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作者:周國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2節:第四章 人--自由--創造(4)
尼采否認意誌自由,出發點與叔本華迥然不同。
第一,他試圖對作為一種心理能力的意誌進行分析,揭示其潛在的心理機製。斯賓諾莎認為,人之所以覺得意誌是自由的,是因為他隻能感知自己的意願,而對於決定這意願的原因一無所知。尼采贊同這一見解。他責備叔本華不曾分析過意誌,其實,"願望隻是一種弄得非常巧妙的機械裝置而已",而這種機械裝置的整個運行過程往往不被我們意識到。《快樂的科學》第127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66頁。尼采對於人的心理中的無意識領域有深刻的洞察,我們將在後麵加以論述。
第二,尼采否認意誌自由是為了批判基督教的倫理觀念。意誌自由論強調人的意誌的自律,人可以自由地決定自己的意願並且進而支配自己的行為。這一思想有兩方麵的作用: 一方麵加重了個人對於自己行為的責任,尼采其實並不反對這一方麵;另一方麵卻也開脫了社會或上帝(假如有上帝的話)的責任,而把一切罪惡歸於個人,正是這方麵的作用被某些基督教思想家所利用(例如奧古斯丁),因而為尼采所堅決反對。在這些基督教思想家看來,上帝是至善的,人可以秉承造物主的意旨而為善,也可以出於自己的意誌而為惡,因此人必須為自己的惡行贖罪和受懲。尼采指出:"意誌的學說實質上是為懲罰的目的,也就是尋找罪惡的願望而發明的……人被認為是自由的,以便能夠加以判決和懲治--以便能夠成為有罪的……基督教是劊子手的形上學。"《偶像的黃昏》: 《四種大謬誤》第7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99頁。
我們看到,無論康德、叔本華還是基督教,在主張或反對意誌自由這一點上有別,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人有某種超驗的本質。對於康德來說,人的超驗本質即是人的"真我"(本體界的人),人因此而有超驗的意誌自由。對於基督教來說,人性中超驗地包含著上界的善和下界的惡("原罪"),人的自由是一種超驗的贖罪和皈依上帝的自由。對於叔本華來說,人作為意誌的現象形式超驗地是不自由的,不自由是人的宿命。尼采卻堅決反對人有任何超驗本質的說法,他之反對意誌自由,正是反對基於人的超驗本質的超驗的意誌自由。根據同樣理由,他也反對超驗的決定論。
尼采寫道:"我們的學說是什麽呢?--沒有誰能把人的特性給予人,無論上帝、社會,還是他的父母和祖先,以及他自己……沒有誰可以對下述情形負責: 他存在了,他是這樣的和被造成這樣的,他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他天性的命數不能由一切已然和將然的命數來解決。他不是一個意圖、一個意願、一個目的的產物,不能用他嚐試去實現一種人的理想或幸福的理想或道德的理想,--想要按照任何目的鑄造他的天性是荒謬的。我們發明了目的概念,實際上目的缺如……某人(man)是必然的,某人是命運的一片斷,某人屬於全,某人在全之中,--沒有任何東西能判決、衡量、比較、責難我們的存在,因為這意味著判決、衡量、比較、責難全……然而無物在全之外!--沒有人再要對存在的種類不可追溯到一個第一因負責,對世界是既非感覺又非精神的統一體負責,這才是偉大的解放,--生成之無罪由此才確立起來……上帝概念迄今是對生存的最大異議……我們否認上帝,我們否認對上帝的責任: 我們以此才救贖了世界。"《偶像的黃昏》: 《四種大謬誤》第8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100-101頁。
這段話值得加以完整的摘引,因為它對於我們理解尼采的人性觀和自由觀實在是太重要了。其要點是: 第一,人沒有任何超驗本質,沒有任何先天或後天的既定本質,上帝不必說,社會的影響,祖先的遺傳,乃至每人自己的經歷,都不能把一成不變的"人的特性"給予人;第二,人也沒有任何超驗的目的;第三,每個人都屬於不斷生成變化的宇宙之"全",生成是無罪的,人並無任何超驗的罪惡以及贖罪的責任。
結論是什麽呢?
