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隆朝農業發展的標誌性成績是全國糧食產量的增加。據吳賓《論中國古代糧食安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一文,中國歷代口糧總量發展呈總的上升趨勢。其中秦漢為417億斤,唐代為626億斤,宋代為835億斤,明代為1392億斤。而到清幹隆晚期,一躍而達2088億斤,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正是農業的成績,使幹隆朝的人口發生爆炸,支撐各項社會經濟發展指標達到中國歷史的極峰。
在清代以前,中國人口多數時間在數千萬左右,隻有少數幾個歷史時段突破過一億。經過康熙、雍正兩個承平時代,中國人口已經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幹隆六年(1741年),幹隆進行的第一次全國規模的人口普查結果是共有人口14341萬,由於經濟繁榮,農業發展,到幹隆六十年(1795年),人口增至29696萬,50年裏翻了一番。
二 “盛世”的武功(1)
幹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二十三日上午,一匹高大消瘦的驛馬穿過西便門,風馳電掣般直奔大清門。
驛馬送來的是萬裏之外定邊右副將軍富德的捷報。他向皇帝匯報說,天山南北所有叛亂都已經徹底平定。這片不馴服的土地經過連續四次大軍踐踏,終於服服帖帖,不再心存異誌。
這場勝利,是從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開始,三代皇帝七十多年努力的一個漂亮結局。天山南北以及巴爾喀什湖一帶從此盡入大清版圖,被稱為新疆。兩朝遺誌終於被圓滿實現,清王朝最大一塊心病被徹底根除。消息傳來,四十九歲的幹隆悲喜交集。他立刻連續拜謁了景陵和泰陵,向康熙和雍正皇帝匯報這一喜訊。望著雍正皇帝留下來的寶劍,他不禁悲從中來,痛哭出聲,因賦詩道:“質明峰樹辨陵園,趨謁鬆宮冠劍存。敢曰誌成盪鹽澤,亦雲功定靖花門。凡茲萬裏遐宣武,總荷九天默佑恩。二十五年如一瞬,鼎湖回憶痛難言。”
這場勝利確實來之不易。
事情起於幹隆十八年(1753年)。
這年十月,一封六百裏加急的文書從蒙古烏裏雅蘇台(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紮布汗省省會)送到了清廷。將軍成袞紮布在奏摺中匯報,準噶爾汗國的三個小首領,台吉車淩、車淩烏巴什、車淩蒙克(史稱三車淩)率領三千戶蒙古人,一萬多人口,宣布脫離準噶爾汗國,投奔大清國尋求庇護。他們離開了世代居住的額爾齊斯河牧場,頂著凜冽的寒風,趕著牛羊,攜帶著老小,經過十餘天長途跋涉,才到達烏裏雅蘇台地區。
將軍在匯報中說,準噶爾汗國長期與大清為敵,這些人聲稱投奔大清,不知是真心依附,還是準噶爾人的詭計?他請示皇上,對這些人採取什麽態度?
