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爺明鑑,似此案情,律無明文;全憑大老爺斟酌。照書辦看,這樣了結最好。”
“既然這麽說,你就叫苦主跟見證去辦好甘結呈案。這一案就好註銷了。”
刑房書辦欣然答應;等池大老爺退了堂,立刻就在刑房裏替苦主跟張仲義辦好甘結,書過花押,蓋了手印,疊案呈堂——林張氏少不得又有十來兩銀子相送,不在話下。
池大老爺聲色不動,到晚來跟他的一個書童商量。這個書童名叫小福,極其伶俐,池大老爺視之如子,什麽秘密都不瞞他;燈下一麵獨酌,一麵談論。
“小福,”他問,“林家那件案子,你總知道了?”
“是啊!老爺坐堂,我在後麵聽;都聽見了,也看見了。”
“看見什麽?”
“看見那個采春。”小福笑一笑,不再說下去。
“你笑什麽?”
“采春不是好貨。”小福答道,“一定有姘頭。”
“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從她眼睛上。”小福答道:“她那雙眼睛是‘花’的。”
“小鬼!”池大老爺笑著罵道,“你也懂什麽眼睛花不花?我再問你;那個新郎倌為啥好端端要去投河?你看,是不是犯了痰症?”
“痰症不痰症,我不懂。不過,老爺,有一點我不明白,為啥要拿頭髮披散了蓋在臉上?”
話剛完,隻聽“嗆啷”一聲,一隻磁酒杯掉在青磚地上,碎麵幾片——倒不是池大老爺受了驚;而是小福的話,無意中點活了全局,霹靂一聲,將池大老爺胸中的疑雲,一掃而淨,掌握到了案中的關鍵;興奮過度,以致失手。
“小福,你問在要害上。投河的那個人,不是新郎倌;既然是假的,當然不能露相,所以要拿頭髮蓋住臉。”池大老爺又說,“現在我懂了,那母女兩個為啥先要誣賴張仲義,告他一狀?實實在在是叫張仲義做個見證,新郎棺是死在水裏的。”
小福將眼睛眨了幾眨,很快地也想通了,“老爺,”他問,“你是說,新郎倌是死了;不過不是死在水裏?”
“對!就是這麽回事。”
“那末,新郎倌死在什麽地方呢?”
“傻小子!我知道地方,案子不就破了嗎?”
“老爺,”小福笑嘻嘻地說,“現在破案也容易。”
“你倒說!”池大老爺深深點頭,“說對了我有賞。”
有這一番鼓勵,小福越發起勁,“老爺,”他說,“這件案子我去破。”
這就有點得意忘形了,池大老爺沉著臉嗬斥:“別張狂!你也不量量你自己。”
“老爺以為我一個人破不了?我說出來,老爺就相信了。要破這件案子,隻要拿采春的姘頭找出來,便知分曉。老爺賞我幾天假,我明查暗訪找出那個人來,不就破了案了?”
池大老爺的臉色和緩了,但也嚴肅了,想了好一會說:“你的話也有道理,不妨試一試。要試就在今天晚上;因為今天過堂,如果采春有姘頭,當然關心,要來問個究竟。白天不方便;晚上十有八九會去。”
現成的案卷,上有苦主的住址;小福記清楚了,隨即悄悄出了後門。池大老爺又將案情通前徹後想了一遍,認為小福此行,必有收穫,索性不睡,在燈下坐等。
一等檔到天亮,才見小福回來,神色沮喪;不用說,是空等了一夜。
“大門一夜未開,圍牆很高,什麽也沒有看出來。”
“不要緊,慢慢來!”池大老爺反倒安慰他,“你說,她家圍牆很高,那末,房子很大羅?”
“看起來不小。”
池大老爺默默想了一會說:“你先去睡一覺,吃過午飯,我們去私訪。”
吃過午飯,池大老爺與小福由後花園的便門,趁無人見時,溜了出去。先找到一家棧房落腳,然後開好購物單子,派小福上街採辦;不過半個時辰,盡皆備辦齊全,一雙串鈴、一具藥箱;箱中是些常用的藥物,以外科用藥為主——池大老爺小時候拜一個打拳頭、賣野藥的為師;這次微眼私訪,為了登堂入室方便,扮成一個“走方郎中”。
紮扮妥當,拿著串鈴出門;小福背上藥箱,在前領路。走到林家的那條巷子,小福指明地方:“這就是林家。”
池大老爺細細打量,林家的石庫門、青磚圍牆,屋字深沉,像是巨室;而林家隻有母女兩人,似乎用不著住這麽大的房子。這便又是一個疑竇了。
心裏這樣在想,手裏已經搖動串鈴,口中吆喝:“善治疑難雜症;包醫跌打損傷!”
