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禮品,大部分取自內務府六庫貯藏多年的精品,有不少更是專供皇帝、皇後使用的極品。(《幹隆皇帝與馬戛爾尼》)


    除了這些禮品,英國人更大的收穫是兩樣,一樣是對中國軍事防衛情況的調查,另一樣是取得蠶種和茶樹苗。


    在訪華的整個行程中,英國人時時刻刻能感覺到中國人的防範心理。對他們參觀的要求,中國官員經常拒絕。在使團船隻泊岸時,中國官員禁止使團人員上岸散步,避免他們探聽中國情況。佩雷菲特說,他20世紀60年代來到中國時一樣能感覺到“對外國人同樣的不信任。他們隻能擾亂中國的秩序;他們的好奇心十分危險;應當對他們嚴密監視”。


    這種防範甚至到了變態的程度。


    裏通外國自古以來就是可以加給中國人的最重的罪名之一。馬戛爾尼肯定想不到,他這次來訪,差一點給一個普通中國百姓帶來滅頂之災。


    此人名叫郭傑觀,浙江寧波人。他已經去世的父親郭端早年曾在廣州與英國人做過生意,會說些簡單的洋涇浜英語。幹隆十九年(1754年),英國人北上寧波,郭端也曾在這裏與英國人達成過交易。郭傑觀小時候聽見父親說英語感覺很好玩,就學了幾句,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因幼時聽見我父親學說話,我也跟著學了幾句,不過如吃煙、吃茶等話,此外言語我並不能通曉。”幹隆三十八年(1773年),郭端去世,郭家漸漸敗落。郭傑觀靠當私塾老師為生,從來沒與英國人打過交道,這幾句英語也自然沒了用處。


    沒想到,這幾句英語給他惹來了大麻煩。


    英國使團到達中國,登陸的第一個城市就是寧波附近的定海。為什麽偏偏選擇這個地方呢,是不是這裏有什麽漢奸?這讓浙江地方官大惑不解。他們於是在定海和寧波查找與外國人打過交道的人家,正在給小孩子上課的郭傑觀於是被抓到了官府。雖然嚴刑拷打,可是郭傑觀還是交代不出他與英國人的關係,於是他又被送到北京。在北京挨了幾頓好打之後,軍機大臣們終於確信“郭傑觀隻係訓蒙窮苦鄉愚,所供尚無狡飾”。他的父親同夷人確實有過聯繫,不過那是40年前的事。現在懷疑消除了。不過大學士們仍然覺得他那幾句英語萬分危險,令地方官“隨時留心查察,勿令滋事”。


    但奇怪的是,如此嚴密的防範居然沒有妨礙英國人做他們最想做的事:測繪中國沿海以及城市防衛情況和弄到蠶種和茶樹苗。


    印度總督康華裏勳爵曾希望把蠶絲和茶葉的生產引入孟加拉。馬戛爾尼在中國順利地弄到了蠶卵,也把蠶和生產過程的一些情報送到了印度。他在茶葉方麵取得更大的成功。1794年2月28日,馬戛爾尼從澳門寫信給康華裏勳爵:“如有可能,我想弄幾株優質茶樹的樹苗。多虧廣州新任總督的好意——我與他一起穿越了中國最好的茶葉種植區——我得以觀察和提取優質樣品。我責成丁維提博士把這些樹苗帶到加爾各答。他將搭乘‘豺狼’號前往。”在經過一片精心種植著漆樹、馬桕和茶樹的平原時,馬戛爾尼的確順利地叫人挖掘了這些樹苗:中國的陪同人員這一次未加幹涉。佩雷菲特說:“把優質樹苗引入印度,光這一項也就不枉此行了,而且在下個世紀將要百倍地償還這次出使的費用。”


    第九章 烈日餘暉


    一個叱吒風雲的英明君主,晚年對農民起義無可奈何,獨自念咒,意欲製敵於死地,這種行為典型地反映出一個意誌昏瞀的孤獨老翁的心理狀態,別人幾乎不能理解。


    一 權力平穩交接


    老皇帝又一次在淩晨三點多就醒了。貼身太監早就料到這一點,老皇帝輕微的鼾聲一停,他就從地上站起來,開始給幹隆一件件穿好衣服。然後,老皇帝就垂衣靜坐在禦榻之上,耐心地等待三個小時後的陽光。


