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請先生指點迷津
從指點李斯開始教導曆代天才 作者:青山炸魚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又該我登場了!”
趙平安輕輕一笑。
這個問題,其實他知道——
秦始皇的心中,肯定是已經有答案了。
為什麽?
一個崇尚君主專製中央集權的君王,怎麽可能會不想選擇郡縣製?
不過這直接在九州範圍內大刀闊斧地推行郡縣,實在是太過激進了,很容易受到大臣反對。
正是如此,秦始皇才會來找趙平安要個理由:
畢竟秦始皇在推行君主專製中央集權方麵可是典型的保守派——
嫌棄激進派過於保守的派係。
雖說天威浩蕩秦始皇大權獨攬,但朝堂上的人才都是看你大秦禮遇人才才來的:
你一言堂決斷所有事情,那幹脆罷黜百官你和李斯兩個人商量著算了,要我幹嘛?
想要使用這個計策,就得給出一個理由。
【怎麽,是想問我封邦建國和郡縣哪個更合適?】
【我的觀點肯定是郡縣製。】
【畢竟郡縣製是我提出的。】
【如果非要給出個理由的話……】
【郡縣製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確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直接控製,減少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避免諸侯割據的局麵,更好地維穩。】
【再次,政令可以迅速傳達到地方,保證政策的一致性和執行力,提升組織能力,也能更好地提升國力。】
【郡縣製有助於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書寫文字,可為大秦繁榮築基。】
【……】
……
秦始皇看著麵前的符籙,若有所思。
“竟然還能有如此多的好處?”
這是他沒想到的。
他想到的不過是行郡縣之後,能更好地統禦天下——
而這諸多弊端,他也想到了。
對於政令的創造者而言,很多時候不一定需要想到其他的諸多好處,隻需要搞清楚自己的主觀目的和這個舉措帶來的可能影響就好。
“不愧是昭子先生。”
如今距離昭楚之亂,已經很多年過去了。
他已經很多年沒有和昭子聊過了。
曾經的他,是迷茫的秦王,是眾叛親離的秦王。
但如今的他——
乃是這天下的秦王。
他知道昭子是隱士,不愛管這天下的事情。
“沒想到昭子先生對眼下的情況,居然也是很了解的。”
這倒是超出了他的預料。
她看著麵前的符籙,心中萬千思緒浮動:
其實他不止郡縣封建之爭,還有更多問題想要提問昭子。
【謝過先生指點。】
【先生想必已經知道,朕已行帝製。】
【先生如今對這天下,是如何看法?】
秦始皇揣揣不安地問道。
盡管是天下的君主,他對少年時救過自己命指點過自己的人的看法,還是很看重。
昭子不僅救過他的現實中的生命,還曾經在心理上幫助他擺脫過難關。
……
“對這天下是如何看法?”
趙平安毫不猶豫地回複:
【禮崩樂壞。】
【傳自上古的周禮製度早已垮塌,而新的秩序仍然沒有建立】
【新秩序如何?】
【仁政?苛政?法家之法,儒家之法,墨家之法何擇之?暫且還猶未可知。】
【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
秦王政看著趙平安回複的字樣,感覺有些激動:
對了,對了,就是這個感覺!
就是這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才是當年那個昭子先生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他從來沒有過考校昭子先生的想法,他對昭子先生的信任十分堅定。
但是,從上一次見到昭子,已經過去十年了。
而從“昭子”這個人出現那年開始,已經過去快四十年了。
在丞相李斯初識昭子的時候,昭子便是二十多歲,連年戰爭,誰知道昭子還活著嗎?
那交流的東西,又落到了誰手裏?
這個問題就是這個目的:
一般人被問到了這個問題,就算是沒有想過也會硬說出幾個,不過都不會這樣字字珠璣——
在這位新的天下共主麵前。
誰知道他對禮樂製度是什麽態度呢?
