免略有悻然之色;劉不才卻世故得多,知道人家不是有意做“半吊子”,講了話不算,說有苦衷,必有苦衷。再說,事已如此,無可挽回,倒不如索性賣個人情,留寬後路。
因而他向小張使個眼色,放出很誠懇的聲音說:“言重,言重!原是好玩,能行則行;不行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孫老大,你不必放在心上,不然倒顯得做朋友不容易了。”
“劉三爺真正體諒人!我佩服。”孫祥太轉臉對小張說道:“老弟台,我的事情了掉了。劉三爺委託的事,明天就可以著手;我們是今天夜裏談,還是明天碰頭。”
“不忙,不忙。”劉不才說道:“明天碰頭好了。”
小張接口:“今天也要談談。”他問趙正濤:“我們睡在哪裏?”
“有客房。”孫祥太說:“正濤在這裏不大熟,我來引路。”
於是孫祥太親自引路,出了一道邊門,另有一重院落;其中南北相對兩排平房,一大半點著燈燭,窗紙上人影幢幢,卻聽不見語聲。
領到西麵最後一間房,裏麵有兩張床鋪;桌上已經擺下一大壺酒,四隻幹果、冷葷碟子。孫祥太進門說道:“兩位先喝熱酒,等我;我還有點雜事,料理完了就來。正濤,你先跟我去辦點事。”說完,又拱一拱手,帶著趙正濤走了。
“四點鍾了!”小張掏出懷表來看一下,“累不累?”
長夜奔波,通宵劇談,豈有不累之理?不過,“困倒不困!”劉不才捂著肚腹,有些愁眉苦臉地,“犯病了。”
“犯病?”小張驚問:“什麽病?”
劉不才不答,走到桌邊一看,四碟酒菜中,有一碟是極大的板栗,剖開一半殼,用醬油五香煮過;此刻最耐飢,劉不才一連吃了七八個還不停手。
小張越發不解,警告他說:“老劉,這樣東西不大容易消化;你有病少吃點,當心肚子裏停滯。”
“不要緊。”劉不才摩摩肚子說,“這下舒服得多了。我這個毛病,人家說是胃氣,我說是‘餓病’,一發作就要吃東西。是這幾個月餓出來的。”
“原來是這樣的病!”小張笑道:“倒害得我心裏好不舒服,辛辛苦苦跑了來,啥也沒有看到,反讓你弄出病來。你想冤不冤?”他接著收斂笑容,憤憤地說:“老趙講什麽縣大老爺做郎中,是鬼扯淡。有意跑野馬軀擱功夫。老孫師徒真不夠朋友。”
“你不要這樣說。人家有人家的規矩,領我們進門,麵子已經很大了。”劉不才又說,“你要替人家想想,今天人家是開香堂執法;自己先就不守規矩,拿空子帶到香堂裏來,怎麽還有資格談家法?”
小張還未開口,突然有人接話:“劉三爺真正通情達理。”人隨話到,是孫祥太。
小張不防隔窗有耳,倒有點不好意思,索性便說在前麵:“老孫,我在背後罵你,罵你不夠意思。”
“該罵,該罵,你罵兩句,我心裏還好過些。來,來,罰我杯酒。”
這時趙正濤已帶著人接踵而至;端來一大托盤的宵夜食物,有粥,有肉饅頭,另外是一大碗凍肉,一條現燒的白魚。在這個活活餓死人的年頭,這就是一等一的盛饌了。
“都是自己人,用不著客氣。”小張儼長輩的口吻,“老趙,你也坐下來。”
“是。”趙正濤口中答應,眼卻望著孫祥太。
“小張叔叫你坐,你就坐好了。”
趙玉濤這才坐了下來,提壺斟酒,敬過一巡,小張可是忍不住了,“老孫,李小毛怎麽樣了?”他湊著臉問。
“你曉得的。”孫祥太舉杯答道:“熱酒、熱酒!這種人早忘記早好;狗彘不食的東西,何必提他?”
小張還要再問,劉不才在桌下輕輕踢了他一腳,隻好不響。但不弄明白,心裏實在憋得難過;於是心生一計,站起身來說:“我要撒泡溺,老趙,哪裏方便?”
趙正濤不防他是詐,立即答說:“我來領路。”
提著一隻洋油“手照”走到院子角落;小張“噗”地一口,將燈吹滅,低聲說道:“老趙,不要響,我問你句話。”
“也好,明天我等你的回話。”
池大老爺已經疑心到邵定候出的花樣;辭出藩司衙門立刻去看一個朋友,也是候補知縣,外號“路路通”,人頭極熟,消息極靈,托他打聽其事。
第二天就將詳細情形都打聽到了:“路路通”說:“老兄,有人仇將恩報,託了一個大有力量的人,替你謀到了這麽一個好差使。一個人要走起運來,真是意想不到。”
這個“仇將思報”的人,自然是邵定侯,目的是讓池大老爺“另有高就”;心甘情願離開山陰縣,就不能再管這件案子。
“哪曉得池大老爺概脾氣,寧願不要發財,不願受氣。”趙玉濤說:“當時他跟藩司去說,要告病開缺。藩司莫名其妙,世界上有這樣的傻瓜,運氣來了往外推,哪裏有這樣的道理?池大老爺隻是勸不聽;問到緣故,他說了實話:他自己覺得輸在邵定候手裏,灰心了!”
“後來呢?”小張問說。
“後來真的辭官不做了。他說:做贓官他不肯;做清官要受氣。官場裏他算看透了,還是不做最好。”
“不做做啥?依舊做‘郎中’?”小張問道:“他人在哪裏?”
