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為什麽那麽匆忙?到底在逃避什麽?是在逃避自己,害怕麵對自己,一旦靜下來獨自麵對自己,就覺得特別可怕,因為這個自己很空虛,讓人很難受,所以要拚命做事情。尼采說:我們迫不及待地把我們的心獻給國家、賺錢、交際或科學,隻是為了不必再擁有它,我們熱心地不假思索地沉湎於繁重的日常事務,超出了生活需要的程度,因為不思考成了我們更大的需要。匆忙是普遍的,因為每個人都在逃避他的自我,躲躲閃閃地隱匿這種匆忙也是普遍的,因為每個人都想裝成心滿意足的樣子,向目光銳利的觀察者隱瞞他的可憐相。總之,人人都害怕獨處,憎恨安靜,為了逃避內省,逃避麵對自己時的良心不安,就必須匆忙。
因為逃避內心不安而匆忙,匆忙又使得人們更加沒有精神生活,沒有信仰,形成了惡性循環。我們知道尼采對基督教進行了猛烈的批判,認為基督教壓製了人的生命本能,導致了頹廢和虛偽,但是他並不否定宗教,他強調人應該有宗教本能,應該過真正的宗教生活。所謂真正的宗教生活,也就是一種有信仰的沉思生活,人應該安靜地去思考人生的那些根本問題、終極問題。但是,歐洲人太勤勞了,這種勤勞世代相承,在現代惡性發展,他用了一串形容詞來形容,說它是一種喧囂的、耗盡時間的、愚蠢地自鳴得意的勤勞。這種勤勞把多數人的宗教本能都消磨掉了,比任何別的東西更加使人變得沒有信仰。許多人的全部生活被職業、家庭義務以及剩下時間裏的娛樂所占有,不再有時間和精力思考人生,尼采說他們結果隻是帶著一種遲鈍的驚愕神情把自己的存在在人世間注了冊,也就是說,糊裏糊塗地報了個到,然後就走了,就死了。換一個說法,尼采還說過,人生本身是性質可疑的,人生有沒有意義是成問題的,麵對這種可疑性質居然不發問,這是最大的不負責任,是可恥的。
2.精神的貧困和知識的貪婪
現代人的沒有文化還有一個表現,就是貪婪,尼采指的是對知識的貪婪,對知識的貪婪之所以是沒有文化,是因為它反映了精神上的貧困。他把責任歸到蘇格拉底頭上,說從蘇格拉底開始,一種科學樂觀主義的世界觀占據了統治地位,其特徵是對理性、邏輯、科學、知識的迷信,相信憑藉理性的力量,一方麵可以窮究世界的真相和萬物的本性,另一方麵可以指導和造福人生。在這樣一種世界觀指導下,在人類能力的評估上,就無限誇大理性能力的價值,概念、判斷和推理這樣一種能力被抬舉為最高級的能力,比其他一切能力都高級,因此也就把具備最高知識能力的學者、理論家視為人的理想。在人類使命的定位上,也是無限抬高知識的地位,追求知識被視為人類最高的甚至唯一的使命。在現代盛行的是一種貪得無厭的求知慾,一種不知饜足的發明樂趣,由於這種求知慾的泛濫,用尼采的話來說,一張普遍的思想之網籠罩了全球,建立起了現代高得嚇人的知識金字塔。
知識本身不是什麽壞東西,問題在於這種對知識和學術的狂熱暴露了人們內在的貧乏,這個時代是沒有原創性的,所有的知識是關於過去時代文化的知識,不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化。由於自己沒有原創力,所以隻好去搜集、整理過去的文化,給它們分門別類,做這種學術工作。尼采說,現代文化表現出巨大的歷史興趣,學者們急切地向過去一切時代挖掘著,搜尋著,試圖從其他一切文化吸取營養,恰好證明了現代人是一群饑饉者,所以才如此亢奮不安,如此急不可待,飢不擇食。你飢腸轆轆,營養不良,想用這種方式填飽自己的肚子,實際上是填不飽的,因為你的身體已經很衰弱了,食古不化,它們不會變成你的血肉。
現代藝術同樣也暴露了這種普遍的貧困,人們徒勞地模仿一切偉大創造的時代和天才,徒勞地搜集全部“世界文學”放在現代人周圍以安慰他,把他置於歷代藝術風格和藝術家中間,使他得以像亞當給動物命名一樣給他們命名,這個叫古典主義,那個叫浪漫主義,諸如此類。在尼采看來,自己創造不出東西來了,就做這樣的事情,這是批評家的工作,不是創造者的工作。他說現代藝術是一個心力交瘁的批評家,是一個骨子裏的圖書管理員和校對員,可憐被書上的塵埃和印刷錯誤弄得雙目失明。
這方麵的論述有很多。尼采說:現代人把一切時代和一切地區的形式、顏色、產品以及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堆放在自己的周圍,像年貨市場一樣五彩繽紛;現代人是一些會走路的百科全書,有很多知識,用外來的風俗、藝術、哲學、宗教把自己填得滿滿的,但是沒有靈魂;現代人忙於接待各種外來的客人,給他們安排座次,就像我們現在那些一本正經的會議,客人分重要和不重要,重要客人坐主賓席,而這些客人卻彼此打起架來;現代人在自己體內裝了一大堆無法消化的知識石塊,這些石塊撞到一起不時發出嘎嘎的響聲;現代文化一方麵難以形容的貧乏和枯竭,另一方麵又難以形容的五光十色,就像急劇顫動的色彩遊戲,實際上是人們收藏的過去文化的無數瓦礫碎片在閃爍,唯有淺薄的眼光才會從中感覺到幸福;現代文化像一件披在凍餒裸體上的襤褸彩衣,現代人的身體又凍又餓,披了一件破爛的彩色衣服,叫作現代文化。
