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意識到並且在行動中體現出做人的尊嚴,他就是一個高貴的人。真正講道德,我認為應該強調兩個品質,一個是基於同情心的善良,一個是基於做人的尊嚴的高貴。我們講道德,往往容易從意識形態著眼,一些具體的道德規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守紀律等等,這些都是表麵的東西,沒有觸及道德的根本。真正的道德應該建立在人性中善的成分的基礎之上,就是同情和尊嚴,善良和高貴,這才是道德的根本。人要活得高貴,活出人的尊嚴來,做一個大寫的人,一個精神性的人,而不光是一個肉體的人。一個人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他就一定會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古羅馬和歐洲中世紀,高貴曾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貴族不隻是門第和身份,在待人接物上是有很嚴格的要求的,要讓人感到你值得被尊敬。在今天這個時代,人們很少把高貴看作一個重要價值了,或者是把它庸俗化,好像擁有豪宅、名車、品牌奢侈品就是高貴。那算什麽高貴啊,不過是錢多罷了。人的高貴在於靈魂,靈魂都丟了,還有什麽高貴可言。


    一個靈魂高貴的人,他的突出特點就是待人平等,尊重他人,把每個人都當作有靈魂因而有尊嚴的人對待。一個人尊重他人,實際上也就是尊重自己,在對他人的尊重中,體現出了他的自尊,體現出了做人的尊嚴。相反,如果一個人不把別人當作人對待,實際上也就沒有把自己當作人,他根本不知道生而為人有多麽寶貴。現在就有很多這樣的人,有錢就自以為了不起了,開著寶馬橫衝直撞,壓死了人也無所謂。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往往就隻用物質來給自己估價,也給別人估價,因為他沒有別的標準嘛。有靈魂的人之間,一定是互相尊重,誠信相待。兩個沒有靈魂的人在一起,無非是狼狽為奸或者彼此惡鬥。最麻煩的是有靈魂的人遇見沒有靈魂的人,真是秀才遇到兵,既不願和他鬥,又沒法講理,完全不在一個層麵上。


    2.中國缺乏尊重靈魂的傳統


    如果說法治社會的出發點是對個人生命權利的尊重,那麽,信仰的實質就是對個人靈魂生活的尊重。在中國文化傳統中,這兩種尊重都相當欠缺。儒家很重視道德,把道德看作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之所在,但是在儒家學說中,你找不到靈魂的概念,看不到對靈魂生活的描述,道德缺少信仰的根據,最後看重的就隻能是道德的社會功能。


    這是中西道德的重大區別。西方人的道德是有信仰作為背景的,這和西方哲學的傳統有關係。從古希臘開始,他們的哲學是所謂形上學,就是對世界本質和人生意義的追根究底的追問,到了基督教,便形成了靈魂來源於並且回歸於上帝的信仰。在這個信仰背景下,道德實質上是個人的靈魂生活,是絕對命令意義上的自律。個人要對自己的靈魂負責,對上帝負責,要帶著一個幹淨的靈魂去見上帝。上帝無所不在,無所不知,哪怕沒有任何人監督我,總有上帝在監督我。


    在中國哲學中,形上學就相當薄弱,缺少那種終極追問。儒家哲學基本上是道德哲學,關注的主要問題是怎麽樣維護好社會的宗法等級秩序,維護好社會的穩定。在缺乏信仰背景的情況下,道德就成了意識形態,成了社會義務和他律。在儒家經典裏,我們也能看到一些言論,強調慎獨,強調個人道德修養本身就是價值,甚至是最高價值,比如孔子說的“古之學者為己”、“人不知而不慍”,孟子說的“天爵”。但是,從總體上看,儒家倫理具有強烈的社會功利目的,所謂修齊治平,修身歸根結底是為了治國平天下。


    人性有兩端,一端是獸性,就是生命本能,另一端是神性,就是靈魂追求,處在這兩端之間的是社會性。西方傳統的特點是肯定兩端,中間的社會性是為兩端服務的,這樣建成的社會一定是高質量的。中國正好相反,壓製兩端,隻要中間,結果反而得到了一個低質量的社會。我認為這個情況特別值得我們深思。


    3.信仰的重建


    中國人缺乏信仰,這是一個老問題,不是一個新問題。我上麵講了,我們的文化傳統就有這個毛病。這個毛病在改革開放前的那個時代也是存在的,嚴格地說,我們當時有的是意識形態,不是信仰。意識形態和信仰是有區別的,意識形態解決的是社會層麵的問題,就是要建設一個怎樣的社會,而信仰解決的是形而上層麵的問題,人生意義的問題,就是人怎樣活才有意義。以前我們把這兩個不同的層麵混為一談了,改革開放以後,這個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所謂信仰危機,實際上是人們發現不能再用意識形態來指導自己的人生了,每個人必須自己去尋找信仰、去解決人生意義的問題了。你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麽,怎麽活才有意義,以前是沒有這個問題的,起碼錶麵上是沒有這個問題的,黨都給你解決好了,一切交給黨安排,你就為共產主義奮鬥一生吧。現在你如果還是這樣解決的話,就不太夠了吧,當然你可以為共產主義奮鬥一生,但這基本上是社會層麵的理想,不能取代你自己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以前常常說共產主義人生觀,其實嚴格地說,共產主義不是一種人生觀,而是一種社會歷史觀,是解決什麽樣的社會是好社會這個問題的,並不是解決什麽樣的人生是好人生這個問題的。現在每個人必須自己去解決為什麽活的問題,我認為這是一個進步,而不是退步。


    現在仍然有人鼓吹要建立一種大一統的信仰,比如把儒家思想做一番改造,樹為當代中國人的統一信仰。這可能嗎?我認為不可能,因為它基本上是一個社會層麵的東西,缺乏作為信仰所必須具備的形而上的深度,而且它事實上也解決不了現代人所麵臨的複雜問題。我還認為,即使可能,也不應該人為地樹立一種信仰,因為按照本義來說,信仰就應該是每個人靈魂中的事情,不應該是社會統一規定的事情。不過,我並不因此就認為儒學對當代中國人的信仰無所貢獻,它可以成為我們確立信仰的思想資源之一,同時如果有些人自願把它當作自己的唯一信仰,當然亦無不可。


    第39章 人文精神與中國社會轉型(4)


    我想強調的是,信仰理應由社會的意識形態回歸為個人的靈魂生活,把凱撒的給凱撒,把上帝的給上帝,這才是正常狀態。作為個人的靈魂生活,信仰必須是自覺的,是個人的一種自覺追求和選擇,因為這個原因,信仰又必然是多元的,不可能也不應該強求統一。有的人信基督教,有的人信佛教,隻要是真誠的,都很好。有的人什麽教都不信,但是很嚴肅地對待人生問題,在認真地思考,也很好。一個人怎樣算有信仰?我提兩條標準。一條是重視靈魂,把靈魂看得比肉體重要,把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質生活重要。這實際上就是相信人身上是有神性的,靈魂是人身上最高貴的部分,要好好照料它。另一條是道德自律,有做人的原則。這實際上也是相信人身上是有神性的,靈魂是人的尊嚴之所在,不可褻瀆它,要有所敬畏,有一些事情是絕不能做的,做了就不復是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福的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幸福的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