走過來、走過去,隻在附近幾條巷子打轉;等到第三次走到林家附近,隻聽得背後有人在喊:“郎中先生、郎中先生!”
池大老爺回頭一看,是個中年婦人,正扶著門張望,便走過去問道:“是你這位大嫂叫我?”
“是的。”那婦人問道,“你先生會不會看兒科?”
“喔,”池大老爺問道:“什麽病?”
“恐怕是‘鵝口’。”
“鵝口瘡”是外科,池大老爺懂得治法,點點頭說:“等我看一看!”
未進門之前,先望一望四周,是在林家斜對過,相隔七八家門麵;心理暗暗高興,同時也定下了主意。
走進去一看,蓬門篳竇,境況艱苦。抱出個骨瘦如柴的嬰兒來,啼哭不止;小嘴張得老大,口角流涎,口內長滿了雪片似的白斑,咽喉紅腫,是極重的鵝口瘡。
“唉!”池大老爺說,“看得太遲了。”
“原是。”那婦人流著淚說,“看不起郎中。”
“不要緊,不要緊!”池大老爺趕緊安慰她說,“我是一半行醫、一半行善;貧病不計,你不必擔心。”
那婦人自然稱謝不止。池大老爺便動手替嬰兒治病,先用塊幹淨白絹,拭去白斑,然後吹敷薄荷、冰片。這兩樣清涼的藥,減少了嬰兒口中的灼熱痛楚,啼哭居然止住了。
於是,池大老爺檢點了一下藥箱說:“這鵝口瘡要用‘柳青散’,一共四味藥,我隻有三樣;少一味,功效就差了。大嫂,附近有沒有藥店?”
“出巷口就有一家達仁堂。”
“喔,”池大老爺便抽水筆,取張包藥的紙片,寫了“青黛一錢”四字,拿一百銅錢,叫小福去買藥;特別關照:“快去快回!”
一麵說,一麵使了個眼色,小福會意,“快去快回”是句反話;盡不妨慢,好讓老爺從容訪問。
於是池大老爺閑閑問道:“你這位大嫂貴姓?”
“我娘家姓吳,夫家姓朱。”
“朱大哥呢?”
“既然這麽說,你就叫苦主跟見證去辦好甘結呈案。這一案就好註銷了。”
刑房書辦欣然答應;等池大老爺退了堂,立刻就在刑房裏替苦主跟張仲義辦好甘結,書過花押,蓋了手印,疊案呈堂——林張氏少不得又有十來兩銀子相送,不在話下。
池大老爺聲色不動,到晚來跟他的一個書童商量。這個書童名叫小福,極其伶俐,池大老爺視之如子,什麽秘密都不瞞他;燈下一麵獨酌,一麵談論。
“小福,”他問,“林家那件案子,你總知道了?”
“是啊!老爺坐堂,我在後麵聽;都聽見了,也看見了。”
“看見什麽?”
“看見那個采春。”小福笑一笑,不再說下去。
“你笑什麽?”
“采春不是好貨。”小福答道,“一定有姘頭。”
“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從她眼睛上。”小福答道:“她那雙眼睛是‘花’的。”
“小鬼!”池大老爺笑著罵道,“你也懂什麽眼睛花不花?我再問你;那個新郎倌為啥好端端要去投河?你看,是不是犯了痰症?”
“痰症不痰症,我不懂。不過,老爺,有一點我不明白,為啥要拿頭髮披散了蓋在臉上?”
話剛完,隻聽“嗆啷”一聲,一隻磁酒杯掉在青磚地上,碎麵幾片——倒不是池大老爺受了驚;而是小福的話,無意中點活了全局,霹靂一聲,將池大老爺胸中的疑雲,一掃而淨,掌握到了案中的關鍵;興奮過度,以致失手。
“小福,你問在要害上。投河的那個人,不是新郎倌;既然是假的,當然不能露相,所以要拿頭髮蓋住臉。”池大老爺又說,“現在我懂了,那母女兩個為啥先要誣賴張仲義,告他一狀?實實在在是叫張仲義做個見證,新郎棺是死在水裏的。”
小福將眼睛眨了幾眨,很快地也想通了,“老爺,”他問,“你是說,新郎倌是死了;不過不是死在水裏?”
“對!就是這麽回事。”
“那末,新郎倌死在什麽地方呢?”
“傻小子!我知道地方,案子不就破了嗎?”
