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幹隆統治下的中國,縱向比,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人口最多、國力最盛的時期。橫向比,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為過。幹隆朝人自己評價說:“覲光揚烈,繼祖宗未經之宏規;轢古淩今,覲史冊罕逢之盛世。”(《素餘堂集》)《清史稿》這樣評價幹隆:“運際郅隆,勵精圖治,開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於斯為盛。享祚之久,同符聖祖,而壽考則逾之。自三代以後,未嚐有也。惟耄期倦勤,蔽於權倖,上累日月之明,為之嘆息焉。”戴逸先生說:“傳統觀點認為漢、唐是真正的盛世,無論國力還是文化等諸多方麵都達到極盛,而清朝已經開始衰落,不如漢唐。我則以為,康雍幹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發展程度最高、最興旺繁榮的盛世。”
在把國家推向歷史最高點的同時,他個人也創造了許多紀錄:
第一,他是世界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君王。
幹隆皇帝25歲登基,86歲禪位後又做了3年掌握實際權力的太上皇,在位時間64年,其長度居世界統治者之首。
有人說,統治紀錄的創造者應該歸為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因為此人在位72年之久。然而眾所周知,太陽王5歲登基,一介童蒙並不懂得什麽叫作“統治”。事實上,他22歲才對統治國家產生興趣。他的實際掌權時間不過50年。
伊朗國王沙普爾二世與此相似。沙普爾二世是霍爾米茲德二世的遺腹子。他還未出生時,貴族們在他的母親肚子上放上王冠。他統治時間雖然長達70年,親自理政年限不超過60年。
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3年,與幹隆皇帝相當,不過那時的英國已經進入虛君時代,君主的權力與中國帝王根本無法同日而語。
第二,他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君王之一。
從公元前22世紀到1911年,從夏禹開始到末代皇帝溥儀為止,中國歷代君王近500名,其中活到70歲以上的僅有9人,分別是漢武帝、梁武帝、唐高祖、武則天、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忽必烈、朱元璋和幹隆皇帝。其中,又隻有梁武帝、武則天、宋高宗、幹隆活到了80歲,幹隆以89歲高齡在這4個人中又拔得頭籌。更何況梁武帝被餓死,武則天被逼退位,宋高宗也被迫提早20多年禪位給宋孝宗,唯有幹隆直到最後一刻仍然有力地掌握著權力。不過,要是放到全世界來說的話,他就要排第二了,因為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活了整整90歲。
第三,他是世界上運氣最好的君王之一。
幹隆天賦極好。他天生身體底子就好,加上嫻於騎射,武功高強,一生沒有遇到大災大病。他智商奇高,讀書過目不忘。他不但是中國帝王中傳統文化素養最高的帝王之一,而且是唯一懂得5種語言的皇帝。他具有超一流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素質,為人理智,反應敏捷,處理問題果斷迅速,自製力在歷代帝王中更是無與倫比。
由於雍正成功的秘密立儲及英年早逝,幹隆得以在25歲——最年富力強的時候繼位。與他的祖先們不同,他獲得最高權力的過程既無血腥,也無陰謀,毫無波折。在統治60年之後,他又成功地舉行了禪位大典,既博得了禪讓的美名,又做到了終生保持權力。古今中外,權力交接如幹隆這樣平穩順利的專製者並不多見。
他在一個恰到好處的歷史節點登上帝位,順理成章地把大清盛世推上了頂峰。在此之前,兩位偉大的皇帝——康熙和雍正經過70多年的統治,已經給他打下了史上最好的統治基礎。他即位之時,政治安定,經濟平穩,既無內憂,又無外患,舞台的所有布景都布置妥當,隻等他上演最輝煌的統治之劇。
中國人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多福多壽多子孫”,幹隆皇帝在多子孫這一點上也是獨占鰲頭。幹隆一生育有27個子女,孫輩100多人,重孫玄孫不計其數。特別是歷代帝王之中,身親7代,得見玄孫者,他是獨一無二者,即以全體中國人來看,歷代有文字記載者也隻有唐朝錢朗到明代文徵明等6人見到過玄孫。
第四,他是世界上最會享受的君王之一。
在專注政治的同時,他也從來沒有忘了犒勞自己。他不但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權勢和最豐厚的財富,更還擁有世界上最敏感的味蕾和最挑剔的眼睛。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專門派人測量了天下諸泉的輕重優劣,喝水非“天下第一泉”玉泉山玉泉之水不飲。就連他的餐具,也是歷代皇帝中最講究的。他的窮奢極欲,在古今帝王中,罕有其比。
從文的方麵來說,他兼具學者、詩人、藝術家氣質,詩詞曲賦書法繪畫音樂都有很深的造詣。他還是古往今來搜羅最富的收藏家和鑑賞家,幾乎所有中國歷代古畫古帖的極品都經他寓目,蓋有他的鑑賞印和題跋。他精通音律,可以設計唱腔、戲中串戲;他對園林藝術的熱愛,更直接導致了集天下建築大成的圓明園的完成。
從武的方麵來說,他繼承了先祖們終生征戰鍛鍊出來的良好身體素質和武勇精神,愛好騎馬、射箭、圍獵、冰嬉、摔跤,樂而不疲。他還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旅行家之一,生性好動,被稱為馬上朝廷,6次南巡,4次東巡,還有無數其他巡幸,領略了中華大地各處奇景。他這一生,可謂每一分鍾都沒有虛度。
因此,稱他是世界上最有福氣的千古一帝,確實名副其實。
