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節:跋: 在尼采之後(2)


    存在主義者往往還秉承了叔本華、尼采的悲觀主義氣質。這在海德格爾身上尤為突出,死亡問題如此困擾著他,以致他對人的存在結構的分析把死亡當作了基本前提。薩特這位熱情外向的哲學家也時時發出悲聲,關於人生的荒謬、絕望,他真談得不少,而最悲觀的莫過於這一句話了:"人是一堆無用的熱情"。在悲觀主義的表現方式上,海德格爾更近於叔本華,而薩特更近於尼采。


    海德格爾後期傾向於把藝術視為拯救力量,主張靠詩意的思揭示存在。這已經同尼采所提倡的審美的人生態度靠攏了。海德格爾的學生馬爾庫塞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盡管馬爾庫塞引證得最多的是馬克思和弗洛伊德,但是他的藝術本體論和藝術革命論的浪漫主義思想與尼采的精神更為接近。馬爾庫塞認為,藝術作為人的生命本能升華的最高形式,具有自動對抗並且超越現存社會關係的力量。它使人的生命本能自由發展,解放被理性所壓抑的感性,通過創造一個虛構的然而比現實更真實的世界向現代文明挑戰。尼采還隻是在理論上談到藝術的救世作用,馬爾庫塞則要求藝術直接走上政治舞台,由具有高度審美能力的知識分子組成一支藝術救世軍,掀起一場藝術革命。在六十年代的抵抗風暴中,他試圖付諸實現,結果被證明是烏托邦。於是他又返諸自身,追求一種審美的內心狀態。


    走在尼采的方向上尋求著人生意義的西方思想家們,為什麽他們的一切尋求最後都以內心為歸宿呢?


    朋友,讓我們各自沉思著這個問題,暫時分手吧。


    第77節:附一 尼采傳略(1)


    附一尼采傳略


    尼采與形上學


    附一尼采傳略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che,1844-1900),1844年10月15日生於德國東部呂采恩鎮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寫過神學著作。他的外祖父是個牧師。他的父親當過家庭教師,後來也在家鄉擔任牧師。尼采就在這樣一個有濃烈宗教氣氛的家庭裏呱呱墜地。


    勒肯是個僻靜的小村莊,景色秀麗,綠樹環繞,池水清澈。一條長長的石階通往尼采家的住宅,四周有果園、草坪、花園和涼亭。寧靜的鄉村風光薰陶著尼采的心靈,他喜歡在涼亭裏消磨時光,也喜歡在綠草叢生的池塘邊看陽光在池麵閃爍,小魚在池中嬉戲。


    1849年7月,尼采的父親死於腦軟化症。數月後,年剛兩歲的弟弟又夭折。當時尼采才5歲,親人接連的死亡,使這天性敏感的孩子過早地領略了人生的陰暗麵,鑄成了他的憂鬱內傾的性格。後來他自己回憶說:"在我早年的生涯裏,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裏,我在那裏找到了最真實的快樂。一場雷雨時常會給我留下最美好的印象,滿天轟鳴的雷聲和閃亮的電光更增添了我對上帝的敬畏。"《尼採選集》第2卷,第582頁。


    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遷居瑙姆堡,投奔祖母和兩位姑母。在瑙姆堡,尼采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讀完了小學和文科中學(相當於初級中學)。在學校裏,他顯得孤僻而不合群,很少與同學們一起玩耍。但是,他也異常珍惜友誼,擇友的趣味很高。在文科中學,他有兩個知心朋友: 威廉·平德爾和古斯塔夫·克魯格。前者是他的詩友,他們常常在一起談詩,互相交換詩作。後者是他的樂友,他們常常在一起討論音樂,演奏樂曲,或者共同傾聽克魯格的父親--一位精通音樂、與孟德爾頌交往甚篤的樂師--彈琴,沉浸在德國古典音樂的旋律裏。