    這已經是近年來的常態了。《清高宗實錄》記載,幹隆五十年(1785年)之後,睡眠即開始減少,“年高少寐,每當醜寅之際,即垂衣待旦,是以為常”。


    更何況今天的日子是多麽特殊。就在三小時前的交子時分,大清帝國使用了六十年的幹隆年號永遠地成為了歷史。今天已經是大清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幹隆比平常更早醒了近一個小時,就是因為心中惦記著今天的“禪位大典”。生性周密的他心中把所有的環節又盤算了一遍,再一次確認,萬無一失。


    從幹隆中期開始,接班人問題就成了全大清帝國關心的焦點。


    處處爭第一的幹隆在子女數量上沒有超過他的祖父。康熙共有過三十二子二十女,而幹隆一生共育有二十七個子女。其中十七男十女。其中五子五女早殤,因此長大成人的是十七人。


    在十七個兒子當中,幹隆最喜歡的,無疑是孝賢皇後所生的兩個嫡子了。


    在立誌事事超越前人的幹隆看來,大清王朝建立以來的最大遺憾是沒有一個皇帝是以嫡長繼位的,所以即位之初他就暗下決心,“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


    但無奈兩個嫡子都早夭,連喪兩個嫡子後,二十多年間,皇帝沒有再提立儲的事。


    皇帝不提,臣民卻不能不想。對於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來說,“儲位空虛”是國家之大危險。皇帝一旦有故,則天下必然動盪。幹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帝東巡瀋陽時,一個錦州生員金從善就攔路呈詞,要求皇帝盡快明立太子,並說:“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唐文基《幹隆傳》)


    皇帝聞言大怒,看來天下人竟然已經普遍認為自己不立儲君,是因為“貪戀寶位”了。最好麵子的幹隆怎麽能容忍這樣的攻擊?於是在殺了金從善之後,皇帝向全國頒布“明發諭旨”,向天下公布了自己的計劃。皇帝說,自己絕不是貪戀權位之人,早在剛剛登上皇位之際,他就已經向上天默誓,隻當六十年皇帝,而把在位時間最長的紀錄留給祖父康熙:


    天下人也許會竊竊議論我貪戀寶位,不肯立儲。豈不知我登基之初,就曾焚香禱告上天說: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統治六十年,一定會在八十有五歲時傳位皇子,自己退休下台。(《清高宗實錄》)


    皇帝還告訴天下,早在幹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他就已經秘密立儲。不過此事他隻告訴了幾個軍機大臣,所以天下人才會產生這樣的誤會。


    此諭一出,關於誰是繼承人的猜想在民間進行得更熱烈了。對於市井小民來說,猜猜哪個阿哥將成為下任皇帝也是極好的談資。


    其實,這個謎說難則難,說簡單也很簡單。


    幹隆三十八年之時,十七個兒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相繼亡故。


    其中大阿哥的亡故,就與立儲有關。


    想立嫡子不成,皇帝卻把氣撒在庶子身上。皇帝對兒子和女兒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他在女兒麵前是個和藹可親的慈父,高興時甚至可以俯首甘為孺子牛,在兒子麵前卻一直板著麵孔。他對阿哥們的態度,完全是從政治角度出發的。為了壓製他們的政治野心,防止歷代爭儲故事重演,幹隆對皇子們管束極為嚴厲。直至幹隆三十一年(1766年)前,除皇四子、皇六子因出繼為宗室親王之子而獲爵位外,其他皇子一律沒有爵位,不論年齡多大,結沒結婚,都隻能規規矩矩待在宮內成天讀書,不得與外界任意交往,猶如高級囚徒。對於有了爵位的那兩位皇子,也嚴格限製其器用,不許使用親王服製,規定“一應服用,仍應照皇子之例”。(《清高宗實錄》)皇子的限製之嚴,待遇之低,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有時候,他對兒子的提防到了神經過敏的程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飢餓的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宏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宏傑並收藏飢餓的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