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自己內心充實,有豐富的心靈,一個重要的途徑是閱讀。內心的豐富是薰陶出來的,不管是從事什麽專業的,隻要你想真正作為一個有精神性的人來生活,就應該養成閱讀的習慣,讀一些人文方麵的書,尤其是人文經典著作,讓自己受到精神偉人們的薰陶。具有必要的人文素養。現在網絡對閱讀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當然你可以說現在許多書籍上網了,但是我想沒有幾個人上網是去看經典著作的,基本都是看八卦新聞或者聊天,最不濟的就是沉迷於玩遊戲了。坐飛機的時候,我經常會看到旁邊有人拿個筆記本電腦,非常認真地在那裏工作,我特佩服,抓緊時間啊,可是偷偷一看,他是在玩遊戲。(笑聲)我的女兒基本是不上網的,她的同學都喜歡上網,她比較早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就覺得上網沒多大意思。所以底子要打好,有了閱讀習慣的底子,網絡上的東西就很難支配你了。
第31章 人生的境界(3)
還有一點,我強調要養成獨處的習慣。一定要有獨處的時間,自己一個人待著,不要總是和別人在一起,總是去忙碌地做事和交往。當然人總是要做事和交往的,但是如果你光有那個,沒有獨自麵對自己靈魂的時間,麵對上帝的時間,你就隻是在過一種世俗的生活,一種沒有頭腦和靈魂的生活。我自己體會獨處是太重要了,如果幾天都是在參加各種活動,我會難受得不得了,我會覺得我成為一些碎片了,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了,被盲目的外部力量撕碎了。獨處其實是一個整理自己的過程,讓自己恢復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當然,有人會說,自己就那麽待著的話,什麽事情不做,不是太難受了嗎?我有一個建議,就是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獨處的時候,你寫點什麽,不要寫工作,完全是精神性的,回顧今天或者近幾天的生活,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獨處實際上是要和自己的靈魂談話,為了讓這個談話容易進行,寫日記是一個好辦法。
總之,浮躁的原因,一是你沒有真正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麽,二是內心空虛,沒有充實的精神生活。所以,真的要從根子裏解決,辦法一是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二是充實心靈,擁有豐富的內在生活。一個人在世界上是必須有精神的家園的,這個家園,從外部來說,就是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有自己的事業,從內部來說,就是有豐富的心靈生活。做到了這兩點,你在大地上就有了真正屬於你的精神家園,就能獲得心的寧靜。孟子曾經談到“人之安宅”,也就是人在世界上的安全的、安心的家園。什麽是“人之安宅”?官位、職稱、豪宅都不是,隻有熱愛的誌業和充實的內心才是。所以,說到底,浮躁是價值觀迷失的結果,而寧靜是正確價值觀的產物。你因為空虛而拚命向外尋求,結果徒勞,應該改變用力的方向,向你的內在去尋求。
湖北省圖書館開場白
今天我講座的題目是湖北省圖書館在邀請我的時候給我定的,我覺得很好。圖書館是傳播書籍的,而一切偉大的、優秀的書籍給人的感覺是一致的,就是這三個詞——單純,高貴,寧靜。其實這三個詞也經常在我的文章裏麵出現,我認為這的確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但是,這個題目是沒有辦法做講座的,講座主要是傳播知識,而這不是知識,所以我隻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也就是和大家談心。
東南大學開場白
主持人:今晚的演講是東南大學人文大講座2010年下半年的首場講座,同時也是慶祝東南大學建校110周年係列高層人文名家演講的首場演講,在這個計劃中,我們將邀請110位享有盛譽的名家來我校演講。今天我們十分榮幸地邀請到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學者、作家周國平教授,讓我們對他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今晚聆聽講座的不僅有現場600名東大學子,同時還在樓上的轉播教室和我校對口支援的重慶三峽學院、西藏民族學院同步直播,三地的學子共同聆聽周國平教授的精彩演講。
周國平: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大學存在的理由就是在老年人的智慧和年輕人的熱情之間建一座橋樑。今天晚上我感謝東南大學為我建了這一座橋樑,我現在感覺到在橋樑的那一端,年輕人的熱情正向我迎麵撲來,我深感幸福。(熱烈掌聲)但是我不知道在橋樑的這一端,我能不能真正傳遞給你們老年人的智慧。按年齡來說,我已經是老年人了,雖然我特別不願意承認這一點,我女兒才12歲,她說過一句話:爸爸除了年齡老,別的什麽都不老。我覺得她真是我的知音。可是沒有辦法,年齡是事實,我無法否認。那麽,一個人年齡老了以後,是不是一定有智慧呢?未必,老了以後很可能成為老糊塗、老頑固甚至老滑頭。我希望我這個講座,今晚大家聽了以後,會覺得我這個人智慧雖然不算多,但還不太糊塗,不太頑固,也不太滑頭,如果這樣,我也就滿足了。
