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個肉團團的小軀體,有著和自己相同的生命密碼,它所勾起的如癡如醉的戀和牽腸掛 肚的愛,也許隻能用生物本能來解釋了。
哲學家會說,這種沒來由的愛不過是大自然的狡計,它藉此把樂於服役的父母們當成了人類 種族延續的工具。好吧,就算如此。我但有一問:當哲學家和詩人懷著另一種沒來由的愛從 事精神的勞作時,他們豈非也不過是充當了人類文化延續的工具?
: >
你、我和世界
周國平
你改變了我看世界的角度。
我獨來獨往,超然物外。如果世界墮落了,我就唾棄它。如今,為了你有一個幹淨的住所, 哪怕世界是奧吉亞斯的牛圈,我也甘願堅守其中,承擔起清掃它的苦役。
我旋生旋滅,看破紅塵。我死後世界向何處去,與我何幹?如今,你縱然也不能延續我死後 的生存,卻是我留在世上的一線扯不斷的牽掛。有一根紐帶比我的生命更久長,維繫著我和 我死後的世界,那就是我對你的祝福。
有了你,世界和我息息相關了。
: >
孩子帶引父母
周國平
我記下我看到的一個場景--
黃昏時刻,一對夫婦帶著他們的孩子在小河邊玩,興致勃勃地替孩子捕撈河裏的蝌蚪。
我立即發現我的記述有問題。真相是--
黃昏時刻,一個孩子帶著他的父母在小河邊玩,教他們興致勃勃地捕撈河裏的蝌蚪。
像捉蝌蚪這類"無用"的事情,如果不是孩子帶引,我們多半是不會去做的。我們久已生活 在一個功利的世界裏,隻做"有用"的事情,而"有用"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哪裏還有 工夫和興致去玩,去做"無用"的事情呢?直到孩子生下來了,在孩子的帶引下,我們才重 新回到那個早被遺忘的非功利的世界,心甘情願地為了"無用"的事情而犧牲掉許多"有用 "的事情。
所以,的確是孩子帶我們去玩,去逛公園,去跟蹤草葉上的甲蟲和泥地上的螞蟻。孩子更新 了我們對世界的感覺。
: >
忘恩負義的父母
周國平
過去常聽說,做父母的如何為子女受苦、奉獻、犧牲,似乎恩重如山。自己做了父母 ,才知道這受苦同時就是享樂,這奉獻同時就是收穫,這犧牲同時就是滿足。所以,如果要 說恩,那也是相互的。而且,愈有愛心的父母,愈會感到所得遠遠大於所予。
對孩子的愛是一種自私的無私,一種不為公的舍己。這種骨肉之情若陷於盲目,真可以使你 為孩子犧牲一切,包括你自己,包括天下。
其實,任何做父母的,當他們陶醉於孩子的可愛時,都不會以恩主自居。一旦以恩主自居, 就必定是已經忘記了孩子曾經給予他們的巨大快樂,也就是說,忘恩負義了。人們總譴責忘 恩負義的子女,殊不知天下還有忘恩負義的父母呢。
: >
做父母才學會愛
周國平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愛,可是我們最擅長的始終是被愛。直到我們自己做了父母, 我們才真正學會了愛。
在做父母之前,我們不是首先做過情人嗎?
不錯,但我敢說,一切深篤的愛情必定包含著父愛和母愛的成分。一個男人深愛一個女人, 一個女人深愛一個男人,潛在的父性和母性就會發揮作用,不由自主地要把情人當作孩子一 樣疼愛和保護。
然而,情人之愛畢竟不是父愛和母愛。所以,一切情人又都太在乎被愛。
順便說一點對弗洛伊德的異議。依我之見,所謂戀父和戀母情結,與其說是無意識固結於對 父母的愛戀,毋寧說是固結於被父母所愛。固結於被愛,愛就難免會有障礙了。
當我們做了父母,回首往事,我們便會覺得,以往愛情中最動人的東西仿佛是父愛和母愛的 一種預演。與正劇相比,預演未免相形見絀。不過,成熟的男女一定會讓彼此都分享到這新 的收穫。誰真正學會了愛,誰就不會隻限於愛子女。
: >
報酬就在眼前
周國平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報酬都在眼前。愛情的報酬就是相愛時的陶醉和滿足,而 不是有朝一日締結良緣。創作的報酬就是創作時的陶醉和滿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揚四海。 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給人以陶醉和滿足,就不足以稱為美好。
養兒育女也如此。養育小生命或許是世上最妙不可言的一種體驗了。小的就是好的,小生命 的一顰一笑都那麽可愛,交流和成長的每一個新徵兆都叫人那樣驚喜不已。這種體驗是不能 從任何別的地方獲得,也不能用任何別的體驗來代替的。一個人無論見過多大世麵,從事多 大事業,在初當父母的日子裏,都不能不感到自己麵前突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小生命 豐富了大心胸。生命是一個奇蹟,可是,倘若不是養育過小生命,對此怎能有真切的領悟呢 ?麵對這樣的奇蹟,鄧肯情不自禁地喊道:"女人啊,我們還有什麽必要去當律師、畫家或 雕塑家呢?我的藝術、任何藝術又在哪裏呢?"如果野心使男人不肯這麽想,那絕不是男人的 光榮。
養育小生命是人生中的一段神聖時光。報酬就在眼前。至於日後孩子能否成材,是否孝順, 實在無需考慮。那些"望子成龍"、"養兒防老"的父母褻瀆了神聖。
: >
付出與愛
周國平
許多哲人都探討過一個極普遍的現象:為什麽父母愛兒女遠勝於兒女愛父母?