    詩歌和音樂是尼采的終身愛好。10歲時,他便爆發了藝術創作的狂熱,一年裏寫了50首詩,作了一曲聖歌。他自己回憶,到14歲時,他已經有過三次寫詩高潮。後來,他仍不斷寫詩,他的格言詩和抒情詩獨具一格,在德國現代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尼采的早期詩作充滿憂傷的情調。他10歲的一首詩,描寫一個漂泊者在一座古城廢墟上沉睡,夢見該城昔日的繁榮和最後的毀滅,醒來後悟到人間幸福的短暫。15歲的詩裏寫道:"樹葉從樹上飄零/終被秋風掃走/生命和它的美夢/終成灰土塵垢!""我豈能相信/我會躺入丘墳/不再能啜飲/生命的芳醇?"讀中學時,他還構思過一部題為《死亡與毀滅》的中篇小說。這一切清楚地表明,由於過早目睹死亡的現象,悲觀主義已經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紮了根。既然終有一死,生命還有什麽意義?這個問題始終折磨著尼采。讓我們記住這一點,因為這為理解尼采後來的哲學思想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


    尼采對音樂的感悟也很早。在童年時代,他酷愛古典音樂,把莫紮特、海頓、舒伯特、孟德爾頌、貝多芬、巴赫、亨德爾視為精神支柱,但不喜歡柏遼茲、李斯特的現代音樂。青年時代一度迷戀華格納,後期則喜歡比才及其《卡門》。他自己也常常譜曲。他那樣看重自己的音樂作品,在精神失常前夕,還自稱終究是個老音樂家,並希望他譜曲、他的女友莎洛美作詞的管弦樂合唱曲《讚美生活》傳世,作為對他的紀念。


    1858年,尼采以優異的成績從瑙姆堡文科中學畢業,獲得歷史悠久的帕弗塔文科預備學校的獎學金。這是一所水平很高的教會學校,擁有優秀的人文主義教師,校紀甚嚴,學生們過著刻苦勤奮的斯巴達式生活。德國文化史上的許多著名人物,如克羅卜斯托克、費希特、施萊格爾、蘭克,都曾在這裏就學。正是在這裏,尼采讀到了青年黑格爾派成員大衛·施特勞斯的名著《耶穌傳》,對基督教的信仰悄悄瓦解了,使虔信的母親和姑母們大為驚恐。在所有的課程中,他最喜歡希臘課,常常讀古希臘文獻至深夜。他一生崇尚希臘精神,反對基督教精神,在這裏已經開了端倪。


    如同一切有創造力的少年一樣,尼采的興趣決不局限於規定的課程。他和老朋友平德爾、克魯格組織了一個小團體,每人每月提交一篇作品,彼此交流和批評。他們還自籌經費,訂閱《音樂報》等報刊。在此期間,尼采的音樂趣味開始發生變化,從古典音樂轉向現代音樂,他漸漸喜歡華格納了。小團體的最後一筆經費,就用來購買了歌劇《特裏斯坦和伊索爾德》的門票。


    在文學方麵,尼采的興趣從歌德轉向了浪漫派。他格外喜歡荷爾德林。在17歲的一封信裏,他表現了對荷爾德林詩作的深刻理解。荷爾德林所表達的那種至深的憂鬱和對理想故土的懷念,那種對現代德國野蠻化的痛恨,那種終於導致精神崩潰的劇烈的內心衝突,引起了尼采的深深共鳴。他對荷爾德林發瘋前夕和瘋後的一些詩歌尤其心領神會,視為"德國詩歌藝術中的純美精品"。令人深思的是,這個激賞瘋詩人的青年,後來自己也瘋了。


    回顧尼采的早年生活,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的浪漫而又悲觀的氣質。他幾乎是一個天生的浪漫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他後來喜歡叔本華哲學和華格納音樂,實出於天性之必然。當他著手建立自己的哲學時,他又猛烈地批判"浪漫悲觀主義",其實是一種自我治療和自我克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