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歲月與性情:周國平心靈自傳 作者:周國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歲月與性情——周國平心靈自傳
大學裏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周國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穫智慧和超然。本書是周國平繼《妞妞,一個父親的劄記》以後推出的第二部紀實文學作品,更是一生中唯一一部“心靈自傳”,首次極其真實、詳盡地袒露了自己的成長歲月,一段既執著又超脫的性情之旅。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 標題 */
周國平:我的心靈自傳
/* 目錄 */
周國平坦誠寫自傳強調自己不是作秀擔心被誤讀
學者、哲學家周國平出書講述“我這一輩子”
兩學者同出自傳 周國平質疑餘秋雨新“發明”
周國平新書本周出版 坦然麵對心靈道出隱私
周國平談自傳:“我喜歡活得明白一些”
序:我判決自己誠實
一 絕對平民
二 準貧民窟
三 上課愛做小動作
四 不是老師的寵兒
五 為釋迦牟尼流淚
六 萬竹街和城隍廟
七 街頭的娛樂
八 最快活的日子在鄉下
九 乖孩子的劣跡
十 廣場一角的大院
十一 孩子王
十二 淩辱長誌氣
十三 性覺醒的風暴
十四 神經衰弱
十五 父與子的難題
十六 迷戀數學和作文
十七 孤僻的少年
十八 撲在書本上
十九 爆了一個冷門
一 走出上海
二 影響了我一生的人
三 世界文學的寶庫
四 貧乏的哲學課
五 不聽課的學生
六 尋求內心的充實
七 x和自由寫作
八 為郭世英擔憂
九 出事了
十 拘留所半日
十一 幼稚的複雜
十二 典型小資
十三 不得不提及一個人
十四 根深蒂固的右傾
十五 洪流中的興奮和疑懼
十六 校門外的世界
十七 我的立場出自直覺
十八 原罪與懺悔
十九 友情呼喚
二十 前海那一座深院
二十一 永遠的咒語
二十三 焚稿和哀歌
二十四 告別北京
一 南灣湖
二 詩人與狗司令
三 與郭沫若通信
四 迷惘
五 廣西資源縣
六 小公務員
七 婚愛風波
八 貧賤夫妻
九 社會的角落
十 人間溫暖
十一 停止的歲月
十二 君子敬其在己者
十三 回頭拜三拜
一 解凍
二 研究生三年
三 人性探討
四 遲到的初戀
五 與尼采結伴
六 越勝和他的沙龍
七 啟蒙或躁動
八 第二次婚變
九 性愛反思
十 寫作與心靈生活
十一 不是博導
十二 安靜的日子
十三 仍是那個我
附錄
/* 1 */
序:我判決自己誠實 周國平
明年我六十歲了。尼采四十四歲寫了《看哪這人》,盧梭五十八歲完成《懺悔錄》。我絲毫沒有以尼采和盧梭自比的意思,隻是想說明,我現在來寫自傳並不算太早。
我常常意識不到我的年齡。我想起我的年齡,往往是在別人問起我的時候,這時候別人會露出驚訝不信的神情,而我隻好為事實如此感到抱歉。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我不像這個年齡的人,包括我自己。我相信我顯得年輕主要不是得益於外貌,而是得益於心態,心態又會表現為神態,一定是我的神態蒙蔽了人們,否則人們就會看到一張比較蒼老的臉了。一位朋友針對我揶揄說,男人保持年輕的訣竅是娶一個年輕的太太,對此我無意反駁。年輕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兒組成了我的最經常的生活環境,如同一麵無時無刻不在照的鏡子,我從這麵鏡子裏看自己,產生了自己也年輕的錯覺,而隻要天長日久,錯覺就會仿佛成真。不過,反過來說,我同樣是我的妻子的這樣一麵鏡子,她天天照而仍覺得自己年輕,多少也說明了鏡子的品質吧。
然而,我清楚地知道,心態年輕也罷,長相年輕也罷,與實際上年輕是兩回事。正如好心人對我勸告的,我正處在需要當心的年齡。我大約不會太當心,一則不習慣,二則不相信有什麽大用。雖然沒有根據,但我確信每個人的壽命是一個定數,太不當心也許會把它縮短,太當心卻不能把它延長。我無法預知自己的壽命,即使能,我也不想,我不願意替我自己不能支配的事情操心。不過,好心人的提醒在我身上還是發生了一個作用,便是促使我正視我的年齡。無論我多麽嚮往長壽,我不能裝作自己不會死,不知道自己會死,一切似乎突然實則必然的結束隻會光顧別人,不會光顧我。我是一個多慮的人,喜歡為必將到來的事情預作準備。即使我能夠長壽,譬如說活到八九十歲,對於死亡這樣一件大事來說,二三十年的準備時間也不算太長。現在我拿起筆來記述自己迄今為止的生活,就屬於準備的一部分,是蒙田所說的收拾行裝的行為。做完了這件事,我的確感到了一種放心。
