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曾國藩的正麵與側麵(公務員版) 作者:張宏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是,傳統相術確有部分合理內容。因為除了相五官外,它還有“相精神”的傳統。相書說:“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劉劭在《人物誌》中把人的舉止概括為“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九項內容,稱為“九征”,並說一個人的內心決定了他的外在氣質神態:
故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休決,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閑。夫儀動成容,各有態度:直容之動,矯矯行行;休容之動,業業蹌蹌;德容之動,甬甬昂昂。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
除了對“相五官”做過研究外,曾國藩對於“相精神”、“相氣質”、“相行動”更是非常注重的。
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是日,意城為我抄陳希夷《心相篇》,因熟玩數過。
《心相篇》是宋初術士陳摶的名作。它也是主張從人的行動細節中去推測其性格的: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出納不公平,難得兒孫長育;語言多反覆,應知心腹無依。消沮閉藏,必是好貪之輩;披肝露膽,決為英傑之人。心和氣平,可卜孫榮兼子貴;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轉眼無情,貧寒夭促;時談念舊,富貴期頤。重富欺貧,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能裕後光前。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難成……
這裏麵既有“因果報應”的老生談常,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積累的寶貴經驗,曾國藩自己,也有一些相似的結論。比如,鹹豐八年他再出之前,曾經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這與《心相篇》可謂異曲同工,精神相通。
在日記中,曾國藩還結合自己多年相人之經驗,總結出一套獨特的看相方法:“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壽夭看指爪”、“風波看腳跟”、“若要看條理,盡在語言中”……這都是曾國藩注重從精神氣質角度去相人的明證。
鹹豐九年三月八日的日記中,他又一次總結相人經驗:
夜思相人之法,定十二字,六美六惡。美者曰長,黃,昂,緊,穩,稱。惡者曰村,昏,屯,動,忿,遁。
“長”是體格魁梧;“黃”是指膚色健康;“昂”是精神奕奕器宇軒昂;“穩”是立得穩,走得穩,坐得穩;“緊”是指其人精神集中,顧慮周到;“稱”是均衡性好,為人處世,分寸感好,這六項是“六美”。而村頭村腦,昏沉庸暗,懶惰粘滯,是謂“村、昏、屯”;“動”是指心無主宰,浮躁好動;“忿”是不問是非,動輒發怒;“遁”是逃避責任,委過他人,是所謂“六惡”。這又一次說明曾國藩識人,重點不止形狀,更在神情。
因此,我們也許可以推斷,曾國藩相術的有效性,主要來自於對精神氣概的判斷而非具體的五官相貌。
五
除了風水、相麵外,曾國藩另一項頻繁進行的“迷信”活動是算卦。
曾國藩請人算過卦。
鹹豐八年十一月,因為深陷戰爭的九弟曾國荃“久無來信”,曾國藩“不勝懸懸”,於十一月十四日,“請李笏生占牙牌數,似尚平安”。
另一次記載是關於軍事決策:
請陳雪樓筮卦,筮浙江可保否。得《艮》之彖辭。筮餘軍是否南渡,得《解》之《師》。筮次青之應否赴浙,得《兌》之復。
他自己也會算卦。
每當軍事進退兩難之際,他常用算卦來推測吉凶。是否派兵,是否移營,全局利鈍,都是他卜測的範圍。
進退兩難,寸心終日紛擾。屢次占卦,亦智略不足,故不能審定全局確有定計。
早起鬱鬱,若無主者,又占二卦。
