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瞎說。幹隆皇帝孝過祖的。”


    “孝祖”是幫裏的話,替祖師爺磕過頭;換句話說,就是拜師,稱為“孝祖”、以皇帝之尊,竟有此舉,真箇匪夷所思!劉不才不能相信。但談得投機。就當“聽大書”那樣,不妨“姑妄聽之”。因而往下追問究竟。


    小張雖是“空子”,對安清的了解卻比劉不才所知道的來得多——相傳安清幫是由翁、錢、潘三祖所興起:三祖在幫中是有字派的第四代。其時正當康熙末年,整頓河工。大興水利,成效著著,漕運旺盛之時。翁、錢、潘三祖,奉第三代羅祖之命,組織運河各碼頭漕船的舵工、水手,名為協助漕運,暗中卻存有反清復明的大誌。


    其時的漕運總督叫張大有,正因為漕船中人,品類不齊,爭權奪利,好勇鬥狠,常常鬧事;甚至為了爭過閘、爭河道,拋棄漕船,上岸械鬥。使得張大有深為頭痛,有此三人——翁岩、錢堅、潘清:“法名”稱為翁德惠、錢德正、潘德林來帶領約束,自然求之不得,因而賦予好些特權。


    開香堂收徒弟,也是特權之一,因為非此不足以建立倫理關係,執行“家法”。相傳翁祖收徒弟人人;錢祖收徒弟二十八人;潘祖收徒弟三十六人,合八仙、二十八宿、三十六天罡之數,總計七十二人,成為七十二地煞。這三幫的徒弟,猶似大族的叔伯弟兄,幫中稱為大房、二房、三房。


    三祖師分幫承運,八省調兌,自稱為“糧米幫”,又名“漕幫”,外人則稱之“青幫”或“清幫”。幫中立下二十四個字派:“清淨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慧、本來自性、圓明行理、大通無學”,三房弟子,均依家譜字派起名。同時在杭州拱宸橋,運河起點建立家廟及糧幫公所,訂立十大幫規、香堂儀式、孝祖規則、五戒十條、家法禮節。缺席大備,勢力日增。


    但不知如何,亦可能是三房勢力太大,兼以播祖是杭州人的緣故;翁、錢二祖忽萌去誌,要作塞外之遊。潘祖苦留不獲,隻得含淚送別;從此由潘祖—個人“領幫行運”,而幫中亦就全是“三房”裏的天下了。


    過了兩年,潘祖見兩位師兄雲遊未歸,思念不已,親自到口外尋訪,毫無下落。於是轉道五台山去參陸祖——五台山分東西南北中五台;北台華嚴寺以北三裏,有座紫霞洞,為安清、陸家廟以外的另一處“聖地”,因為相傳幫中金、羅、陸三祖,都在此處修道。


    到了紫霞洞拜見師父,叩詢兩位師兄的下落,羅祖開示:他們倆已有極好的結局,無庸尋訪。同時賜潘祖“天書”兩部,一部叫“定國天書”、一部叫“石匣天書”;以後連同歷代祖師遺像、家譜,以及各種經典,一起秘藏在家廟第五進的藏經樓上。


    當時潘祖已知翁、錢已經下世,肉身未能覓得,隻好回到杭州,在拱宸橋糧幫公所附近,覓地建立兩座衣冠塚,歲時祭掃,略申心意。當然,由此開始潘祖受三房弟子的公請,統帶全幫;正式“定於一”了。


    這樣到了雍正十三年六月初六,潘祖的糧船經過黃河楓林閘下,忽起颶風,一時天昏地暗,波濤壁立,大小船隻翻覆沉沒的,不知幾幾,號陶呼救,慘不忍聞;潘祖坐的雖是一隻滿載可裝漕米一千二百石的“太平舟”,中間大桅,竟亦折斷。潘祖見此光景,想起遭此大創,將來追究責任,賠糧賠船,是個不了之局;憂急攻心,立即口吐狂血,一慟而絕。