收到這封奏報,幹隆的嘴角浮起一絲微笑。對於三車淩的投奔,他並不感覺意外。從幹隆十年(1745年)以來,他已經多次收到過情報,說準噶爾汗國正處於內亂之中。這次一萬多人的內附,更加證明了這些消息的準確。
數代以來,準噶爾汗國一直是大清王國最大的威脅。
準噶爾蒙古是一支古老的蒙古族部落,長期以來生活在今天的新疆、青海一帶。漢人對他們曾經有過多種稱呼,比如“西蒙古”“厄魯特”“衛拉特”和“瓦剌”。明代,就是這部分蒙古人在也先的帶領下,製造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俘虜了明英宗。
在清朝入關後不久,準噶爾部蒙古人又一次崛起於天山南北,建立了強大的準噶爾汗國,首領是蒙古族的傳奇人物噶爾丹。他堅毅、剛強、多謀善斷,通過十年征戰,統一了西蒙古四部。隨後,他信心暴漲,製定了先統一天山南北,再統一整個蒙古民族,最後與中國的滿族統治者較量手腕,恢復大元舊業的宏偉藍圖。
雄心勃勃的噶爾丹頗有手段,他改革了草原法典,第一個開始在蒙古製造銅幣,穩定了草原經濟,壯大了蒙古騎兵,很快征服了大半個新疆。中亞一帶的民族,已經把他和西麵的俄羅斯彼得大帝及東方的康熙皇帝相提並論,稱他為“博碩克圖汗”,認為他們是歐亞大陸上鼎足而三的三位大帝。如果不是遇到了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他很可能會問鼎北京,成為中國歷史上又一個蒙古族統治者。不幸的是,他生不逢時。精明的康熙成功地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部的籠絡和控製,使噶爾丹統一蒙古的夢想無法實現。接著康熙又兩度率兵親征,舉全國之力與準噶爾蒙古較量,終於於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兩次大敗噶爾丹。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爾丹在沙漠中懷抱未能實現的夢想,鬱鬱而終。
雖然擊敗噶爾丹一直被列為康熙最重要的軍事成就之一,但事實上,準噶爾汗國僅僅遭遇了挫折,遠遠沒有被打垮。在噶爾丹之後,他的繼承者們很快又使汗國強盛起來。他們重拾噶爾丹的舊夢。雍正九年(1731年),清準兩方再起戰端,兩軍大戰於和通泊。清軍大敗,副將軍以下皆戰死,西路軍三萬人,逃回科布多者僅兩千人。這是清王朝建立以來內外戰爭中最慘痛的一次失敗。雍正十年(1732年),準噶爾部再度內侵,幸虧歸附清朝的喀爾喀蒙古拚命抵抗,才擊敗了準部。在雍正年間這兩次戰爭打了個平手之後,清帝國和準噶爾握手言和,雙方劃定了邊疆,開始了貿易,中國西部出現了二十年的和平。但是,和通泊之戰永遠是大清帝國的噩夢,準噶爾部一直窺伺著內地。一旦清朝腹地出現什麽風吹草動,它就有可能像兇猛的狼群一樣迅速出擊,在大清帝國的咽喉上狠狠地咬上一口。
因此,自即位以來,雖然天下太平,幹隆卻一直警惕地關注著大清的西部版圖,凡有準噶爾的消息,他都不放過。
早在幹隆十五年(1750年),準噶爾汗國已經有一千多戶東遷到察哈爾,歸附了清朝。幹隆毫不猶豫地接納了他們,命賞給他們牲畜,妥善安置。從這些人嘴裏,他獲取了大量的情報信息。
原來,幹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汗國原首領噶爾丹策淩病逝,他的三個兒子為爭汗位大打出手,自相殘殺,導致汗國四分五裂,力量大衰。幹隆十八年(1753年),新首領達瓦齊討伐不聽指揮的杜爾伯特部,杜爾伯特部的三車淩為了尋求活路,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投靠清朝政府尋求保護。
因此,接到匯報後,幹隆在第一時間即斷定三車淩是真降。他命令守邊將軍妥善安插三車淩人口,賞賜給他們大量的銀兩、米麵和牛羊,還專門設了“賽因濟雅哈圖盟”,任命車淩為盟長,車淩烏巴什為副盟長。