自占一卦,問江北有兵來南岸否。遇“坎”之“觀”,見者以為佳。
夜占卦問左軍利鈍,卦象不吉,焦灼之至。
因卦象不吉而焦灼之至,可見他對算卦確實是十分相信的。我們這些崇拜曾國藩的後人,可能很少想到,在曾國藩的軍事策略背後,居然隱約晃動著“封建迷信”的影子。事實上,曾國藩幕府中,一度專門養著些占卜之士,以至於在他剛剛升任總督,徵求朋友幕僚如何施政之建議時,汪梅村建議他“屏術數星卜之士”。
六
從文字記載來看,曾國藩算卦,純用周易之理。比如,與太平軍作戰正緊張的時候,他在日記中說:“念金陵、寧國兩處危急,焦灼不可言狀。因占二卦:金陵卦,遇否之渙;寧國卦,遇屯之益。”周易占卦的方式是先占得一卦,再求得一相關的變卦。前者稱“遇卦”(即本卦),後者稱“之卦”(即變卦)。曾國藩為金陵局麵占的卦“遇否之渙”,就是先占得否卦(遇卦),再得渙卦(之卦)。
曾國藩算卦,是他讀《易》的副產品。
讀易本是理學家的本行。理學的宇宙理論,就建立在易經的基礎之上。世界的本源問題,是任何一個哲學理論都無法迴避的,然而孔子的平實言談並沒有給企圖建立世界模式的程朱等人太多的啟示,好在孔子十分推崇的《易經》給了他們以充分發揮想像力的機會。程子和朱子等理學大家通過注《易》,建立起了理學的宇宙原理,即“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萬物”,因此《易》可以說是理學體係的奠基石。
作為一個理學家,曾國藩一生對易經十分重視,用力至勤。考《曾國藩日記》,曾氏一生,至少五次通讀《易經》。由此可見曾國藩對《易》的喜愛,終其一生,至老彌篤。他從這部古老的經典中不但讀出了辯證法,讀出了大量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學會了算卦。
曾國藩的卦算得準不準,日記中沒有詳細記載。但從他樂此不疲的事實判斷,他對此中消息確有吟味。
應該說,易經占卦,並非是百分之百的迷信,其中也有一點哲學啟示在。《易經》認為,宇宙是個相互感應的大係統,係統內的每一事物都與全體相通。世相雖然繁雜,但多不礙感應,體不礙互通。因此《易經》認為,世事並非由神明前定,而是有規律地發展的(就是“道”)。這一規律,雖然混沌難明,但人竭盡全力,還是能探討得一點消息。
第三節 曾國藩從神秘文化中得到了什麽
一
雖然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在那個時代,一切有正常好奇心的人,不可能不對“怪力亂神”感興趣。因為風雲變幻、旦夕禍福的生存環境使中國人特別希望解讀未來和變數。而當時人文的智慧成果卻對混沌的宇宙缺乏解讀力。
故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休決,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閑。夫儀動成容,各有態度:直容之動,矯矯行行;休容之動,業業蹌蹌;德容之動,甬甬昂昂。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
除了對“相五官”做過研究外,曾國藩對於“相精神”、“相氣質”、“相行動”更是非常注重的。
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是日,意城為我抄陳希夷《心相篇》,因熟玩數過。
《心相篇》是宋初術士陳摶的名作。它也是主張從人的行動細節中去推測其性格的: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出納不公平,難得兒孫長育;語言多反覆,應知心腹無依。消沮閉藏,必是好貪之輩;披肝露膽,決為英傑之人。心和氣平,可卜孫榮兼子貴;才偏性執,不遭大禍必奇窮。轉眼無情,貧寒夭促;時談念舊,富貴期頤。重富欺貧,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能裕後光前。輕口出違言,壽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難成……
這裏麵既有“因果報應”的老生談常,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積累的寶貴經驗,曾國藩自己,也有一些相似的結論。比如,鹹豐八年他再出之前,曾經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這與《心相篇》可謂異曲同工,精神相通。