人沒有超驗的本質,因而也就沒有超驗的自由和不自由,因而也就有了非超驗的自由,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新創造自己的本質。人沒有超驗的目的,目的是缺如的,因此目的要由每個人自己來確立。最重要的是,人沒有超驗的罪惡,宇宙的生成變化超於善惡之外,並無一個道德目的,被拋到這個生成之流中來的個人同樣超於善惡之外,在他頭頂上並無一個"絕對命令"或至高無上的道德準則,他的行為全由自己決定,自己衡量。以某種超驗的道德目的為歸宿的超驗的意誌自由終止之處,非超驗的因而也是真正的自由的地平線呈現在眼前了。
第33節:第四章 人--自由--創造(5)
歷來意誌自由的命題都是為論證人的道德責任服務的,尼采要否定的是這樣的意誌自由。在他看來,恰恰在道德領域內,人的一切意願和行為都是可以用決定論加以說明和得到辯護的,因而不能允許借意誌自由之名加人以罪責。但是,一旦超出道德的領域,當個人的意誌真正秉承了世界意誌生成變化之真諦,意誌反而有了自由。這就是創造的意誌。
尼采把宇宙的生成變化看作世界意誌的創造行為,與此相應地,也把人的創造行為看作個人意誌對於宇宙生成變化的自覺體現。所以他說: 時間和生成是"一切無常的讚美和辯護",而創造者則是"一切無常的代言人和辯護人"。創造者的意誌永遠嚮往著生成,生成即是自由。在這個意義上,他說:"意願使人自由: 這是意誌與自由的真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在幸福島上》。《尼采全集》第6卷,第125頁。
尼采一再說,意誌是一個"解放者"、"創造者","你能夠,因為你意願","意願解放人,因為意願就是創造"。《尼采全集》第6卷,第206、208、295、301頁。他之所以如此強調意誌和意願的作用,是因為在他看來,傳統的倫理道德恰恰阻止人們意願,扼殺了自由的可能性,因而敢於意願是爭取自由的先決條件和決定性一步。一切既定的關於善與惡的評價淩駕在人類頭上,向人類發出"對於奴隸的箴言":"你應當,因為你不能不!""你們不應當意願!"《尼采全集》第6卷,第295、301頁。習慣的力量如此強大,使得意誌這個解放者自己也成了"囚徒"。這束縛著意誌的牢獄便叫做"它已經如此"。傳統的價值體係已是既成事實,藉助歷史的惰性緊緊束縛著人們的意誌。"意誌不能向後意欲;不能割斷時間和時間的貪慾--這是意誌的最孤獨的苦惱。"〔3〕《尼采全集》第6卷,第206頁。這裏似乎麵臨了必然與自由的古老的二難推理: 某一意願本身是一係列因果關係的產物,而要改變這因果係列的方向又須首先有此改變的意願。解放者自己是個囚徒,誰來解放解放者呢?尼采的回答是: 解放者自己解放自己,意誌自己解放自己,這解放的方式便是把"它已經如此"變為"我願它如此"。〔3〕這無異於說,既成的一切不再是與我的意誌無關的,相反是我的意誌所意願的,因而也可以由我的意誌來改變。囚徒一旦把牢獄看成是他自己製造的,他也就有勇氣把它拆除,成為真正的解放者了。尼采的本意是要指出,意誌本身就構成價值世界因果聯繫的關鍵一環,創造者的意誌把一切既成價值置於自己的意願之下,從而可以著手改變。
尼采否認意誌自由,出發點與叔本華迥然不同。
第一,他試圖對作為一種心理能力的意誌進行分析,揭示其潛在的心理機製。斯賓諾莎認為,人之所以覺得意誌是自由的,是因為他隻能感知自己的意願,而對於決定這意願的原因一無所知。尼采贊同這一見解。他責備叔本華不曾分析過意誌,其實,"願望隻是一種弄得非常巧妙的機械裝置而已",而這種機械裝置的整個運行過程往往不被我們意識到。《快樂的科學》第127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166頁。尼采對於人的心理中的無意識領域有深刻的洞察,我們將在後麵加以論述。
第二,尼采否認意誌自由是為了批判基督教的倫理觀念。意誌自由論強調人的意誌的自律,人可以自由地決定自己的意願並且進而支配自己的行為。這一思想有兩方麵的作用: 一方麵加重了個人對於自己行為的責任,尼采其實並不反對這一方麵;另一方麵卻也開脫了社會或上帝(假如有上帝的話)的責任,而把一切罪惡歸於個人,正是這方麵的作用被某些基督教思想家所利用(例如奧古斯丁),因而為尼采所堅決反對。在這些基督教思想家看來,上帝是至善的,人可以秉承造物主的意旨而為善,也可以出於自己的意誌而為惡,因此人必須為自己的惡行贖罪和受懲。尼采指出:"意誌的學說實質上是為懲罰的目的,也就是尋找罪惡的願望而發明的……人被認為是自由的,以便能夠加以判決和懲治--以便能夠成為有罪的……基督教是劊子手的形上學。"《偶像的黃昏》: 《四種大謬誤》第7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99頁。
我們看到,無論康德、叔本華還是基督教,在主張或反對意誌自由這一點上有別,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人有某種超驗的本質。對於康德來說,人的超驗本質即是人的"真我"(本體界的人),人因此而有超驗的意誌自由。對於基督教來說,人性中超驗地包含著上界的善和下界的惡("原罪"),人的自由是一種超驗的贖罪和皈依上帝的自由。對於叔本華來說,人作為意誌的現象形式超驗地是不自由的,不自由是人的宿命。尼采卻堅決反對人有任何超驗本質的說法,他之反對意誌自由,正是反對基於人的超驗本質的超驗的意誌自由。根據同樣理由,他也反對超驗的決定論。