亞裏士多德把施惠者與受惠者的關係譬作詩人與作品、父母與兒女的關係,用後兩種關係來 說明施惠者何以更愛受惠者的道理。他的這個說法稍加變動,就被蒙田援引為對上述現象的 解釋了:父母更愛兒女,乃是因為給予者更愛接受者,世上最珍貴之物是我們為之付出最大 代價的東西。
阿奎那則解釋說:父母是把兒女當作自身的一部分來愛的,兒女卻不可能把父母當作自身的 一部分。這個解釋與蒙田的解釋是一致的。正因為父母在兒女身上耗費了相當一部分生命, 才使兒女在相當程度上成了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付出比獲得更能激發愛。愛是一份伴隨著付出的關切。我們確實最愛我們傾注了最多心血的 對象。"是你為你的玫瑰花費的時間,使你的玫瑰變得這樣重要。"
父母對兒女的愛的確很像詩人對作品的愛:他們如同創作一樣在兒女身上傾注心血,結果兒 女如同作品一樣體現了他們的存在價值。但是,讓我們記住,這隻是一個譬喻,兒女不完全 是我們的作品。即使是作品,一旦發表,也會獲得獨立於作者的生命,不是作者可以支配的 。昧於此,就會可悲地把對兒女的愛變成惹兒女討厭的專製了。
: >
真假親子之愛
周國平
我說親子之愛是無私的,這個論點肯定會遭到強有力的反駁。
可不是嗎,自古以來醞釀過多少陰謀,爆發了多少戰爭,其原因就是為了給自己的血親之子 爭奪王位。
哲學家會說,這種沒來由的愛不過是大自然的狡計,它藉此把樂於服役的父母們當成了人類 種族延續的工具。好吧,就算如此。我但有一問:當哲學家和詩人懷著另一種沒來由的愛從 事精神的勞作時,他們豈非也不過是充當了人類文化延續的工具?
: >
你、我和世界
周國平
你改變了我看世界的角度。
我獨來獨往,超然物外。如果世界墮落了,我就唾棄它。如今,為了你有一個幹淨的住所, 哪怕世界是奧吉亞斯的牛圈,我也甘願堅守其中,承擔起清掃它的苦役。
我旋生旋滅,看破紅塵。我死後世界向何處去,與我何幹?如今,你縱然也不能延續我死後 的生存,卻是我留在世上的一線扯不斷的牽掛。有一根紐帶比我的生命更久長,維繫著我和 我死後的世界,那就是我對你的祝福。
有了你,世界和我息息相關了。
: >
孩子帶引父母
周國平
我記下我看到的一個場景--
黃昏時刻,一對夫婦帶著他們的孩子在小河邊玩,興致勃勃地替孩子捕撈河裏的蝌蚪。
我立即發現我的記述有問題。真相是--
黃昏時刻,一個孩子帶著他的父母在小河邊玩,教他們興致勃勃地捕撈河裏的蝌蚪。
像捉蝌蚪這類"無用"的事情,如果不是孩子帶引,我們多半是不會去做的。我們久已生活 在一個功利的世界裏,隻做"有用"的事情,而"有用"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哪裏還有 工夫和興致去玩,去做"無用"的事情呢?直到孩子生下來了,在孩子的帶引下,我們才重 新回到那個早被遺忘的非功利的世界,心甘情願地為了"無用"的事情而犧牲掉許多"有用 "的事情。
所以,的確是孩子帶我們去玩,去逛公園,去跟蹤草葉上的甲蟲和泥地上的螞蟻。孩子更新 了我們對世界的感覺。
: >
忘恩負義的父母
周國平
過去常聽說,做父母的如何為子女受苦、奉獻、犧牲,似乎恩重如山。自己做了父母 ,才知道這受苦同時就是享樂,這奉獻同時就是收穫,這犧牲同時就是滿足。所以,如果要 說恩,那也是相互的。而且,愈有愛心的父母,愈會感到所得遠遠大於所予。
對孩子的愛是一種自私的無私,一種不為公的舍己。這種骨肉之情若陷於盲目,真可以使你 為孩子犧牲一切,包括你自己,包括天下。
其實,任何做父母的,當他們陶醉於孩子的可愛時,都不會以恩主自居。一旦以恩主自居, 就必定是已經忘記了孩子曾經給予他們的巨大快樂,也就是說,忘恩負義了。人們總譴責忘 恩負義的子女,殊不知天下還有忘恩負義的父母呢。
: >
做父母才學會愛
周國平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愛,可是我們最擅長的始終是被愛。直到我們自己做了父母, 我們才真正學會了愛。
在做父母之前,我們不是首先做過情人嗎?
