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也是多麽駕輕就熟。我們曾經如此判決了胡適、梁實秋、周
作人等人,而現在,由於魯迅、郭沫若、茅盾在革命時代受過的重
視,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要求把他們送上審判革命的被告席。
那些沒有文學素養的所謂文學批評家同時也是一些政治上的一
孔之見者和偏執狂,他們永遠也不會理解,一個曾經歸附過納粹
的人怎麽還可以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而一個作家的文學創作
又如何可以與他所捲入的政治無關並且擁有更長久的生命。甚
至列寧也懂得一切偉大作家的創作必然突破其政治立場的限
製,可是這班自命反專製主義的法官還要審判列寧哩。
東歐解體後,昆德拉的作品在自己的祖國大受歡迎,他本人
03另一種存在
對此的感想是:“我看見自己騎在一頭誤解的毛驢上回到故鄉。”
在此前十多年,住在柏林的貢布羅維茨拒絕回到自由化氣氛熱
烈的波蘭,昆德拉對比表示理解,認為其真正的理由與政治無
關,而是關於存在的。無論在祖國,還是在僑居地,優秀的流亡
作家都容易被誤解成政治人物,而他們的存在性質的苦惱卻無
人置理,無法與人交流。
關於這種存在性質的苦惱,昆德拉有一段詩意的表達:“令
人震驚的陌生性並非表現在我們所追嬉的不相識的女人身上,
而是在一個過去曾經屬於我們的女人身上。隻有在長時間遠走
後重返故鄉,才能揭示世界與存在的根本的陌生性。”
非常深刻。和陌生女人調情,在陌生國度觀光,我們所感受
到的隻是一種新奇的刺激,這種感覺無關乎存在的本質。相反,
當我們麵對一個朝夕相處的女人,一片熟門熟路的鄉土,日常生
活中一些自以為熟稔的人與事,突然產生一種陌生感和疏遠感
的時候,我們便瞥見了存在的令人震驚的本質了。此時此刻,我
們一向藉之生存的根據突然瓦解了,存在向我們展現了它的可
怕的虛無本相。不過,這種感覺的產生無須藉助於遠走和重返,
盡管距離的間隔往往會促成疏遠化眼光的形成。
對於移民作家來說,最深層的痛苦不是鄉愁,而是一旦回到
故鄉時會產生的這種陌生感,並且這種陌生感一旦產生就不隻
是針對故鄉的,也是針對世界和存在的。我們可以想像,倘若貢
布羅維茨回到了波蘭,當人們把他當做一位政治上的文化英雄
而熱烈歡迎的時候,他會感到多麽孤獨。
八、文學的安靜
波蘭女詩人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獲得1996年諾貝爾文
13探究存在之謎
學獎之後,該獎的前一位得主愛爾蘭詩人希尼寫信給她,同情地
嘆道:“可憐的、可憐的維斯瓦娃。”而維斯瓦娃也真的覺得自己
可憐,因為她從此不得安寧了,必須應付大量來信、採訪和演講。
她甚至希望有個替身代她拋頭露麵,使她可以回到隱姓埋名的
正常生活中去。
維斯瓦娃的煩惱屬於一切真正熱愛文學的成名作家。作家
對於名聲當然不是無動於衷的,他既然寫作,就不能不關心自己
的作品是否被讀者接受。但是,對於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成為
新聞人物卻是一種災難。文學需要安靜,新聞則追求熱鬧,兩者
在本性上是互相對立的。福克納稱文學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職
業”,寫作如同一個遇難者在大海上掙紮,永遠是孤軍奮戰,誰也
無法幫助一個人寫他要寫的東西。這是一個真正有自己的東西
要寫的人的心境,這時候他渴望避開一切人,全神貫注於他的寫
作。他遇難的海域僅僅屬於他自己,他必須自己救自己,任何外
界的喧譁隻會導致他的沉沒。當然,如果一個人並沒有自己真
正要寫的東西,他就會喜歡成為新聞人物。對於這樣的人來說,
文學不是生命的事業,而隻是一種表演和姿態。
我不相信一個好作家會是熱中於交際和談話的人。據我所
知,最好的作家都是一些交際和談話的節儉者,他們為了寫作而
吝於交際,為了文字而節省談話。他們懂得孕育的神聖,在作品
寫出之前,忌諱向人談論醞釀中的作品。凡是可以寫進作品的
東西,他們不願把它們變成言談而白白流失。維斯瓦娃說她一
生隻做過三次演講,每次都備受折磨。海明威在諾貝爾授獎儀
式上的書麵發言僅一千字,其結尾是:“作為一個作家,我已經講
得太多了。作家應當把自己要說的話寫下來,而不是講出來。”
福克納拒絕與人討論自己的作品,因為:“毫無必要。我寫出來
的東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無須再討論,自己
23另一種存在
