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的優秀,就是我一直所強調的,要讓老天賦予你的各種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長,智、情、德全麵發展,擁有自由的頭腦、豐富的心靈和高貴的靈魂,這樣你就是一個在人性意義上的優秀的人,同時你也就有了享受人生主要的、高級的幸福的能力。
為什麽要把優秀放在第一位,把成功放在第二位呢?
首先,優秀是你自己可以把握的,成功卻不然。我們說的成功,一般是指外在的成功,就是你在社會上是否得到承認,承認的程度有多高,最後無非落實為名利二字,外在的成功是用名利來衡量的。這個意義上的成功,取決於許多外部的因素,包括環境、人際關係、機遇等等,自己是很難把握的。一個人把自己不能支配的事情當作人生的主要目標,甚至唯一目標,我覺得特別傻,而且很痛苦,也許最後什麽也得不到。荀子說得好: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你自己能支配的事情你要好好努力,由老天決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瞎想了。盡你所能地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把你身上的人性稟賦發展得好一些,這是你能夠做主的,你把功夫下在這裏就行了。至於優秀了怎麽樣,有沒有機會讓你的優秀得到展現,順其自然就可以了,最多適當留心就可以了。這樣來定位,你的心態就會非常好。你的力氣花在了優秀上,這個力氣是不會白花的。你把外在的成功看作副產品,在那上麵沒花多少力氣,那麽,這些名啊利啊,如果你得到了,當然很好,對於你是意外的收穫,你比那些孜孜以求才得到的人快樂多了。如果沒有得到呢,也沒什麽,反正你在那上麵沒花力氣,種瓜得瓜,不種就沒得,很公平嘛。
其次,如果你真正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人,而在社會的意義上並不成功,我認為你的人生仍然是充滿意義的,在人性完善、自我實現的意義上你是成功的。在歷史上,有相當一些優秀的人,比如有些創作了偉大作品的藝術家、作家,生前很不成功,他們的名聲是死後才到來的。他們在貧困和默默無聞中度過了創造的一生,和那些一時走紅的名利之徒相比,誰的人生更有價值、更成功?歷史已經做出了結論,我們每個人憑良知也可以做出結論。一個不求優秀的人,一個心智平庸的人,如果他又把外在的成功看得很重,就隻能是靠庸俗的手段,垃圾勵誌書宣揚的那一套,工於心計,巴結奉承。最後,他即使得到了一點所謂的成功,當個小官呀,發點小財呀,在素質類似的一夥人中比較吃得開呀,在那裏沾沾自喜,可是你站在他上麵俯看他一眼,他真是個可憐蟲,他的人生毫無價值,他的人生是失敗的。
最後,我相信,在開放社會裏,一個優秀的人遲早有機會獲得成功的,而且一旦得到,就是真正的成功,是社會承認、自己內心也認可的成功,是自我實現和社會貢獻的統一。當然,開放社會是一個前提,在封閉社會裏就不行。比如改革開放前,每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單位裏,命運由長官意誌決定,上司不喜歡你,你再優秀也白搭,懷才不遇、抱恨終身的人多了去了。不光是單位,整個國家是封閉的,關起門來搞政治運動,槍打出頭鳥,優汰劣勝,優秀者遭扼殺。今天這個時代仍有種種毛病,但是和以前比,畢竟開放得多了,優秀者獲得成功的機會多得多了,這一點無人能夠否認吧。
三、要耐得住寂寞
我強調優秀第一,不要太在乎成功,有的人可能會說,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自己成功了,才可以這麽說。我承認,現在的青年人麵臨很大的壓力,這是事實。但是我想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壓力,我們當時麵臨的壓力和你們不一樣,但也是很大的壓力,不比你們小。不成功的壓力,在社會上失敗、被壓在底層的壓力,在哪個時代都有,隻是表現形式不同罷了。所以,無論在什麽時代,都存在優秀和成功的位置怎麽擺的問題。
其實我跟你們說的正是我的切身體會,是我從自己的經歷中體會到的。現在我在社會上好像是有一點成功了,寫了一些書,書還比較好銷,小有名氣,經濟收益也不錯,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一個學哲學的人,能夠擁有相當廣的讀者群,二十年前的書今天還能每年幾萬幾萬地印,我真的沒有想到。我這個人是比較自卑的,我年輕的時候設想我的人生藍圖,絕對沒有將來成為一個著名作家這樣的目標,絕對沒有,想都沒有想過,做夢也沒有夢到過。所以我現在得到的所謂的成功,這種外在的成功,完全是出乎我的意料的,絕對不是我原來追求的目標。事實上,這種外在的成功也是很晚才到來的,如果把我的書被許多讀者接受作為成功的標誌的話,那應該算是1986年,我的第一本書《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出版,那時候我已經41歲了,很晚了,你們到41歲還早,不要著急。回想起來,我覺得這種外在的成功對於我來說其實是很偶然的東西,我可能得到,但也很可能得不到。我隻是堅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罷了,在讀書、寫作中自娛自樂,它們真的是副產品。