尼采寫道:"我們的學說是什麽呢?--沒有誰能把人的特性給予人,無論上帝、社會,還是他的父母和祖先,以及他自己……沒有誰可以對下述情形負責: 他存在了,他是這樣的和被造成這樣的,他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他天性的命數不能由一切已然和將然的命數來解決。他不是一個意圖、一個意願、一個目的的產物,不能用他嚐試去實現一種人的理想或幸福的理想或道德的理想,--想要按照任何目的鑄造他的天性是荒謬的。我們發明了目的概念,實際上目的缺如……某人(man)是必然的,某人是命運的一片斷,某人屬於全,某人在全之中,--沒有任何東西能判決、衡量、比較、責難我們的存在,因為這意味著判決、衡量、比較、責難全……然而無物在全之外!--沒有人再要對存在的種類不可追溯到一個第一因負責,對世界是既非感覺又非精神的統一體負責,這才是偉大的解放,--生成之無罪由此才確立起來……上帝概念迄今是對生存的最大異議……我們否認上帝,我們否認對上帝的責任: 我們以此才救贖了世界。"《偶像的黃昏》: 《四種大謬誤》第8節。《尼采全集》第8卷,第100-101頁。
這段話值得加以完整的摘引,因為它對於我們理解尼采的人性觀和自由觀實在是太重要了。其要點是: 第一,人沒有任何超驗本質,沒有任何先天或後天的既定本質,上帝不必說,社會的影響,祖先的遺傳,乃至每人自己的經歷,都不能把一成不變的"人的特性"給予人;第二,人也沒有任何超驗的目的;第三,每個人都屬於不斷生成變化的宇宙之"全",生成是無罪的,人並無任何超驗的罪惡以及贖罪的責任。
結論是什麽呢?
人沒有超驗的本質,因而也就沒有超驗的自由和不自由,因而也就有了非超驗的自由,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新創造自己的本質。人沒有超驗的目的,目的是缺如的,因此目的要由每個人自己來確立。最重要的是,人沒有超驗的罪惡,宇宙的生成變化超於善惡之外,並無一個道德目的,被拋到這個生成之流中來的個人同樣超於善惡之外,在他頭頂上並無一個"絕對命令"或至高無上的道德準則,他的行為全由自己決定,自己衡量。以某種超驗的道德目的為歸宿的超驗的意誌自由終止之處,非超驗的因而也是真正的自由的地平線呈現在眼前了。
第33節:第四章 人--自由--創造(5)
歷來意誌自由的命題都是為論證人的道德責任服務的,尼采要否定的是這樣的意誌自由。在他看來,恰恰在道德領域內,人的一切意願和行為都是可以用決定論加以說明和得到辯護的,因而不能允許借意誌自由之名加人以罪責。但是,一旦超出道德的領域,當個人的意誌真正秉承了世界意誌生成變化之真諦,意誌反而有了自由。這就是創造的意誌。
尼采把宇宙的生成變化看作世界意誌的創造行為,與此相應地,也把人的創造行為看作個人意誌對於宇宙生成變化的自覺體現。所以他說: 時間和生成是"一切無常的讚美和辯護",而創造者則是"一切無常的代言人和辯護人"。創造者的意誌永遠嚮往著生成,生成即是自由。在這個意義上,他說:"意願使人自由: 這是意誌與自由的真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在幸福島上》。《尼采全集》第6卷,第125頁。
尼采一再說,意誌是一個"解放者"、"創造者","你能夠,因為你意願","意願解放人,因為意願就是創造"。《尼采全集》第6卷,第206、208、295、301頁。他之所以如此強調意誌和意願的作用,是因為在他看來,傳統的倫理道德恰恰阻止人們意願,扼殺了自由的可能性,因而敢於意願是爭取自由的先決條件和決定性一步。一切既定的關於善與惡的評價淩駕在人類頭上,向人類發出"對於奴隸的箴言":"你應當,因為你不能不!""你們不應當意願!"《尼采全集》第6卷,第295、301頁。習慣的力量如此強大,使得意誌這個解放者自己也成了"囚徒"。這束縛著意誌的牢獄便叫做"它已經如此"。傳統的價值體係已是既成事實,藉助歷史的惰性緊緊束縛著人們的意誌。"意誌不能向後意欲;不能割斷時間和時間的貪慾--這是意誌的最孤獨的苦惱。"〔3〕《尼采全集》第6卷,第206頁。這裏似乎麵臨了必然與自由的古老的二難推理: 某一意願本身是一係列因果關係的產物,而要改變這因果係列的方向又須首先有此改變的意願。解放者自己是個囚徒,誰來解放解放者呢?尼采的回答是: 解放者自己解放自己,意誌自己解放自己,這解放的方式便是把"它已經如此"變為"我願它如此"。〔3〕這無異於說,既成的一切不再是與我的意誌無關的,相反是我的意誌所意願的,因而也可以由我的意誌來改變。囚徒一旦把牢獄看成是他自己製造的,他也就有勇氣把它拆除,成為真正的解放者了。尼采的本意是要指出,意誌本身就構成價值世界因果聯繫的關鍵一環,創造者的意誌把一切既成價值置於自己的意願之下,從而可以著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