“老爺,”小福笑嘻嘻地說,“現在破案也容易。”
“你倒說!”池大老爺深深點頭,“說對了我有賞。”
有這一番鼓勵,小福越發起勁,“老爺,”他說,“這件案子我去破。”
這就有點得意忘形了,池大老爺沉著臉嗬斥:“別張狂!你也不量量你自己。”
“老爺以為我一個人破不了?我說出來,老爺就相信了。要破這件案子,隻要拿采春的姘頭找出來,便知分曉。老爺賞我幾天假,我明查暗訪找出那個人來,不就破了案了?”
池大老爺的臉色和緩了,但也嚴肅了,想了好一會說:“你的話也有道理,不妨試一試。要試就在今天晚上;因為今天過堂,如果采春有姘頭,當然關心,要來問個究竟。白天不方便;晚上十有八九會去。”
現成的案卷,上有苦主的住址;小福記清楚了,隨即悄悄出了後門。池大老爺又將案情通前徹後想了一遍,認為小福此行,必有收穫,索性不睡,在燈下坐等。
一等檔到天亮,才見小福回來,神色沮喪;不用說,是空等了一夜。
“大門一夜未開,圍牆很高,什麽也沒有看出來。”
“不要緊,慢慢來!”池大老爺反倒安慰他,“你說,她家圍牆很高,那末,房子很大羅?”
“看起來不小。”
池大老爺默默想了一會說:“你先去睡一覺,吃過午飯,我們去私訪。”
吃過午飯,池大老爺與小福由後花園的便門,趁無人見時,溜了出去。先找到一家棧房落腳,然後開好購物單子,派小福上街採辦;不過半個時辰,盡皆備辦齊全,一雙串鈴、一具藥箱;箱中是些常用的藥物,以外科用藥為主——池大老爺小時候拜一個打拳頭、賣野藥的為師;這次微眼私訪,為了登堂入室方便,扮成一個“走方郎中”。
紮扮妥當,拿著串鈴出門;小福背上藥箱,在前領路。走到林家的那條巷子,小福指明地方:“這就是林家。”
池大老爺細細打量,林家的石庫門、青磚圍牆,屋字深沉,像是巨室;而林家隻有母女兩人,似乎用不著住這麽大的房子。這便又是一個疑竇了。
心裏這樣在想,手裏已經搖動串鈴,口中吆喝:“善治疑難雜症;包醫跌打損傷!”
走過來、走過去,隻在附近幾條巷子打轉;等到第三次走到林家附近,隻聽得背後有人在喊:“郎中先生、郎中先生!”
池大老爺回頭一看,是個中年婦人,正扶著門張望,便走過去問道:“是你這位大嫂叫我?”
“是的。”那婦人問道,“你先生會不會看兒科?”
“喔,”池大老爺問道:“什麽病?”
“恐怕是‘鵝口’。”
“鵝口瘡”是外科,池大老爺懂得治法,點點頭說:“等我看一看!”
未進門之前,先望一望四周,是在林家斜對過,相隔七八家門麵;心理暗暗高興,同時也定下了主意。
走進去一看,蓬門篳竇,境況艱苦。抱出個骨瘦如柴的嬰兒來,啼哭不止;小嘴張得老大,口角流涎,口內長滿了雪片似的白斑,咽喉紅腫,是極重的鵝口瘡。
“唉!”池大老爺說,“看得太遲了。”
“原是。”那婦人流著淚說,“看不起郎中。”
“不要緊,不要緊!”池大老爺趕緊安慰她說,“我是一半行醫、一半行善;貧病不計,你不必擔心。”
那婦人自然稱謝不止。池大老爺便動手替嬰兒治病,先用塊幹淨白絹,拭去白斑,然後吹敷薄荷、冰片。這兩樣清涼的藥,減少了嬰兒口中的灼熱痛楚,啼哭居然止住了。
於是,池大老爺檢點了一下藥箱說:“這鵝口瘡要用‘柳青散’,一共四味藥,我隻有三樣;少一味,功效就差了。大嫂,附近有沒有藥店?”
“出巷口就有一家達仁堂。”
“喔,”池大老爺便抽水筆,取張包藥的紙片,寫了“青黛一錢”四字,拿一百銅錢,叫小福去買藥;特別關照:“快去快回!”
一麵說,一麵使了個眼色,小福會意,“快去快回”是句反話;盡不妨慢,好讓老爺從容訪問。
於是池大老爺閑閑問道:“你這位大嫂貴姓?”
“我娘家姓吳,夫家姓朱。”
“朱大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