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作者:周國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46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4)
理性的原罪
哲學家們出於道德偏見,以理性為高貴,非理性為低賤,並且認定高貴者不能從低賤者生長出來。參看《偶像的黃昏》: 《哲學中的理性》第4節。可是,尼采認為,一切理性的事物,追根溯源,血統並不純潔,都是來源於非理性。"凡悠久的事物,必漸為理性所滲透,使其產生於非理性的由來逐漸磨滅。"《朝霞》第1節。理性之起源於非理性,尼采稱為"理性的巨大原罪"。參看《尼采全集》第8卷,第92頁。
在尼采看來,人類的全部精神活動,無論認識活動、道德活動還是審美活動,都以非理性為基礎。這個非理性基礎就是人的生命本能。
"我無論用善的還是惡的眼光看人,我發現他們隻有一個使命,不論全體還是個人,都是要做有利於人的族類之保存的事情。誠然不是出於對此族類的愛的情感,而隻不過是因為在人身上沒有比這更古老、更強烈、更無情、更不可克製的本能了--因為這本能恰是我們的類和人群的本質。"這種"類的保存的衝動時時發為理性和精神的激情"。《快樂的科學》第1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33、35頁。所以,精神、理性、認識、思維、靈魂、意誌,一切都是類的保存的工具。肉體是一個大理智,精神隻是一個小理智,是為肉體服務的。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肉體的蔑視者》。尼采所強調的生命本能是類的生命本能,這種本能表現在個人身上,便是個人內在的生命力,這是我們必須記住的。
首先,"認識是被當作強力的工具使用的"《強力意誌》第275、292節……人的感官並非感知一切,它隻"選擇這樣一些知覺--我們必須依靠它們,才能保存自己"。所以,"所有的感官知覺全都是與價值判斷交織在一起的"。《強力意誌》第275、292節。陌生的事物威脅生命,使人恐懼,人於是要變陌生為熟悉。認識的需要就是熟悉的需要。"驅使我們認識的,豈不就是恐懼的衝動嗎?而認識者的快樂,豈不正是重獲安全感的快樂嗎?"哲學家把世界歸結為他熟悉的觀念,就以為世界被認識了。人們總是錯把熟悉當作認識,其實,熟悉即習慣,而習慣了的東西正是最難認識的。《快樂的科學》第355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95-296頁。
"真理"同樣是用我們所滿意的方式來把握世界這樣一種需要的產物。"求真理的意誌"實際上是求一切存在可以思議、可以為人的精神所把握的意誌,所以也就是求強力的意誌。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自我超越》。更透徹地說,真理是"一種原則上是偽造的體係在生物學上的利用"《強力意誌》第328節。,是人類的一種有利於保存族類的"無可非難的錯誤"參看《快樂的科學》第110、265節……"知識的力量,未嚐依賴於真理的程度,卻依賴於它的古老,它的習成人性,它的作為生存條件的性質。"《快樂的科學》第110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50頁。
邏輯也隻是族類保存的一種手段。"人頭腦中的邏輯從何而來?當然來自非邏輯"。"把相似物當作相同物處理這種占優勢的癖好,這種非邏輯的癖好--因為本來並無相同之物--最初創造了邏輯的全部基礎。"觀察太精確、推論太遲緩的生物不適於生存。為了生存,寧肯決定而不必正確,寧肯錯誤而不願等待,如此養成習慣而化作邏輯。《快樂的科學》第111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52-153頁。
理性主義哲學把認識看作與利益無關的自我封閉過程,針對這種傳統觀點,尼采提出了認識本身的基礎問題,並且把這個問題與主體的生命需要聯繫起來。尼采想強調的是,人的全部認識過程都依賴於人的生命需要,沒有也不可能有所謂純粹認識。因此,對於認識過程的考察不能局限於認識過程本身。"認識隻能是什麽?--隻能是描述,放進意義,--並不是說明……"《強力意誌》第321節。"我們在知識和科學上優於古人的,我們稱之為說明,其實是描述。我們描述得較好,解釋則和古人一樣少。"《快樂的科學》第112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53頁。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邏輯、理性範疇都隻是"有用的偽造"。不過,即使是偽造,仍有其功用。尼采並非要我們拋棄這些理性手段,他是要我們如實地把它們看作手段,而不要看作真理,甚至看作世界的本性,把相對性絕對化了。參看《強力意誌》第328節。對於我們的一切觀念,隻應從意義的角度來考察,即看它們表現或掩蓋了我們的什麽需要,服務於什麽目的,是何種欲求的標記。