不錯,但我敢說,一切深篤的愛情必定包含著父愛和母愛的成分。一個男人深愛一個女人, 一個女人深愛一個男人,潛在的父性和母性就會發揮作用,不由自主地要把情人當作孩子一 樣疼愛和保護。
然而,情人之愛畢竟不是父愛和母愛。所以,一切情人又都太在乎被愛。
順便說一點對弗洛伊德的異議。依我之見,所謂戀父和戀母情結,與其說是無意識固結於對 父母的愛戀,毋寧說是固結於被父母所愛。固結於被愛,愛就難免會有障礙了。
當我們做了父母,回首往事,我們便會覺得,以往愛情中最動人的東西仿佛是父愛和母愛的 一種預演。與正劇相比,預演未免相形見絀。不過,成熟的男女一定會讓彼此都分享到這新 的收穫。誰真正學會了愛,誰就不會隻限於愛子女。
: >
報酬就在眼前
周國平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報酬都在眼前。愛情的報酬就是相愛時的陶醉和滿足,而 不是有朝一日締結良緣。創作的報酬就是創作時的陶醉和滿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揚四海。 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給人以陶醉和滿足,就不足以稱為美好。
養兒育女也如此。養育小生命或許是世上最妙不可言的一種體驗了。小的就是好的,小生命 的一顰一笑都那麽可愛,交流和成長的每一個新徵兆都叫人那樣驚喜不已。這種體驗是不能 從任何別的地方獲得,也不能用任何別的體驗來代替的。一個人無論見過多大世麵,從事多 大事業,在初當父母的日子裏,都不能不感到自己麵前突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小生命 豐富了大心胸。生命是一個奇蹟,可是,倘若不是養育過小生命,對此怎能有真切的領悟呢 ?麵對這樣的奇蹟,鄧肯情不自禁地喊道:"女人啊,我們還有什麽必要去當律師、畫家或 雕塑家呢?我的藝術、任何藝術又在哪裏呢?"如果野心使男人不肯這麽想,那絕不是男人的 光榮。
養育小生命是人生中的一段神聖時光。報酬就在眼前。至於日後孩子能否成材,是否孝順, 實在無需考慮。那些"望子成龍"、"養兒防老"的父母褻瀆了神聖。
: >
付出與愛
周國平
許多哲人都探討過一個極普遍的現象:為什麽父母愛兒女遠勝於兒女愛父母?
亞裏士多德把施惠者與受惠者的關係譬作詩人與作品、父母與兒女的關係,用後兩種關係來 說明施惠者何以更愛受惠者的道理。他的這個說法稍加變動,就被蒙田援引為對上述現象的 解釋了:父母更愛兒女,乃是因為給予者更愛接受者,世上最珍貴之物是我們為之付出最大 代價的東西。
阿奎那則解釋說:父母是把兒女當作自身的一部分來愛的,兒女卻不可能把父母當作自身的 一部分。這個解釋與蒙田的解釋是一致的。正因為父母在兒女身上耗費了相當一部分生命, 才使兒女在相當程度上成了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付出比獲得更能激發愛。愛是一份伴隨著付出的關切。我們確實最愛我們傾注了最多心血的 對象。"是你為你的玫瑰花費的時間,使你的玫瑰變得這樣重要。"
父母對兒女的愛的確很像詩人對作品的愛:他們如同創作一樣在兒女身上傾注心血,結果兒 女如同作品一樣體現了他們的存在價值。但是,讓我們記住,這隻是一個譬喻,兒女不完全 是我們的作品。即使是作品,一旦發表,也會獲得獨立於作者的生命,不是作者可以支配的 。昧於此,就會可悲地把對兒女的愛變成惹兒女討厭的專製了。
: >
真假親子之愛
周國平
我說親子之愛是無私的,這個論點肯定會遭到強有力的反駁。
可不是嗎,自古以來醞釀過多少陰謀,爆發了多少戰爭,其原因就是為了給自己的血親之子 爭奪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