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學中,古希臘羅馬的斯多葛派是特別喜歡討論死亡問題的。他們倒是不迴避,談得非常多,有時我不免猜測,他們其實很怕死,要不怎麽老想這個問題,想出種種理由來讓自己不要怕,要坦然接受。他們提出的理由很巧妙,比如說你想一想一百年前你在哪裏,一百年後你不過是回到了你一百年前所在的那個地方。一個人為自己在一百年前不存在而痛哭,我們會認為他是個傻瓜,而一個人為自己在一百年後不存在而痛哭,他同樣是傻瓜。你覺得死很委屈嗎,那麽你想一想,所有的人都會隨你而去的,多麽偉大、多麽富裕的人都要走這同一條路,你有什麽委屈的?他們總的思路也是把死亡看作一件自然的事情,你要順從自然,死就好比旅行者住了旅店以後要上路,演員演完了戲要謝幕,果子成熟了會從樹上掉下來,你要抱著這樣一種心態離開人生這個旅店、這個舞台、這棵大樹。一個人麵對死亡感到痛苦是因為他不願意走,那麽你變不願意為願意,變被動為主動,你就不痛苦了。
第二種思路可以稱作審美的態度。中國的莊子是典型,目標是“齊生死”,“無古今而後入於不生不死”,超越時間,把你的小我融入到宇宙的大我中,你就超越生死了。你活著的時候就要進入這種境界,辦法是“逍遙遊”,在精神上與宇宙萬物同遊,其實也就是把你的小我融入到宇宙的大我中。
第三種是宗教的思路。前麵兩種,審美的態度有點玄乎,一般人難以做到;理智的態度迴避了一個問題,有生必有死,死是一件自然的事情,這個道理好懂,可是如果死後歸於虛無,什麽也沒有了,那麽人生到底有什麽意義,它迴避了終極意義這個問題。宗教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的。
不同的宗教,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不一樣的。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佛教和基督教的思路正相反。佛教有教義、教主、組織、戒律,就此而言是宗教。但是,佛教不承認宇宙中有一個主宰神,這個神是靈魂的來源和歸宿,在這一點上和基督教非常不同。對於人生問題的解決,佛教強調依靠自身的覺悟和智慧,而不是神的啟示,這與哲學很相近。我一直覺得,佛學是最博大精深的哲學,遺憾的是我涉獵太淺,有待於今後好好學習。
第28章 思考死亡(2)
以前我有一個誤解,以為佛教中也有靈魂一說,它是輪迴的主體,一位高僧糾正了我的這個看法。按照佛教中唯識學的說法,生命流轉的載體是一種心識,就是叫做阿賴耶識的第八識,因為它不是主體,所以不是靈魂。佛教是否認有主體的,每個生命並沒有一個作為它的主體或者說實體的所謂“我”,而隻是因緣的湊合,因緣一散,這個現世的生命就結束了。“無我”是佛教最重要的原理,讓你看破你如此看重的“我”的虛幻,破除我執,沒有了我執,就不會有生死的迷惑了。但是,佛教並不認為現世的生命結束後,生命的流轉也結束了,因為那個心識還在,它會通過投胎而承載新的生命,這就是輪迴。輪迴意味著心識仍在迷惑之中,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斷輪迴,徹底擺脫生死的迷惑。唯識學是佛教中最難學的理論,我覺得其中很可能隱藏著徹底解決生死問題的正確路徑。
在佛教看來,解決生死問題要靠智慧,徹悟人生的道理,但不能隻靠智慧,在慧之外還要有戒和定,通過修行和實證體驗使悟到的人生道理化為血肉,化為本能。在這一點上,佛教和哲學又有所區別。不同流派的佛教都有一套針對死亡的修煉方法,讓你在死亡來臨時容易和肉體分離,走上往生的路。我有一點不太明白,有一個東西能夠和肉體分離,在肉體死亡以後繼續存在,這個東西不就是靈魂嗎?我想,佛教否認它是靈魂,用意應該是徹底破除我執,實際上是告訴你,那個在死後繼續存在的東西也不是“我”,而隻是因為迷惑而沒有消散的一縷意識。
和佛教相反,基督教承認主體、實體意義上的靈魂,這個靈魂是永遠不會死的,肉體死亡以後,靈魂就回到了天國,回到了主的身邊。和佛教相比,這個思路簡單得多,隻要你相信,見效也快得多。事實上,有基督教傳統的國家,那些真正信基督的人,他們麵對死亡時的確比較平靜。臨死的時候,是相信死後的永生,還是認為死是徹底的毀滅,心態當然會大不一樣。不過,對於靈魂不死,不是想相信就能相信的。有些人可能有某種特殊的體驗,得到了某種啟示,就對此堅定不移。有些人入了教,通過灌輸和薰染,可能也相信,起碼勸說自己相信。但是,多數人沒有這些經歷,就很難真的相信了,因為這個事情是超越我們的經驗的,我們活著時無法知道死後的情形。那麽,應該怎麽來看這個問題呢?
