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很早以前就提出反對目食,以為肴饌橫陳,熏蒸腥穢,口亦無可悅也,目食者,貪多之謂也。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盤疊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南朝的孔琳也說:“今人好用多品,適口之外,皆為悅目之資”。如果我們把官廷滿漢席稱目食但和人體盛比,後者才是真的目食,最起碼滿漢席雖然美食琳琅過於排場不甚食用,卻是我國古宮廷文化結晶,皇家驕奢淫逸的體現,集美食之大成是可以吃的,人體盛純屬變態過眼色,雖說吃法餐是吃的營養,每個菜都標上含大卡數量,吃中餐是吃的味道用嘴巴品味,日餐是用眼吃,注重造形五顏六色,但人體盛吃飯隻是個挽幌子了,完全失去吃飯的意意,袁枚是沒趕上,真趕上會給他老人家鼻子氣歪了,菜別說這樣吃這樣做,就是認真做慢慢品嚐,還不容易體會領略美食的奧妙,做菜就如同書法家、畫家一樣是門藝術,字寫多了會有敗筆,畫畫多了也會出現稗陋,有名的詩人,詩寫多了見會有俗學俗語,做菜也如事,就是名廚大庖,盡管他竭盡全力,一天之內所作好菜,至多也是四五道,而且還不算有其它幹擾情況,何況亂七八糟擺滿一大桌子,廚房又什麽人都有,人一多又各有各的心計,有時七個人能有八個主意,沒有統一的紀律,有時人越多越壞事,要麽怎麽說雞多不下旦,人多瞎搗亂,菜多了也就品不出真味了。
物有本性戒穿鑿 順其自然知本味
隨園食單戒單(五)
戒穿鑿原文:物有本性,不可穿鑿為之。自成小巧,即如燕窩佳矣,何必捶以為團?海參可矣,何必熬之為醬?西瓜被切,略遲不鮮,竟有製以為糕者。蘋果太熟,上口不脆,竟有蒸之以為脯者。他如《尊生八箋》之秋藤餅,李笠翁之玉蘭糕,都是矯揉造作,以杞柳為杯[木卷],全失大方。譬如庸德庸行,做到家便是聖人,何必索隱行怪乎?
袁枚是清代大詩人,大文學家,但很多人是從吃上認識袁枚的。大凡吃有五種境界:一是吃飽保肚子即可;二是吃好,日子不錯吃點兒好的;三是好吃,沒吃過的都想嚐嚐;四是會吃,能品出菜餚的美惡,見多識廣,並能講出些道道,時常發個美食博客什麽的;最後一種是美食家,此一族不光會吃、懂吃,還了解食品的內涵,明其事理,借鑑他人所長變化為己有,發展美味,此境界非一般人所能到達。因為須要許多主客觀因素,如金錢、環境、緣分、時間、機遇,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文化,這是現在一些號稱烹飪大師、廚皇食神的人無法相比的。真正達到美食家者,自古以來微乎其微又有幾人?袁枚就是這樣的美食家,他周圍聚集了一批這樣的會吃懂吃又有經濟實力人,形成了一個圈子。這個圈子包括達官貴族、本地官紳、文人騷客,當時江南官場的王太守、尹文瑞、蔣侍郎、楊中丞、劉方伯都是至交,其中尹文瑞即是尹繼善,滿鑲黃旗人,江南巡撫,江南河道,雲貴、川陝總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那是多大官和袁枚沒得說情同手足,除了達官還有名人、文人,《隨園詩話》亦有記載,惲南田、蔣士銓均為坐上客,還有揚州八怪鄭板橋,他性格特別古怪,有人越求他,他越不畫,有人不求他,他偏要畫,這就使有些人越想得到,這樣反而名氣更大了。羅聘,字鑁夫,號兩峰,又號金牛山人,衣雲道人、花之寺僧等。安徽歙縣人,生於揚州,為“揚州八怪”中年歲最小者。羅聘童年即失雙親,生活孤苦。後拜金農為師,學藝極為刻苦。其畫風初學金農,善畫人物蕃馬、奇樹拳石及墨梅等,後仿學前代大師的畫氣,融合成為他自己的個人畫貌。