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重外在的、功利的交往的另一麵,就是獨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了,甚至害怕獨處,一個人待著就覺得不對頭,就會心裏發慌,得趕快逃避,去做一些事務性的事情,或者去找人聊天,或者去娛樂場所打發時間。不敢獨自麵對自己,要逃避這個自我,我覺得很荒唐。當然,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是需要交往的,沒有人能夠忍受絕對的孤獨。但是我說,一個絕對不能忍受孤獨的人是個可憐蟲,這證明了他的靈魂是空虛的。


    我自己覺得,如果我的生活中沒有獨處的時刻,整天在外麵做事和交往,這樣的生活簡直是災難,我絕對忍受不了。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實際上是在麵對自己的靈魂,或者說他的靈魂是在麵對上帝,這正是靈魂生長不可缺少的一個空間。這個話托爾斯泰也說過,他說交往的時候人麵對的是局部,是片斷,隻有獨處的時候人麵對的是整體。所謂麵對整體,就是從具體的生活和事務中抽身出來了,開始進入思考人生全局問題、根本問題的狀態中了。


    我還有一個體會,獨處實際上是一個內在整合的過程,你在整理自己的內心。你在外部世界中吸取了很多印象,它們是雜亂的,獨處就是你在整理和消化這些印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有價值的新的經驗放到你的內在記憶的恰當位置上,讓你的內心世界仍然是一個不斷豐富而又有條理的整體。這個過程非常重要,會影響到你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會使你在外部世界裏活動的時候仍然是清醒的,你知道自己該要什麽,怎麽去要。否則的話,你是盲目的,會完全受雜亂的印象支配,被你在外部世界裏的遭遇拖著走,迷失了方向。


    一個人不厭煩自己,這是最起碼的要求。我一向認為,和交往相比,獨處是更重要的能力。你不善於交往,這也許是一種性格的缺點,最多會使你在社會上吃點虧。但是,如果你不能獨處,這是靈魂的缺點,會使你整個人變得淺薄。事實上,人和人之間交往的質量取決於交往者本身的素質,高質量的交往一定是存在於素質好的人之間的。素質好的人之間,他們的交往第一有精神含量,不會隻是功利性的,第二即使涉及功利,比如合作做事,也一定會講誠信、守規則。相反,素質差的人之間談不上精神友誼,往往是互相利用的關係,並且沒有誠信、不守規則。


    我強調獨處的重要,當然,獨處的時候你不可能什麽也不幹,隻是在那裏待著,這未免古怪,你總是要做點事情的,那就應該做那種能夠幫助你獨處、讓你的獨處有內容的事情。我的經驗是主要做兩件事。第一是寫日記,文字本身不重要,寫日記是一個輔助手段,可以幫助安於獨處,在獨處時反思你的生活,整理你的內心,記錄和保存那些有價值的印象。通過寫日記,我自己有兩個感覺。一個是生活得更加投入、更加細心了,因為經常反思和甄別生活中什麽經歷是重要的、有意義的,當你真正生活的時候,不但外在的肉體的眼睛是睜著的,內在的靈魂的眼睛也是睜著的,在留意什麽對自己是重要的、有意義的,這樣日積月累,內心就會越來越豐富。另外一個是生活得更超脫了,寫日記反思的時候,實際上是有一個更高的自我在審視身體自我的經歷,在幫它分析,在這個過程中,這個更高的自我或者說理性的、靈魂的自我就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強大,這實際上就是使自己越來越超脫於身體自我的外在經歷了。當然,這個更高自我的生長是需要營養的,營養從哪裏來?就是我在獨處的時候做的第二件事情——閱讀,讀那些好書,讀那些有精神營養的書。


    四、進取與超脫


    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人們都很強調要有進取心,這當然沒什麽不對。但是,第一要看你進取的目標是什麽,現在的問題是太急功近利,把財富和外在的成功看得太重要,第二是不能光是進取,沒有超脫的一麵,而現在人們很少有超脫的意識。因為這兩個原因,大家都充滿了焦慮。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有兩手,在進取的同時也超脫。人不可能一輩子都那麽順利的,遭遇挫折甚至災難是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而光有進取心這一麵的人就很可憐,一旦遇到挫折和苦難就會垮掉。