在日記中,曾國藩還結合自己多年相人之經驗,總結出一套獨特的看相方法:“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壽夭看指爪”、“風波看腳跟”、“若要看條理,盡在語言中”……這都是曾國藩注重從精神氣質角度去相人的明證。
鹹豐九年三月八日的日記中,他又一次總結相人經驗:
夜思相人之法,定十二字,六美六惡。美者曰長,黃,昂,緊,穩,稱。惡者曰村,昏,屯,動,忿,遁。
“長”是體格魁梧;“黃”是指膚色健康;“昂”是精神奕奕器宇軒昂;“穩”是立得穩,走得穩,坐得穩;“緊”是指其人精神集中,顧慮周到;“稱”是均衡性好,為人處世,分寸感好,這六項是“六美”。而村頭村腦,昏沉庸暗,懶惰粘滯,是謂“村、昏、屯”;“動”是指心無主宰,浮躁好動;“忿”是不問是非,動輒發怒;“遁”是逃避責任,委過他人,是所謂“六惡”。這又一次說明曾國藩識人,重點不止形狀,更在神情。
因此,我們也許可以推斷,曾國藩相術的有效性,主要來自於對精神氣概的判斷而非具體的五官相貌。
五
除了風水、相麵外,曾國藩另一項頻繁進行的“迷信”活動是算卦。
曾國藩請人算過卦。
鹹豐八年十一月,因為深陷戰爭的九弟曾國荃“久無來信”,曾國藩“不勝懸懸”,於十一月十四日,“請李笏生占牙牌數,似尚平安”。
另一次記載是關於軍事決策:
請陳雪樓筮卦,筮浙江可保否。得《艮》之彖辭。筮餘軍是否南渡,得《解》之《師》。筮次青之應否赴浙,得《兌》之復。
他自己也會算卦。
每當軍事進退兩難之際,他常用算卦來推測吉凶。是否派兵,是否移營,全局利鈍,都是他卜測的範圍。
進退兩難,寸心終日紛擾。屢次占卦,亦智略不足,故不能審定全局確有定計。
早起鬱鬱,若無主者,又占二卦。
自占一卦,問江北有兵來南岸否。遇“坎”之“觀”,見者以為佳。
夜占卦問左軍利鈍,卦象不吉,焦灼之至。
因卦象不吉而焦灼之至,可見他對算卦確實是十分相信的。我們這些崇拜曾國藩的後人,可能很少想到,在曾國藩的軍事策略背後,居然隱約晃動著“封建迷信”的影子。事實上,曾國藩幕府中,一度專門養著些占卜之士,以至於在他剛剛升任總督,徵求朋友幕僚如何施政之建議時,汪梅村建議他“屏術數星卜之士”。
六
從文字記載來看,曾國藩算卦,純用周易之理。比如,與太平軍作戰正緊張的時候,他在日記中說:“念金陵、寧國兩處危急,焦灼不可言狀。因占二卦:金陵卦,遇否之渙;寧國卦,遇屯之益。”周易占卦的方式是先占得一卦,再求得一相關的變卦。前者稱“遇卦”(即本卦),後者稱“之卦”(即變卦)。曾國藩為金陵局麵占的卦“遇否之渙”,就是先占得否卦(遇卦),再得渙卦(之卦)。
曾國藩算卦,是他讀《易》的副產品。
讀易本是理學家的本行。理學的宇宙理論,就建立在易經的基礎之上。世界的本源問題,是任何一個哲學理論都無法迴避的,然而孔子的平實言談並沒有給企圖建立世界模式的程朱等人太多的啟示,好在孔子十分推崇的《易經》給了他們以充分發揮想像力的機會。程子和朱子等理學大家通過注《易》,建立起了理學的宇宙原理,即“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萬物”,因此《易》可以說是理學體係的奠基石。
作為一個理學家,曾國藩一生對易經十分重視,用力至勤。考《曾國藩日記》,曾氏一生,至少五次通讀《易經》。由此可見曾國藩對《易》的喜愛,終其一生,至老彌篤。他從這部古老的經典中不但讀出了辯證法,讀出了大量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學會了算卦。
曾國藩的卦算得準不準,日記中沒有詳細記載。但從他樂此不疲的事實判斷,他對此中消息確有吟味。
應該說,易經占卦,並非是百分之百的迷信,其中也有一點哲學啟示在。《易經》認為,宇宙是個相互感應的大係統,係統內的每一事物都與全體相通。世相雖然繁雜,但多不礙感應,體不礙互通。因此《易經》認為,世事並非由神明前定,而是有規律地發展的(就是“道”)。這一規律,雖然混沌難明,但人竭盡全力,還是能探討得一點消息。
第三節 曾國藩從神秘文化中得到了什麽
一
雖然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在那個時代,一切有正常好奇心的人,不可能不對“怪力亂神”感興趣。因為風雲變幻、旦夕禍福的生存環境使中國人特別希望解讀未來和變數。而當時人文的智慧成果卻對混沌的宇宙缺乏解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