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來,卡耐基所奠定的民間公益事業在美國已經成為牢固的傳統。你看比爾·蓋茨,全球首富,500億的家產,他好多年前就建立了基金會,把98%的財產放到基金會裏,前年又宣布退出公司事務,全心全意搞慈善,整年在非洲那一帶奔波。他主要贊助全球的醫療事業,尤其是防治愛滋病,他的口號是讓下一代生活在沒有愛滋病的世界上。還有全球第二富豪巴菲特,股神,他投資的時候很精明啊,但花錢的時候胸懷就很開闊。他太太比他年輕,他本來想自己去世以後,由他太太來做慈善事業,但是前年他太太去世了,他就宣布把他430億財產中的85%捐給各個基金會,其中83%捐給比爾·蓋茨基金會,他自己就不設立基金會了,他說比爾·蓋茨幹得這麽好,用不著我來另起爐灶。


    所以,這些人掙錢的時候一個個都是精明的資本家,花錢的時候就成了哲學家、理想主義者。他們做慈善還真不是做秀,是真心實意的、認真的,因為他們的確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財富本身不能賦予人生以意義,讓財富造福人類才是意義的源泉,從中獲得的道德感的滿足是人生的巨大幸福。


    三、正確的財富觀


    我歸納一下,正確的財富觀,也就是一個素質好的人對金錢的態度應該是什麽樣的,素質好的人和素質差的人的差別在哪裏,主要有下麵四點。


    第一,是獲取財富的時候要使用正當的手段,對不義之財不動心。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人一旦有機會獲得不義之財,這個心裏麵矛盾啊,鬥爭啊,很多人就是過不了這一關。現在那麽多大小官員受賄,到了這麽嚴重、這麽普遍的程度,當然是有體製上的原因的,改變體製是遏製腐敗的根本途徑。但是,我覺得從個人來說一定要清醒,要意識到你在這個位置上很危險,這個危險在你的身上會不會變成事實,你是有自主權的,歸根到底取決於你的素質和覺悟。那些被揭露出來的貪官本來就是壞蛋嗎?完全不是。他們其實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但是正好處在那個位置上,處於一個麵對巨大誘惑的位置上。天天麵對,誘惑太多,有一天他就產生了僥倖之心,就開始受賄、開始墮落了。一旦上了這條路,就很難收住了,前麵等著他的是牢獄之災甚至殺身之禍,他心裏很緊張,僥倖之心和大難臨頭的恐懼並存,完全是賭徒的心理,痛苦萬分。所以,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問一問自己,如果我處在那個位置上,麵對這樣的誘惑,有一大筆錢,一筆很大的錢,是我自己靠工資不可能的,在當時看來拿了很安全,我動心不動心,要讓自己的覺悟達到足以完全不動心。


    第二,在有了錢以後,應該對所得的財富抱一種超脫的態度,不要抱一種占有的態度,這樣你對財富就會有一個好的心態。抱超脫的態度,和財富保持距離,你就能成為金錢的主人,相反,抱占有的態度,把財富看得很重,你其實是被財富占有了,成了金錢的奴隸。金錢、財富無非是身外之物,世界上金錢、一切物質的東西是最沒有忠誠度的,今天在你這裏,明天就可能到別人那裏去,你占有得了嗎?所以不要太在乎,想開一點,看淡一點。你真想開了的話,其實什麽都是身外之物,包括你的生命,總有一天上帝會把它收回的,財產就更是這樣了,就像常言所說,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所以佛教講“無我”,就是這個“我”也是虛幻的,你的生命是非常偶然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但又必然地離開,佛教稱作緣起,一些因緣湊到一起造成了你的這個“我”,這些因緣離散了,你的這個“我”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說“我”是一種幻象,你不要被它迷惑,不要太看重它了,否則你會很怕死,會很在乎你所得到的一切。在佛教裏,最根本的修行就是破除“我執”,做到不執著於你的這個“我”。既然“我”不存在,就更沒有所謂“我的”這回事了,有了這個覺悟,你對你所得到的一切都會抱超脫的態度,你仍然可以去得到,但是在得到的同時,你在心裏就已經把它們放下了。這樣的人其實是活得很輕鬆的。