    你們可能要問,什麽事情該進取,什麽事情該超脫呢?我想有三個標準。第一個標準是價值觀,就是想明白人生中什麽東西是重要的,什麽東西是不太重要的,對重要的要進取,要看得準、抓得住,對不太重要的要超脫,要看得開、放得下。那麽,怎麽衡量重要和不重要呢?一個是前麵已經談的立足於人性來衡量,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優秀最重要,是人生幸福之所在。另一個是立足於人生整體來衡量,這就要求你與眼前的事情拉開距離。人就是這樣,如果和一個事情距離太近的話,小事情也會顯得很大,你的心情會嚴重受它的支配。時過境遷,距離遠了,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當時很可笑,那麽我們為什麽不可以經常主動地拉開距離,跳出來看一看,看它到底是大事還是小事呢?距離太近的時候,還可能對真正的大事情都也看不清楚,覺察不到它是大事情。人生中真正對你的人生走向起決定作用的大事情是很少的,很多事情過去了以後會發現沒有那麽重要,無非是你的人生道路旁邊的小花小草而已,可是你當時卻把它看成幾乎是你的整個人生了,好像不得了了,反而遮蔽了你對大事情的認識。


    第二個標準是命運,就是站在命運的角度看一看,什麽事情是自己能支配的,什麽事情是自己支配不了的,自己能支配的你可以努力進取,支配不了的就看開一點,超脫一點。這個標準有時候和價值觀的標準是交叉的,價值觀本身就是人生中特別重要的東西,而同時又是你可以支配的。但是,運氣這個東西自己就支配不了。運氣是客觀存在,有的人運氣好,有的人運氣差,你生下來的時候就有這個差別,生在條件好的家庭還是生在條件差的家庭,運氣是不一樣的,這是你沒法支配的,沒法支配的事情你就不要太在乎。而且一個人運氣好,一帆風順,一定就幸福嗎?你看有的運氣特別好的人,比如說中了大彩,一夜之間暴富,如果素質不好,往往就被這個好運毀掉了,不知道應該怎麽生活了。那些富二代、官二代,如果本身精神素質不好,好的條件同樣會害了他們,結局很不幸。再說,人生中有挫折和不幸並不是完全的壞事情,人生中有順利也有不順,有快樂也有痛苦,這才是完整的人生,對人生的體驗才是全麵的,人性的生長才是健全的。一帆風順的幸運兒往往很膚淺,你和他們談談就知道了,他們對人生的理解很淺薄,他們人性是有缺陷的、片麵的。


    第三個標準是死亡,和眼前的事情拉開距離,最遠的距離就是立足於死亡來看人生。溫家寶總理推薦過一本書,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奧勒留說我們應該經常用終有一死的人的眼光來看一看事物,人世間的一切都是過眼煙雲,想到這一點,你就會看開了,就不會太在乎、太糾結了。當然,如果我們總是用這樣的眼光來看事物的話,那就什麽事情也別做了,做什麽都沒有意思了。但是我們應該為自己保留這樣的眼光,必要的時候是要拿出來用的。人生中有些太悲慘的遭遇,你既無法改變,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又難以承受,比如我當年遭遇的妞妞的悲劇,是哲學救了我,使我在一定程度上從這個悲劇裏跳出來。我想到自己也是要死的,我的這個遭遇也是過眼煙雲,心裏就感到輕鬆一些了。當然這樣看人生是悲觀的,但是說到底人生的本質是悲劇性的,這種悲觀的眼光可以幫助你超脫。其實佛教也是這樣,讓你看破紅塵,身處紅塵之中仍然要有超脫的眼光。當然思考死亡問題的作用不完全是消極的,有一個積極作用就是讓你警覺生命的有限,你不能馬馬虎虎過,要對這有限的生命負責,真正活得有意義,不要盡為那些無意義的事情在那裏折騰,不要虛度你的隻有一次的人生。所以,死亡這個立足點也可以幫助我們做到既進取又超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福的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幸福的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