不中意,討論也無濟於事。”相反,那些喜歡滔滔不絕地談論文
學、談論自己的寫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學上的低能兒和失
敗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義者,就像福樓拜所說,他們是一些
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後麵的人。他們最不願看到的情景就是自
己成為公眾關注的人物,作品卻遭到遺忘。因此,他們大多都反
感別人給自己寫傳。海明威譏諷熱中於為名作家寫傳的人是
“聯邦調查局的小角色”,他建議一心要寫他的傳記的菲力普·揚
去研究死去的作家,而讓他“安安靜靜地生活和寫作”。福克納
告訴他的傳記作者馬爾科姆·考利:“作為一個不願拋頭露麵的
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歷史舞台,從歷史上銷聲匿跡,死後除了
發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點廢物。”昆德拉認為,卡夫卡在臨死前
之所以要求毀掉信件,是恥於死後成為客體。可惜的是,卡夫卡
的研究者們紛紛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細節上,而不是他的小
說藝術上。昆德拉對此評論道:“當卡夫卡比約瑟夫·k更引人
注目時,卡夫卡即將死亡的進程便開始了。”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時,歷來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
爭。十九世紀法國批評家聖伯夫是前者的代表,他認為作家生
平是作品形成的內在依據,因此不可將作品同人分開,必須收集
有關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資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書信、知情
人的回憶等等。在自己生前未發表的筆記中,普魯斯特對當時
占統治地位的這種觀點作了精彩的反駁。他指出,作品是作家
作人等人,而現在,由於魯迅、郭沫若、茅盾在革命時代受過的重
視,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要求把他們送上審判革命的被告席。
那些沒有文學素養的所謂文學批評家同時也是一些政治上的一
孔之見者和偏執狂,他們永遠也不會理解,一個曾經歸附過納粹
的人怎麽還可以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而一個作家的文學創作
又如何可以與他所捲入的政治無關並且擁有更長久的生命。甚
至列寧也懂得一切偉大作家的創作必然突破其政治立場的限
製,可是這班自命反專製主義的法官還要審判列寧哩。
東歐解體後,昆德拉的作品在自己的祖國大受歡迎,他本人
03另一種存在
對此的感想是:“我看見自己騎在一頭誤解的毛驢上回到故鄉。”
在此前十多年,住在柏林的貢布羅維茨拒絕回到自由化氣氛熱
烈的波蘭,昆德拉對比表示理解,認為其真正的理由與政治無
關,而是關於存在的。無論在祖國,還是在僑居地,優秀的流亡
作家都容易被誤解成政治人物,而他們的存在性質的苦惱卻無
人置理,無法與人交流。
關於這種存在性質的苦惱,昆德拉有一段詩意的表達:“令
人震驚的陌生性並非表現在我們所追嬉的不相識的女人身上,
而是在一個過去曾經屬於我們的女人身上。隻有在長時間遠走
後重返故鄉,才能揭示世界與存在的根本的陌生性。”
非常深刻。和陌生女人調情,在陌生國度觀光,我們所感受
到的隻是一種新奇的刺激,這種感覺無關乎存在的本質。相反,
當我們麵對一個朝夕相處的女人,一片熟門熟路的鄉土,日常生
活中一些自以為熟稔的人與事,突然產生一種陌生感和疏遠感
的時候,我們便瞥見了存在的令人震驚的本質了。此時此刻,我
們一向藉之生存的根據突然瓦解了,存在向我們展現了它的可
怕的虛無本相。不過,這種感覺的產生無須藉助於遠走和重返,
盡管距離的間隔往往會促成疏遠化眼光的形成。
對於移民作家來說,最深層的痛苦不是鄉愁,而是一旦回到
故鄉時會產生的這種陌生感,並且這種陌生感一旦產生就不隻
是針對故鄉的,也是針對世界和存在的。我們可以想像,倘若貢
布羅維茨回到了波蘭,當人們把他當做一位政治上的文化英雄
而熱烈歡迎的時候,他會感到多麽孤獨。
八、文學的安靜