因此,在一定的意義上,這本書可以稱作一個終有一死的人的心靈自傳。夏多布裏昂把他的自傳取名為《墓中回憶錄》,對此我十分理解。一個人預先置身於墓中,從死出發來回顧自己的一生,他就會具備一種根本的誠實,因為這時他麵對的是自己和上帝。人隻有在麵對他人時才需要掩飾或撒謊,自欺者所麵對的也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自己在他人麵前扮演的角色。在寫這本書時,我始終設想自己是站在全知全能的上帝麵前,對於我的所作所為乃至最隱秘的心思,上帝全都知道,也全都能夠理解,所以隱瞞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我對人性的了解已經足以使我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小我來看自己,坦然麵對我的全部經歷,甚至不羞於說出一般人眼中的隱私。我的目的是給我自己以及我心目中的上帝一個坦誠的交代,我相信,惟其如此,我寫下的東西才會對世人也有一些價值,人們無論褒我還是貶我,都有了一份值得認真對待的參考。
當然,我畢竟還活在這個世界上,與這個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事實上我不可能說出全部真話,隻能說出部分真話。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凡可說的一定要說真話,決不說假話,對不可說的則保持沉默。所謂不可說的,其中一部分是因為牽涉到他人,說出來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私敵,我不願意傷害任何人。僅在與私生活無關的場合,當我認為事關重要事實和原則之時,我才會作某些批評性的敘述或評論,但所針對的也不是任何個人。然而,有一點是我要請求原諒的,人生中最難忘的經歷實際上都是由與某些特殊他人的關係組成的,有若幹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在我的生活中曾經起過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寫他們,我就無法敘述自己的經歷。譬如說,在敘述我的情感經歷時,我就不可能避而不寫與我有過親密關係的女人。如果她們因此感到不快,我隻能向她們致歉。不過,讀者將會看到,當我回顧我的生命歷程時,如果說我的心中充滿感激之情,我首先感激的正是曾經或正在陪伴我的女人。
大學裏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周國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穫智慧和超然。本書是周國平繼《妞妞,一個父親的劄記》以後推出的第二部紀實文學作品,更是一生中唯一一部“心靈自傳”,首次極其真實、詳盡地袒露了自己的成長歲月,一段既執著又超脫的性情之旅。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 標題 */
周國平:我的心靈自傳
/* 目錄 */
周國平坦誠寫自傳強調自己不是作秀擔心被誤讀
學者、哲學家周國平出書講述“我這一輩子”
兩學者同出自傳 周國平質疑餘秋雨新“發明”
周國平新書本周出版 坦然麵對心靈道出隱私
周國平談自傳:“我喜歡活得明白一些”
序:我判決自己誠實
一 絕對平民
二 準貧民窟
三 上課愛做小動作
四 不是老師的寵兒
五 為釋迦牟尼流淚
六 萬竹街和城隍廟
七 街頭的娛樂
八 最快活的日子在鄉下
九 乖孩子的劣跡
十 廣場一角的大院
十一 孩子王
十二 淩辱長誌氣
十三 性覺醒的風暴
十四 神經衰弱
十五 父與子的難題
十六 迷戀數學和作文
十七 孤僻的少年
十八 撲在書本上
十九 爆了一個冷門
一 走出上海
二 影響了我一生的人
三 世界文學的寶庫
四 貧乏的哲學課
五 不聽課的學生
六 尋求內心的充實
七 x和自由寫作
八 為郭世英擔憂
九 出事了
十 拘留所半日
十一 幼稚的複雜
十二 典型小資
十三 不得不提及一個人
十四 根深蒂固的右傾
十五 洪流中的興奮和疑懼
十六 校門外的世界
十七 我的立場出自直覺
十八 原罪與懺悔
十九 友情呼喚
二十 前海那一座深院
二十一 永遠的咒語
二十三 焚稿和哀歌
二十四 告別北京
一 南灣湖
二 詩人與狗司令
三 與郭沫若通信
四 迷惘
五 廣西資源縣
六 小公務員
七 婚愛風波
八 貧賤夫妻
九 社會的角落
十 人間溫暖
十一 停止的歲月
十二 君子敬其在己者
十三 回頭拜三拜
一 解凍
二 研究生三年
三 人性探討
四 遲到的初戀
五 與尼采結伴
六 越勝和他的沙龍
七 啟蒙或躁動
八 第二次婚變
九 性愛反思
十 寫作與心靈生活
十一 不是博導
十二 安靜的日子
