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胡雪岩全傳:煙消雲散 作者:高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真的要戰,又是“不知己”,他的話說得很沉痛:“用兵三十餘年,聚而為兵,散而為盜,蔓延天下,隱患方深。重以水旱頻仍,吏治調敝,盜賊滿野,民不聊生,而於是時急開邊畔,募兵以資防禦,曠日逾時,而耗敝不可支矣。”這是就軍費者言,說中國不能戰。
就算戰勝了,又怎麽辦?戰勝當然要裁兵,將剛招募的新兵遣散,結果
是“遊蕩無所歸”,聚集“飢困之民圖逞”,是自己製造亂源。
接下來,他轉述京中的議論:“樞府以滇督援甲厲兵,而粵督處之泰然,數有訾議,是以屬中堂以專征之任。”看起來是因為岑毓英想打,而曾國莖袖手旁觀,前方將帥意見不一,需要一個位高權重的李鴻章去籠罩全麵,主持一切。事實上呢“京師議論,所以屬之中堂,仍以議和,非求戰也”。
李鴻章雖然在守製之中,但朝中情形,毫不隔膜,他在京師有好幾個“坐探”,朝中一舉一動,無不以最快的方法,報到合肥,知道恭王子和戰之際,遊移不決,而主戰最力的是“北派”領袖李鴻藻及一班清流,尤其是左副都禦史張佩綸。
因此,李鴻章縱有議和之意,卻不敢公然表示,因為清議的力量很大,而且劉永福的黑旗軍打得很好,更助長了主戰派的聲勢,此時主和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所以遲遲其行,到上海以後,與接替寶海的新任法國公使德理固,談了幾次,態度不軟亦不硬,掌握了一個“拖”字訣。
“拖”下去會有什麽結果呢?這是李李鴻章自己都不知道的事,不過他在暗中大下功夫,想消除幾個議和的障礙,第一個左副都禦史張佩綸,他是清流的中堅,能把他疏通好,主戰的高調不是唱得那麽響,議和便較易措手。
另一個是駐法公使曾紀澤,他不主張交涉決裂,但並不表示他主張對法讓步,尤其是在從俄國回到巴黎以後,眼看法國的政策亦在搖擺之中,主戰的隻是少數。因此特地密電李鴻章及總理衙門,建議軍事援越,對德理固的交涉不妨強硬。李鴻章對曾紀澤的意見,不置可否,但卻致書郭嵩燾,暗示希望他能影響曾紀澤。郭嵩燾與曾紀澤的關係很深,而且駐法是前後任,他的言論一定能為曾紀澤所尊重。
就在這“拖”的一兩個月中,法國與越南的情勢,都起了變化,法國的政策已趨一致,內閣總理茹斐理向國會聲稱,決心加強在越南的軍事行動,同時派出九千人援越,另遣軍艦十二艘東來,水師提督古拔代陸軍提督布意為法軍統帥。
越南則國王阮福時去世,由王弟阮福升繼位,稱號為“合和王”。由這稱號,便知他是願意屈服於法國的,即位隻有一個月,便與法國訂立了二十七條的《順化條約》,正式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而又仍舊尊重中國為宗主國,原來每年進貢,取道鎮南關循陸路進京,今後改由海道入貢。
這一法越《順化條約》,促成了法國政策的一致,同時也賦予了法軍名正言順得以驅逐黑旗軍的地位。因此,越南政府中的主戰派大為不滿。弒合和王而另立阮福吳,稱號是“建福王”。
盡管已到天津回任的李鴻章仍與法國公使在談判越南的主權,而事實上中法雙方劍拔弩張,開仗幾不可免,尤其是特命彭玉鱗辦理廣東軍務,消息一傳,上海的人心越發恐慌。其時在九月中旬,正當螺螄太太由上海回到杭州時。
就在她回到杭州的第二夭,江寧派了個專差來,身穿紅裝,風塵滿麵,但頭上一頂披滿紅絲穗的緯帽,高聳一粒紅頂子,後麵還拖一條花翎,身後跟著四名從人,亦都有頂戴。他們是由陸路來的,五匹高頭大馬,一路沙塵滾滾、轡鈴噹噹、威風凜凜,路人側目。一進了武林門,那專差將手一揚,都勒了馬,其中一個戴暗藍頂子的武官,走馬趨前,聽候吩咐。
“問問路!”
“喳!”那人滾鞍下馬,一手執韁,一手抓住一個中年漢子問道:“來、
來,老兄,打聽一個地名,無寶街在哪裏?“
“啊!你說啥?”
原來那武官是曾國藩的小同鄉,湖南話中湘鄉話最難懂,加以武夫性急,說得很快,便越發不知他說些什麽了。
還好,那武官倒有自知之明,一字一句地答道:“元寶街。”說著還雙手上捧,作手勢示意元寶。
“喔、喔、喔,你老人家是說元寶街!”那人姓卜,是錢塘縣“禮房”
的書辦,不作回答,卻反問:“請問,你們是從哪裏來的?江寧?”