我介紹大家看楊絳不久前出版的一本書,書名叫《走到人生邊上》。我太太是這本書的責任編輯,所以我先讀到了書稿,寫了一篇評論,老太太看後說了兩個字:“知我”。寫這本書的時候,老太太96歲了,書的開頭就說,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上的邊上了,意思是再往前就要掉下去了。在這個時候,我朝後看看,看我這一生到底有什麽價值,又朝前看看,看前麵等著我的是什麽。前麵等著我的當然是死,但死到底是什麽?人死後就是什麽也沒有了嗎?她說她帶著這個問題去問了很多人,他們都是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是藝術家、作家、學者、科學家等等,他們都比她年輕,她稱他們為聰明的年輕人,但是說年輕也不年輕了,都是七十多歲的人了。他們的回答幾乎是一致的,都告訴她,人死了就是沒有了,人死了以後就什麽都沒有了。她說,我就納悶了,他們怎麽知道的呢?意思大約是他們又沒有死過,憑什麽這樣自信地斷定。要說人死後變成鬼,還有人比如她的親戚說親眼見過死去的人的鬼魂,有少數人的經驗可以證明,但是你說什麽都沒有了,你怎麽證明呢?最後她說,對於人死後還有沒有靈魂,我一點經驗也沒有,所以仍然不明白。
我很欣賞老太太的這個態度,這個態度就是存疑,因為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所以不肯定也不否定,至少應該保留那種可能性吧。有人研究瀕死體驗,就是人死了又活過來了,請他們談瀕死狀態中的感受,發現很相似。在那段時間裏,都是感到靈魂離開了肉體,能夠看到在場的人圍著你的屍體,在哭或者在搶救。然後,這些都模糊了,感到進入了一個隧道,隧道前麵是光明,靠近隧道的出口,會看見已死去的親人朋友。這麽相似的體驗,說明靈魂和肉體很可能是兩回事,肉體死後靈魂還在,會有一個去處。
我們這個民族受唯物論教育的時間太長了,往往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相信,才認為是事實,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就一概不相信,等於不存在。楊絳說得好:真善美不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嗎,不就是自己心裏明白嗎?我覺得中國人是有這個傳統的,眼見為實,隻相信看得見的,所以把肉體看得很重,輕視靈魂。中國本土的宗教隻有道教,其實是方術,夠不上宗教的水平,追求肉體不死,所以就煉丹、練功,要成仙,搞這一套。中國人重肉體,西方人重靈魂,從建築上也可以看出來。歐洲最發達的建築是什麽?是教堂。一座大教堂,一代代人不斷建,幾百年才建成,非常宏偉。我們去歐洲參觀,看教堂是一個主要節目。教堂是幹什麽的?就是安頓靈魂的。中國當然也有廟宇,但工程最浩大的建築是什麽?是陵墓,皇帝的陵墓,諸侯達官的陵墓。陵墓的格局基本上是把你生前的生活搬到地下去,死後還要過世俗的生活。在歐洲是找不到帝王的陵墓的,路易十四,法國最偉大的君主,生前也講究奢侈的生活,凡爾賽宮是他蓋的,很輝煌,可是你是找不到他的陵墓的,無非是葬在某個教堂的某個角落裏,因為他們相信靈魂已經升天,不需要那些排場。
第二種思路可以稱作審美的態度。中國的莊子是典型,目標是“齊生死”,“無古今而後入於不生不死”,超越時間,把你的小我融入到宇宙的大我中,你就超越生死了。你活著的時候就要進入這種境界,辦法是“逍遙遊”,在精神上與宇宙萬物同遊,其實也就是把你的小我融入到宇宙的大我中。
第三種是宗教的思路。前麵兩種,審美的態度有點玄乎,一般人難以做到;理智的態度迴避了一個問題,有生必有死,死是一件自然的事情,這個道理好懂,可是如果死後歸於虛無,什麽也沒有了,那麽人生到底有什麽意義,它迴避了終極意義這個問題。宗教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的。
不同的宗教,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不一樣的。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佛教和基督教的思路正相反。佛教有教義、教主、組織、戒律,就此而言是宗教。但是,佛教不承認宇宙中有一個主宰神,這個神是靈魂的來源和歸宿,在這一點上和基督教非常不同。對於人生問題的解決,佛教強調依靠自身的覺悟和智慧,而不是神的啟示,這與哲學很相近。我一直覺得,佛學是最博大精深的哲學,遺憾的是我涉獵太淺,有待於今後好好學習。
第28章 思考死亡(2)
以前我有一個誤解,以為佛教中也有靈魂一說,它是輪迴的主體,一位高僧糾正了我的這個看法。按照佛教中唯識學的說法,生命流轉的載體是一種心識,就是叫做阿賴耶識的第八識,因為它不是主體,所以不是靈魂。佛教是否認有主體的,每個生命並沒有一個作為它的主體或者說實體的所謂“我”,而隻是因緣的湊合,因緣一散,這個現世的生命就結束了。“無我”是佛教最重要的原理,讓你看破你如此看重的“我”的虛幻,破除我執,沒有了我執,就不會有生死的迷惑了。但是,佛教並不認為現世的生命結束後,生命的流轉也結束了,因為那個心識還在,它會通過投胎而承載新的生命,這就是輪迴。輪迴意味著心識仍在迷惑之中,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斷輪迴,徹底擺脫生死的迷惑。唯識學是佛教中最難學的理論,我覺得其中很可能隱藏著徹底解決生死問題的正確路徑。
