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作者:周國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工廠奴隸製度下,工人是奴隸,資產者就不是奴隸麽?尼采認為,古代的奴隸比現代的"主人"資產者更高貴。資產者也是奴隸,是機器的傀儡,是十九世紀文化卑劣的記號。"他們獲得了財富,卻變得更加貧乏了。"尼采還預言,因為資產者的市場衝突,五十年內將發生世界大戰。轉引自威爾都蘭:《古今大哲學家之生活和思想》,第660-662頁。
對於工廠奴隸製度的批判,尼采仍然歸結到文化:"結局是文化消失。"《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42頁。
第66節:第八章 人的現狀和前景(5)
在尼采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中,對現代教育的批判占有重要地位。他認為,現代教育的弊病同樣是扼殺本能和個性。現代教育的原則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第二天性,可是,從不照顧到人的第一天性。一旦第二天性成熟了,第一天性卻枯萎了。很少有人能在第二天性的保護下使第一天性成熟,然後蛻掉那張蛇皮。參看《朝霞》第455節。由於科學的嚴格分工,充當教育者的人都隻有極專門極狹窄的知識,遇到天性完滿的學生,就無能為力。教育家--教育的第一條件缺如。學校成為"高級保姆"。所以尼采說:"我們的文化之苦於虛無,更超過它之苦於自負的一孔之見者和片斷人性的過剩;我們的大學與願相違地是這種精神本能退化的工場。"《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11、113頁。尼采主張個別式的教育,如十八世紀時,每個教育者隻有一個或幾個學生,因材施教。現代教育卻工廠化了,固定的教材施於一切人。參看《朝霞》第194節。學生完全沒有主動權,把生命耗費於死的學問,好像這便是他不能不服從的命運,在苦讀中顫抖著反覆朗誦這詩句:"命運啊,我跟從你!即使我不願意,我必須如此,一麵跟從一麵嘆息!"《朝霞》第195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85頁。尼采嘲諷地虛擬一次博士考試的問答:"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務是什麽?--把人變成機器。用什麽方法?--他必須學會厭倦自己。怎樣達到這個目標?--通過義務的概念。"《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38頁。教育的方法則是灌輸式,"違背了一切教育的最高原則:隻有飢餓者,才能與之食!"《朝霞》第195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86頁。而教材又是拚湊的雜燴,使學生把青春浪費在無用的知識上。更嚴重的後果是,如此教育出來的現代人失去了真麵目,成為顏色和碎紙片的膠合品。一旦除去教育的偽飾,現代人的裸體又衰弱如骷髏。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教育的國土》。現代教育的成績不過是產生軀體和精神都長了駝背的學者,或聽命於國家的公務員,或藉文化牟利的市儈,或虛榮心十足的凡夫俗子,或更普遍的一類,這四種人的混合物。尼采指出:"要改造我們在中世紀即已紮根的現代教育製度的基本思想,是一件無止境的艱巨工作。"《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尼采全集》第1卷,第463頁。
生命本能的衰竭,精神文化的貧乏,使尼採得出結論:人性殘缺不全了,現代人不是完整的人。
"真的,我的朋友,我漫步在人中間,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斷肢中間!……我的目光從今天望到過去,發現比比皆是:碎片、斷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沒有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全集》第6卷,第205頁。
