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便失去憑藉與指望,不戰而自潰。


    打定主意,倉卒內渡,同船隻帶了兩百親兵,他與李世賢交過手不止一次,不敢輕敵,原意到了福建,先作部署,然後出擊。哪知李世賢早有準備,在萬鬆關設下埋伏,專等他入網。


    而林文察則又改變了主意。因為他自感兵力孤單,一路收容了許多散兵遊勇,雜湊成軍,如果糧餉充裕、時間從容,而又有得力的幫手,當然可以將此輩漸漸練成勁旅,否則就隻有利用他們急於追求出路,或者懷忿報仇的心理,淬礪士氣,作背城借一之計。林文察老子兵事,默察情勢,認為不得不速戰速決,拖下去徒耗糧餉,且難部勒,將不戰自潰。


    本來左宗棠的檄令,是責成他“力保泉廈”,這是很難的任務,因為漳州以東,直到廈門、泉州,地勢平衍,易攻難守,而況彼此兵力眾寡懸殊。


    就方略講,應該以攻為守,就利害關係來看,以少攻多,雖然吃力,但與其守而敗,不如攻而敗。因此,在十月初便由泉廈而進,在萬鬆關上紮營。


    萬鬆關又名萬鬆嶺,在漳州以東二十五裏的鳳凰山上,為由泉廈渡江入漳的孔道,紮營剛定,李世賢派一隊人馬來攻,用意在試探虛實。哪知副將惠壽不中用,竟讓太平軍踩了營盤,林文察迫不得已,退紮叫做玉洲的地方,隔了兩天出隊攻擊,小勝而回。


    就在這時候又接到左宗棠的劄子,指示他“深溝高壘,勿浪戰求勝,俟浙軍到後,協力規復漳州”。林文察這時不能不聽命了,駐營在萬鬆嶺上,靜候援軍,另由水師總兵曾玉明,在九龍江近海澄縣地方的海口鎮,結紮水營,以為犄角之勢。


    這樣守到十月底,左宗棠還未進入福建境內,而先行出發的浙軍,三路合圍之勢,將次形成。李世賢原來是在萬鬆關以西設下埋伏,傳候林文察入網,見他按兵不動,而浙軍又已人閩,不能不急著打開一條出路,因而在十一月初三,發動突襲。


    突襲是分水陸兩路進行。襲擊水營的太平軍,皆以煙煤擦臉,有意扮成猙獰可怖的樣子,同時亦用作為“自己人”的識別,曾玉明的水師,猝不及防,除了用炮艇上的小炮轟擊以外,其餘各營,都垮了下來。


    在西麵萬鬆關上的林文察所部,本是越拖越壞的散兵遊勇,聽說後路被襲,未戰先亂。副將惠壽,遊擊許忠標,壓不住陣,隻有溜之大吉,林文察卻不肯逃,結果中槍斃命。漬散下來的亂兵,勉強集結在九龍江東岸,算是保障泉州門戶。


    三月以後,左宗棠到了浦城,正式進入福建境界,預定就以此為行轅。


    行轅所收到的第一件戰報,便是林文察兵敗身亡。


    這不是馬到成功的徵兆。左宗棠大為不悅。在他看林文察是挫了浙軍的銳氣,也傷了他的威名,雖非死有餘辜,卻是決不可原諒的。因而出奏時,便不肯專敘此事,隻用一個“督師行抵浦城,現籌剿辦情形”的案由,在摺子中斥責林文察不聽調度,致有此失,幸虧高連升一軍已由福州趕到閩南,泉廈可保無虞。至於林文察的恤典,申明另案奏請,但可想而知的,恤典不會優厚。


    不過局勢很快地穩住了。左宗棠最擔心的,就是李世賢向東南橫戰入海,所以隻要高連升一軍,能自福州南下,及時攔堵,先擋得一陣,等蘇軍郭鬆林、楊鼎勛領兵航海而來,控製腹地便有十足的把握了。