波蘭女詩人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獲得1996年諾貝爾文
13探究存在之謎
學獎之後,該獎的前一位得主愛爾蘭詩人希尼寫信給她,同情地
嘆道:“可憐的、可憐的維斯瓦娃。”而維斯瓦娃也真的覺得自己
可憐,因為她從此不得安寧了,必須應付大量來信、採訪和演講。
她甚至希望有個替身代她拋頭露麵,使她可以回到隱姓埋名的
正常生活中去。
維斯瓦娃的煩惱屬於一切真正熱愛文學的成名作家。作家
對於名聲當然不是無動於衷的,他既然寫作,就不能不關心自己
的作品是否被讀者接受。但是,對於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成為
新聞人物卻是一種災難。文學需要安靜,新聞則追求熱鬧,兩者
在本性上是互相對立的。福克納稱文學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職
業”,寫作如同一個遇難者在大海上掙紮,永遠是孤軍奮戰,誰也
無法幫助一個人寫他要寫的東西。這是一個真正有自己的東西
要寫的人的心境,這時候他渴望避開一切人,全神貫注於他的寫
作。他遇難的海域僅僅屬於他自己,他必須自己救自己,任何外
界的喧譁隻會導致他的沉沒。當然,如果一個人並沒有自己真
正要寫的東西,他就會喜歡成為新聞人物。對於這樣的人來說,
文學不是生命的事業,而隻是一種表演和姿態。
我不相信一個好作家會是熱中於交際和談話的人。據我所
知,最好的作家都是一些交際和談話的節儉者,他們為了寫作而
吝於交際,為了文字而節省談話。他們懂得孕育的神聖,在作品
寫出之前,忌諱向人談論醞釀中的作品。凡是可以寫進作品的
東西,他們不願把它們變成言談而白白流失。維斯瓦娃說她一
生隻做過三次演講,每次都備受折磨。海明威在諾貝爾授獎儀
式上的書麵發言僅一千字,其結尾是:“作為一個作家,我已經講
得太多了。作家應當把自己要說的話寫下來,而不是講出來。”
福克納拒絕與人討論自己的作品,因為:“毫無必要。我寫出來
的東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無須再討論,自己
23另一種存在
不中意,討論也無濟於事。”相反,那些喜歡滔滔不絕地談論文
學、談論自己的寫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學上的低能兒和失
敗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義者,就像福樓拜所說,他們是一些
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後麵的人。他們最不願看到的情景就是自
己成為公眾關注的人物,作品卻遭到遺忘。因此,他們大多都反
感別人給自己寫傳。海明威譏諷熱中於為名作家寫傳的人是
“聯邦調查局的小角色”,他建議一心要寫他的傳記的菲力普·揚
去研究死去的作家,而讓他“安安靜靜地生活和寫作”。福克納
告訴他的傳記作者馬爾科姆·考利:“作為一個不願拋頭露麵的
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歷史舞台,從歷史上銷聲匿跡,死後除了
發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點廢物。”昆德拉認為,卡夫卡在臨死前
之所以要求毀掉信件,是恥於死後成為客體。可惜的是,卡夫卡
的研究者們紛紛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細節上,而不是他的小
說藝術上。昆德拉對此評論道:“當卡夫卡比約瑟夫·k更引人
注目時,卡夫卡即將死亡的進程便開始了。”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時,歷來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
爭。十九世紀法國批評家聖伯夫是前者的代表,他認為作家生
平是作品形成的內在依據,因此不可將作品同人分開,必須收集
有關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資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書信、知情
人的回憶等等。在自己生前未發表的筆記中,普魯斯特對當時
占統治地位的這種觀點作了精彩的反駁。他指出,作品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