投降的三千戶西蒙古人獲得如此優厚的待遇,已經出乎他們的意料。不僅如此,為了表彰杜爾伯特三車淩“率萬餘眾,傾心來歸”的功績,幹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幹隆皇帝還特別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了三車淩。皇帝分別冊封車淩為親王,車淩烏巴什為郡王,車淩蒙克為貝勒,其餘頭目也都分別封為貝子、公、台、吉等。他連續八次在避暑山莊萬樹園中舉行盛大的宴會。自山莊建立以來,還從來沒有如此熱鬧過。
幹隆之所以如此隆重對待三車淩,不僅僅是為了表彰他們“萬裏遠歸”,更主要的,是為了了解準噶爾汗國的虛實。他與三車淩數次長談,深入掌握了準噶爾汗國的情況。他發現,今天的準噶爾正處於歷史上最虛弱的時期。
在清代以前,中國人口多數時間在數千萬左右,隻有少數幾個歷史時段突破過一億。經過康熙、雍正兩個承平時代,中國人口已經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幹隆六年(1741年),幹隆進行的第一次全國規模的人口普查結果是共有人口14341萬,由於經濟繁榮,農業發展,到幹隆六十年(1795年),人口增至29696萬,50年裏翻了一番。
二 “盛世”的武功(1)
幹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二十三日上午,一匹高大消瘦的驛馬穿過西便門,風馳電掣般直奔大清門。
驛馬送來的是萬裏之外定邊右副將軍富德的捷報。他向皇帝匯報說,天山南北所有叛亂都已經徹底平定。這片不馴服的土地經過連續四次大軍踐踏,終於服服帖帖,不再心存異誌。
這場勝利,是從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開始,三代皇帝七十多年努力的一個漂亮結局。天山南北以及巴爾喀什湖一帶從此盡入大清版圖,被稱為新疆。兩朝遺誌終於被圓滿實現,清王朝最大一塊心病被徹底根除。消息傳來,四十九歲的幹隆悲喜交集。他立刻連續拜謁了景陵和泰陵,向康熙和雍正皇帝匯報這一喜訊。望著雍正皇帝留下來的寶劍,他不禁悲從中來,痛哭出聲,因賦詩道:“質明峰樹辨陵園,趨謁鬆宮冠劍存。敢曰誌成盪鹽澤,亦雲功定靖花門。凡茲萬裏遐宣武,總荷九天默佑恩。二十五年如一瞬,鼎湖回憶痛難言。”
這場勝利確實來之不易。
事情起於幹隆十八年(1753年)。
這年十月,一封六百裏加急的文書從蒙古烏裏雅蘇台(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紮布汗省省會)送到了清廷。將軍成袞紮布在奏摺中匯報,準噶爾汗國的三個小首領,台吉車淩、車淩烏巴什、車淩蒙克(史稱三車淩)率領三千戶蒙古人,一萬多人口,宣布脫離準噶爾汗國,投奔大清國尋求庇護。他們離開了世代居住的額爾齊斯河牧場,頂著凜冽的寒風,趕著牛羊,攜帶著老小,經過十餘天長途跋涉,才到達烏裏雅蘇台地區。
將軍在匯報中說,準噶爾汗國長期與大清為敵,這些人聲稱投奔大清,不知是真心依附,還是準噶爾人的詭計?他請示皇上,對這些人採取什麽態度?
收到這封奏報,幹隆的嘴角浮起一絲微笑。對於三車淩的投奔,他並不感覺意外。從幹隆十年(1745年)以來,他已經多次收到過情報,說準噶爾汗國正處於內亂之中。這次一萬多人的內附,更加證明了這些消息的準確。
數代以來,準噶爾汗國一直是大清王國最大的威脅。
準噶爾蒙古是一支古老的蒙古族部落,長期以來生活在今天的新疆、青海一帶。漢人對他們曾經有過多種稱呼,比如“西蒙古”“厄魯特”“衛拉特”和“瓦剌”。明代,就是這部分蒙古人在也先的帶領下,製造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俘虜了明英宗。
在清朝入關後不久,準噶爾部蒙古人又一次崛起於天山南北,建立了強大的準噶爾汗國,首領是蒙古族的傳奇人物噶爾丹。他堅毅、剛強、多謀善斷,通過十年征戰,統一了西蒙古四部。隨後,他信心暴漲,製定了先統一天山南北,再統一整個蒙古民族,最後與中國的滿族統治者較量手腕,恢復大元舊業的宏偉藍圖。
