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茲曼在那本書的最後提到兩個作家,一個叫奧威爾,寫過一本書叫《1984》,還有一個叫赫胥黎,寫過一本書叫《美麗新世界》,這兩本書都有中譯本。這兩本書被稱作反烏托邦,都預言了人類文化的滅亡,但是滅亡的方式不一樣。在奧威爾看來,文化是怎樣滅亡的?有一天,書被禁止,思考被禁止,真理被隱瞞,文化成了一個監獄,是這樣滅亡的。赫胥黎則預言,有一天,沒有人想讀書了,沒有人想思考了,沒有人想知道真理了,文化成了娛樂,文化是這樣滅亡的。波茲曼比較了這兩種預言,認為是赫胥黎的預言實現了。我前麵說了,波茲曼的觀點比較極端,比較激烈,但他是有道理的,為我們敲響了警鍾。


    二、讀什麽:經典的價值


    時間有限,我就簡單說一說下麵兩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讀什麽,我的主張是讀經典。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把閱讀作為一種精神生活,不是純粹為了消遣或實用的話,你當然要讀那些精神含量最高的書,最能讓你過活躍的心智生活、豐富的情感生活、高貴的道德生活的書,這就是那些人文經典著作。不管是中國的孔子、老莊也好,西方的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也好,隻要是真正進入了世界文化寶庫的,都是被公認的經典著作。經典著作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關注和思考人類精神生活共同的重大問題,比如人生的意義,生命和死亡,靈魂和肉體,信仰,等等,同時又各有獨特的貢獻。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給經典著作下了幾個定義,其中兩個,我覺得很到位。他說,經典著作就是你初讀的時候就覺得像是重讀的書。你有重溫的感覺,好像你曾經讀過,為什麽呢?因為它談的問題是你關心的問題,是你自己靈魂中的問題,你對這問題是熟悉的。他又說,經典著作是你在重讀的時候好像是初讀一樣的書。無論你讀多少遍,你都有新鮮感,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為什麽呢?因為它是獨特而開放的,它的獨特之處在你的眼前不斷展現,不斷和你交流,和你對話。我覺得這兩句話說得非常好,準確地說出了我們讀經典作品時的感覺,我自己也是這樣感覺的。


    我倒不是說別的書都不能讀,一般人寫的書都不能讀,那麽說你們就都不讀我的書了,我的書當然不是經典著作,至多是讀經典著作的一些體會罷了。我的意思是你的主要精力一定要放在讀經典著作上。為什麽呢?首先是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輩子能讀的書是非常有限的。不要以為你能夠無限地活下去,永遠有時間讀書,我原來覺得是這樣的,我讀書欲望特別強烈的時候,我真覺得這一輩子可以讀無限的書。可是,一眨眼就到了老年,過了六十了,突然意識到自己能夠讀書的時間不會太長了。我現在想起來很悲哀的,其實我花在讀書上的時間夠多的了,但還是有許多想讀的書還沒有讀,還有一些想重讀的還沒有重讀。我最近開始重讀經典,西方的從古希臘開始,東方的包括中國古籍和佛教,我都想比較係統地重讀,有一些原來沒有讀過,是補課,我希望我有時間來完成這樣一個計劃。我的專業就是人文方麵的閱讀和寫作,你們隻能用業餘時間讀一些人文著作,就更應該把時間都用在讀那些真正的好書上麵了。生命有限,好書一輩子讀不完,怎麽能把生命浪費在讀差書、平庸的書上麵呢。什麽是好書?誰說了都不算數,最權威的批評家是時間,時間做出了鑑定,一代一代愛讀書的人做出了鑑定,結論就是這些經典名著。圖書市場汪洋大海,我們自己去鑑別太困難了,不如用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聽從時間的指導。