羅聘尤喜畫“鬼趣”,筆下的鍾馗更是別具一格,而為時人所稱道。他和袁枚很談得攏。袁枚有子不語寫鬼怪,而羅聘又擅畫鬼故二人相交甚篤,相互切磋,而頗多受益,羅聘曾為袁畫像怎麽看怎麽象鬼,袁枚講將此像掛止正好避邪。此外與八怪中的李芳膺、黃慎等交往密切,時有書信往來。他們都樂賦予風雅,贈詩呈稿,唱酬次酌,當然也有假作文雅之人,想辦法擠進這個圈子。不光那時就在也如此,我說一個眼麵前的事兒,此事兒與袁枚無關,但和袁枚同一時期的鐵保有關。據說某人掙了大錢,屬於傻有錢傻有錢的那種,就好風雅,購了四合院,收集古物,不論真假,看著喜歡就行。家中正房布置成客廳,富麗堂皇,效袁枚廣交朋友,每日找些文人墨客宴請大吃大喝;正房三間,客廳中放全套黃花梨桌椅,上鋪金絲絨坐墊,中堂掛一副高仿董巨源山水《溪邊觀瀑圖》,配以對聯條案上擺著撣瓶帽罐,雅氣得很;客廳左右套間用花梨木雕花隔扇隔成一明二暗,牆上掛梅、蘭、竹、菊四條屏,隔扇迎門上掛以扇麵匾,東麵設一幾案上供千手觀世音菩薩,香菸裊裊,並擺一畫案上放文房四寶,西麵擺官帽椅,茶幾供客人喝茶休息。隔扇門迎門上的匾,東邊為“觀瀑”,配了一副對子“心脹乍開天宇闊,笑談不覺酒樽空。”西麵也有一匾為“聽雨”,也配一副對子——“月明夜氣清入骨,三色朝晴翠染衣。”詞字俱佳,但不知為何怎麽看怎麽別扭,問主人此匾從何而來,回答是從潘家園重金購得,為清朝鐵保所書的真跡,有高人看過這匾還真是老的,對子是後配的。這潘家園是北京一處淘寶之處,文物雲集也能買到真品,不少人都撿過落。這匾還有段典故呢,鐵保與袁枚為同時期人物,滿州正黃旗人,與成親王、劉墉、翁方綱稱為“清四大書家”。幹隆三十七年進士,官拜鐵騎尉禦前三品帶刀護衛,長於書法詞翰並美,自成一家,為人慷慨而恢諧。鐵保曾書“觀瀑”,一匾掛於男廁所,因男人撒尿站立溺水一瀉千裏,可以看到如瀑布;女人如廁蹲著隻聞其聲,未見其形,故寫“聽雨”懸掛。此典早在袁枚時期就廣為流傳,後來鐵家破敗,不知何時二匾流入市井,被此先生購得,視為重寶,這玩意是真的也難得,但掛的不是地方。飯桌左邊是男廁所,右邊是女茅房,對聯一配就更有意思了,“心脹乍開天宇闊,笑談不覺酒樽空”也難說,酒樽都空了不走滲才怪呢?隻是在菩薩麵前方便不太雅觀吧;而“聽雨”就複雜多了,“月明夜氣清入骨,山色朝晴翠染衣”,大月亮地裏聽雨,別讓人看見走了光,小心著了涼。不過這虧了貼在餐廳,如要貼在男女主人臥室就更麻煩了。
其實袁枚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對這種牽強附會進行過批評:每一種食品都有他的本性,不必耍牽強行事,順其自然就能得到巧妙效果,李漁李笠翁曾用玉蘭花做過一種玉蘭糕,名雖華美而不實,用袁枚的話叫閼於鼻而蜇於口,是陋儒附會之作,還有《遵生八箋》記載的秋藤餅,都是違背事物的本性,做出的來的東西是故意做作,好比把杞柳做成杯盤就使它失掉了自然大方的生性,例如燕窩本來就是好東西何必把它舂碎做成團,海參也是好東西何必把它熬成醬,西瓜切開之後時間長一點就不新鮮,競然有人將它做成糕,平果太熟吃到嘴裏就不脆,卻有人用來做脯,不光過去現在也有人用燕窩做旦塔,用魚翅包餃子還美名曰創新而洋洋得意,實際上是不懂飲食真諦,屬瞎做瞎吃糟蹋東西,有些做法是畫蛇添腳,畫虎不成反類狗了,當然也有例外,我在西安曾見過用三頭鮑魚包的餃子,聽的新鮮一吃可用難吃二字形容,後來才知道掌灶廚師不會發鮑魚,聽說過沒做過,實際這也不算什麽,人無完人,那有什麽都會的,這老先生把鮑魚泡軟後放入高壓鍋加上排骨、土雞、火腿上火壓,把排骨的骨頭都壓飛了,您猜怎麽著鮑魚愣不爛,倍老不嫩,上桌後切不動,吃到裏如同皮筋一般,老闆取名管它叫牛筋鮑,皮條似的沒法吃怎麽辦?