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這是一個糾結的結果。我記得一個故事,錢理群在學校裏講魯迅,他講的過程中,有老師問他:你給我們講的這個東西能幫助學生提高高考分數嗎?錢先生就感嘆:這個時代怎麽了?你們考進北師大,應該算我們現有教育製度裏麵的佼佼者或是勝利者,這個時候我們一起交流、溝通,討論讀書作為信仰,討論愛智慧,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麽呢?就是我們能不能夠去尋找跟我們的考試或者找工作無關的一點點智慧,這個東西很重要。我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真正貧困的恰恰是智慧,以及尋找智慧之道。我相信,如何尋找智慧,如何達到,周老師有很多經驗,他尋找和表達自己的生命體驗也是一個愛智慧的過程。
周:我接著這個話題說一下。同學們從高中到大學不容易,身經百戰,滿身創傷,進到大學以後,普遍有一個情況,就是總算可以鬆一口氣了。大學相對於高中階段來說要自由一些,沒有那麽大的考試壓力,當然接著會有就業的壓力。你們真的要好好珍惜這段時間,也許以前在中學階段應試壓力太大,沒有機會養成閱讀的愛好,現在還來得及,一定要在大學階段養成閱讀的愛好。大學階段最重要的是什麽?你發現了屬於你的書籍寶庫,你真正喜歡上讀書了,並且找到你真正愛讀的書了,這是最重要的。你不要光聽老師的,不要跟著課程跑,一定要做自己學習的主人。你現在能不能做自己學習的主人,這一點決定了你將來能不能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有一種閱讀,我把它稱為青春期的閱讀,對於我來說,就發生在17歲進北大之後。青春期閱讀的特點是單純、癡迷,沒有絲毫功利的考慮。這種狀態很像談戀愛,是用一種戀愛的心情麵對書籍。你們一定要有這樣一種感受,有了這種如癡如醉的閱讀體驗,基本上是一輩子都會愛讀書,而如果缺了這一塊,你將來看吧,要再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就不太容易了。在大學期間,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培養兩種能力,一個是快樂學習的能力,喜歡學習,喜歡讀書,還有是自主學習的能力,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安排自己的學習,不要被你的專業、學校的課程支配。有了這兩種能力,終生受益。學習、讀書真的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後來體會到學校裏學的那點東西算什麽,你不用的話全還給老師了,全都忘掉了。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什麽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課堂上學的東西都忘了,把你為考試背誦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剩下的東西是什麽?就是快樂學習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或者用懷特海的話說,就是融入你的血肉裏的智力活動的習慣。喜歡學習,善於自學,養成了這種智力活動的習慣,這樣的人一定會有出息的。
李:最後請周老師提一點讀書的建議或是書目。
周:我可提不出書目。你真愛讀書了以後,一定會有你自己的書單,別人的書單對你是沒有用的。首先你要愛讀書,按照別人開的書單讀書的人一定是不愛讀書的人。
李:我也是一個沒有書單的人,讀書交友,交到的是你的朋友,不是我的朋友,雖然我們可能會有某一個相同的朋友。
第65章 讀書,作為信仰(2)
周:朋友這個詞,我覺得特別好。我們在書中尋找什麽?一個是尋找自己,一個是尋找朋友。一個人不能缺少兩個最重要的朋友。一個就是你自己,你自己是你最好的朋友,這個觀點是古希臘哲學家特別強調的。你要有一個強大的自我,一個充實的自我,一個比你的身體更高的自我,那個自我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不要被你的身體的遭遇拖著跑,你對你的身體的遭遇要保持一個距離,你要去觀察它和分析它。怎麽樣培養這個更高的自我呢?一個好辦法是寫日記。寫日記的過程是一個反思的過程,是和你的身體自我拉開距離的過程,同時也是你的更高的自我逐漸確立的過程。為了讓這個更高的自我強大和豐滿,就要讀好書,第二個不能缺的朋友就是好書,就是活在好書裏的偉大的靈魂。凡是能夠幫助你精神成長的書籍,都是你在人生道路上的好朋友。
李:我建議盡量不去讀批判的書。我們有一個很大的誤解,知識分子就是批判,這當然沒錯,但是批判在我們這個時代非常容易走入另一個很糟糕的境地。當我有了孩子之後,突然意識到這個問題。我的孩子6歲,他3歲的時候學會了說不。吃飯,不;睡覺,不;不能玩,不,我要玩;不要哭了,不,我要哭。他的肯定都是用否定表達的,一個人的成長,“不”是一個自我確定的過程,但它是一個不完整的自我,到什麽時候完整了呢?當他從“不”開始,走到了理解和同情,他就完整了。我們把中華民族當成一個人,我們的現代化說“不”的這個過程太漫長了,我們還沒有從說“不”走向或者走到理解和同情。周老師說你有兩個朋友,一個是你自己,一個是書籍。你要學會和你自己友好相處,我建議大家讀建設性的書籍,而不是批判的書籍。如果隻是批判,那麽誰來建設?