雄心勃勃的噶爾丹頗有手段,他改革了草原法典,第一個開始在蒙古製造銅幣,穩定了草原經濟,壯大了蒙古騎兵,很快征服了大半個新疆。中亞一帶的民族,已經把他和西麵的俄羅斯彼得大帝及東方的康熙皇帝相提並論,稱他為“博碩克圖汗”,認為他們是歐亞大陸上鼎足而三的三位大帝。如果不是遇到了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他很可能會問鼎北京,成為中國歷史上又一個蒙古族統治者。不幸的是,他生不逢時。精明的康熙成功地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部的籠絡和控製,使噶爾丹統一蒙古的夢想無法實現。接著康熙又兩度率兵親征,舉全國之力與準噶爾蒙古較量,終於於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兩次大敗噶爾丹。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爾丹在沙漠中懷抱未能實現的夢想,鬱鬱而終。
雖然擊敗噶爾丹一直被列為康熙最重要的軍事成就之一,但事實上,準噶爾汗國僅僅遭遇了挫折,遠遠沒有被打垮。在噶爾丹之後,他的繼承者們很快又使汗國強盛起來。他們重拾噶爾丹的舊夢。雍正九年(1731年),清準兩方再起戰端,兩軍大戰於和通泊。清軍大敗,副將軍以下皆戰死,西路軍三萬人,逃回科布多者僅兩千人。這是清王朝建立以來內外戰爭中最慘痛的一次失敗。雍正十年(1732年),準噶爾部再度內侵,幸虧歸附清朝的喀爾喀蒙古拚命抵抗,才擊敗了準部。在雍正年間這兩次戰爭打了個平手之後,清帝國和準噶爾握手言和,雙方劃定了邊疆,開始了貿易,中國西部出現了二十年的和平。但是,和通泊之戰永遠是大清帝國的噩夢,準噶爾部一直窺伺著內地。一旦清朝腹地出現什麽風吹草動,它就有可能像兇猛的狼群一樣迅速出擊,在大清帝國的咽喉上狠狠地咬上一口。
因此,自即位以來,雖然天下太平,幹隆卻一直警惕地關注著大清的西部版圖,凡有準噶爾的消息,他都不放過。
早在幹隆十五年(1750年),準噶爾汗國已經有一千多戶東遷到察哈爾,歸附了清朝。幹隆毫不猶豫地接納了他們,命賞給他們牲畜,妥善安置。從這些人嘴裏,他獲取了大量的情報信息。
原來,幹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汗國原首領噶爾丹策淩病逝,他的三個兒子為爭汗位大打出手,自相殘殺,導致汗國四分五裂,力量大衰。幹隆十八年(1753年),新首領達瓦齊討伐不聽指揮的杜爾伯特部,杜爾伯特部的三車淩為了尋求活路,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投靠清朝政府尋求保護。
因此,接到匯報後,幹隆在第一時間即斷定三車淩是真降。他命令守邊將軍妥善安插三車淩人口,賞賜給他們大量的銀兩、米麵和牛羊,還專門設了“賽因濟雅哈圖盟”,任命車淩為盟長,車淩烏巴什為副盟長。
投降的三千戶西蒙古人獲得如此優厚的待遇,已經出乎他們的意料。不僅如此,為了表彰杜爾伯特三車淩“率萬餘眾,傾心來歸”的功績,幹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幹隆皇帝還特別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了三車淩。皇帝分別冊封車淩為親王,車淩烏巴什為郡王,車淩蒙克為貝勒,其餘頭目也都分別封為貝子、公、台、吉等。他連續八次在避暑山莊萬樹園中舉行盛大的宴會。自山莊建立以來,還從來沒有如此熱鬧過。
幹隆之所以如此隆重對待三車淩,不僅僅是為了表彰他們“萬裏遠歸”,更主要的,是為了了解準噶爾汗國的虛實。他與三車淩數次長談,深入掌握了準噶爾汗國的情況。他發現,今天的準噶爾正處於歷史上最虛弱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