要麽大師就是大師糟蹋不了,切絲配上各種五彩絲一炒倍漂亮,鮑魚切成細絲了就嚼得動了,後來又引申出五彩鮑魚粒放在小雀巢裏,在配上個南瓜雕的大鳳凰也挺漂亮,可是還有許多鮑魚,老放著也不是事,於是又開發了鮑魚餡餃子和鮑魚餡燒麥,可是鮑魚不像目魚、鮁魚,他不是做餡的玩藝,又是用高壓鍋壓成的皮條牛筋鮑,吃在嘴裏實在不敢恭維。所以做菜如做人一樣,踏踏實實,按照一般人的道德品質行為去為人做事就行了,能做到家就是聖人,何必去搜尋隱僻的東西,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行動,飲食亦然。
物有本性戒穿鑿 順其自然知本味
隨園食單戒單(五)
戒穿鑿原文:物有本性,不可穿鑿為之。自成小巧,即如燕窩佳矣,何必捶以為團?海參可矣,何必熬之為醬?西瓜被切,略遲不鮮,竟有製以為糕者。蘋果太熟,上口不脆,竟有蒸之以為脯者。他如《尊生八箋》之秋藤餅,李笠翁之玉蘭糕,都是矯揉造作,以杞柳為杯[木卷],全失大方。譬如庸德庸行,做到家便是聖人,何必索隱行怪乎?
袁枚是清代大詩人,大文學家,但很多人是從吃上認識袁枚的。大凡吃有五種境界:一是吃飽保肚子即可;二是吃好,日子不錯吃點兒好的;三是好吃,沒吃過的都想嚐嚐;四是會吃,能品出菜餚的美惡,見多識廣,並能講出些道道,時常發個美食博客什麽的;最後一種是美食家,此一族不光會吃、懂吃,還了解食品的內涵,明其事理,借鑑他人所長變化為己有,發展美味,此境界非一般人所能到達。因為須要許多主客觀因素,如金錢、環境、緣分、時間、機遇,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文化,這是現在一些號稱烹飪大師、廚皇食神的人無法相比的。真正達到美食家者,自古以來微乎其微又有幾人?袁枚就是這樣的美食家,他周圍聚集了一批這樣的會吃懂吃又有經濟實力人,形成了一個圈子。這個圈子包括達官貴族、本地官紳、文人騷客,當時江南官場的王太守、尹文瑞、蔣侍郎、楊中丞、劉方伯都是至交,其中尹文瑞即是尹繼善,滿鑲黃旗人,江南巡撫,江南河道,雲貴、川陝總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那是多大官和袁枚沒得說情同手足,除了達官還有名人、文人,《隨園詩話》亦有記載,惲南田、蔣士銓均為坐上客,還有揚州八怪鄭板橋,他性格特別古怪,有人越求他,他越不畫,有人不求他,他偏要畫,這就使有些人越想得到,這樣反而名氣更大了。羅聘,字鑁夫,號兩峰,又號金牛山人,衣雲道人、花之寺僧等。安徽歙縣人,生於揚州,為“揚州八怪”中年歲最小者。羅聘童年即失雙親,生活孤苦。後拜金農為師,學藝極為刻苦。其畫風初學金農,善畫人物蕃馬、奇樹拳石及墨梅等,後仿學前代大師的畫氣,融合成為他自己的個人畫貌。羅聘尤喜畫“鬼趣”,筆下的鍾馗更是別具一格,而為時人所稱道。他和袁枚很談得攏。袁枚有子不語寫鬼怪,而羅聘又擅畫鬼故二人相交甚篤,相互切磋,而頗多受益,羅聘曾為袁畫像怎麽看怎麽象鬼,袁枚講將此像掛止正好避邪。此外與八怪中的李芳膺、黃慎等交往密切,時有書信往來。他們都樂賦予風雅,贈詩呈稿,唱酬次酌,當然也有假作文雅之人,想辦法擠進這個圈子。不光那時就在也如此,我說一個眼麵前的事兒,此事兒與袁枚無關,但和袁枚同一時期的鐵保有關。據說某人掙了大錢,屬於傻有錢傻有錢的那種,就好風雅,購了四合院,收集古物,不論真假,看著喜歡就行。