    等到風浪稍定,收拾殘局,查點糧船,損失三分之一;糧幫弟子死了一百多。糧幫經此巨變,不能不商議善後;首先就要重新推舉一位幫主。於是召集各幫當家會議,公推王伊統領全幫事務。


    王伊在幫中稱為“王隆祖”,字德降,又號降祥;是潘祖“開法領眾”的大徒弟。“開法領眾”俗稱“開山門”,開山門徒弟與關山門徒弟一頭一尾,向來在“同參弟兄”中具有極優越的地位;這個傳統也可以說,就是王降祖造成的。因為與潘祖同鄉的王降祖,秉性謙和,誠敬待人,而且才大如海;糧幫由他統帶以後,在最小的師弟,也就是潘祖的關山門徒弟,幫中稱為“蕭隆祖”蕭隆山協助之下,一切事務,越發井井有條,蒸蒸日上了。


    王降祖的徒弟,據說有九千七百八十四人。開山門的就是蕭降祖的長於蕭少山;在幫中屬於第六代成字派,所以法號叫做成毅。


    蕭隆祖的開山門徒弟,卻是王降祖的兒子,這也是古人易子而教的意思。王降祖這個兒子名叫王均,字子祥,法號成傑;他有個徒弟名叫陸隆,湖北武昌人,後來出家做和尚,當了靈隱寺的方丈,剃度的法名叫悟道;幫中的法名叫佛獻。


    悟道有個徒弟,也是和尚,法名有點像比丘尼叫做碧蓮;幫中法名叫法敬,是鎮江金山寺的當家。這個老和尚,據幫中相傳,就是幹隆皇帝人幫“孝祖”的本師。


    入幫投師,開大香堂的時候,要有所謂“三幫九代”;三幫是本師、傳道師、引見師。


    師父的師父稱為師爺,師爺的師父稱為師太,合稱三代;本師、傳道師、引見師各有三代,合之即為九代。幹隆皇帝的“三幫九代”,本師就是碧蓮,師爺悟道,師太成傑。


    相傳幹隆皇帝人幫是在幹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的時候,“孝祖”的地點在鎮江金山寺。隨後到了杭州,曾做眼私訪拱宸橋的家廟及糧幫公所;那時還是王降祖統帶全幫。曾蒙傳諭嘉獎。又因幫中子弟太盛、難免滋事,特賜“盤龍棍”一條,作為幫中家法。


    這些傳說,年深日久,真相不明;說幹隆皇帝曾經入幫,當然是齊東野語。但盤龍棍卻確有此物。


    清幫的家法有二,一種名為“香板”,又名“黃板”,翁、錢、潘三祖所置。是塊樟木板。尺寸都有講究,長二尺四寸,按一年二十四節氣;寬四寸,按一年四節;厚五分,按五方。板上一麵寫“護法”,一麵寫“違犯家規,打死不論”。這條香板,掛在家廟佛堂香案的右麵。


    左麵就是“盤龍棍”,是一條按三十六天罡,十二地支之數,做成三尺六寸,厚一寸二分,上扁下圓的棗木棍。扁的那部分,上書盤龍一條,龍口內有“欽賜”兩個金字;上麵又有五個金字:“護法盤龍棍”。背麵寫的是“違犯幫規,打死不論”;並且註明。“上諭。時在幹隆三十年季春”。


    “欽賜”字樣,不得捏造;同時凡非欽賜,亦不得用盤龍的花樣,所以這條盤龍棍出於幹隆皇帝所賜,大致無疑,糧幫總當家能夠統帶分布八省的一百二十八幫半,一萬隻糧船,就全靠這條奉旨“打死不論”的盤龍棍。


    棍上所寫的“幫規”,就是“家法”,一共十條。在翁、錢、潘三祖同主幫務時,雖有家法板,並無成文的家法;這十條家法的訂立,起於一個幫中稱為“石小祖”的台灣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恩怨江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陽並收藏恩怨江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