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覺得,讀書時最愉快的感覺、最感到有收穫的是什麽?肯定不是去分析所讀的那本書的全部內容,而是突然發現作者表達的某個思想我也有,但是他表達得非常好,引發我去進一步思考。這是一種自我發現,是你本來已經有的東西被喚醒了,這是最愉快的,是最大的收穫。你自己本來完全沒有這個東西,那本書把這個東西表達得再好,你讀的時候也是不會有感覺的。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對文本的反應是你內心已有的東西的一種表現,而不僅僅是在理解一個客觀的東西。把閱讀當作一個純粹客觀的接受過程,那是最笨的、最無效的。事實上,你內在的積累越深厚、越豐富,閱讀的過程就越愉快、越有效。如果你把閱讀時被喚醒的東西表達出來,這就是寫作了。你們看我的很多文章,實際上都是讀了某本書以後寫的,但是我絕不是在分析那本書,我是在說讀了以後被喚醒的東西,這個東西才有意思,我覺得我也可以說一說這個東西,甚至可以說得更好,這樣的文章往往我自己特別滿意,讀者也喜歡。
這是閱讀,另外我覺得要讓內心豐富,還有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寫作。我認為本真意義上的閱讀和寫作都是非職業的,應該屬於每一個關注心靈生活的人,你們將來即使讀理工科也應該寫。並不是說讀人文書籍隻是學者的事情,寫作隻是作家的事情,其實我成為作家是非常偶然的,我在上學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成為一個所謂作家,但是我不當作家也一定會寫。我的寫作是從寫日記開始的,我從小就寫日記,到高中和大學的時候,基本上是天天寫,一天寫好幾頁。我一直說,從高中到大學,我就兩門主課,一門是看課外書,還有一門就是寫日記。是很可惜,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爆發了,有兩件事情刺激了我。一個是我的好朋友郭世英,直到現在還不知道是自殺還是被害,非正常死亡,我當時很絕望,覺得一切都沒意思了。還有一個是北大武鬥,抄家成風,對立派把你的日記抄成大字報,說是反動日記,把你拉出來鬥,如果我的日記被抄出來,肯定就是反動日記了。因為這兩個刺激,我把全部日記都毀掉了。不過,寫日記的習慣還是改不掉,離開北大後又寫了。對於我來說,寫日記不是要不要堅持的問題,已經成了本能,非寫不可。
麵對中學生的時候,我總是提一個建議,就是要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你們現在正處在人生的早晨,以後的日子還很長,你們要記住,一個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你的經歷,是你在經歷中的感受和思考。無論是現在,還是在將來的生活中,你們會有快樂,也會有苦惱,會有順利的時候,也會有受挫的時候,會遇到喜歡的人,也會遇到討厭的人,一個人外部的經歷可以說有的是正麵的,有的是反麵的。但是,我覺得,通過寫日記,你可以把所有的經歷包括似乎反麵的經歷都轉變成你的財富。大家都在一天天過日子,但是有的人是用心在過,有的人他的心不在場,靈魂不在場,結果是大不一樣的。寫日記的作用是在鞭策你,督促你,讓你的靈魂在場。寫日記的時候,實際上是你的靈魂在審視你的經歷,對那些有意義的經歷給予肯定,把它留住。養成了這樣的習慣,當你生活的時候,你的靈魂也會在場,用我的說法,就是你的靈魂的眼睛也是睜開的,你會關注和仔細地品味那些有意義的經歷,你的生活因此充滿了意義。
所以,通過寫日記,不但可以把外在的經歷轉變為內在的財富,而且還可以讓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於你的外部經歷。你有一個身體的自我,這個自我在社會上活動、折騰,你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後來我在尼采的著作裏也看到了這個概念,他也談到了更高的自我。這個更高的自我可以說是一個理性的、靈魂的自我,是人性中本來應該有的,但是許多人的更高的自我是沉睡著的,甚至幾乎死去了,再也喚不醒了。我們一定要讓這個更高的自我早一點覺醒,讓它來指導身體的自我,而寫日記和讀好書就是讓它覺醒的好辦法。