綜上所述,尼采就問一個問題,這麽多的學術,如果它們不能導向文化,導向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統一體,到底是為了什麽?到底有什麽用?隻能是導向野蠻,使現代人變得野蠻。他的結論是現代沒有文化,隻有學術,也就是隻有關於文化的知識。我說這還算好的,我們現在是學術也不多了,有的是潮水一般的信息,還有八卦新聞,尼采最討厭快餐文化,那是為當下服務的東西,但是現在基本成了我們的主流。
3.人格的虛假和包裝的狂熱
現代人的沒有文化,還有一個表現就是人格上的虛假,所以要使勁包裝自己。現在文化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快餐和包裝。我們現在把這兩個特點推到了頂點。尼采說,現代人都是一些角色和戲子,現代人的形象已經變成徹頭徹尾的假象,隱藏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裏,而且通常一個人扮演很多角色,所以演得很糟糕。現代藝術家不再是人,最多是角色的會合,其中有時候是這個角色,有時候是那個角色,帶著無恥的狂妄態度出來自我標榜一番。
尼採用三個定語來形容現代文化,稱之為財產、虛榮和附庸風雅的文化。因為沒有內在的尊嚴和豐富,所以需要一種騙人的優雅,來掩蓋那種斯文掃地的匆忙病。大家都在為財富匆忙,隔一段時間則西裝革履、人模狗樣地聚在一起,舉著香檳酒,裝出很文雅的樣子,說幾句空話之後趕緊談生意。對現代人來說,教養不是真正有文化,而是要顯得有文化,使自己對人的可憐和卑鄙,對競爭的殘忍,對斂財的貪婪,對享樂的自私和無恥都視而不見。這些東西本來是你的基本生活狀態,所以必須不時地表演一下,讓自己忘記它們。
尼采對現代文化的評價極低,就因為它沒有自己的創造,隻是用過去時代的文化打扮自己。他說,當這個卑鄙的時代霸占了過去的智慧和藝術的全部珍寶,穿戴華麗地朝我們走來的時候,就表明它對自己的卑鄙有了一種極其不快的自我意識,需要這些行頭來遮醜和哄人。它不是為了暖和身子,因為偽裝和掩飾自己的需要已經比禦寒的需要更加迫切。
因為逃避內心不安而匆忙,匆忙又使得人們更加沒有精神生活,沒有信仰,形成了惡性循環。我們知道尼采對基督教進行了猛烈的批判,認為基督教壓製了人的生命本能,導致了頹廢和虛偽,但是他並不否定宗教,他強調人應該有宗教本能,應該過真正的宗教生活。所謂真正的宗教生活,也就是一種有信仰的沉思生活,人應該安靜地去思考人生的那些根本問題、終極問題。但是,歐洲人太勤勞了,這種勤勞世代相承,在現代惡性發展,他用了一串形容詞來形容,說它是一種喧囂的、耗盡時間的、愚蠢地自鳴得意的勤勞。這種勤勞把多數人的宗教本能都消磨掉了,比任何別的東西更加使人變得沒有信仰。許多人的全部生活被職業、家庭義務以及剩下時間裏的娛樂所占有,不再有時間和精力思考人生,尼采說他們結果隻是帶著一種遲鈍的驚愕神情把自己的存在在人世間注了冊,也就是說,糊裏糊塗地報了個到,然後就走了,就死了。換一個說法,尼采還說過,人生本身是性質可疑的,人生有沒有意義是成問題的,麵對這種可疑性質居然不發問,這是最大的不負責任,是可恥的。
2.精神的貧困和知識的貪婪
現代人的沒有文化還有一個表現,就是貪婪,尼采指的是對知識的貪婪,對知識的貪婪之所以是沒有文化,是因為它反映了精神上的貧困。他把責任歸到蘇格拉底頭上,說從蘇格拉底開始,一種科學樂觀主義的世界觀占據了統治地位,其特徵是對理性、邏輯、科學、知識的迷信,相信憑藉理性的力量,一方麵可以窮究世界的真相和萬物的本性,另一方麵可以指導和造福人生。在這樣一種世界觀指導下,在人類能力的評估上,就無限誇大理性能力的價值,概念、判斷和推理這樣一種能力被抬舉為最高級的能力,比其他一切能力都高級,因此也就把具備最高知識能力的學者、理論家視為人的理想。在人類使命的定位上,也是無限抬高知識的地位,追求知識被視為人類最高的甚至唯一的使命。在現代盛行的是一種貪得無厭的求知慾,一種不知饜足的發明樂趣,由於這種求知慾的泛濫,用尼采的話來說,一張普遍的思想之網籠罩了全球,建立起了現代高得嚇人的知識金字塔。
