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是作為無錫教育網的博友來參加這個活動的,想問一個關於普及哲學教育的問題。過去我們也學過一些哲學,知道哲學是階級鬥爭的武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人必需的一種精神武器,非常重要,所以我想請問周先生,作為一個哲學家,如何來普及哲學教育,尤其在青少年當中應該怎麽做?
答:我不太同意說哲學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當然更不同意說是階級鬥爭的武器。哲學根本就不是武器,反而是要你放下武器,和世界進行和平的對話。真正的哲學是要讓你愛智慧,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普及哲學教育,首先應該讓人們對哲學形成一個正確的概念,現在的教材恰恰相反,學完了還不知道哲學究竟是什麽,甚至誤以為哲學隻是一些教條。所以,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對從中學到大學的哲學基礎課教學進行改革,教材必須重寫,編出真正能夠傳遞哲學正確概念的教材。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精選哲學家的原著,有一個大的框架,按照問題來精選相關的內容。我自己就是通過讀大師們的著作,才對哲學是什麽形成了一個比較清楚的概念。
問:我是一名中學語文老師,而且非常慚愧的是,也是一個經常把您的文章肢解開來做成閱讀理解題的老師。當然我知道,這不是我的錯,更不是您的錯。作為一名哲學家、作家,我想至少在語文學習方麵,用我們現在一般的評價標準來看,您應該是一個語文學習很好的人。所以我想問的是,在您的學生階段,您的語文學習成績到底如何?第二個問題是,在您的印象當中,有沒有哪個語文老師給您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最後我想問的就是,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乃至在他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語文老師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答:問題提得很好。我的語文成績,小學的時候很一般,初中的時候在班裏算最好的,高中的時候是最好的兩個學生之一。我印象很深的是,高中的語文老師經常會把我和另一個同學的作文作為範文在班上宣講,說那個同學作文好在什麽地方呢?語法非常準確,結構非常完整。我的好在哪裏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我覺得他還是抓得挺準的。這位語文老師姓錢,他鼓勵我在作文中有感而發,表達自己的獨立見解,這對我以後的寫作是有好的影響的。除他之外,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姓王,同時是班主任,他是最早鼓勵我課外寫作的人。說來好笑,那個時候政治空氣很濃,大躍進啊,他爭取入黨,就寫歌頌大躍進的打油詩,也發動全班同學來寫,辦壁報,我是寫得最多的,也是他認為寫得最好的。這幾乎就是我課外文學創作的開頭,如果日記不算的話,專門搞創作,還真是一個開頭,起點很低啊。當時上海舉辦中學生紅旗獎章讀書活動,也是在他的鼓勵下,我開始寫讀書心得,這可以算是我課外寫論說文的開頭。我覺得語文老師在學生的成長中起很大的作用,不過應該廣義地來看語文學習,一個好的語文老師,他自己一定是一個有人文素養的人,喜歡讀書和寫作,對母語懷有激情,那麽在他的感染下,就會有比較多的學生也產生這種激情,喜歡閱讀和寫作。這個作用就不僅僅是語文成績好了,更重要的是擁有一個豐富的心靈。當然,語文老師的水平很不一樣,有沒有好的影響,影響的大小,是因人而異的。
問:現在職業高中的學生比大學文科的學生更加受到企業單位的青睞,他們就業的機會更加多,這是為什麽呢?還有,在今天這個會場內,帶教科書和教輔來的人不在少數,您作為一個教授,除了演講之外,還有沒有別的什麽方式可以改變一下這個現象呢?