“不錯。”
“這樣說,到元寶街是去看胡大先生?”
“胡大先生?”那人一愣,旋即想到:“不錯,不錯,胡大先生就是胡雪岩胡大人。”
卜書辦點頭,趨前一步,手指著低聲問道:“馬上那位紅頂子的人,是什麽人?”
那武官有些不耐煩了,天下人走天下路,問路應是常事,知道而熱心的,詳細指點,知道而懶得回答的,說一聲“不清楚”,真的不知道而又熱心的,會表示歉意,請對方另行打聽,不知道而又懶得回答的,隻字不答,掉臂而去。象這樣問路而反為別人所問,類似盤查,卻還是第一次遇見。
卜書辦看那武官的臉色,急忙提出解釋:“你老人家不要嫌我羅嗦,實在是馬上那位大人一品武官,我不敢怠慢,曉得了身分,好稟報本縣大老爺,有啥差遣,不會誤事。”
原來是這樣一番好意!那武官倒覺得過意不去,但卻不知如何回答——那專差本名高老三,投效湘軍時,招募委員替他改名“樂山”來諧音,“仁者樂山”而又行三,因而又送他一個別號叫“仁叔”。
這高樂山原隸劉鬆山帳下,左宗棠西征,曾國藩特撥劉鬆山一營隸屬於左,時人稱為“贈嫁”。劉鬆山在西征時,戰功彪炳,左宗棠大為得力。左曾不和,在才氣縱橫的左宗棠眼中,曾國藩無一事可使他佩服,唯獨對“贈嫁”劉鬆山,心悅誠服,感激不已。因為如此,左宗棠對劉鬆山,亦總是另眼看待。這高樂山原是劉鬆山的馬弁,為人誠樸,有一次左宗棠去視察,宿於劉營,劉鬆山派高樂山去伺候,徹夜巡更,至曉不眠,為左宗棠所賞識,跟劉鬆山要了去,置諸左右,每有“保案”,在“密保”中總有高樂山的名字,現在的職銜是“記名總兵加提督銜”,在“綠營”中已是“官居極品”,但實際的職司,仍是所謂“材官”,僅奔走之役,在左宗棠的部屬中,他的身份猶如宮中的“禦前侍衛”。
但一品武官不過是個“高等馬弁”,這話說出去,貶損了高樂山的紅頂子,所以那藍頂子的武官含含糊糊地答說:“是左大人特為派來看胡大先生的。”
“我就猜到,”卜書辦又拍手、又翹拇指,“一定是左大人派來的。好、好、好,元寶街遠得很,一南一北,等我來領路。你請等一等,等我去租匹馬來。”
就算戰勝了,又怎麽辦?戰勝當然要裁兵,將剛招募的新兵遣散,結果
是“遊蕩無所歸”,聚集“飢困之民圖逞”,是自己製造亂源。
接下來,他轉述京中的議論:“樞府以滇督援甲厲兵,而粵督處之泰然,數有訾議,是以屬中堂以專征之任。”看起來是因為岑毓英想打,而曾國莖袖手旁觀,前方將帥意見不一,需要一個位高權重的李鴻章去籠罩全麵,主持一切。事實上呢“京師議論,所以屬之中堂,仍以議和,非求戰也”。
李鴻章雖然在守製之中,但朝中情形,毫不隔膜,他在京師有好幾個“坐探”,朝中一舉一動,無不以最快的方法,報到合肥,知道恭王子和戰之際,遊移不決,而主戰最力的是“北派”領袖李鴻藻及一班清流,尤其是左副都禦史張佩綸。
因此,李鴻章縱有議和之意,卻不敢公然表示,因為清議的力量很大,而且劉永福的黑旗軍打得很好,更助長了主戰派的聲勢,此時主和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所以遲遲其行,到上海以後,與接替寶海的新任法國公使德理固,談了幾次,態度不軟亦不硬,掌握了一個“拖”字訣。
“拖”下去會有什麽結果呢?這是李李鴻章自己都不知道的事,不過他在暗中大下功夫,想消除幾個議和的障礙,第一個左副都禦史張佩綸,他是清流的中堅,能把他疏通好,主戰的高調不是唱得那麽響,議和便較易措手。
另一個是駐法公使曾紀澤,他不主張交涉決裂,但並不表示他主張對法讓步,尤其是在從俄國回到巴黎以後,眼看法國的政策亦在搖擺之中,主戰的隻是少數。因此特地密電李鴻章及總理衙門,建議軍事援越,對德理固的交涉不妨強硬。李鴻章對曾紀澤的意見,不置可否,但卻致書郭嵩燾,暗示希望他能影響曾紀澤。郭嵩燾與曾紀澤的關係很深,而且駐法是前後任,他的言論一定能為曾紀澤所尊重。
就在這“拖”的一兩個月中,法國與越南的情勢,都起了變化,法國的政策已趨一致,內閣總理茹斐理向國會聲稱,決心加強在越南的軍事行動,同時派出九千人援越,另遣軍艦十二艘東來,水師提督古拔代陸軍提督布意為法軍統帥。