東南大學現場互動
問:您剛才提到伯爾寫的那個青年漁夫的故事,他躺在漁船上曬太陽,不想為了掙許多錢老是出海打魚,然後您談到要超脫金錢回歸平凡。這使我想到了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蝸居》,反映了當代中國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很多名牌大學甚至碩士生畢業了都沒有能力去買一套房子,更談不上精神世界的追求了。我產生了一個疑惑,就是如果不每天都去打魚的話,就不能擁有曬太陽的時間和空間,在這樣一個世界裏,我們大學生應該如何來做呢?(掌聲)
答:那沒辦法,你就每天去打魚吧!(笑聲)但是我覺得,什麽樣的條件允許你曬太陽,什麽樣的條件不允許你曬太陽,這個標準是相對的。要說蝸居的話,其實我蝸居的時間夠長的了。現在是商品房的時代,都是自己買房,我到北京來上研究生的時候,都是單位分房。我分配在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以後,一直是沒有住房的,房源緊張,我又不會和當官的搞關係,長期就住在一個地下室裏,跟另外一個同學合住,隻有16平米,住了大概有七年的樣子。最可笑的是這個同學的家屬調來北京了,有妻子和兩個孩子,還不分配房子,讓我跟他一家人擠在一個房間裏。(笑聲)實在沒辦法了,旁邊正好有一套鎖著的房子,也是地下室,我就把它撬開了,小三居哪,很寬敞,我在那裏又住了幾年,居然沒人來管我。(笑聲)現在人們對房子的要求肯定不一樣了,讓你住一間地下室,你肯定會覺得那是非人的待遇。所以我覺得這個事情要分兩方麵來說。一方麵,這是政府應該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對大學生也好,對普通居民也好,要落實廉租房、保障房的政策,讓人真正負擔得起。我們那個時候,單位分配房子,隻需要象徵性地付很少的租金,不存在這個問題,當然住宿條件遠遠不如現在。另一方麵,你要看到,哪怕居住條件差,你仍然可以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仍然可以去追求你更看重的東西,並不存在絕對不可能這樣一種情況。(掌聲)
問:在講座開頭的時候,您說人一生活的就是價值觀,我對這句話印象非常深刻。後來在講座中您提到了您在廣西的那段經歷,我憑直覺就可以感到,在那段生活中,您的價值觀與當時整個社會的價值體係存在著極大的矛盾,那麽我想,您當時很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彷徨和痛苦。我覺得我現在也處於這個狀態中(笑聲),我想知道您是用什麽樣的方法來處理這個矛盾,使自己最終回到平和的心境的。(掌聲)
第31章 人生的境界(3)
還有一點,我強調要養成獨處的習慣。一定要有獨處的時間,自己一個人待著,不要總是和別人在一起,總是去忙碌地做事和交往。當然人總是要做事和交往的,但是如果你光有那個,沒有獨自麵對自己靈魂的時間,麵對上帝的時間,你就隻是在過一種世俗的生活,一種沒有頭腦和靈魂的生活。我自己體會獨處是太重要了,如果幾天都是在參加各種活動,我會難受得不得了,我會覺得我成為一些碎片了,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了,被盲目的外部力量撕碎了。獨處其實是一個整理自己的過程,讓自己恢復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當然,有人會說,自己就那麽待著的話,什麽事情不做,不是太難受了嗎?我有一個建議,就是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獨處的時候,你寫點什麽,不要寫工作,完全是精神性的,回顧今天或者近幾天的生活,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獨處實際上是要和自己的靈魂談話,為了讓這個談話容易進行,寫日記是一個好辦法。
總之,浮躁的原因,一是你沒有真正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麽,二是內心空虛,沒有充實的精神生活。所以,真的要從根子裏解決,辦法一是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二是充實心靈,擁有豐富的內在生活。一個人在世界上是必須有精神的家園的,這個家園,從外部來說,就是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有自己的事業,從內部來說,就是有豐富的心靈生活。做到了這兩點,你在大地上就有了真正屬於你的精神家園,就能獲得心的寧靜。孟子曾經談到“人之安宅”,也就是人在世界上的安全的、安心的家園。什麽是“人之安宅”?官位、職稱、豪宅都不是,隻有熱愛的誌業和充實的內心才是。所以,說到底,浮躁是價值觀迷失的結果,而寧靜是正確價值觀的產物。你因為空虛而拚命向外尋求,結果徒勞,應該改變用力的方向,向你的內在去尋求。