知識本身不是什麽壞東西,問題在於這種對知識和學術的狂熱暴露了人們內在的貧乏,這個時代是沒有原創性的,所有的知識是關於過去時代文化的知識,不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化。由於自己沒有原創力,所以隻好去搜集、整理過去的文化,給它們分門別類,做這種學術工作。尼采說,現代文化表現出巨大的歷史興趣,學者們急切地向過去一切時代挖掘著,搜尋著,試圖從其他一切文化吸取營養,恰好證明了現代人是一群饑饉者,所以才如此亢奮不安,如此急不可待,飢不擇食。你飢腸轆轆,營養不良,想用這種方式填飽自己的肚子,實際上是填不飽的,因為你的身體已經很衰弱了,食古不化,它們不會變成你的血肉。
現代藝術同樣也暴露了這種普遍的貧困,人們徒勞地模仿一切偉大創造的時代和天才,徒勞地搜集全部“世界文學”放在現代人周圍以安慰他,把他置於歷代藝術風格和藝術家中間,使他得以像亞當給動物命名一樣給他們命名,這個叫古典主義,那個叫浪漫主義,諸如此類。在尼采看來,自己創造不出東西來了,就做這樣的事情,這是批評家的工作,不是創造者的工作。他說現代藝術是一個心力交瘁的批評家,是一個骨子裏的圖書管理員和校對員,可憐被書上的塵埃和印刷錯誤弄得雙目失明。
這方麵的論述有很多。尼采說:現代人把一切時代和一切地區的形式、顏色、產品以及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堆放在自己的周圍,像年貨市場一樣五彩繽紛;現代人是一些會走路的百科全書,有很多知識,用外來的風俗、藝術、哲學、宗教把自己填得滿滿的,但是沒有靈魂;現代人忙於接待各種外來的客人,給他們安排座次,就像我們現在那些一本正經的會議,客人分重要和不重要,重要客人坐主賓席,而這些客人卻彼此打起架來;現代人在自己體內裝了一大堆無法消化的知識石塊,這些石塊撞到一起不時發出嘎嘎的響聲;現代文化一方麵難以形容的貧乏和枯竭,另一方麵又難以形容的五光十色,就像急劇顫動的色彩遊戲,實際上是人們收藏的過去文化的無數瓦礫碎片在閃爍,唯有淺薄的眼光才會從中感覺到幸福;現代文化像一件披在凍餒裸體上的襤褸彩衣,現代人的身體又凍又餓,披了一件破爛的彩色衣服,叫作現代文化。
綜上所述,尼采就問一個問題,這麽多的學術,如果它們不能導向文化,導向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統一體,到底是為了什麽?到底有什麽用?隻能是導向野蠻,使現代人變得野蠻。他的結論是現代沒有文化,隻有學術,也就是隻有關於文化的知識。我說這還算好的,我們現在是學術也不多了,有的是潮水一般的信息,還有八卦新聞,尼采最討厭快餐文化,那是為當下服務的東西,但是現在基本成了我們的主流。
3.人格的虛假和包裝的狂熱
現代人的沒有文化,還有一個表現就是人格上的虛假,所以要使勁包裝自己。現在文化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快餐和包裝。我們現在把這兩個特點推到了頂點。尼采說,現代人都是一些角色和戲子,現代人的形象已經變成徹頭徹尾的假象,隱藏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裏,而且通常一個人扮演很多角色,所以演得很糟糕。現代藝術家不再是人,最多是角色的會合,其中有時候是這個角色,有時候是那個角色,帶著無恥的狂妄態度出來自我標榜一番。
尼採用三個定語來形容現代文化,稱之為財產、虛榮和附庸風雅的文化。因為沒有內在的尊嚴和豐富,所以需要一種騙人的優雅,來掩蓋那種斯文掃地的匆忙病。大家都在為財富匆忙,隔一段時間則西裝革履、人模狗樣地聚在一起,舉著香檳酒,裝出很文雅的樣子,說幾句空話之後趕緊談生意。對現代人來說,教養不是真正有文化,而是要顯得有文化,使自己對人的可憐和卑鄙,對競爭的殘忍,對斂財的貪婪,對享樂的自私和無恥都視而不見。這些東西本來是你的基本生活狀態,所以必須不時地表演一下,讓自己忘記它們。
尼采對現代文化的評價極低,就因為它沒有自己的創造,隻是用過去時代的文化打扮自己。他說,當這個卑鄙的時代霸占了過去的智慧和藝術的全部珍寶,穿戴華麗地朝我們走來的時候,就表明它對自己的卑鄙有了一種極其不快的自我意識,需要這些行頭來遮醜和哄人。它不是為了暖和身子,因為偽裝和掩飾自己的需要已經比禦寒的需要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