在很長的時間裏,用外在的標準來看,我是一個很不成功的人,我的朋友們都說我是一個倒黴蛋。大學畢業以後,我被分配在廣西的一個小山溝裏,在那裏度過了差不多十年的光陰。後來從那裏考研究生出來,然後留哲學所工作,在單位裏也不能算成功,許多年默默無聞,而且因為不會也不想搞人際關係,挺受氣的。這裏我可以跟大家說說我在廣西的那段經歷。
第13章 成功是優秀的副產品(2)
我是1968年離開北大的,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毛澤東說我們必須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學生基本上都分配到了邊遠地區。我去的那個地方是湘桂交界的山區,一個很閉塞的小縣。當時有六十多個大學生被分配到這個隻有十萬人口的小縣,到了縣裏以後,隻有我一個人留在縣委機關,其餘都分到了鄉裏甚至村裏,所以大家都很羨慕我。我在縣委宣傳部當理論幹事,我的工作無非是給縣裏的幹部們講課,所謂講課其實就是讀報紙,宣傳當時報紙上的中央政策和意識形態,還有就是領導讓幹什麽就幹什麽,替領導寫講話稿,給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積極分子寫講用稿,諸如此類,很沒有意思的工作。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我想成功的話,唯一的一條路就是走仕途,讓領導喜歡我,爭取一步一步升上去。因為當時還是文革時期,根本沒有從事研究的可能性,你寫了東西也沒有地方發表,學術的路完全堵死了。
可是我很快就發現,升官這條路根本不適合於我,我不可能走得通。一個原因是說真話的脾氣改不了,認為領導的看法不對,我就忍不住要說,甚至和領導爭論,這當然讓領導很不高興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真是喜歡讀書、寫作,到了那樣一種環境裏還是改不了,一下班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做這兩件事。其實很難找到可讀的書,縣委宣傳部就兩個書櫃,基本上是學習資料,但是有一套《馬恩全集》,一套《列寧全集》,各39卷,我通讀了一遍。讀完以後沒有書看了,我就去縣中學,那裏有一個圖書室,當時沒有開放,鎖著,圖書管理員是一個愛書的人,惺惺相惜,給我吃小灶。我在那裏發現了一套解放前商務出的《萬有文庫》,當然不全,其中有一些世界文學名著,我如獲至寶啊,一批批拿回來看。文革後期,搞“批林批孔”、“評法批儒”這些政治運動,對我的一大好處是有些古籍重新出版了,比如二十四史,《史記》、《三國誌》、《漢書》我就是在那時候買來看的。讀了書我還記筆記、寫論文,也寫詩歌、散文,完全沒有發表的可能,就是喜歡寫,自己看看而已。
為什麽要把優秀放在第一位,把成功放在第二位呢?
首先,優秀是你自己可以把握的,成功卻不然。我們說的成功,一般是指外在的成功,就是你在社會上是否得到承認,承認的程度有多高,最後無非落實為名利二字,外在的成功是用名利來衡量的。這個意義上的成功,取決於許多外部的因素,包括環境、人際關係、機遇等等,自己是很難把握的。一個人把自己不能支配的事情當作人生的主要目標,甚至唯一目標,我覺得特別傻,而且很痛苦,也許最後什麽也得不到。荀子說得好: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你自己能支配的事情你要好好努力,由老天決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瞎想了。盡你所能地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把你身上的人性稟賦發展得好一些,這是你能夠做主的,你把功夫下在這裏就行了。至於優秀了怎麽樣,有沒有機會讓你的優秀得到展現,順其自然就可以了,最多適當留心就可以了。這樣來定位,你的心態就會非常好。你的力氣花在了優秀上,這個力氣是不會白花的。你把外在的成功看作副產品,在那上麵沒花多少力氣,那麽,這些名啊利啊,如果你得到了,當然很好,對於你是意外的收穫,你比那些孜孜以求才得到的人快樂多了。如果沒有得到呢,也沒什麽,反正你在那上麵沒花力氣,種瓜得瓜,不種就沒得,很公平嘛。
其次,如果你真正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人,而在社會的意義上並不成功,我認為你的人生仍然是充滿意義的,在人性完善、自我實現的意義上你是成功的。在歷史上,有相當一些優秀的人,比如有些創作了偉大作品的藝術家、作家,生前很不成功,他們的名聲是死後才到來的。他們在貧困和默默無聞中度過了創造的一生,和那些一時走紅的名利之徒相比,誰的人生更有價值、更成功?歷史已經做出了結論,我們每個人憑良知也可以做出結論。一個不求優秀的人,一個心智平庸的人,如果他又把外在的成功看得很重,就隻能是靠庸俗的手段,垃圾勵誌書宣揚的那一套,工於心計,巴結奉承。最後,他即使得到了一點所謂的成功,當個小官呀,發點小財呀,在素質類似的一夥人中比較吃得開呀,在那裏沾沾自喜,可是你站在他上麵俯看他一眼,他真是個可憐蟲,他的人生毫無價值,他的人生是失敗的。