    這種對於財富的超脫態度,其實也是許多哲學家的主張。我很欣賞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他在羅馬當了很大的官,相當於宰相,在這期間斂財,過著非常奢華的生活,當時就有很多人看不慣。但是他說,你們別以為我被財富控製住了,我把得到的東西放在一個很遠的距離上,放在一個命運女神傷害不了我的地方,一旦命運女神要把它拿回去,我不會經歷那種撕裂的痛苦。他的確保持著這樣一種心態,後來丟了官,被流放,財產全部被沒收,他都處之泰然。最後,尼祿皇帝上台,賜他自殺,他仍然十分平靜。臨死的時候,他周圍的學生哭成了一團,他從容地問道:你們的哲學哪裏去了?


    我就發現一點,凡是看重錢的人,他無論掙錢還是花錢都是痛苦的,他都不開心。掙錢的時候,他心裏緊張啊,焦慮啊,花錢的時候,他心裏又捨不得啊,計算啊,錢給他帶來的全是煩惱。天下真正快樂的人,都一定是超脫金錢的人,無論錢多錢少,他始終是快樂的。事實上,快樂的確更多地依賴於心理而不是物質,你心態好,在物質上所求不多,得到了一點就會挺快樂,心態不好,貪得無厭,得到了再多也不會快樂。所以古希臘的哲人說,苦和樂取決於求和得之間的比例,與所得的大小無關。中國古話也說,知足常樂,這在物質的問題上是真理。我看卡耐基的自傳,他當小郵差的時候,有一回,月薪增加了225美元,從1125加到了135,他那個幸福啊,忍到星期天吃早飯時才拿出來,為了享受一下父母驚喜的眼神。他說:這點錢對於我的價值要遠遠超過後來我的巨額資產,後來我所有的成功都沒有這一次更讓我激動。我的一個朋友,二十幾年前在單位裏分到了一套一居室,從無房戶變成了有自己的住房,後來她一家去了法國,混得不錯,買了別墅,可是她說,所感到的快樂遠遠不及當年分到一居室的快樂。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自己的經歷中找到類似的例子,這說明物質所帶來的快樂的確取決於心理,因此隻從物質去尋找快樂肯定找錯了方向,應該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好的心態最重要。


    第三,在富裕以後,你的錢足以讓你過奢侈的生活了,你仍要樂於過相對簡樸的生活。一個人在沒錢的時候過簡樸的生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你有了錢以後仍然過比較簡樸的生活,我覺得這是很高的境界,體現了很高的素質。我發現,一個精神素質高的人,他有兩個特點。一方麵,很少的物質就能讓他滿足了,他的需求不多,物質生活過得去就行了。另一方麵呢,再多的物質也不能讓他滿足,他過上奢華的生活就心滿意足了?不是的。物質滿足不了他的什麽?當然是精神上的需要,那才是他的最重要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物質生活的簡樸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的要求,因為奢華的物質生活是很牽扯人的精力的,物質在提供享受的同時也強求服務,複雜是一種限製,簡單才能自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他一輩子很窮的,他也不想富裕。他講課從來不收費,其實他名氣很大,口才極好,如果上百家講壇,鐵定第一叫座,發財是沒有問題的。和他同時代的智者是一些講座專業戶,開價很高,和今天號稱名師的講座專業戶們有得一拚。蘇格拉底講課也不像今天這樣在課堂或者禮堂裏,而是在街頭閑逛,一幫年輕人就跟隨著他,聽他聊天,和他互動。有一回,他帶著一幫學生就這樣在雅典街頭逛了一圈,街上有很多商鋪,在賣各種商品嘛,他就感慨地說:我才發現世界上有這麽多我不需要的東西。他說了一句名言:一無所需最像神。一個人對物質的需求越少,就越接近於神,為什麽?因為神是自足的,完完全全是精神性的存在,不需要物質。當然,人不是神,人有一個身體,離不開物質,但人也有精神性,精神性是人身上的神性,是人性中最高貴的部分,對物質的依賴越少,這個神性的部分就越能發揚光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福的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幸福的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