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社會中這個問題其實挺嚴重的,同情心普遍缺失,對生命冷漠甚至冷酷的事例比比皆是。人從本性上來說都有同情心,都有善良的種子,為什麽不能很好地生長?有的人說是因為市場經濟,大家都向錢看了,為了錢就不顧惜生命了。我認為不能歸咎於市場經濟,按照我的分析,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我們應該反省一下我們的文化傳統,我認為我們的傳統裏是缺少尊重個體生命價值這樣一個觀念的。在西方傳統裏麵,倫理學的核心觀念是個人主義,而我們對個人主義一直是批判的。他們說的個人主義,是強調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都有不可取代的價值,都必須得到尊重。社會與個人的關係,從終極的意義上說,社會是手段,個人是目的,社會是為個人服務的。人們之所以要組成社會,是為了使所有的個人得以生存和發展。所以,看一個社會好不好,要看絕大多數個人生活得好不好。當然,個人也要為社會服務,在某些情況下還要為了社會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軍人在正義的戰爭中就是這樣,這是一個辯證的關係,這樣做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所有的個人,最後總要落實到個人,個人是具體的,不落實到個人,社會就成了抽象的東西。我們的傳統裏缺這個觀念,總是強調個人要為家族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做犧牲。


    正是在尊重個體生命價值這樣一個價值觀基礎上,西方社會形成了以保護個人生命權利為基本原則的法治傳統。這就涉及到我想說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法治建設還不健全,使得同情心的發揚缺乏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法治社會在保護個人生命權利的同時,事實上也保護了同情心。在法治社會中,每個人都可以追求個人的合理利益。什麽叫合理?就是你在追求你的利益的時候,不能對別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如果造成損害,那就是不合理,就要製止和懲罰。通俗地說,法治就是保護利己,懲罰損人。利己是允許的,損人是不允許的。我們常常把利己和損人放在一起說,成了一個成語,叫損人利己,這是不對的。損人和利己是兩回事,一個人完全可以利己而不損人,甚至利己而利他。法治社會就是要達到這個效果,利己受到保護,人人心情舒暢,損人受到懲罰,人人服從規則,在這樣的環境裏,同情心當然容易生長。


    第48章 在空軍講人文精神(2)


    由此可見,要使同情心得到發揚,最重要的條件是健全法治。我們正在經歷社會的轉型,在經濟上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這個轉型必須有配套的社會秩序轉型才能成功,和計劃經濟配套的是人治,和市場經濟配套的隻能是法治。所以,政治體製改革勢在必行。現在市場經濟往前推進遇到了極大的阻力,這個阻力就是在政治體製上。我個人認為,政治體製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健全法治秩序。


    二、尊重精神的價值


    人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自然之子,作為生命的存在,我們要當好這個自然之子,要保護自然環境,要過合乎自然的生活。另一個身份是萬物之靈,作為精神性的存在,我們要當好這個萬物之靈,把老天給我們的精神屬性用好、發展好。我在網上看到許司令員有一句名言:比大地更遼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遼闊的是飛行員的胸懷和眼光。按照我的理解,胸懷和眼光講的就是人的精神屬性,胸懷可以說是靈魂,是一種精神追求和境界,眼光可以說是頭腦,是一種理性能力和智慧。


    人的精神屬性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麵,就是智力(頭腦)、情感(心靈)和道德(靈魂)。我想談一談和這三個方麵相對應的三種人文修養,和頭腦相對應的是科學修養,和心靈相對應的是文學藝術修養,和靈魂相對應的是道德修養。我前麵談到,從精神層麵上說,幸福在於心靈要豐富,道德在於靈魂要高貴,那麽,前兩種修養可以說與幸福有關,道德修養談的當然就是道德了。


    1.科學修養


    科學修養不隻是科學家的事情,每個文明人都應該有科學修養。所謂科學修養主要不在於獲得一些科學知識,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養成智力活動的習慣,對知識充滿興趣,愛學習,愛動腦子。看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我首先看他有沒有好奇心。好奇心有一個最大的敵人,就是功利心,對什麽都要問有沒有用,沒有用的問題就不去想。當年愛因斯坦思考和發現相對論的時候,他知道相對論有什麽用啊?根本沒有用。一個民族僅僅從實用出發去搞科學研究,一定是走不遠的。對於個人來說也是這樣,不管你從事什麽工作,如果你對它沒有真正的興趣,隻為了利益去做,一定做不出多大的成就。任何領域裏有大成就的人,一定是對這個領域有強烈興趣的人。一個人最可悲的是對什麽都沒有興趣,無論做什麽工作都是外麵加在他身上的,這樣的人既不可能優秀,也不可能幸福。


    當然,不能光有好奇心,有了好奇心還必須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無論什麽理論,什麽意見,你都應該去追問它的根據,在沒有經過透徹思考之前要存疑。即使是一個正確的東西,你是盲目地接受它,還是真正想明白了去接受它,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愛因斯坦把獨立思考的能力稱為內在的自由,就是說有了這個能力,你就不會盲目地被外在的力量包括權力、輿論、利益等等支配了,你真正成為你自己頭腦的主人了。


    在知識的問題上,我們要破除狹隘的功利眼光,尊重精神生活本身的價值,智力活動本身的價值。近代以來,西方在科學和文化上大師輩出,肯定是和尊重精神本身的價值這個傳統有關的。一個民族有一大批真正對精神領域感興趣的人,就最容易出大師。中國要在經濟上崛起是容易的,gdp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了,但是真正要在文化上崛起,前提就是要改變文化的實用品格,要對純粹的精神活動給予鼓勵和支持,否則在世界上建再多的孔子學院也沒有用。


    愛因斯坦說,因為知識本身的價值而尊重知識,這是歐洲的偉大傳統。其實馬克思也是屬於這個傳統的,我們長期以來對馬克思有片麵的理解,它不是孤立的,而是歐洲人文精神傳統的一個環節、一個發展。馬克思理想中的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什麽樣的社會呢?我覺得說得最清楚的是《資本論》第三卷裏的一段話,他把共產主義社會稱為真正的自由王國,說真正的自由王國存在於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那就是作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發展。


    這段話是什麽意思呢?我解釋一下。馬克思有一個一貫的思想,就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有精神能力,動物沒有。所以,動物的活動是不自由的,隻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人的活動是自由的,不隻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更是為了發展人的精神能力。如果人仍然隻是為了物質的需要去活動,人就還沒有真正從動物界脫離出來,還是處在必然王國裏麵。隻有當人類從物質生產領域裏解放出來了,隻需要用很少的時間去生產物質資料,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享受和發展老天特別賦予人的精神能力,包括智力、想像力、創造力等等,隻有到了那個時候,人類才真正進入了自由王國,那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福的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幸福的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