十三 仍是那個我
附錄
/* 1 */
序:我判決自己誠實 周國平
明年我六十歲了。尼采四十四歲寫了《看哪這人》,盧梭五十八歲完成《懺悔錄》。我絲毫沒有以尼采和盧梭自比的意思,隻是想說明,我現在來寫自傳並不算太早。
我常常意識不到我的年齡。我想起我的年齡,往往是在別人問起我的時候,這時候別人會露出驚訝不信的神情,而我隻好為事實如此感到抱歉。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我不像這個年齡的人,包括我自己。我相信我顯得年輕主要不是得益於外貌,而是得益於心態,心態又會表現為神態,一定是我的神態蒙蔽了人們,否則人們就會看到一張比較蒼老的臉了。一位朋友針對我揶揄說,男人保持年輕的訣竅是娶一個年輕的太太,對此我無意反駁。年輕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兒組成了我的最經常的生活環境,如同一麵無時無刻不在照的鏡子,我從這麵鏡子裏看自己,產生了自己也年輕的錯覺,而隻要天長日久,錯覺就會仿佛成真。不過,反過來說,我同樣是我的妻子的這樣一麵鏡子,她天天照而仍覺得自己年輕,多少也說明了鏡子的品質吧。
然而,我清楚地知道,心態年輕也罷,長相年輕也罷,與實際上年輕是兩回事。正如好心人對我勸告的,我正處在需要當心的年齡。我大約不會太當心,一則不習慣,二則不相信有什麽大用。雖然沒有根據,但我確信每個人的壽命是一個定數,太不當心也許會把它縮短,太當心卻不能把它延長。我無法預知自己的壽命,即使能,我也不想,我不願意替我自己不能支配的事情操心。不過,好心人的提醒在我身上還是發生了一個作用,便是促使我正視我的年齡。無論我多麽嚮往長壽,我不能裝作自己不會死,不知道自己會死,一切似乎突然實則必然的結束隻會光顧別人,不會光顧我。我是一個多慮的人,喜歡為必將到來的事情預作準備。即使我能夠長壽,譬如說活到八九十歲,對於死亡這樣一件大事來說,二三十年的準備時間也不算太長。現在我拿起筆來記述自己迄今為止的生活,就屬於準備的一部分,是蒙田所說的收拾行裝的行為。做完了這件事,我的確感到了一種放心。
因此,在一定的意義上,這本書可以稱作一個終有一死的人的心靈自傳。夏多布裏昂把他的自傳取名為《墓中回憶錄》,對此我十分理解。一個人預先置身於墓中,從死出發來回顧自己的一生,他就會具備一種根本的誠實,因為這時他麵對的是自己和上帝。人隻有在麵對他人時才需要掩飾或撒謊,自欺者所麵對的也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自己在他人麵前扮演的角色。在寫這本書時,我始終設想自己是站在全知全能的上帝麵前,對於我的所作所為乃至最隱秘的心思,上帝全都知道,也全都能夠理解,所以隱瞞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我對人性的了解已經足以使我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小我來看自己,坦然麵對我的全部經歷,甚至不羞於說出一般人眼中的隱私。我的目的是給我自己以及我心目中的上帝一個坦誠的交代,我相信,惟其如此,我寫下的東西才會對世人也有一些價值,人們無論褒我還是貶我,都有了一份值得認真對待的參考。
當然,我畢竟還活在這個世界上,與這個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事實上我不可能說出全部真話,隻能說出部分真話。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凡可說的一定要說真話,決不說假話,對不可說的則保持沉默。所謂不可說的,其中一部分是因為牽涉到他人,說出來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私敵,我不願意傷害任何人。僅在與私生活無關的場合,當我認為事關重要事實和原則之時,我才會作某些批評性的敘述或評論,但所針對的也不是任何個人。然而,有一點是我要請求原諒的,人生中最難忘的經歷實際上都是由與某些特殊他人的關係組成的,有若幹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在我的生活中曾經起過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寫他們,我就無法敘述自己的經歷。譬如說,在敘述我的情感經歷時,我就不可能避而不寫與我有過親密關係的女人。如果她們因此感到不快,我隻能向她們致歉。不過,讀者將會看到,當我回顧我的生命歷程時,如果說我的心中充滿感激之情,我首先感激的正是曾經或正在陪伴我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