一言未畢,隻見孫祥太走了進來;這一下,使得小張和劉不才不約而同地警覺:此來所為何事?貪聽趙玉濤談池大老爺的故事,連參香堂這樁大事都忘掉了。
兩人站起來正要動問,孫祥太卻搶先開了口,“正濤!”他手一指,“你先替我給兩位長輩磕頭。”
這話未免突兀,兩個人都想攔住了先問明究竟;哪知趙正濤奉命唯謹,而且手腳利落,已經爬下地去磕了一個響頭。
劉不才首先避開不受;小張則一把拉起趙正濤,看看他師父問道:“老孫,你先說個道理看!為啥叫他磕頭?”
“叫他磕頭是替我賠罪。本來應該我自己,料想諒兩位一定不肯,所以叫他磕了再說。千言並一句:是我不對。”說著,孫祥太拱手作了個揖。
劉、張二人麵麵相覷,都猜到了是怎麽回事,未免大失望。僵持了一會,終是由小張開口動問:“香堂開過了?”
“是。”孫祥太歉然答道:“沒有來招呼兩位,實在有不得已的苦衷。一時也無從說起;我唯有認打認罰,聽兩位吩咐。”
小張年紀輕,不免略有悻然之色;劉不才卻世故得多,知道人家不是有意做“半吊子”,講了話不算,說有苦衷,必有苦衷。再說,事已如此,無可挽回,倒不如索性賣個人情,留寬後路。
因而他向小張使個眼色,放出很誠懇的聲音說:“言重,言重!原是好玩,能行則行;不行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孫老大,你不必放在心上,不然倒顯得做朋友不容易了。”
“劉三爺真正體諒人!我佩服。”孫祥太轉臉對小張說道:“老弟台,我的事情了掉了。劉三爺委託的事,明天就可以著手;我們是今天夜裏談,還是明天碰頭。”
“不忙,不忙。”劉不才說道:“明天碰頭好了。”
小張接口:“今天也要談談。”他問趙正濤:“我們睡在哪裏?”
“有客房。”孫祥太說:“正濤在這裏不大熟,我來引路。”
於是孫祥太親自引路,出了一道邊門,另有一重院落;其中南北相對兩排平房,一大半點著燈燭,窗紙上人影幢幢,卻聽不見語聲。
領到西麵最後一間房,裏麵有兩張床鋪;桌上已經擺下一大壺酒,四隻幹果、冷葷碟子。孫祥太進門說道:“兩位先喝熱酒,等我;我還有點雜事,料理完了就來。正濤,你先跟我去辦點事。”說完,又拱一拱手,帶著趙正濤走了。
“四點鍾了!”小張掏出懷表來看一下,“累不累?”
長夜奔波,通宵劇談,豈有不累之理?不過,“困倒不困!”劉不才捂著肚腹,有些愁眉苦臉地,“犯病了。”
“犯病?”小張驚問:“什麽病?”
劉不才不答,走到桌邊一看,四碟酒菜中,有一碟是極大的板栗,剖開一半殼,用醬油五香煮過;此刻最耐飢,劉不才一連吃了七八個還不停手。
小張越發不解,警告他說:“老劉,這樣東西不大容易消化;你有病少吃點,當心肚子裏停滯。”
“不要緊。”劉不才摩摩肚子說,“這下舒服得多了。我這個毛病,人家說是胃氣,我說是‘餓病’,一發作就要吃東西。是這幾個月餓出來的。”
“原來是這樣的病!”小張笑道:“倒害得我心裏好不舒服,辛辛苦苦跑了來,啥也沒有看到,反讓你弄出病來。你想冤不冤?”他接著收斂笑容,憤憤地說:“老趙講什麽縣大老爺做郎中,是鬼扯淡。有意跑野馬軀擱功夫。老孫師徒真不夠朋友。”
“你不要這樣說。人家有人家的規矩,領我們進門,麵子已經很大了。”劉不才又說,“你要替人家想想,今天人家是開香堂執法;自己先就不守規矩,拿空子帶到香堂裏來,怎麽還有資格談家法?”
小張還未開口,突然有人接話:“劉三爺真正通情達理。”人隨話到,是孫祥太。
小張不防隔窗有耳,倒有點不好意思,索性便說在前麵:“老孫,我在背後罵你,罵你不夠意思。”
“該罵,該罵,你罵兩句,我心裏還好過些。來,來,罰我杯酒。”
這時趙正濤已帶著人接踵而至;端來一大托盤的宵夜食物,有粥,有肉饅頭,另外是一大碗凍肉,一條現燒的白魚。在這個活活餓死人的年頭,這就是一等一的盛饌了。
“都是自己人,用不著客氣。”小張儼長輩的口吻,“老趙,你也坐下來。”
“是。”趙正濤口中答應,眼卻望著孫祥太。
“小張叔叫你坐,你就坐好了。”
趙玉濤這才坐了下來,提壺斟酒,敬過一巡,小張可是忍不住了,“老孫,李小毛怎麽樣了?”他湊著臉問。
“你曉得的。”孫祥太舉杯答道:“熱酒、熱酒!這種人早忘記早好;狗彘不食的東西,何必提他?”
小張還要再問,劉不才在桌下輕輕踢了他一腳,隻好不響。但不弄明白,心裏實在憋得難過;於是心生一計,站起身來說:“我要撒泡溺,老趙,哪裏方便?”
趙正濤不防他是詐,立即答說:“我來領路。”
提著一隻洋油“手照”走到院子角落;小張“噗”地一口,將燈吹滅,低聲說道:“老趙,不要響,我問你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