道德活動與類的保存的關係更加密切。道德無非是對於人的衝動和行為的一種評價和排位。"這種評價和排位始終是一個社團和人群的需要的表現;於他們最有利的也就是全體個人的最高價值尺度……一社團的保存條件與另一社團極為不同,所以就有極不同的道德。"《快樂的科學》第116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56頁。善惡的評價完全受求強力的意誌支配。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自我超越》。
第47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5)
審美活動的非理性性質又要超過認識活動和道德活動。"全部美學的基礎是這個一般原理: 審美價值立足於生物學價值,審美滿足即生物學的滿足。"《尼采全集》第14卷,第165頁。"美屬於有用、有益、提高生命等生物學價值的一般範疇之列……久遠以來提示著、聯繫著有用事物和有用狀態的種種刺激給我們以美感,即力量增長的感覺。"《強力意誌》第804節。
我們發現,尼採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非理性基礎時,有把精神活動生物學化的傾向。他似乎過分強調了人類一切價值的生物學意義。從人類的角度看,他把真、善、美都理解為某種生物學功能;把這種觀點運用到個人身上,他就對個人的精神現象做出了生理學的解釋。他確實提出了哲學診斷學、道德診斷學、藝術生理學之類的主張。
例如,他曾經談到每一種哲學不過是"個人慾望的理智的曲徑",是把個人的某種強烈欲望翻譯為抽象的語言。《朝霞》第553節。他還說哲學在純精神的外衣下隱藏著生理上的需求,哲學家關於世界和人生的觀點可以當作"肉體的症候"看,他期待有一位"哲學醫生",專門研究民族、種族、時代、人類的集體健康,並且下出如此診斷:"一切哲學迄今未嚐關係到真理,而是關係到別的東西,比方說健康、未來、生長、強力、生命……"《快樂的科學》序。《尼采全集》第5卷,第7頁。
例如,他把道德上的善惡也看作生理上健康和衰弱的結果。"一個發育良好的人,一個幸運兒,他必須採取某種行為,而對於他種行為本能地躊躇,他把他生理上配置的秩序帶進他同人與物的關係之中。公式:他的德行是他的幸福的結果……"而"當一個民族衰微,在生理上退化,接踵而至的便是罪惡和奢侈(這意味著需要越來越強烈和頻繁的刺激,猶如每個耗竭的天性所熟悉的)。"《偶像的黃昏》: 《四種大謬誤》第2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92-93頁。他又說:"甚至我們的道德批評和估價,也豈非是我們尚不知道的生理作用的現象和幻影,一種慣用的發表某種神經刺激的語言?"《朝霞》第119節。尼采還提出了研究"犯罪生理學"的主張,要求把罪犯當作病人看待,不是懲罰他們,而是給予治療。參看《朝霞》第02節。
理性的原罪
哲學家們出於道德偏見,以理性為高貴,非理性為低賤,並且認定高貴者不能從低賤者生長出來。參看《偶像的黃昏》: 《哲學中的理性》第4節。可是,尼采認為,一切理性的事物,追根溯源,血統並不純潔,都是來源於非理性。"凡悠久的事物,必漸為理性所滲透,使其產生於非理性的由來逐漸磨滅。"《朝霞》第1節。理性之起源於非理性,尼采稱為"理性的巨大原罪"。參看《尼采全集》第8卷,第92頁。
在尼采看來,人類的全部精神活動,無論認識活動、道德活動還是審美活動,都以非理性為基礎。這個非理性基礎就是人的生命本能。
"我無論用善的還是惡的眼光看人,我發現他們隻有一個使命,不論全體還是個人,都是要做有利於人的族類之保存的事情。誠然不是出於對此族類的愛的情感,而隻不過是因為在人身上沒有比這更古老、更強烈、更無情、更不可克製的本能了--因為這本能恰是我們的類和人群的本質。"這種"類的保存的衝動時時發為理性和精神的激情"。《快樂的科學》第1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33、35頁。所以,精神、理性、認識、思維、靈魂、意誌,一切都是類的保存的工具。肉體是一個大理智,精神隻是一個小理智,是為肉體服務的。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肉體的蔑視者》。尼采所強調的生命本能是類的生命本能,這種本能表現在個人身上,便是個人內在的生命力,這是我們必須記住的。
首先,"認識是被當作強力的工具使用的"《強力意誌》第275、292節……人的感官並非感知一切,它隻"選擇這樣一些知覺--我們必須依靠它們,才能保存自己"。所以,"所有的感官知覺全都是與價值判斷交織在一起的"。《強力意誌》第275、292節。陌生的事物威脅生命,使人恐懼,人於是要變陌生為熟悉。認識的需要就是熟悉的需要。"驅使我們認識的,豈不就是恐懼的衝動嗎?而認識者的快樂,豈不正是重獲安全感的快樂嗎?"哲學家把世界歸結為他熟悉的觀念,就以為世界被認識了。人們總是錯把熟悉當作認識,其實,熟悉即習慣,而習慣了的東西正是最難認識的。《快樂的科學》第355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295-296頁。