    讀好書和讀一般的書,結果是大不一樣的。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說過一句話: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為什麽?因為食物化為了你的血肉。起碼在讀書這個問題上,在吸取精神營養上,我覺得他說得對。你看什麽樣的書,你吃什麽樣的精神食物,你在精神上就會成為什麽樣的人。你吃的是垃圾食品,你在精神上就會發育不良,成為侏儒,你吃的東西是有營養的,你在精神上就能茁壯生長,這是肯定的。人的精神素質、精神品位是被薰陶出來的,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閱讀的薰陶。讀什麽東西可不是一件小事情,你不知不覺就受影響了,我自己就有這個體會。我算是讀書有點兒品位的,從大學開始就迷上了人文經典,倒不是刻意堅持,讀大師的東西感覺就是不一樣,讀一般的就感到乏味了。但是,有時候,因為人家給我訂了一些報紙,寄了很多雜誌,覺得不看一下對不起人家,就花時間翻閱一下,結果就發現,看了後腦子裏又亂又空,寫出的東西也比較浮躁和膚淺了。別以為自己有多麽強大,同樣會受影響的,一段時間裏讀的東西品位比較低,寫出的東西品位高不到哪裏去。


    讀經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德國哲學家奧伊肯說過這樣意思的話:人類積累了許多精神財富,它們主要是以書籍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對於每一個個人來說,這些財富是外在於你的,它們還不屬於你,需要每一個人自己去把它占為己有。按道理來說,人類的這些精神財富、這些好書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是屬於全人類的,但實際上你不去占有它們、你不去讀它們的話,它們和你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你很可能就錯過了,人類最好的精神財富你卻沒有享受過,很多人其實是這樣的,看他們這樣,我就想,幸虧我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寶庫,如果我也是一輩子沒有去享受,吃虧就大了,而且自己還不知道吃了這麽大的虧。


    第51章 直接向大師學習(3)


    在書籍的總量裏麵,經典著作相對來說占的比例很小,但它們的絕對量仍是非常大的,是讀不完的,我認為也不必讀完。到底讀哪一些為好呢?經常有人對我說:周老師,你給我們開一個書單吧。我說這個書單我是開不出來的,為什麽?因為如果你真的是把閱讀作為精神生活的話,你是必須把閱讀與自己的精神生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書單不可能是一樣的,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書單。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個信念,不是最好的書就不讀,你要有一個標準,每讀一本書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穫。你抱著這個信念,堅持這個標準,就一定能找到那些對於你來說最好的書,形成你自己的一份書單。


    雖然我開出的書單是沒有用的,但我也可以做一些推薦。如果把閱讀看作精神生活,我自己從讀一些書裏麵,對什麽是精神生活獲得了比較深刻的體會,仿佛是精神生活的直接的呈現,像這樣的書我可以舉出幾本。一個是柏拉圖的《斐多》。柏拉圖的書,你們會說很難讀,其實未必。你們不妨讀一讀楊絳先生翻譯的《斐多》,篇幅不大。楊絳先生年過九十翻譯了這本書,兩年後又寫了《走到人生邊上》,思考人生的重大問題,這個很有意思。《斐多》篇是寫蘇格拉底最後一天的情況的,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被法庭判處了死刑,罪名是不信神和敗壞青年。那一天,他跟去看他的學生談話,非常生動,楊絳先生的譯筆也非常好。你可以看看一個大哲人在臨終前是怎樣談人生的,他談人生的意義,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要照料好自己的靈魂。第二本書,我要推薦的是《聖經》,尤其是《新約》。我不是一個基督徒,我是把《聖經》當作一本人生智慧的書來讀的,通過耶穌的很多話,我覺得我領會了什麽是信仰,什麽是靈魂的生活。比如耶穌說,我們應該積累天上的財富,而不是地上的財富。天上的財富是什麽?就是精神的財富,就是道德和信仰。第三本是《蒙田隨筆全集》。蒙田是我非常佩服的一個哲人,他對人性的理解既深刻又寬容,在這一點上沒有人能夠超出他。第四本是《托爾斯泰日記》,通過讀托爾斯泰的日記,我懂得了一個人可以怎樣真實地麵對自己的靈魂,真實的靈魂生活是什麽樣的。還有一本是《愛因斯坦晚年文集》,或者《愛因斯坦文集》的第二卷,可以著重看看他晚年寫的自述。我非常佩服愛因斯坦,他不光是有科學上的成就,他是真正了解人類精神生活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福的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幸福的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