在這樣一個時代裏,尼采感到自己是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尼采全集》第5卷,第334頁。,是一個"被從父母之邦放逐了"的人《尼采全集》第6卷,第177頁……現代人啊,你們離生命的堅實土地太遠,你們離自由精神的天空也太遠。你們太世俗化了,太講求實際了,你們已經不復懂得刺心的酸楚,蘊藉的歡娛,遠離朋友的傷悲,默默無言的溝通,失眠者的熱望,一無需要者的自由。你們以自願的心安理得的清貧、失業、不婚為可笑。要體會高貴的溫柔的感情,你們的心是過於孱弱又過於堅硬了。
尼采對現代完全失望了。"這時代是一個病婦--讓她去叫喊、罵詈、詛咒和摔盆盆罐罐吧!"《尼采全集》第8卷,第381頁。"今天的一切--墜落了,頹敗了:誰願保持它!而我--我要把它推倒!"《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全集》第6卷,第305頁。這位古希臘英雄的精神後裔,懷抱著他的孤獨的理想,向著遠海中未被探險過的國土,向著子孫之邦,向著二十世紀,揚帆開航了。
末人和超人
"超人"是尼采的一個夢。不過,這個夢的誕生卻不是沒有緣由的。
他對現代人失望了。哪怕是現代人中的最優秀者,在他看來也不夠偉大。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最後一部,我們看到高貴的人們陸續來到查拉圖斯特拉的洞府,查拉圖斯特拉一時感到欣慰,但很快就失望了。這是一些不滿現狀的人,然而缺乏理想,看不見黎明的曙光。他們是失敗者,沒有學會舞蹈著超越自己。查拉圖斯特拉說:"我期待著更高大、更強健、更優勝、更快樂的人們,期待身心嚴整的人們:歡笑的獅子必將到來!"〔4〕《尼采全集》第6卷,第411、374、68、418頁。這"歡笑的獅子"就是超人。"我還沒有見到偉大的人"〔4〕--對人的現狀的失望,使尼采夢想超人誕生。
"超人"又不盡是夢,而是尼采關於人的理想類型的一個象徵。尼采認為,生命的本質在於不斷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種應該被超越的東西"〔2〕《尼采全集》第6卷,第411、374、68、418頁。
第67節:第八章 人的現狀和前景(6)
。尼采念念不忘的問題是:"人如何被超越?"〔2〕他"期許自己要完成的最後一件事是改善人"。《看哪這人》序。《尼採選集》第2卷,第401頁。那麽,人究竟如何被超越和改善呢?尼采把希望寄托在人的一種新的高級類型的產生及其成功上麵。在他看來,這是決定人的命運和前景的關鍵所在。
尼采的這一思想在他早期即已萌發。他在1874年寫道:"在動植物界中,凡進步都隻靠著更高級的個別範型,這種範型為數稀少,卻很堅強、複雜而有生產能力。"應用到社會目的上來,便是:"人類應該不斷地勤勞地產生特立獨行的偉大人物,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工作可做了。"《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尼采全集》第1卷,第442頁。或許可以把這看作超人說的胚芽,不過我們要注意,超人說正式提出之時,也就是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強調的是:"還從來不曾有過一個超人。我看過最偉大的人和最渺小的人的裸體: --他們彼此還太相像。真的,我發現連最偉大的人也--太人性了。"《尼采全集》第6卷,第134頁。所以,超人不是指已有的偉人,它始終還是尚未產生的一種人的類型的象徵。
尼采提出超人說,用意是給人的生存提供一個目標,一種意義。"人的生存令人感到莫名的恐懼,始終還沒有意義……我要教人以他們存在的意義,這就是超人……"〔7〕《尼采全集》第6卷,第24、87頁。曾經有過許多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目標,可是作為整體的人類--"人類還沒有一個目標……倘若人類的目標尚缺如,豈非人類本身也缺如嗎?"〔7〕上帝的死使人類的信仰出現了空白,現在尼采要用超人來填補這空白:"上帝死了,現在我們願--超人生。"〔3〕〔4〕《尼采全集》第6卷,第13、16、418頁。"他遲早會朝我們走來,這拯救者……他給大地以目標……這位戰勝上帝和虛無的勝利者。"《道德的譜係》。《尼采全集》第7卷,第395-396頁。尼采一再說: "超人是大地的意義。""人是伸展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一根繩子……人之偉大在於他是一座橋樑,而不是目的;人之可愛在於他是一個過度和下降。"〔3〕"我關心的是超人,他是我的第一者和唯一者;而不是人,不是鄰人,不是最窮的人,不是最苦的人,不是最好的人。"〔4〕"目標不是人,而是超人!"《強力意誌》第693節。