可對麵說出的“禮崩樂壞”四個字,擲地有聲。
這是秦始皇見過的對這個世道最為準確的總結。
四個字,叫他打了個顫,禮樂可是古禮。
但是說的又實在準確:
周代末期,可不正是禮崩樂壞?
如何不是禮崩樂壞?
禮崩樂壞,同樣是在說著人倫崩壞。
這如何不是他想要說的?
秦始皇無比信任,那個人就是昭子。
【那先生覺得,該如何處理這個世道?】
秦始皇思索片刻,補充道:
【養德,如何?】
畢竟昭子先生平常看著不是很崇尚法家,這個可以讓他更容易接受一點。
……
“養德?”
這劇本不對吧?
趙平安無語地笑笑,養德是秦始皇能說的出來的話?
和曆史上的形象有些不符合了吧。
思忖片刻,趙平安還是搖了搖頭。
【德行固重,但終為君子之道,天下君子,當行此道。】
【奈何當今大秦,當今九州,所缺者非君子也,乃帝王也。】
【王道不可,霸道可行。】
【陛下掃六合,平天下,四海歸一,此乃天命所歸,人心所向。】
【諸侯將滅,此身為平,非王道之治,乃霸道之行。】
【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製勝。】
【非霸道百害而無一利也,乃憑時各取其道也。】
……
“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就該如此!”
秦始皇有些激動,這就是他想要聽到的!
雖然他也命啊比德行對於一個天下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一個君王隻會在這樣一個天下諸侯尚未安定的時間裏崇尚德行,最終的結果一定不會好。
大秦此時此刻,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讓它徹底穩固下天下的君王,而不是一個端方正直的君子!
“和我想的,是一般的。”
暗暗握緊拳頭,秦始皇心中有些振奮,問道:
【先生,那應該如何作為,才能治國安邦,平定天下?】
這是最後一個問題,也是他今晚最想要問的一個問題。
當局者迷。
在這個時代的背景之下,嬴政想要向麵前這個人——
天命!
試試能不能求取一個讓天下長治久安的辦法,為大秦謀一個未來。
趙平安輕輕一笑。
這個問題,其實他知道——
秦始皇的心中,肯定是已經有答案了。
為什麽?
一個崇尚君主專製中央集權的君王,怎麽可能會不想選擇郡縣製?
不過這直接在九州範圍內大刀闊斧地推行郡縣,實在是太過激進了,很容易受到大臣反對。
正是如此,秦始皇才會來找趙平安要個理由:
畢竟秦始皇在推行君主專製中央集權方麵可是典型的保守派——
嫌棄激進派過於保守的派係。
雖說天威浩蕩秦始皇大權獨攬,但朝堂上的人才都是看你大秦禮遇人才才來的:
你一言堂決斷所有事情,那幹脆罷黜百官你和李斯兩個人商量著算了,要我幹嘛?
想要使用這個計策,就得給出一個理由。
【怎麽,是想問我封邦建國和郡縣哪個更合適?】
【我的觀點肯定是郡縣製。】
【畢竟郡縣製是我提出的。】
【如果非要給出個理由的話……】
【郡縣製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確保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直接控製,減少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避免諸侯割據的局麵,更好地維穩。】
【再次,政令可以迅速傳達到地方,保證政策的一致性和執行力,提升組織能力,也能更好地提升國力。】
【郡縣製有助於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書寫文字,可為大秦繁榮築基。】
【……】
……
秦始皇看著麵前的符籙,若有所思。
“竟然還能有如此多的好處?”