人不能缺少兩種交談。一個是和歷史上的大師交談,這就是閱讀。另一個是和自己的靈魂交談,寫日記就是一種好方式。換一個說法,人不能缺少兩個最重要的朋友,一個是自己,就是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另一個是好書,活在好書裏的那些偉大的靈魂。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範圍終歸是有限的,你可能在你周圍的環境中找不到大師,但是許多大師在書籍裏麵,你隨時可以去見他們。一個是大師,一個是自己,有了這兩個朋友,你就不會孤單,不會浮躁,你就會擁有一個寧靜的、充實的內心世界。我本人認為當代無大師,當代出明星和偶像,出不了大師。有時候我被人稱作大師,我自己覺得很可笑,我讀過大師的書,明白我和他們的差距有多大。偶像周圍有一大群粉絲,也有人自稱是我的粉絲,我就說你們不要做我的粉絲,我不想當偶像,你們也不要做任何偶像的粉絲,做粉絲有什麽意思啊,我們大家一起來做大師的學生吧。我也是大師的學生,我希望你們也做大師的學生,我所做的事情實際上就是把人們引到大師的麵前,告訴他們,這才是大師,你們去讀他的書吧。出大師需要合適的土壤,就是一種鼓勵純粹精神追求的環境,我們這個民族太重實用,缺乏這個土壤。這個土壤怎麽來培養?我覺得要靠你們,反正我認為我們這一代人是沒有希望了,反正我是沒有希望了,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好,謝謝大家。(掌聲)
北京一零一中學的講座
開場白
主持人:非常榮幸今天請到了周國平老師為我們做報告,並且應聘擔任我們的校外輔導員。周老師著作非常多,在學術界和文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我們每天學習繁重,我們的心靈常常因為困惑太多而陷入迷茫,那麽怎樣才能讓生命更快樂,怎樣才能對生命有深刻的理解,進而在人生的旅途中邁好成長的腳步,周老師告訴我們要讀書,可是讀什麽樣的書對我們有益,在同學們繁重的課業壓力下如何給自己開闢一片鮮活的讀書空間,讓我們請周老師給我們帶來智慧的回答。(掌聲)
周國平:很光榮,生平第一次當校外輔導員。久聞一零一中大名,今天也是第一次走了進來。我對一零一中有特殊的感情,我青年時代最好的朋友郭世英是從一零一中畢業的。你們知道郭世英嗎?(無人回答)郭沫若的兒子。(驚嘆)但是他已經不在人世了。我寫過一本自傳叫《歲月與性情》,裏麵有大量的篇章是寫郭世英的,書中說郭世英是對我這一輩子影響最大的人。實際上我與他相處也就是北大一年級的時候,然後就是文革初期的時候,隻有兩年的時間,然後他就去世了,不知道是自殺還是被殺,總之是文革中受迫害致死。到了一零一中,我就不由自主想起郭世英。我是17歲進北大的,遇到了這樣一個我前所未見的人。這個人首先是非常的單純、善良,這一點和他接觸過的人都有同感,包括一零一中的老同學。我那本書出版後,我曾邀請他的一零一中老同學座談,大家談起他來都哭。他是幹部子弟,當時幹部子弟都很有優越感,但是他一點架子都沒有,和同學相處特別隨意,還特別喜歡幫助人。另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是一個精神上很豐富的人,酷愛獨立思考。我上北大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政治運動不斷,一進校就是反修運動,說蘇聯是修正主義,發表了許多戰鬥檄文。他聽了就想不通,經常對我議論,比如說我們批他們搞特權,我們國家哪個高幹沒有特權?
這是閱讀,另外我覺得要讓內心豐富,還有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寫作。我認為本真意義上的閱讀和寫作都是非職業的,應該屬於每一個關注心靈生活的人,你們將來即使讀理工科也應該寫。並不是說讀人文書籍隻是學者的事情,寫作隻是作家的事情,其實我成為作家是非常偶然的,我在上學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成為一個所謂作家,但是我不當作家也一定會寫。我的寫作是從寫日記開始的,我從小就寫日記,到高中和大學的時候,基本上是天天寫,一天寫好幾頁。我一直說,從高中到大學,我就兩門主課,一門是看課外書,還有一門就是寫日記。是很可惜,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爆發了,有兩件事情刺激了我。一個是我的好朋友郭世英,直到現在還不知道是自殺還是被害,非正常死亡,我當時很絕望,覺得一切都沒意思了。還有一個是北大武鬥,抄家成風,對立派把你的日記抄成大字報,說是反動日記,把你拉出來鬥,如果我的日記被抄出來,肯定就是反動日記了。因為這兩個刺激,我把全部日記都毀掉了。不過,寫日記的習慣還是改不掉,離開北大後又寫了。對於我來說,寫日記不是要不要堅持的問題,已經成了本能,非寫不可。
麵對中學生的時候,我總是提一個建議,就是要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你們現在正處在人生的早晨,以後的日子還很長,你們要記住,一個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你的經歷,是你在經歷中的感受和思考。無論是現在,還是在將來的生活中,你們會有快樂,也會有苦惱,會有順利的時候,也會有受挫的時候,會遇到喜歡的人,也會遇到討厭的人,一個人外部的經歷可以說有的是正麵的,有的是反麵的。但是,我覺得,通過寫日記,你可以把所有的經歷包括似乎反麵的經歷都轉變成你的財富。大家都在一天天過日子,但是有的人是用心在過,有的人他的心不在場,靈魂不在場,結果是大不一樣的。寫日記的作用是在鞭策你,督促你,讓你的靈魂在場。寫日記的時候,實際上是你的靈魂在審視你的經歷,對那些有意義的經歷給予肯定,把它留住。養成了這樣的習慣,當你生活的時候,你的靈魂也會在場,用我的說法,就是你的靈魂的眼睛也是睜開的,你會關注和仔細地品味那些有意義的經歷,你的生活因此充滿了意義。