答:真的嗎?我沒看見啊。請沒有帶教科書和教輔來的同學舉手。(多數同學舉手)還是大部分沒帶嘛。帶了也沒關係,他們並沒有在會場上看。你說的學生就業問題,我覺得不難解釋,其實是暴露了我們的教育結構的毛病。正常的情況應該是逐級分流,我記得以前就是這樣的:小學畢業後,一部分人上初中,一部分人上技校;初中畢業後,一部分人上高中,一部分人上中專;高中畢業後,一部分人上大學,一部分人上大專。這是一個分層次、多流向的結構。最近十幾年來,這個結構被打亂了,職業學校萎縮,中專升格為大專,大專升格為大學,然後大學就拚命擴招,實際上把本來由各級職業學校承擔的培養不同職業人才的任務給取消了。職業學校所剩無幾,畢業生供不應求,當然好就業。現在大學生是最尷尬的,數量巨大,既沒有職業技能,又成不了精英,高不成低不就,不,不是低不就,是高不成低也不成,就業當然困難。所以,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回歸逐級分流的教育結構,這是最合理的。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就業,大學不應該這樣,上大學的人應該是相對少數,大學培養的是從事科學研究和文化創造的精英人才。現在的情況是職業人才和精英人才都缺,雙輸。
問:我是高一學生,記得您說過您對平麵幾何非常感興趣,同時您現在還能給女兒輔導數學,可以看出您的數學成績非常不錯。所以我想問您,為什麽會走上哲學的道路呢?您對高一學生的分科有什麽建議?請談談您的中學生活。
答:從初中到高中,我的確非常喜歡數學,成績也很好,一直擔任數學課代表。我們當時是到高三才開始分科複習的,我報了文科,參加文科的複習。在這之後,上海舉行中學生數學競賽,學校裏先舉行初賽,我很冒失地去參加了。那個時候,人家已經複習了半年,而我很久沒有碰數學了,竟然還入選了,可是這給我帶來了麻煩。因為上海中學非常重視數理化,數學好的人多的是,全校14個畢業班,每個班50人,選拔出來參加縣區一級數學競賽的名額隻有十幾個,被我占了一個。我隻是僥倖勝出,非常想把名額轉給別的同學,但是不允許,結果到了上海縣的考場,那些習題真的很難,我看了一遍卷子,一道題都不會做,第一個交卷,浪費了一個名額。你問我為什麽走上了哲學的路,說來好笑,我高中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和語文,報誌願的時候就很犯難,文理都不想放。毛主席有一句話:“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毛主席的話指引了我,我就報了哲學,心想這樣數學和文學都不會丟了。後來我發現我是歪打正著,走對門了,走進了一個我真正喜歡的領域。關於分科,你們現在高一就分科,我覺得太早了。高中階段還是應該把文理兩方麵的基礎打得紮實一些,使得今後學理工科的學生也具備較好的人文素養,學文科的學生也具備一定的自然科學基礎。同時,真正明確自己喜歡哪個方向,這是需要時間的,分得太早,許多學生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裏,就糊裏糊塗地選了科。我認為高三開始分科比較合理。你們這麽早分,基本上是為了應試,幾乎把整個高中階段都用來為高考做準備了。
問:您自信嗎?您是如何看待自己以前的同學的?
答:我不是一個自信的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自卑的人。在一些公共場合,比如說參加什麽討論會的時候,我肯定是那個坐在角落裏的人,生怕讓我發言,因為我覺得自己說不出什麽有價值的話,非常怯場,而別人往往很自信,說得頭頭是道。不過,後來這種場合經歷多了,發現好多人激情滿懷說的多半是一些老生常談,也就覺得自己沒必要那麽自卑了。你說我以前的同學,我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一段,如果是指北大哲學係那一段,我想多數人的追求和我是不同的。那時候哲學就是意識形態,許多同學上哲學係是為了走仕途,後來的確也走了仕途。上帝是公平的,你看重什麽,追求什麽,最後就可能得到什麽。人各有誌,隻要自己滿意就好。
答:我不太同意說哲學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當然更不同意說是階級鬥爭的武器。哲學根本就不是武器,反而是要你放下武器,和世界進行和平的對話。真正的哲學是要讓你愛智慧,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普及哲學教育,首先應該讓人們對哲學形成一個正確的概念,現在的教材恰恰相反,學完了還不知道哲學究竟是什麽,甚至誤以為哲學隻是一些教條。所以,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對從中學到大學的哲學基礎課教學進行改革,教材必須重寫,編出真正能夠傳遞哲學正確概念的教材。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精選哲學家的原著,有一個大的框架,按照問題來精選相關的內容。我自己就是通過讀大師們的著作,才對哲學是什麽形成了一個比較清楚的概念。
問:我是一名中學語文老師,而且非常慚愧的是,也是一個經常把您的文章肢解開來做成閱讀理解題的老師。當然我知道,這不是我的錯,更不是您的錯。作為一名哲學家、作家,我想至少在語文學習方麵,用我們現在一般的評價標準來看,您應該是一個語文學習很好的人。所以我想問的是,在您的學生階段,您的語文學習成績到底如何?第二個問題是,在您的印象當中,有沒有哪個語文老師給您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最後我想問的就是,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乃至在他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語文老師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答:問題提得很好。我的語文成績,小學的時候很一般,初中的時候在班裏算最好的,高中的時候是最好的兩個學生之一。我印象很深的是,高中的語文老師經常會把我和另一個同學的作文作為範文在班上宣講,說那個同學作文好在什麽地方呢?語法非常準確,結構非常完整。我的好在哪裏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我覺得他還是抓得挺準的。這位語文老師姓錢,他鼓勵我在作文中有感而發,表達自己的獨立見解,這對我以後的寫作是有好的影響的。除他之外,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姓王,同時是班主任,他是最早鼓勵我課外寫作的人。說來好笑,那個時候政治空氣很濃,大躍進啊,他爭取入黨,就寫歌頌大躍進的打油詩,也發動全班同學來寫,辦壁報,我是寫得最多的,也是他認為寫得最好的。這幾乎就是我課外文學創作的開頭,如果日記不算的話,專門搞創作,還真是一個開頭,起點很低啊。當時上海舉辦中學生紅旗獎章讀書活動,也是在他的鼓勵下,我開始寫讀書心得,這可以算是我課外寫論說文的開頭。我覺得語文老師在學生的成長中起很大的作用,不過應該廣義地來看語文學習,一個好的語文老師,他自己一定是一個有人文素養的人,喜歡讀書和寫作,對母語懷有激情,那麽在他的感染下,就會有比較多的學生也產生這種激情,喜歡閱讀和寫作。這個作用就不僅僅是語文成績好了,更重要的是擁有一個豐富的心靈。當然,語文老師的水平很不一樣,有沒有好的影響,影響的大小,是因人而異的。
問:現在職業高中的學生比大學文科的學生更加受到企業單位的青睞,他們就業的機會更加多,這是為什麽呢?還有,在今天這個會場內,帶教科書和教輔來的人不在少數,您作為一個教授,除了演講之外,還有沒有別的什麽方式可以改變一下這個現象呢?