最後,我相信,在開放社會裏,一個優秀的人遲早有機會獲得成功的,而且一旦得到,就是真正的成功,是社會承認、自己內心也認可的成功,是自我實現和社會貢獻的統一。當然,開放社會是一個前提,在封閉社會裏就不行。比如改革開放前,每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單位裏,命運由長官意誌決定,上司不喜歡你,你再優秀也白搭,懷才不遇、抱恨終身的人多了去了。不光是單位,整個國家是封閉的,關起門來搞政治運動,槍打出頭鳥,優汰劣勝,優秀者遭扼殺。今天這個時代仍有種種毛病,但是和以前比,畢竟開放得多了,優秀者獲得成功的機會多得多了,這一點無人能夠否認吧。
三、要耐得住寂寞
我強調優秀第一,不要太在乎成功,有的人可能會說,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自己成功了,才可以這麽說。我承認,現在的青年人麵臨很大的壓力,這是事實。但是我想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壓力,我們當時麵臨的壓力和你們不一樣,但也是很大的壓力,不比你們小。不成功的壓力,在社會上失敗、被壓在底層的壓力,在哪個時代都有,隻是表現形式不同罷了。所以,無論在什麽時代,都存在優秀和成功的位置怎麽擺的問題。
其實我跟你們說的正是我的切身體會,是我從自己的經歷中體會到的。現在我在社會上好像是有一點成功了,寫了一些書,書還比較好銷,小有名氣,經濟收益也不錯,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一個學哲學的人,能夠擁有相當廣的讀者群,二十年前的書今天還能每年幾萬幾萬地印,我真的沒有想到。我這個人是比較自卑的,我年輕的時候設想我的人生藍圖,絕對沒有將來成為一個著名作家這樣的目標,絕對沒有,想都沒有想過,做夢也沒有夢到過。所以我現在得到的所謂的成功,這種外在的成功,完全是出乎我的意料的,絕對不是我原來追求的目標。事實上,這種外在的成功也是很晚才到來的,如果把我的書被許多讀者接受作為成功的標誌的話,那應該算是1986年,我的第一本書《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出版,那時候我已經41歲了,很晚了,你們到41歲還早,不要著急。回想起來,我覺得這種外在的成功對於我來說其實是很偶然的東西,我可能得到,但也很可能得不到。我隻是堅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罷了,在讀書、寫作中自娛自樂,它們真的是副產品。
在很長的時間裏,用外在的標準來看,我是一個很不成功的人,我的朋友們都說我是一個倒黴蛋。大學畢業以後,我被分配在廣西的一個小山溝裏,在那裏度過了差不多十年的光陰。後來從那裏考研究生出來,然後留哲學所工作,在單位裏也不能算成功,許多年默默無聞,而且因為不會也不想搞人際關係,挺受氣的。這裏我可以跟大家說說我在廣西的那段經歷。
第13章 成功是優秀的副產品(2)
我是1968年離開北大的,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毛澤東說我們必須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學生基本上都分配到了邊遠地區。我去的那個地方是湘桂交界的山區,一個很閉塞的小縣。當時有六十多個大學生被分配到這個隻有十萬人口的小縣,到了縣裏以後,隻有我一個人留在縣委機關,其餘都分到了鄉裏甚至村裏,所以大家都很羨慕我。我在縣委宣傳部當理論幹事,我的工作無非是給縣裏的幹部們講課,所謂講課其實就是讀報紙,宣傳當時報紙上的中央政策和意識形態,還有就是領導讓幹什麽就幹什麽,替領導寫講話稿,給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積極分子寫講用稿,諸如此類,很沒有意思的工作。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我想成功的話,唯一的一條路就是走仕途,讓領導喜歡我,爭取一步一步升上去。因為當時還是文革時期,根本沒有從事研究的可能性,你寫了東西也沒有地方發表,學術的路完全堵死了。
可是我很快就發現,升官這條路根本不適合於我,我不可能走得通。一個原因是說真話的脾氣改不了,認為領導的看法不對,我就忍不住要說,甚至和領導爭論,這當然讓領導很不高興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真是喜歡讀書、寫作,到了那樣一種環境裏還是改不了,一下班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做這兩件事。其實很難找到可讀的書,縣委宣傳部就兩個書櫃,基本上是學習資料,但是有一套《馬恩全集》,一套《列寧全集》,各39卷,我通讀了一遍。讀完以後沒有書看了,我就去縣中學,那裏有一個圖書室,當時沒有開放,鎖著,圖書管理員是一個愛書的人,惺惺相惜,給我吃小灶。我在那裏發現了一套解放前商務出的《萬有文庫》,當然不全,其中有一些世界文學名著,我如獲至寶啊,一批批拿回來看。文革後期,搞“批林批孔”、“評法批儒”這些政治運動,對我的一大好處是有些古籍重新出版了,比如二十四史,《史記》、《三國誌》、《漢書》我就是在那時候買來看的。讀了書我還記筆記、寫論文,也寫詩歌、散文,完全沒有發表的可能,就是喜歡寫,自己看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