所以,通過寫日記,不但可以把外在的經歷轉變為內在的財富,而且還可以讓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於你的外部經歷。你有一個身體的自我,這個自我在社會上活動、折騰,你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後來我在尼采的著作裏也看到了這個概念,他也談到了更高的自我。這個更高的自我可以說是一個理性的、靈魂的自我,是人性中本來應該有的,但是許多人的更高的自我是沉睡著的,甚至幾乎死去了,再也喚不醒了。我們一定要讓這個更高的自我早一點覺醒,讓它來指導身體的自我,而寫日記和讀好書就是讓它覺醒的好辦法。
人不能缺少兩種交談。一個是和歷史上的大師交談,這就是閱讀。另一個是和自己的靈魂交談,寫日記就是一種好方式。換一個說法,人不能缺少兩個最重要的朋友,一個是自己,就是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另一個是好書,活在好書裏的那些偉大的靈魂。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範圍終歸是有限的,你可能在你周圍的環境中找不到大師,但是許多大師在書籍裏麵,你隨時可以去見他們。一個是大師,一個是自己,有了這兩個朋友,你就不會孤單,不會浮躁,你就會擁有一個寧靜的、充實的內心世界。我本人認為當代無大師,當代出明星和偶像,出不了大師。有時候我被人稱作大師,我自己覺得很可笑,我讀過大師的書,明白我和他們的差距有多大。偶像周圍有一大群粉絲,也有人自稱是我的粉絲,我就說你們不要做我的粉絲,我不想當偶像,你們也不要做任何偶像的粉絲,做粉絲有什麽意思啊,我們大家一起來做大師的學生吧。我也是大師的學生,我希望你們也做大師的學生,我所做的事情實際上就是把人們引到大師的麵前,告訴他們,這才是大師,你們去讀他的書吧。出大師需要合適的土壤,就是一種鼓勵純粹精神追求的環境,我們這個民族太重實用,缺乏這個土壤。這個土壤怎麽來培養?我覺得要靠你們,反正我認為我們這一代人是沒有希望了,反正我是沒有希望了,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好,謝謝大家。(掌聲)
北京一零一中學的講座
開場白
主持人:非常榮幸今天請到了周國平老師為我們做報告,並且應聘擔任我們的校外輔導員。周老師著作非常多,在學術界和文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我們每天學習繁重,我們的心靈常常因為困惑太多而陷入迷茫,那麽怎樣才能讓生命更快樂,怎樣才能對生命有深刻的理解,進而在人生的旅途中邁好成長的腳步,周老師告訴我們要讀書,可是讀什麽樣的書對我們有益,在同學們繁重的課業壓力下如何給自己開闢一片鮮活的讀書空間,讓我們請周老師給我們帶來智慧的回答。(掌聲)
周國平:很光榮,生平第一次當校外輔導員。久聞一零一中大名,今天也是第一次走了進來。我對一零一中有特殊的感情,我青年時代最好的朋友郭世英是從一零一中畢業的。你們知道郭世英嗎?(無人回答)郭沫若的兒子。(驚嘆)但是他已經不在人世了。我寫過一本自傳叫《歲月與性情》,裏麵有大量的篇章是寫郭世英的,書中說郭世英是對我這一輩子影響最大的人。實際上我與他相處也就是北大一年級的時候,然後就是文革初期的時候,隻有兩年的時間,然後他就去世了,不知道是自殺還是被殺,總之是文革中受迫害致死。到了一零一中,我就不由自主想起郭世英。我是17歲進北大的,遇到了這樣一個我前所未見的人。這個人首先是非常的單純、善良,這一點和他接觸過的人都有同感,包括一零一中的老同學。我那本書出版後,我曾邀請他的一零一中老同學座談,大家談起他來都哭。他是幹部子弟,當時幹部子弟都很有優越感,但是他一點架子都沒有,和同學相處特別隨意,還特別喜歡幫助人。另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是一個精神上很豐富的人,酷愛獨立思考。我上北大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政治運動不斷,一進校就是反修運動,說蘇聯是修正主義,發表了許多戰鬥檄文。他聽了就想不通,經常對我議論,比如說我們批他們搞特權,我們國家哪個高幹沒有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