越南則國王阮福時去世,由王弟阮福升繼位,稱號為“合和王”。由這稱號,便知他是願意屈服於法國的,即位隻有一個月,便與法國訂立了二十七條的《順化條約》,正式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而又仍舊尊重中國為宗主國,原來每年進貢,取道鎮南關循陸路進京,今後改由海道入貢。
這一法越《順化條約》,促成了法國政策的一致,同時也賦予了法軍名正言順得以驅逐黑旗軍的地位。因此,越南政府中的主戰派大為不滿。弒合和王而另立阮福吳,稱號是“建福王”。
盡管已到天津回任的李鴻章仍與法國公使在談判越南的主權,而事實上中法雙方劍拔弩張,開仗幾不可免,尤其是特命彭玉鱗辦理廣東軍務,消息一傳,上海的人心越發恐慌。其時在九月中旬,正當螺螄太太由上海回到杭州時。
就在她回到杭州的第二夭,江寧派了個專差來,身穿紅裝,風塵滿麵,但頭上一頂披滿紅絲穗的緯帽,高聳一粒紅頂子,後麵還拖一條花翎,身後跟著四名從人,亦都有頂戴。他們是由陸路來的,五匹高頭大馬,一路沙塵滾滾、轡鈴噹噹、威風凜凜,路人側目。一進了武林門,那專差將手一揚,都勒了馬,其中一個戴暗藍頂子的武官,走馬趨前,聽候吩咐。
“問問路!”
“喳!”那人滾鞍下馬,一手執韁,一手抓住一個中年漢子問道:“來、
來,老兄,打聽一個地名,無寶街在哪裏?“
“啊!你說啥?”
原來那武官是曾國藩的小同鄉,湖南話中湘鄉話最難懂,加以武夫性急,說得很快,便越發不知他說些什麽了。
還好,那武官倒有自知之明,一字一句地答道:“元寶街。”說著還雙手上捧,作手勢示意元寶。
“喔、喔、喔,你老人家是說元寶街!”那人姓卜,是錢塘縣“禮房”
的書辦,不作回答,卻反問:“請問,你們是從哪裏來的?江寧?”
“不錯。”
“這樣說,到元寶街是去看胡大先生?”
“胡大先生?”那人一愣,旋即想到:“不錯,不錯,胡大先生就是胡雪岩胡大人。”
卜書辦點頭,趨前一步,手指著低聲問道:“馬上那位紅頂子的人,是什麽人?”
那武官有些不耐煩了,天下人走天下路,問路應是常事,知道而熱心的,詳細指點,知道而懶得回答的,說一聲“不清楚”,真的不知道而又熱心的,會表示歉意,請對方另行打聽,不知道而又懶得回答的,隻字不答,掉臂而去。象這樣問路而反為別人所問,類似盤查,卻還是第一次遇見。
卜書辦看那武官的臉色,急忙提出解釋:“你老人家不要嫌我羅嗦,實在是馬上那位大人一品武官,我不敢怠慢,曉得了身分,好稟報本縣大老爺,有啥差遣,不會誤事。”
原來是這樣一番好意!那武官倒覺得過意不去,但卻不知如何回答——那專差本名高老三,投效湘軍時,招募委員替他改名“樂山”來諧音,“仁者樂山”而又行三,因而又送他一個別號叫“仁叔”。
這高樂山原隸劉鬆山帳下,左宗棠西征,曾國藩特撥劉鬆山一營隸屬於左,時人稱為“贈嫁”。劉鬆山在西征時,戰功彪炳,左宗棠大為得力。左曾不和,在才氣縱橫的左宗棠眼中,曾國藩無一事可使他佩服,唯獨對“贈嫁”劉鬆山,心悅誠服,感激不已。因為如此,左宗棠對劉鬆山,亦總是另眼看待。這高樂山原是劉鬆山的馬弁,為人誠樸,有一次左宗棠去視察,宿於劉營,劉鬆山派高樂山去伺候,徹夜巡更,至曉不眠,為左宗棠所賞識,跟劉鬆山要了去,置諸左右,每有“保案”,在“密保”中總有高樂山的名字,現在的職銜是“記名總兵加提督銜”,在“綠營”中已是“官居極品”,但實際的職司,仍是所謂“材官”,僅奔走之役,在左宗棠的部屬中,他的身份猶如宮中的“禦前侍衛”。
但一品武官不過是個“高等馬弁”,這話說出去,貶損了高樂山的紅頂子,所以那藍頂子的武官含含糊糊地答說:“是左大人特為派來看胡大先生的。”
“我就猜到,”卜書辦又拍手、又翹拇指,“一定是左大人派來的。好、好、好,元寶街遠得很,一南一北,等我來領路。你請等一等,等我去租匹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