    為此,左宗棠定下東守北攻西壓的策略,最先占領閩南偏北的龍巖,接


    著會同粵軍方耀所部,攻占閩粵交界的永定。


    這兩場勝仗才下來,士氣大振,指揮更加靈活。左宗棠開始“迫敵入粵”,首先是由毗連江西的汀洲、連城一帶,將汪海洋部下的太平軍,往南逼向與廣東交界的武平、上杭一帶。其時援閩蘇軍已陸續到達,與浙軍高連升、黃少春所部,劃分防區,而以進取漳州為目標,蘇軍守漳州之南,浙勞守漳州之北。這一來,李世賢出海之路徹底被截斷了。


    到了四月中旬,浙蘇各軍由南北同時出擊,會攻漳州,到了四月二十一,攻陷漳州。可是李世賢卻開西門而走,與汪海洋會師在一起了。


    當時的形勢是東南方麵泉、廈、漳沿海一帶,兵力最厚,西北永定有七千餘人防守,東北的漏洞,亦已及時防補,唯有西麵最弱,左宗棠幾乎毫無布置。


    西麵就是廣東的大埔、饒平一帶,雖有粵軍方耀防守,可是決非李世賢、汪海洋的對手,是誰都看得出來的。然則,左宗棠之意何居?明眼人自然看得出來。


    這個明眼人是遠在京城裏的軍機章京領班許庚身,在五月十二那天,看到發下來的一個奏摺,大為詫異,這個奏摺是李鴻章所上,作用是在表功,所以案由是“援閩蘇軍,會合浙軍分路進逼,於四月二十一日克復漳州府城”,奏報進攻情形中,有一句話說:“侍逆李世賢潛開西門而遁。”這與同時收到的左宗棠的戰報,情況不符。


    左宗棠的奏摺,案由是“進逼漳西大捷,現籌辦理情形”。並未提到攻克漳州,更未談到李世賢由漳州西門而遁,隻說:李逆世賢經官軍疊次擊敗,勢日窮蹙,圖由漳北小路繞犯安溪,以抄官軍後路。其計未成,又圖勾結同安土匪,內訌滋事,經郭鬆林抽帶所部兩營馳赴同安,會同道員曾憲德將西塘、上宅、符井各鄉匪巢洗盪。“


    再看拜折的日期是四月二十六,拜折的地點是福建省城。福州離漳州不過兩三日路程,二十一攻克漳州,在福州的左宗棠不應該到二十五還不知道。


    如果已經知道,二十六拜折何以下報捷?


    這是莫大的一個疑竇,但稍作參詳,不難明白,左宗棠隻為李世賢“漏網”,不肯報捷,先說他想“繞犯安溪”,又想“勾結同安土匪”,最後說由郭鬆林如何如何,是打算將李世賢“漏網”的責任,輕輕推到郭鬆林頭上。


    至於左宗棠想“整”郭鬆林的緣故,亦可以推想得到。原來從林文察戰死以後,福建陸路提督一缺便補了福山鎮總兵的郭鬆林,雖為署任,總是升官,而如沒有左宗棠的奏請蘇軍援閩,這個武裝中最高職銜的提督,未見得輪得到郭鬆林。照左宗棠的想法,郭鬆林的升官,既由援閩而來,而所升的官,又是福建的缺分,則不論感恩圖報,還是循名責實,都該照建製歸隸他的部下。無如郭鬆林雖經福建巡撫徐宗幹一再催促,始終不肯到任。以福建的武官在福建打仗,卻自居於客將的地位,在左宗棠是頗難容忍的,隻是當郭楊兩軍航海南來之前,李鴻章特為聲明,郭鬆林不履任,他亦“不勸駕”。


    左宗棠曾經同意,此時不便出爾反爾!但又有所憾於郭鬆林,因而此時先作一個伏筆,一方麵隱約其詞地表示,追擊李世賢是郭鬆林的責任,另一方麵可以看將來的情況,果真“同安土匪”一時不易收拾,便可正式奏請將郭鬆林留在福建,以本省的提督辦理本省的軍務,天經地義,名正言順,朝廷不能不準,李鴻章不能不放,郭鬆林不能不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胡雪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陽並收藏胡雪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