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的真理的發現者,新的信仰的建立者,輿論是最不肯寬容的。如果你隻是獨善其身,自行其是,它就嘲笑你的智力,把你說成一個頭腦不正常的瘋子或呆子,一個行為乖僻的怪人。如果你試圖兼善天下,普渡眾生,它就要誹謗你的品德,把你說成一個心術不正、妖言惑眾的妖人、惡人、罪人了。


    ------------


    哲學(1)


    ------------


    兩千年來哲學的一個迷誤是,混淆了靈魂和頭腦所尋求的東西。


    人生中有種種不如意處,其中有一些是可改變的,有一些是不可改變的。對於那些不可改變的缺陷,哲學提供了一種視角,幫助我們坦然麵對和接受。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哲學是一種慰藉。但是,哲學不隻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區別也許在於,慰藉類似於心理治療,重在調整我們的心態,智慧調整的卻是我們看世界和人生的總體眼光。因此,如果把哲學的作用歸結為慰藉,就有可能縮小甚至歪曲哲學的內涵。


    任何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都不可能有所謂標準答案,可貴的是發問和探究的過程本身,使我們對那些根本問題的思考始終處於活潑的狀態。


    哲學在理性與終極關切之間保持著一種緊張關係,一方麵使終極價值處在永遠不確定和被追問的狀態,防止信仰的盲目,另一方麵使理性不自囿於經驗的範圍,力求越界去解決更高的任務而不能,防止理性的狹隘和自負。


    人的根本限製就在於不得不有一個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們總是坐在肉身凡胎這口井裏,我們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個根本限製。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種分身術,要把一個精神性的自我從這個肉身的自我中分離出來,讓它站在高處和遠處,以便看清楚這個在塵世掙紮的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


    從一定意義上說,哲學家是一種分身有術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經能夠十分自由地離開肉身,靜觀和俯視塵世的一切。


    哲學就是分身術,把精神自我從肉體自我中分離出來,並且立足於精神自我,與那個肉體自我拉開距離,不被它所累。如果這個距離達到了無限遠,肉體自我等於不存在了,便是宗教的境界了。


    歷史是時代的坐標,哲學是人生的坐標。


    形上學實際上是人和自己較勁。人本是有限,必歸於虛無,不甘心,於是想上升為神,變為無限。可是,人終歸不能成為神。也許應該和解,不要太和自己較勁了,在無限與虛無之間,也肯定有限的價值。


    人類天性中有一種不可消除的衝動,就是要對世界和人生的問題追根究底。這種衝動雖說提升了人類存在的精神品質,但並不有利於人類在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存。仿佛是為了保護人類的生存,上天就隻讓這種衝動在少數人身上格外強烈。古往今來,在世界的不同角落裏,都有這樣一些懷著強烈的形上學衝動的人,不妨說,他們是一些中了形上學之蠱的人。這樣的人倘若同時具有巨大的才能,就可能成為精神領域裏的天才。可是,倘若才能不足以駕禦強烈的衝動,情形就慘了,很可能會被衝動所毀而毫無積極的結果。在一般人眼裏,凡是癡迷於精神事物的人都有瘋狂之嫌,區別在於,有的人同時是天才,有的人卻僅僅是瘋子。在某種意義上,後者是人類精神追求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哲學存在於一切感悟著人生的心靈中和思考著人生的頭腦中,把它僅僅變成一種正業,至少是對它的縮小。我不信任一個隻務正業的哲學家,就像不信任一個從不逃課的學生一樣。


    哲學有作為學術的一麵,是少數人在學院裏研究的一門學問。哲學經歷了二千多年的發展,積累了大量資料,自成一個知識領域,需要有專門人才進行研究。但哲學不止於此,哲學主要不是知識,而是對世界和人生根本問題的獨立思考。


    四種哲學家:哲學就業者,把哲學當作飯碗,對哲學本身並無興趣;哲學學者,把哲學當作學術,做知識性的整理和解釋工作,研究前人和別人思考的結果,確實有這方麵的興趣或成績;哲學大師,真正是獨立思考,對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提出了新思路,創建了新體係,並產生重大影響,改變了哲學史;哲人,愛智慧者,把哲學當作生活方式。


    當然,上述區分是相對的。


    如果把哲學看作精神生活的理性形式,那麽,它在商業社會的處境是矛盾的。一方麵,追逐實利的普遍傾向必然使它受到冷落。另一方麵,追逐實利的結果是精神空虛,凡是感受到這種空虛並且渴望改變的人便可能愈加傾心於哲學。所以,哲學既是這個時代的棄婦,又是許多人的夢中情人。


    我們要了解任何一位大哲學家的思想,都必須直接去讀原著,而不能通過別人的轉述,哪怕這個別人是這位大哲學家的弟子、後繼者或者研究他的專家和權威。我自己的體會是,讀原著絕對比讀相關的研究著作有趣,在後者中,一種思想的原創力量和鮮活生命往往被消解了,隻剩下了一付骨架,軀體某些局部的解剖標本,以及對於這些標本的博學而冗長的說明。


    常常有人問我,學習哲學有什麽捷徑,我的回答永遠是:有的,就是直接去讀大哲學家的原著。之所以說是捷徑,是因為這是唯一的途徑,走別的路隻會離目的地越來越遠,最後還是要回到這條路上來。能夠回來算是幸運的呢,常見的是喪失了辨別力,從此迷失在錯誤的路上了。


    ------------


    哲學(2)


    ------------


    哲學的精華僅僅在大哲學家的原著中。如果讓我來規劃哲學係的教學,我會把原著選讀列為唯一的主課。當然,歷史上有許多大哲學家,一個人要把他們的原著讀遍,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以一本簡明而客觀的哲學史著作為入門索引,瀏覽一定數量的基本原著,這個步驟也許是省略不掉的。在這過程中,如果沒有一種原著引起你的相當興趣,你就趁早放棄哲學,因為這說明你壓根兒對哲學就沒有興趣。倘非如此,你對某一個大哲學家的思想發生了真正的興趣,那就不妨深入進去。可以期望,無論那個大哲學家是誰,你都將能夠通過他而進入哲學的堂奧。不管大哲學家們如何觀點相左,個性各異,他們中每一個人都必能把你引到哲學的核心,即被人類所有優秀的頭腦所思考過的那些基本問題,否則就稱不上是大哲學家了。


    要對哲學是什麽獲得一個概念,最好的辦法是去了解歷史上的哲學家們在想些什麽,並盡力跟隨他們的思路走一走。


    要真正領悟哲學是什麽,最好的辦法就是讀大哲學家的原著,看他們在想什麽問題和怎樣想這些問題。你一旦讀了進去,就再也不想去碰那些粗淺的啟蒙讀物了。


    哲學課可以是最令人生厭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勝的,就看誰來上這門課了。誰來上是重要的。與別的課以傳授知識為主不同,在哲學課上,傳授知識隻居於次要地位,首要目標是點燃對智慧的愛,引導學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問題。要達到這個目標,哲學教師自己就必須是一個有著活潑心智的愛智者。他能在課堂上產生一個磁場,把思想的樂趣傳遞給學生。他是一個證人,學生看見他便相信了哲學決非一種枯燥的東西。這樣一個教師當然不會拿著別人編的現成教材來給學生上課,他必須自己編教材,在其中貫穿著他的獨特眼光和獨立思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碎句與短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碎句與短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