答:真的嗎?我沒看見啊。請沒有帶教科書和教輔來的同學舉手。(多數同學舉手)還是大部分沒帶嘛。帶了也沒關係,他們並沒有在會場上看。你說的學生就業問題,我覺得不難解釋,其實是暴露了我們的教育結構的毛病。正常的情況應該是逐級分流,我記得以前就是這樣的:小學畢業後,一部分人上初中,一部分人上技校;初中畢業後,一部分人上高中,一部分人上中專;高中畢業後,一部分人上大學,一部分人上大專。這是一個分層次、多流向的結構。最近十幾年來,這個結構被打亂了,職業學校萎縮,中專升格為大專,大專升格為大學,然後大學就拚命擴招,實際上把本來由各級職業學校承擔的培養不同職業人才的任務給取消了。職業學校所剩無幾,畢業生供不應求,當然好就業。現在大學生是最尷尬的,數量巨大,既沒有職業技能,又成不了精英,高不成低不就,不,不是低不就,是高不成低也不成,就業當然困難。所以,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回歸逐級分流的教育結構,這是最合理的。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就業,大學不應該這樣,上大學的人應該是相對少數,大學培養的是從事科學研究和文化創造的精英人才。現在的情況是職業人才和精英人才都缺,雙輸。
問:我是高一學生,記得您說過您對平麵幾何非常感興趣,同時您現在還能給女兒輔導數學,可以看出您的數學成績非常不錯。所以我想問您,為什麽會走上哲學的道路呢?您對高一學生的分科有什麽建議?請談談您的中學生活。
答:從初中到高中,我的確非常喜歡數學,成績也很好,一直擔任數學課代表。我們當時是到高三才開始分科複習的,我報了文科,參加文科的複習。在這之後,上海舉行中學生數學競賽,學校裏先舉行初賽,我很冒失地去參加了。那個時候,人家已經複習了半年,而我很久沒有碰數學了,竟然還入選了,可是這給我帶來了麻煩。因為上海中學非常重視數理化,數學好的人多的是,全校14個畢業班,每個班50人,選拔出來參加縣區一級數學競賽的名額隻有十幾個,被我占了一個。我隻是僥倖勝出,非常想把名額轉給別的同學,但是不允許,結果到了上海縣的考場,那些習題真的很難,我看了一遍卷子,一道題都不會做,第一個交卷,浪費了一個名額。你問我為什麽走上了哲學的路,說來好笑,我高中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和語文,報誌願的時候就很犯難,文理都不想放。毛主席有一句話:“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毛主席的話指引了我,我就報了哲學,心想這樣數學和文學都不會丟了。後來我發現我是歪打正著,走對門了,走進了一個我真正喜歡的領域。關於分科,你們現在高一就分科,我覺得太早了。高中階段還是應該把文理兩方麵的基礎打得紮實一些,使得今後學理工科的學生也具備較好的人文素養,學文科的學生也具備一定的自然科學基礎。同時,真正明確自己喜歡哪個方向,這是需要時間的,分得太早,許多學生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裏,就糊裏糊塗地選了科。我認為高三開始分科比較合理。你們這麽早分,基本上是為了應試,幾乎把整個高中階段都用來為高考做準備了。
問:您自信嗎?您是如何看待自己以前的同學的?
答:我不是一個自信的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自卑的人。在一些公共場合,比如說參加什麽討論會的時候,我肯定是那個坐在角落裏的人,生怕讓我發言,因為我覺得自己說不出什麽有價值的話,非常怯場,而別人往往很自信,說得頭頭是道。不過,後來這種場合經歷多了,發現好多人激情滿懷說的多半是一些老生常談,也就覺得自己沒必要那麽自卑了。你說我以前的同學,我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一段,如果是指北大哲學係那一段,我想多數人的追求和我是不同的。那時候哲學就是意識形態,許多同學上哲學係是為了走仕途,後來的確也走了仕途。上帝是公平的,你看重什麽,追求什麽,最後就可能得到什麽。人各有誌,隻要自己滿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