在佛教看來,解決生死問題要靠智慧,徹悟人生的道理,但不能隻靠智慧,在慧之外還要有戒和定,通過修行和實證體驗使悟到的人生道理化為血肉,化為本能。在這一點上,佛教和哲學又有所區別。不同流派的佛教都有一套針對死亡的修煉方法,讓你在死亡來臨時容易和肉體分離,走上往生的路。我有一點不太明白,有一個東西能夠和肉體分離,在肉體死亡以後繼續存在,這個東西不就是靈魂嗎?我想,佛教否認它是靈魂,用意應該是徹底破除我執,實際上是告訴你,那個在死後繼續存在的東西也不是“我”,而隻是因為迷惑而沒有消散的一縷意識。
和佛教相反,基督教承認主體、實體意義上的靈魂,這個靈魂是永遠不會死的,肉體死亡以後,靈魂就回到了天國,回到了主的身邊。和佛教相比,這個思路簡單得多,隻要你相信,見效也快得多。事實上,有基督教傳統的國家,那些真正信基督的人,他們麵對死亡時的確比較平靜。臨死的時候,是相信死後的永生,還是認為死是徹底的毀滅,心態當然會大不一樣。不過,對於靈魂不死,不是想相信就能相信的。有些人可能有某種特殊的體驗,得到了某種啟示,就對此堅定不移。有些人入了教,通過灌輸和薰染,可能也相信,起碼勸說自己相信。但是,多數人沒有這些經歷,就很難真的相信了,因為這個事情是超越我們的經驗的,我們活著時無法知道死後的情形。那麽,應該怎麽來看這個問題呢?
我介紹大家看楊絳不久前出版的一本書,書名叫《走到人生邊上》。我太太是這本書的責任編輯,所以我先讀到了書稿,寫了一篇評論,老太太看後說了兩個字:“知我”。寫這本書的時候,老太太96歲了,書的開頭就說,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上的邊上了,意思是再往前就要掉下去了。在這個時候,我朝後看看,看我這一生到底有什麽價值,又朝前看看,看前麵等著我的是什麽。前麵等著我的當然是死,但死到底是什麽?人死後就是什麽也沒有了嗎?她說她帶著這個問題去問了很多人,他們都是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是藝術家、作家、學者、科學家等等,他們都比她年輕,她稱他們為聰明的年輕人,但是說年輕也不年輕了,都是七十多歲的人了。他們的回答幾乎是一致的,都告訴她,人死了就是沒有了,人死了以後就什麽都沒有了。她說,我就納悶了,他們怎麽知道的呢?意思大約是他們又沒有死過,憑什麽這樣自信地斷定。要說人死後變成鬼,還有人比如她的親戚說親眼見過死去的人的鬼魂,有少數人的經驗可以證明,但是你說什麽都沒有了,你怎麽證明呢?最後她說,對於人死後還有沒有靈魂,我一點經驗也沒有,所以仍然不明白。
我很欣賞老太太的這個態度,這個態度就是存疑,因為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所以不肯定也不否定,至少應該保留那種可能性吧。有人研究瀕死體驗,就是人死了又活過來了,請他們談瀕死狀態中的感受,發現很相似。在那段時間裏,都是感到靈魂離開了肉體,能夠看到在場的人圍著你的屍體,在哭或者在搶救。然後,這些都模糊了,感到進入了一個隧道,隧道前麵是光明,靠近隧道的出口,會看見已死去的親人朋友。這麽相似的體驗,說明靈魂和肉體很可能是兩回事,肉體死後靈魂還在,會有一個去處。
我們這個民族受唯物論教育的時間太長了,往往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相信,才認為是事實,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就一概不相信,等於不存在。楊絳說得好:真善美不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嗎,不就是自己心裏明白嗎?我覺得中國人是有這個傳統的,眼見為實,隻相信看得見的,所以把肉體看得很重,輕視靈魂。中國本土的宗教隻有道教,其實是方術,夠不上宗教的水平,追求肉體不死,所以就煉丹、練功,要成仙,搞這一套。中國人重肉體,西方人重靈魂,從建築上也可以看出來。歐洲最發達的建築是什麽?是教堂。一座大教堂,一代代人不斷建,幾百年才建成,非常宏偉。我們去歐洲參觀,看教堂是一個主要節目。教堂是幹什麽的?就是安頓靈魂的。中國當然也有廟宇,但工程最浩大的建築是什麽?是陵墓,皇帝的陵墓,諸侯達官的陵墓。陵墓的格局基本上是把你生前的生活搬到地下去,死後還要過世俗的生活。在歐洲是找不到帝王的陵墓的,路易十四,法國最偉大的君主,生前也講究奢侈的生活,凡爾賽宮是他蓋的,很輝煌,可是你是找不到他的陵墓的,無非是葬在某個教堂的某個角落裏,因為他們相信靈魂已經升天,不需要那些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