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茫茫人海裏,你遇見了這一些人而不是另一些人,這決定了你在人世間的命運。你的愛和恨,喜和悲,順遂和挫折,這一切都是因為相遇。


    但是,請記住,在相遇中,你不是被動的,你始終可以擁有一種態度。相遇組成了你的外部經歷,對相遇的態度組成了你的內心經歷。


    還請記住,除了現實中的相遇之外,還有一種超越時空的相遇,即在閱讀和思考中與偉大靈魂的相遇。這種相遇使你得以擺脫塵世命運的束縛,生活在一個更廣闊、更崇高的世界裏。


    6


    上天的賜予本來是公平的,每個人天性中都蘊涵著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之後,這種需求理應覺醒,它的滿足理應越來越成為主要的目標。那些永遠折騰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從來不諳思考、閱讀、獨處、藝術欣賞、精神創造等心靈快樂的人,他們是怎樣辜負了上天的賜予啊,不管他們多麽有錢,他們是度過了怎樣貧窮的一生啊。


    7


    為了抵禦世間的誘惑,積極的辦法不是壓抑低級欲望,而是喚醒、發展和滿足高級欲望。我所說的高級欲望指人的精神需要,它也是人性的組成部分。人一旦品嚐到和陶醉於更高的快樂,麵對形形色色的較低快樂的誘惑就自然有了\"定力\"。最好的東西你既然已經得到,你對那些次好的東西也就不會特別在乎了。


    8


    人在多大程度上不依賴於物質的東西,人就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所謂不依賴,在生存有保障的前提下,是一種精神境界。窮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的生存受製於物質。那些沒有精神目標的富人更是不自由的,因為他的全部心靈都受製於物質。自由是精神生活的範疇,物質隻是自由的必要條件,永遠不是充分條件,永遠不可能直接帶來自由。


    無論個人,還是人類,如果謀求物質不是為了擺脫其束縛而獲得精神的自由,人算什麽萬物之靈呢?


    9


    一個專注於精神生活的人,物質上的需求自然是十分簡單的。因為他有重要得多的事情要做,沒有工夫關心物質方麵的區區小事;他沉醉於精神王國的偉大享受,物質享受不再成為誘惑。


    10


    在一個人的生活中,精神需求相對於物質需求所占比例越大,他就離神越近。


    11


    智者的特點是,一方麵,很少的物質就能使他滿足,另一方麵,再多的物質也不能使他滿足。原因隻在於,他的心思不在這裏,真正能使他滿足的是精神事物。


    12


    一個人越是珍視心靈生活,他就越容易發現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夠以從容的心態麵對。相反,對於沒有內在生活的人來說,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難免要生怕錯過了什麽似的急切追趕了。


    13


    生活是廣義的,內心經歷、感情、體驗也是生活,讀書也是寫作的生活源泉。


    14


    心靈也是一種現實,甚至是唯一真實的現實,這個觀點可以在佛教對心的論述中找到根據。


    第4章 詩意地棲居


    1


    天生萬物,各有其用,這個用不是隻對人而言的。用哲學的語言說,萬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和權利,用科學的語言說,萬物構成了地球上自循環的生態係統。然而,在技術方式的統治下,自然萬物都失去了自身的豐富性和本源性,縮減成了某種可以滿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對人而言的一種使用價值,簡言之,僅僅被看成了資源和能源。


    與技術方式相反,詩意方式就是要擺脫狂妄的人類中心主義和狹窄的功利主義的眼光,用一種既謙虛又開闊的眼光看自然萬物。一方麵,作為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員,人以平等的態度尊重萬物的存在和權利。另一方麵,作為地球上唯一的精神性存在,人又通過與萬物和諧相處而領悟存在的奧秘。


    2


    人,棲居在大地上,來自泥土,也歸於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恆家園。如果有一種裝置把人與大地隔絕開來,切斷了人的來路和歸宿,這樣的裝置無論多麽奢華,算是什麽家園呢?


    人,棲居在天空下,仰望蒼穹,因驚奇而探究宇宙之奧秘,因敬畏而感悟造物之偉大,於是有科學和信仰,此人所以為萬物之靈。如果高樓蔽天,俗務纏身,人不再仰望蒼穹,這樣的人無論多麽有錢,算是什麽萬物之靈呢?


    3


    創造城市,在大地上演繹五彩繽紛的人間故事,證明了人的聰明。可是,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把自己與上帝的作品隔離開來,那就是愚昧。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排擠和毀壞掉上帝的作品,那就是褻瀆。


    4


    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們必須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將給子孫留下什麽?我們是否消滅了該留下的東西,又製造了不該留下的東西?我們把祖宗在這片土地上創造的寶貴遺產糟蹋掉了,把大自然贈與的肥沃田野鯨吞掉了,蓋上了大批今後不得不拆的建築,它們豈不將成為子孫的莫大難題,一份幾乎無法償還的帳單?建設的錯誤是難以彌補的,但願我們不要成為挨好幾代子孫罵的一代人。


    5


    在席捲全國的開發熱中,國人眼中隻看見資源,名山隻是旅遊資源,大川隻是水電資源,土地隻是地產資源,礦床隻是礦產資源,皆已被開發得麵目全非。這個被人糟蹋得滿目瘡痍的大地,如何還能是詩意棲居的家園?


    6


    若要追究我們對待自然的錯誤方式的根源,恰恰在於我們的價值觀、幸福觀出了問題。正因為在我們的幸福藍圖中詩意已經沒有一點位置,我們才會以沒有絲毫詩意的方式對待自然。在今天,人們往往把物質資料的消費視為幸福的主要內容,國家也往往把物質財富的增長視為治國的主要目標,我可斷言,這樣的價值觀若不改變,人類若不約束自己的貪慾,人對自然的掠奪就不可能停止。


    7


    春來春去,花開花落,原是自然界的現象,似乎不足悲喜。然而,偏是在春季,物象的變化最豐富也最微妙,生命的節奏最熱烈也最急促,詩人的心,天下一切敏感的心,就不免會發生感應了。心中一團朦朧的情緒,似甜卻苦,乍喜還悲,說不清道不明,我們的古人稱之為\"愁\"。


    細究起來,這\"愁\"又是因人因境而異,由不同的成分交織成的。觸景生情,仿佛起了思念,卻沒有思念的具體對象,是籠統的春愁。有思念的對象,但山河阻隔,是離愁。孤身飄泊,睹景思鄉,是旅愁和鄉愁。因季節變遷而悲年華的虛度或平生的不得誌,是閑愁。因季節變遷而悲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無常,便是短暫人生的萬古大愁了。


    我們不要譏笑古人多愁善感,倒不妨捫心自問,在匆忙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的心情與自然的物候之間還能否有如此密切的感應,我們的心腸是否已經太硬,對於自然界的生命節奏是否已經太麻木?


    第5章 平常心


    1


    世上有一些東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運氣和機會,輿論和毀譽,那就不去管它們,順其自然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把心安頓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把心安頓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