湖北省圖書館開場白
今天我講座的題目是湖北省圖書館在邀請我的時候給我定的,我覺得很好。圖書館是傳播書籍的,而一切偉大的、優秀的書籍給人的感覺是一致的,就是這三個詞——單純,高貴,寧靜。其實這三個詞也經常在我的文章裏麵出現,我認為這的確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但是,這個題目是沒有辦法做講座的,講座主要是傳播知識,而這不是知識,所以我隻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也就是和大家談心。
東南大學開場白
主持人:今晚的演講是東南大學人文大講座2010年下半年的首場講座,同時也是慶祝東南大學建校110周年係列高層人文名家演講的首場演講,在這個計劃中,我們將邀請110位享有盛譽的名家來我校演講。今天我們十分榮幸地邀請到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學者、作家周國平教授,讓我們對他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今晚聆聽講座的不僅有現場600名東大學子,同時還在樓上的轉播教室和我校對口支援的重慶三峽學院、西藏民族學院同步直播,三地的學子共同聆聽周國平教授的精彩演講。
周國平: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大學存在的理由就是在老年人的智慧和年輕人的熱情之間建一座橋樑。今天晚上我感謝東南大學為我建了這一座橋樑,我現在感覺到在橋樑的那一端,年輕人的熱情正向我迎麵撲來,我深感幸福。(熱烈掌聲)但是我不知道在橋樑的這一端,我能不能真正傳遞給你們老年人的智慧。按年齡來說,我已經是老年人了,雖然我特別不願意承認這一點,我女兒才12歲,她說過一句話:爸爸除了年齡老,別的什麽都不老。我覺得她真是我的知音。可是沒有辦法,年齡是事實,我無法否認。那麽,一個人年齡老了以後,是不是一定有智慧呢?未必,老了以後很可能成為老糊塗、老頑固甚至老滑頭。我希望我這個講座,今晚大家聽了以後,會覺得我這個人智慧雖然不算多,但還不太糊塗,不太頑固,也不太滑頭,如果這樣,我也就滿足了。
東南大學現場互動
問:您剛才提到伯爾寫的那個青年漁夫的故事,他躺在漁船上曬太陽,不想為了掙許多錢老是出海打魚,然後您談到要超脫金錢回歸平凡。這使我想到了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蝸居》,反映了當代中國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很多名牌大學甚至碩士生畢業了都沒有能力去買一套房子,更談不上精神世界的追求了。我產生了一個疑惑,就是如果不每天都去打魚的話,就不能擁有曬太陽的時間和空間,在這樣一個世界裏,我們大學生應該如何來做呢?(掌聲)
答:那沒辦法,你就每天去打魚吧!(笑聲)但是我覺得,什麽樣的條件允許你曬太陽,什麽樣的條件不允許你曬太陽,這個標準是相對的。要說蝸居的話,其實我蝸居的時間夠長的了。現在是商品房的時代,都是自己買房,我到北京來上研究生的時候,都是單位分房。我分配在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以後,一直是沒有住房的,房源緊張,我又不會和當官的搞關係,長期就住在一個地下室裏,跟另外一個同學合住,隻有16平米,住了大概有七年的樣子。最可笑的是這個同學的家屬調來北京了,有妻子和兩個孩子,還不分配房子,讓我跟他一家人擠在一個房間裏。(笑聲)實在沒辦法了,旁邊正好有一套鎖著的房子,也是地下室,我就把它撬開了,小三居哪,很寬敞,我在那裏又住了幾年,居然沒人來管我。(笑聲)現在人們對房子的要求肯定不一樣了,讓你住一間地下室,你肯定會覺得那是非人的待遇。所以我覺得這個事情要分兩方麵來說。一方麵,這是政府應該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對大學生也好,對普通居民也好,要落實廉租房、保障房的政策,讓人真正負擔得起。我們那個時候,單位分配房子,隻需要象徵性地付很少的租金,不存在這個問題,當然住宿條件遠遠不如現在。另一方麵,你要看到,哪怕居住條件差,你仍然可以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仍然可以去追求你更看重的東西,並不存在絕對不可能這樣一種情況。(掌聲)
問:在講座開頭的時候,您說人一生活的就是價值觀,我對這句話印象非常深刻。後來在講座中您提到了您在廣西的那段經歷,我憑直覺就可以感到,在那段生活中,您的價值觀與當時整個社會的價值體係存在著極大的矛盾,那麽我想,您當時很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彷徨和痛苦。我覺得我現在也處於這個狀態中(笑聲),我想知道您是用什麽樣的方法來處理這個矛盾,使自己最終回到平和的心境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