"真理"同樣是用我們所滿意的方式來把握世界這樣一種需要的產物。"求真理的意誌"實際上是求一切存在可以思議、可以為人的精神所把握的意誌,所以也就是求強力的意誌。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自我超越》。更透徹地說,真理是"一種原則上是偽造的體係在生物學上的利用"《強力意誌》第328節。,是人類的一種有利於保存族類的"無可非難的錯誤"參看《快樂的科學》第110、265節……"知識的力量,未嚐依賴於真理的程度,卻依賴於它的古老,它的習成人性,它的作為生存條件的性質。"《快樂的科學》第110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50頁。
邏輯也隻是族類保存的一種手段。"人頭腦中的邏輯從何而來?當然來自非邏輯"。"把相似物當作相同物處理這種占優勢的癖好,這種非邏輯的癖好--因為本來並無相同之物--最初創造了邏輯的全部基礎。"觀察太精確、推論太遲緩的生物不適於生存。為了生存,寧肯決定而不必正確,寧肯錯誤而不願等待,如此養成習慣而化作邏輯。《快樂的科學》第111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52-153頁。
理性主義哲學把認識看作與利益無關的自我封閉過程,針對這種傳統觀點,尼采提出了認識本身的基礎問題,並且把這個問題與主體的生命需要聯繫起來。尼采想強調的是,人的全部認識過程都依賴於人的生命需要,沒有也不可能有所謂純粹認識。因此,對於認識過程的考察不能局限於認識過程本身。"認識隻能是什麽?--隻能是描述,放進意義,--並不是說明……"《強力意誌》第321節。"我們在知識和科學上優於古人的,我們稱之為說明,其實是描述。我們描述得較好,解釋則和古人一樣少。"《快樂的科學》第112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53頁。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邏輯、理性範疇都隻是"有用的偽造"。不過,即使是偽造,仍有其功用。尼采並非要我們拋棄這些理性手段,他是要我們如實地把它們看作手段,而不要看作真理,甚至看作世界的本性,把相對性絕對化了。參看《強力意誌》第328節。對於我們的一切觀念,隻應從意義的角度來考察,即看它們表現或掩蓋了我們的什麽需要,服務於什麽目的,是何種欲求的標記。
道德活動與類的保存的關係更加密切。道德無非是對於人的衝動和行為的一種評價和排位。"這種評價和排位始終是一個社團和人群的需要的表現;於他們最有利的也就是全體個人的最高價值尺度……一社團的保存條件與另一社團極為不同,所以就有極不同的道德。"《快樂的科學》第116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56頁。善惡的評價完全受求強力的意誌支配。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自我超越》。
第47節:第六章 向理性挑戰(5)
審美活動的非理性性質又要超過認識活動和道德活動。"全部美學的基礎是這個一般原理: 審美價值立足於生物學價值,審美滿足即生物學的滿足。"《尼采全集》第14卷,第165頁。"美屬於有用、有益、提高生命等生物學價值的一般範疇之列……久遠以來提示著、聯繫著有用事物和有用狀態的種種刺激給我們以美感,即力量增長的感覺。"《強力意誌》第804節。
我們發現,尼採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非理性基礎時,有把精神活動生物學化的傾向。他似乎過分強調了人類一切價值的生物學意義。從人類的角度看,他把真、善、美都理解為某種生物學功能;把這種觀點運用到個人身上,他就對個人的精神現象做出了生理學的解釋。他確實提出了哲學診斷學、道德診斷學、藝術生理學之類的主張。
例如,他曾經談到每一種哲學不過是"個人慾望的理智的曲徑",是把個人的某種強烈欲望翻譯為抽象的語言。《朝霞》第553節。他還說哲學在純精神的外衣下隱藏著生理上的需求,哲學家關於世界和人生的觀點可以當作"肉體的症候"看,他期待有一位"哲學醫生",專門研究民族、種族、時代、人類的集體健康,並且下出如此診斷:"一切哲學迄今未嚐關係到真理,而是關係到別的東西,比方說健康、未來、生長、強力、生命……"《快樂的科學》序。《尼采全集》第5卷,第7頁。
例如,他把道德上的善惡也看作生理上健康和衰弱的結果。"一個發育良好的人,一個幸運兒,他必須採取某種行為,而對於他種行為本能地躊躇,他把他生理上配置的秩序帶進他同人與物的關係之中。公式:他的德行是他的幸福的結果……"而"當一個民族衰微,在生理上退化,接踵而至的便是罪惡和奢侈(這意味著需要越來越強烈和頻繁的刺激,猶如每個耗竭的天性所熟悉的)。"《偶像的黃昏》: 《四種大謬誤》第2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92-93頁。他又說:"甚至我們的道德批評和估價,也豈非是我們尚不知道的生理作用的現象和幻影,一種慣用的發表某種神經刺激的語言?"《朝霞》第119節。尼采還提出了研究"犯罪生理學"的主張,要求把罪犯當作病人看待,不是懲罰他們,而是給予治療。參看《朝霞》第0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