家中正房布置成客廳,富麗堂皇,效袁枚廣交朋友,每日找些文人墨客宴請大吃大喝;正房三間,客廳中放全套黃花梨桌椅,上鋪金絲絨坐墊,中堂掛一副高仿董巨源山水《溪邊觀瀑圖》,配以對聯條案上擺著撣瓶帽罐,雅氣得很;客廳左右套間用花梨木雕花隔扇隔成一明二暗,牆上掛梅、蘭、竹、菊四條屏,隔扇迎門上掛以扇麵匾,東麵設一幾案上供千手觀世音菩薩,香菸裊裊,並擺一畫案上放文房四寶,西麵擺官帽椅,茶幾供客人喝茶休息。隔扇門迎門上的匾,東邊為“觀瀑”,配了一副對子“心脹乍開天宇闊,笑談不覺酒樽空。”西麵也有一匾為“聽雨”,也配一副對子——“月明夜氣清入骨,三色朝晴翠染衣。”詞字俱佳,但不知為何怎麽看怎麽別扭,問主人此匾從何而來,回答是從潘家園重金購得,為清朝鐵保所書的真跡,有高人看過這匾還真是老的,對子是後配的。這潘家園是北京一處淘寶之處,文物雲集也能買到真品,不少人都撿過落。這匾還有段典故呢,鐵保與袁枚為同時期人物,滿州正黃旗人,與成親王、劉墉、翁方綱稱為“清四大書家”。幹隆三十七年進士,官拜鐵騎尉禦前三品帶刀護衛,長於書法詞翰並美,自成一家,為人慷慨而恢諧。鐵保曾書“觀瀑”,一匾掛於男廁所,因男人撒尿站立溺水一瀉千裏,可以看到如瀑布;女人如廁蹲著隻聞其聲,未見其形,故寫“聽雨”懸掛。此典早在袁枚時期就廣為流傳,後來鐵家破敗,不知何時二匾流入市井,被此先生購得,視為重寶,這玩意是真的也難得,但掛的不是地方。飯桌左邊是男廁所,右邊是女茅房,對聯一配就更有意思了,“心脹乍開天宇闊,笑談不覺酒樽空”也難說,酒樽都空了不走滲才怪呢?隻是在菩薩麵前方便不太雅觀吧;而“聽雨”就複雜多了,“月明夜氣清入骨,山色朝晴翠染衣”,大月亮地裏聽雨,別讓人看見走了光,小心著了涼。不過這虧了貼在餐廳,如要貼在男女主人臥室就更麻煩了。
其實袁枚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對這種牽強附會進行過批評:每一種食品都有他的本性,不必耍牽強行事,順其自然就能得到巧妙效果,李漁李笠翁曾用玉蘭花做過一種玉蘭糕,名雖華美而不實,用袁枚的話叫閼於鼻而蜇於口,是陋儒附會之作,還有《遵生八箋》記載的秋藤餅,都是違背事物的本性,做出的來的東西是故意做作,好比把杞柳做成杯盤就使它失掉了自然大方的生性,例如燕窩本來就是好東西何必把它舂碎做成團,海參也是好東西何必把它熬成醬,西瓜切開之後時間長一點就不新鮮,競然有人將它做成糕,平果太熟吃到嘴裏就不脆,卻有人用來做脯,不光過去現在也有人用燕窩做旦塔,用魚翅包餃子還美名曰創新而洋洋得意,實際上是不懂飲食真諦,屬瞎做瞎吃糟蹋東西,有些做法是畫蛇添腳,畫虎不成反類狗了,當然也有例外,我在西安曾見過用三頭鮑魚包的餃子,聽的新鮮一吃可用難吃二字形容,後來才知道掌灶廚師不會發鮑魚,聽說過沒做過,實際這也不算什麽,人無完人,那有什麽都會的,這老先生把鮑魚泡軟後放入高壓鍋加上排骨、土雞、火腿上火壓,把排骨的骨頭都壓飛了,您猜怎麽著鮑魚愣不爛,倍老不嫩,上桌後切不動,吃到裏如同皮筋一般,老闆取名管它叫牛筋鮑,皮條似的沒法吃怎麽辦?要麽大師就是大師糟蹋不了,切絲配上各種五彩絲一炒倍漂亮,鮑魚切成細絲了就嚼得動了,後來又引申出五彩鮑魚粒放在小雀巢裏,在配上個南瓜雕的大鳳凰也挺漂亮,可是還有許多鮑魚,老放著也不是事,於是又開發了鮑魚餡餃子和鮑魚餡燒麥,可是鮑魚不像目魚、鮁魚,他不是做餡的玩藝,又是用高壓鍋壓成的皮條牛筋鮑,吃在嘴裏實在不敢恭維。所以做菜如做人一樣,踏踏實實,按照一般人的道德品質行為去為人做事就行了,能做到家就是聖人,何必去搜尋隱僻的東西,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行動,飲食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