周:我也補充一點不讀什麽書。你說不讀批判性的書,今天是媒體組織的活動,李主編也是媒體人,我的建議是少讀媒體推薦的書。(笑聲、掌聲)當然,《三聯生活周刊》是品位很高的媒體,而且你們好像是不推薦書的。
李:好在我們不推薦書。
周:你們不要跟著媒體跑,一定要做自己閱讀的主人。媒體上推薦的書,暢銷書、排行榜等等,這裏麵往往有炒作的成分。你們知道什麽叫打榜嗎,書商自己把書買回去,為的是提高銷售量,能上排行榜。閱讀是個人的精神生活,必須有你自己的選擇,不能大家讀什麽,你也就讀什麽。如果你是這樣讀書的話,我不承認你是一個閱讀者,隻承認你是文化市場上的消費大眾。
三、嘉賓與聽眾互動
問:10月11號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人說這是中國文學的勝利,也有很多人因此而獲利,那些獲得出版權的出版商,還有大家都熟知的陳光標,他要送給莫言一個豪宅。你對諾貝爾獎產生的經濟文化現象有什麽看法?
李:我覺得不應該奇怪,每一個大的新聞出現,都可能有人想搭它的順風車,並不是每一個搭順風車的人都那麽高尚的。在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你或者我們,或者說這個世界的真實麵目。
周:其實挺正常的。莫言的書原來銷量比較小,通過獲諾貝爾獎的機會大銷一陣,對出版社和莫言本人都是好事,別人也沒有損失什麽,這沒有什麽不好。我覺得莫言得獎的最大好處是什麽?就是破除了我們對諾貝爾獎的這種神秘感,這種迷信,因為他的得獎,諾貝爾獎從天上落到了地上,從遠方的神話變成了我們身邊的平常故事。(掌聲)
問:周老師,我先代表我的一個同學向你致敬,他在上初中的一個晚上讀了你的文章,就深深定格了他這輩子的愛情觀。我不清楚具體是什麽,估計比較高吧,所以至今還沒找到女朋友。(笑聲)我想問的是你對哲學家這個稱謂怎麽看?首師大有一個叫陳嘉映的教授,有人認為他是中國最接近哲學家稱號的一個人。我看到台上你的標籤上有哲學家,你對這個標籤有什麽看法?
周:我接著這個話題說一下。同學們從高中到大學不容易,身經百戰,滿身創傷,進到大學以後,普遍有一個情況,就是總算可以鬆一口氣了。大學相對於高中階段來說要自由一些,沒有那麽大的考試壓力,當然接著會有就業的壓力。你們真的要好好珍惜這段時間,也許以前在中學階段應試壓力太大,沒有機會養成閱讀的愛好,現在還來得及,一定要在大學階段養成閱讀的愛好。大學階段最重要的是什麽?你發現了屬於你的書籍寶庫,你真正喜歡上讀書了,並且找到你真正愛讀的書了,這是最重要的。你不要光聽老師的,不要跟著課程跑,一定要做自己學習的主人。你現在能不能做自己學習的主人,這一點決定了你將來能不能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有一種閱讀,我把它稱為青春期的閱讀,對於我來說,就發生在17歲進北大之後。青春期閱讀的特點是單純、癡迷,沒有絲毫功利的考慮。這種狀態很像談戀愛,是用一種戀愛的心情麵對書籍。你們一定要有這樣一種感受,有了這種如癡如醉的閱讀體驗,基本上是一輩子都會愛讀書,而如果缺了這一塊,你將來看吧,要再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就不太容易了。在大學期間,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培養兩種能力,一個是快樂學習的能力,喜歡學習,喜歡讀書,還有是自主學習的能力,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安排自己的學習,不要被你的專業、學校的課程支配。有了這兩種能力,終生受益。學習、讀書真的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後來體會到學校裏學的那點東西算什麽,你不用的話全還給老師了,全都忘掉了。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什麽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課堂上學的東西都忘了,把你為考試背誦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剩下的東西是什麽?就是快樂學習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或者用懷特海的話說,就是融入你的血肉裏的智力活動的習慣。喜歡學習,善於自學,養成了這種智力活動的習慣,這樣的人一定會有出息的。