對於工廠奴隸製度的批判,尼采仍然歸結到文化:"結局是文化消失。"《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42頁。
第66節:第八章 人的現狀和前景(5)
在尼采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中,對現代教育的批判占有重要地位。他認為,現代教育的弊病同樣是扼殺本能和個性。現代教育的原則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第二天性,可是,從不照顧到人的第一天性。一旦第二天性成熟了,第一天性卻枯萎了。很少有人能在第二天性的保護下使第一天性成熟,然後蛻掉那張蛇皮。參看《朝霞》第455節。由於科學的嚴格分工,充當教育者的人都隻有極專門極狹窄的知識,遇到天性完滿的學生,就無能為力。教育家--教育的第一條件缺如。學校成為"高級保姆"。所以尼采說:"我們的文化之苦於虛無,更超過它之苦於自負的一孔之見者和片斷人性的過剩;我們的大學與願相違地是這種精神本能退化的工場。"《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11、113頁。尼采主張個別式的教育,如十八世紀時,每個教育者隻有一個或幾個學生,因材施教。現代教育卻工廠化了,固定的教材施於一切人。參看《朝霞》第194節。學生完全沒有主動權,把生命耗費於死的學問,好像這便是他不能不服從的命運,在苦讀中顫抖著反覆朗誦這詩句:"命運啊,我跟從你!即使我不願意,我必須如此,一麵跟從一麵嘆息!"《朝霞》第195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85頁。尼采嘲諷地虛擬一次博士考試的問答:"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務是什麽?--把人變成機器。用什麽方法?--他必須學會厭倦自己。怎樣達到這個目標?--通過義務的概念。"《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38頁。教育的方法則是灌輸式,"違背了一切教育的最高原則:隻有飢餓者,才能與之食!"《朝霞》第195節。《尼采全集》第4卷,第186頁。而教材又是拚湊的雜燴,使學生把青春浪費在無用的知識上。更嚴重的後果是,如此教育出來的現代人失去了真麵目,成為顏色和碎紙片的膠合品。一旦除去教育的偽飾,現代人的裸體又衰弱如骷髏。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教育的國土》。現代教育的成績不過是產生軀體和精神都長了駝背的學者,或聽命於國家的公務員,或藉文化牟利的市儈,或虛榮心十足的凡夫俗子,或更普遍的一類,這四種人的混合物。尼采指出:"要改造我們在中世紀即已紮根的現代教育製度的基本思想,是一件無止境的艱巨工作。"《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尼采全集》第1卷,第463頁。
生命本能的衰竭,精神文化的貧乏,使尼採得出結論:人性殘缺不全了,現代人不是完整的人。
"真的,我的朋友,我漫步在人中間,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斷肢中間!……我的目光從今天望到過去,發現比比皆是:碎片、斷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沒有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全集》第6卷,第205頁。
在這樣一個時代裏,尼采感到自己是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尼采全集》第5卷,第334頁。,是一個"被從父母之邦放逐了"的人《尼采全集》第6卷,第177頁……現代人啊,你們離生命的堅實土地太遠,你們離自由精神的天空也太遠。你們太世俗化了,太講求實際了,你們已經不復懂得刺心的酸楚,蘊藉的歡娛,遠離朋友的傷悲,默默無言的溝通,失眠者的熱望,一無需要者的自由。你們以自願的心安理得的清貧、失業、不婚為可笑。要體會高貴的溫柔的感情,你們的心是過於孱弱又過於堅硬了。