隻不過,他的福氣在生前都已經被透支淨盡,沒有絲毫存留,在創造了一個個歷史紀錄的同時,他也埋下了太多隱患。他絕對不會想到,在他的時代之後,大清王朝就滑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落後挨打,其慘狀也創了歷史之冠。他自己,也在百年之後遭遇墳墓被炸、屍骨無存的慘劇,給後人留下“十全天子骨難全”的慨嘆。
(全書完)
【將分享完結好看的恐怖靈異小說以及懸疑推理小說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在把國家推向歷史最高點的同時,他個人也創造了許多紀錄:
第一,他是世界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君王。
幹隆皇帝25歲登基,86歲禪位後又做了3年掌握實際權力的太上皇,在位時間64年,其長度居世界統治者之首。
有人說,統治紀錄的創造者應該歸為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因為此人在位72年之久。然而眾所周知,太陽王5歲登基,一介童蒙並不懂得什麽叫作“統治”。事實上,他22歲才對統治國家產生興趣。他的實際掌權時間不過50年。
伊朗國王沙普爾二世與此相似。沙普爾二世是霍爾米茲德二世的遺腹子。他還未出生時,貴族們在他的母親肚子上放上王冠。他統治時間雖然長達70年,親自理政年限不超過60年。
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3年,與幹隆皇帝相當,不過那時的英國已經進入虛君時代,君主的權力與中國帝王根本無法同日而語。
第二,他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君王之一。
從公元前22世紀到1911年,從夏禹開始到末代皇帝溥儀為止,中國歷代君王近500名,其中活到70歲以上的僅有9人,分別是漢武帝、梁武帝、唐高祖、武則天、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忽必烈、朱元璋和幹隆皇帝。其中,又隻有梁武帝、武則天、宋高宗、幹隆活到了80歲,幹隆以89歲高齡在這4個人中又拔得頭籌。更何況梁武帝被餓死,武則天被逼退位,宋高宗也被迫提早20多年禪位給宋孝宗,唯有幹隆直到最後一刻仍然有力地掌握著權力。不過,要是放到全世界來說的話,他就要排第二了,因為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活了整整90歲。
第三,他是世界上運氣最好的君王之一。
幹隆天賦極好。他天生身體底子就好,加上嫻於騎射,武功高強,一生沒有遇到大災大病。他智商奇高,讀書過目不忘。他不但是中國帝王中傳統文化素養最高的帝王之一,而且是唯一懂得5種語言的皇帝。他具有超一流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素質,為人理智,反應敏捷,處理問題果斷迅速,自製力在歷代帝王中更是無與倫比。
由於雍正成功的秘密立儲及英年早逝,幹隆得以在25歲——最年富力強的時候繼位。與他的祖先們不同,他獲得最高權力的過程既無血腥,也無陰謀,毫無波折。在統治60年之後,他又成功地舉行了禪位大典,既博得了禪讓的美名,又做到了終生保持權力。古今中外,權力交接如幹隆這樣平穩順利的專製者並不多見。
他在一個恰到好處的歷史節點登上帝位,順理成章地把大清盛世推上了頂峰。在此之前,兩位偉大的皇帝——康熙和雍正經過70多年的統治,已經給他打下了史上最好的統治基礎。他即位之時,政治安定,經濟平穩,既無內憂,又無外患,舞台的所有布景都布置妥當,隻等他上演最輝煌的統治之劇。
中國人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多福多壽多子孫”,幹隆皇帝在多子孫這一點上也是獨占鰲頭。幹隆一生育有27個子女,孫輩100多人,重孫玄孫不計其數。特別是歷代帝王之中,身親7代,得見玄孫者,他是獨一無二者,即以全體中國人來看,歷代有文字記載者也隻有唐朝錢朗到明代文徵明等6人見到過玄孫。
第四,他是世界上最會享受的君王之一。
在專注政治的同時,他也從來沒有忘了犒勞自己。他不但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權勢和最豐厚的財富,更還擁有世界上最敏感的味蕾和最挑剔的眼睛。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專門派人測量了天下諸泉的輕重優劣,喝水非“天下第一泉”玉泉山玉泉之水不飲。就連他的餐具,也是歷代皇帝中最講究的。他的窮奢極欲,在古今帝王中,罕有其比。
從文的方麵來說,他兼具學者、詩人、藝術家氣質,詩詞曲賦書法繪畫音樂都有很深的造詣。他還是古往今來搜羅最富的收藏家和鑑賞家,幾乎所有中國歷代古畫古帖的極品都經他寓目,蓋有他的鑑賞印和題跋。他精通音律,可以設計唱腔、戲中串戲;他對園林藝術的熱愛,更直接導致了集天下建築大成的圓明園的完成。
從武的方麵來說,他繼承了先祖們終生征戰鍛鍊出來的良好身體素質和武勇精神,愛好騎馬、射箭、圍獵、冰嬉、摔跤,樂而不疲。他還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旅行家之一,生性好動,被稱為馬上朝廷,6次南巡,4次東巡,還有無數其他巡幸,領略了中華大地各處奇景。他這一生,可謂每一分鍾都沒有虛度。
因此,稱他是世界上最有福氣的千古一帝,確實名副其實。
隻不過,他的福氣在生前都已經被透支淨盡,沒有絲毫存留,在創造了一個個歷史紀錄的同時,他也埋下了太多隱患。他絕對不會想到,在他的時代之後,大清王朝就滑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落後挨打,其慘狀也創了歷史之冠。他自己,也在百年之後遭遇墳墓被炸、屍骨無存的慘劇,給後人留下“十全天子骨難全”的慨嘆。
(全書完)
【將分享完結好看的恐怖靈異小說以及懸疑推理小說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