李:最後請周老師提一點讀書的建議或是書目。
周:我可提不出書目。你真愛讀書了以後,一定會有你自己的書單,別人的書單對你是沒有用的。首先你要愛讀書,按照別人開的書單讀書的人一定是不愛讀書的人。
李:我也是一個沒有書單的人,讀書交友,交到的是你的朋友,不是我的朋友,雖然我們可能會有某一個相同的朋友。
第65章 讀書,作為信仰(2)
周:朋友這個詞,我覺得特別好。我們在書中尋找什麽?一個是尋找自己,一個是尋找朋友。一個人不能缺少兩個最重要的朋友。一個就是你自己,你自己是你最好的朋友,這個觀點是古希臘哲學家特別強調的。你要有一個強大的自我,一個充實的自我,一個比你的身體更高的自我,那個自我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不要被你的身體的遭遇拖著跑,你對你的身體的遭遇要保持一個距離,你要去觀察它和分析它。怎麽樣培養這個更高的自我呢?一個好辦法是寫日記。寫日記的過程是一個反思的過程,是和你的身體自我拉開距離的過程,同時也是你的更高的自我逐漸確立的過程。為了讓這個更高的自我強大和豐滿,就要讀好書,第二個不能缺的朋友就是好書,就是活在好書裏的偉大的靈魂。凡是能夠幫助你精神成長的書籍,都是你在人生道路上的好朋友。
李:我建議盡量不去讀批判的書。我們有一個很大的誤解,知識分子就是批判,這當然沒錯,但是批判在我們這個時代非常容易走入另一個很糟糕的境地。當我有了孩子之後,突然意識到這個問題。我的孩子6歲,他3歲的時候學會了說不。吃飯,不;睡覺,不;不能玩,不,我要玩;不要哭了,不,我要哭。他的肯定都是用否定表達的,一個人的成長,“不”是一個自我確定的過程,但它是一個不完整的自我,到什麽時候完整了呢?當他從“不”開始,走到了理解和同情,他就完整了。我們把中華民族當成一個人,我們的現代化說“不”的這個過程太漫長了,我們還沒有從說“不”走向或者走到理解和同情。周老師說你有兩個朋友,一個是你自己,一個是書籍。你要學會和你自己友好相處,我建議大家讀建設性的書籍,而不是批判的書籍。如果隻是批判,那麽誰來建設?
周:我也補充一點不讀什麽書。你說不讀批判性的書,今天是媒體組織的活動,李主編也是媒體人,我的建議是少讀媒體推薦的書。(笑聲、掌聲)當然,《三聯生活周刊》是品位很高的媒體,而且你們好像是不推薦書的。
李:好在我們不推薦書。
周:你們不要跟著媒體跑,一定要做自己閱讀的主人。媒體上推薦的書,暢銷書、排行榜等等,這裏麵往往有炒作的成分。你們知道什麽叫打榜嗎,書商自己把書買回去,為的是提高銷售量,能上排行榜。閱讀是個人的精神生活,必須有你自己的選擇,不能大家讀什麽,你也就讀什麽。如果你是這樣讀書的話,我不承認你是一個閱讀者,隻承認你是文化市場上的消費大眾。
三、嘉賓與聽眾互動
問:10月11號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人說這是中國文學的勝利,也有很多人因此而獲利,那些獲得出版權的出版商,還有大家都熟知的陳光標,他要送給莫言一個豪宅。你對諾貝爾獎產生的經濟文化現象有什麽看法?
李:我覺得不應該奇怪,每一個大的新聞出現,都可能有人想搭它的順風車,並不是每一個搭順風車的人都那麽高尚的。在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你或者我們,或者說這個世界的真實麵目。
周:其實挺正常的。莫言的書原來銷量比較小,通過獲諾貝爾獎的機會大銷一陣,對出版社和莫言本人都是好事,別人也沒有損失什麽,這沒有什麽不好。我覺得莫言得獎的最大好處是什麽?就是破除了我們對諾貝爾獎的這種神秘感,這種迷信,因為他的得獎,諾貝爾獎從天上落到了地上,從遠方的神話變成了我們身邊的平常故事。(掌聲)
問:周老師,我先代表我的一個同學向你致敬,他在上初中的一個晚上讀了你的文章,就深深定格了他這輩子的愛情觀。我不清楚具體是什麽,估計比較高吧,所以至今還沒找到女朋友。(笑聲)我想問的是你對哲學家這個稱謂怎麽看?首師大有一個叫陳嘉映的教授,有人認為他是中國最接近哲學家稱號的一個人。我看到台上你的標籤上有哲學家,你對這個標籤有什麽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