這是他沒想到的。
他想到的不過是行郡縣之後,能更好地統禦天下——
而這諸多弊端,他也想到了。
對於政令的創造者而言,很多時候不一定需要想到其他的諸多好處,隻需要搞清楚自己的主觀目的和這個舉措帶來的可能影響就好。
“不愧是昭子先生。”
如今距離昭楚之亂,已經很多年過去了。
他已經很多年沒有和昭子聊過了。
曾經的他,是迷茫的秦王,是眾叛親離的秦王。
但如今的他——
乃是這天下的秦王。
他知道昭子是隱士,不愛管這天下的事情。
“沒想到昭子先生對眼下的情況,居然也是很了解的。”
這倒是超出了他的預料。
她看著麵前的符籙,心中萬千思緒浮動:
其實他不止郡縣封建之爭,還有更多問題想要提問昭子。
【謝過先生指點。】
【先生想必已經知道,朕已行帝製。】
【先生如今對這天下,是如何看法?】
秦始皇揣揣不安地問道。
盡管是天下的君主,他對少年時救過自己命指點過自己的人的看法,還是很看重。
昭子不僅救過他的現實中的生命,還曾經在心理上幫助他擺脫過難關。
……
“對這天下是如何看法?”
趙平安毫不猶豫地回複:
【禮崩樂壞。】
【傳自上古的周禮製度早已垮塌,而新的秩序仍然沒有建立】
【新秩序如何?】
【仁政?苛政?法家之法,儒家之法,墨家之法何擇之?暫且還猶未可知。】
【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
秦王政看著趙平安回複的字樣,感覺有些激動:
對了,對了,就是這個感覺!
就是這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才是當年那個昭子先生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他從來沒有過考校昭子先生的想法,他對昭子先生的信任十分堅定。
但是,從上一次見到昭子,已經過去十年了。
而從“昭子”這個人出現那年開始,已經過去快四十年了。
在丞相李斯初識昭子的時候,昭子便是二十多歲,連年戰爭,誰知道昭子還活著嗎?
那交流的東西,又落到了誰手裏?
這個問題就是這個目的:
一般人被問到了這個問題,就算是沒有想過也會硬說出幾個,不過都不會這樣字字珠璣——
在這位新的天下共主麵前。
誰知道他對禮樂製度是什麽態度呢?
可對麵說出的“禮崩樂壞”四個字,擲地有聲。
這是秦始皇見過的對這個世道最為準確的總結。
四個字,叫他打了個顫,禮樂可是古禮。
但是說的又實在準確:
周代末期,可不正是禮崩樂壞?
如何不是禮崩樂壞?
禮崩樂壞,同樣是在說著人倫崩壞。
這如何不是他想要說的?
秦始皇無比信任,那個人就是昭子。
【那先生覺得,該如何處理這個世道?】
秦始皇思索片刻,補充道:
【養德,如何?】
畢竟昭子先生平常看著不是很崇尚法家,這個可以讓他更容易接受一點。
……
“養德?”
這劇本不對吧?
趙平安無語地笑笑,養德是秦始皇能說的出來的話?
和曆史上的形象有些不符合了吧。
思忖片刻,趙平安還是搖了搖頭。
【德行固重,但終為君子之道,天下君子,當行此道。】
【奈何當今大秦,當今九州,所缺者非君子也,乃帝王也。】
【王道不可,霸道可行。】
【陛下掃六合,平天下,四海歸一,此乃天命所歸,人心所向。】
【諸侯將滅,此身為平,非王道之治,乃霸道之行。】
【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製勝。】
【非霸道百害而無一利也,乃憑時各取其道也。】
……
“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就該如此!”
秦始皇有些激動,這就是他想要聽到的!
雖然他也命啊比德行對於一個天下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一個君王隻會在這樣一個天下諸侯尚未安定的時間裏崇尚德行,最終的結果一定不會好。
大秦此時此刻,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讓它徹底穩固下天下的君王,而不是一個端方正直的君子!
“和我想的,是一般的。”
暗暗握緊拳頭,秦始皇心中有些振奮,問道:
【先生,那應該如何作為,才能治國安邦,平定天下?】
這是最後一個問題,也是他今晚最想要問的一個問題。
當局者迷。
在這個時代的背景之下,嬴政想要向麵前這個人——
天命!
試試能不能求取一個讓天下長治久安的辦法,為大秦謀一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