尼采對現代完全失望了。"這時代是一個病婦--讓她去叫喊、罵詈、詛咒和摔盆盆罐罐吧!"《尼采全集》第8卷,第381頁。"今天的一切--墜落了,頹敗了:誰願保持它!而我--我要把它推倒!"《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全集》第6卷,第305頁。這位古希臘英雄的精神後裔,懷抱著他的孤獨的理想,向著遠海中未被探險過的國土,向著子孫之邦,向著二十世紀,揚帆開航了。
末人和超人
"超人"是尼采的一個夢。不過,這個夢的誕生卻不是沒有緣由的。
他對現代人失望了。哪怕是現代人中的最優秀者,在他看來也不夠偉大。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最後一部,我們看到高貴的人們陸續來到查拉圖斯特拉的洞府,查拉圖斯特拉一時感到欣慰,但很快就失望了。這是一些不滿現狀的人,然而缺乏理想,看不見黎明的曙光。他們是失敗者,沒有學會舞蹈著超越自己。查拉圖斯特拉說:"我期待著更高大、更強健、更優勝、更快樂的人們,期待身心嚴整的人們:歡笑的獅子必將到來!"〔4〕《尼采全集》第6卷,第411、374、68、418頁。這"歡笑的獅子"就是超人。"我還沒有見到偉大的人"〔4〕--對人的現狀的失望,使尼采夢想超人誕生。
"超人"又不盡是夢,而是尼采關於人的理想類型的一個象徵。尼采認為,生命的本質在於不斷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種應該被超越的東西"〔2〕《尼采全集》第6卷,第411、374、68、418頁。
第67節:第八章 人的現狀和前景(6)
。尼采念念不忘的問題是:"人如何被超越?"〔2〕他"期許自己要完成的最後一件事是改善人"。《看哪這人》序。《尼採選集》第2卷,第401頁。那麽,人究竟如何被超越和改善呢?尼采把希望寄托在人的一種新的高級類型的產生及其成功上麵。在他看來,這是決定人的命運和前景的關鍵所在。
尼采的這一思想在他早期即已萌發。他在1874年寫道:"在動植物界中,凡進步都隻靠著更高級的個別範型,這種範型為數稀少,卻很堅強、複雜而有生產能力。"應用到社會目的上來,便是:"人類應該不斷地勤勞地產生特立獨行的偉大人物,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工作可做了。"《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尼采全集》第1卷,第442頁。或許可以把這看作超人說的胚芽,不過我們要注意,超人說正式提出之時,也就是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強調的是:"還從來不曾有過一個超人。我看過最偉大的人和最渺小的人的裸體: --他們彼此還太相像。真的,我發現連最偉大的人也--太人性了。"《尼采全集》第6卷,第134頁。所以,超人不是指已有的偉人,它始終還是尚未產生的一種人的類型的象徵。
尼采提出超人說,用意是給人的生存提供一個目標,一種意義。"人的生存令人感到莫名的恐懼,始終還沒有意義……我要教人以他們存在的意義,這就是超人……"〔7〕《尼采全集》第6卷,第24、87頁。曾經有過許多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目標,可是作為整體的人類--"人類還沒有一個目標……倘若人類的目標尚缺如,豈非人類本身也缺如嗎?"〔7〕上帝的死使人類的信仰出現了空白,現在尼采要用超人來填補這空白:"上帝死了,現在我們願--超人生。"〔3〕〔4〕《尼采全集》第6卷,第13、16、418頁。"他遲早會朝我們走來,這拯救者……他給大地以目標……這位戰勝上帝和虛無的勝利者。"《道德的譜係》。《尼采全集》第7卷,第395-396頁。尼采一再說: "超人是大地的意義。""人是伸展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一根繩子……人之偉大在於他是一座橋樑,而不是目的;人之可愛在於他是一個過度和下降。"〔3〕"我關心的是超人,他是我的第一者和唯一者;而不是人,不是鄰人,不是最窮的人,不是最苦的人,不是最好的人。"〔4〕"目標不是人,而是超人!"《強力意誌》第69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