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於信仰的思考,皆發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 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當它登高俯視塵世時,它看到限製的必然,產生達 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恆的缺陷而嚮往完滿 ,因肉身的限製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 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所以,史鐵生說:"皈依並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 "這條路沒有一個終於能夠到達的目的地,但並非沒有目標,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標存在的 證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證明。物質理想(譬如產品的極大豐富)和社會理想(譬 如消滅階級)的實現要用外在的可見的事實來證明,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隻能是內在的心靈 境界。所以,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是信仰的成立。
最後,我要承認,我一邊寫著上麵這些想法,一邊卻感到不安:我是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一個無情的事實是,不管史鐵生的那個精神性自我多麽堅不可摧,他仍有一個血肉之軀,而 這個血肉之軀正在被疾病毀壞。在生理的意義上,精神是會被肉體拖垮的,我怎麽能假裝不 懂這個常識?上帝啊,我祈求你給肉身的史鐵生多一點健康,這個祈求好像近似史鐵生和我 都反對的行賄,但你知道不是的,因為你一定知道他的"寫作之夜"對於你也是多麽寶貴。
20021
: >
豐富的安靜
周國平
我發現,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
當然,安靜不是靜止,不是封閉,如井中的死水。曾經有一個時代,廣大的世界對於我們隻 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傳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狹小的角落裏,如同螺絲釘被擰在一 個不變的位置上。那時候,我剛離開學校,被分配到一個邊遠山區,生活平靜而又單調。日 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條河,更像是一口井。
後來,時代突然改變,人們的日子如同解凍的江河,又在陽光下的大地上縱橫交錯了。我也 像是一條積壓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裏奔騰起伏,把我的成年歲月變成了 一道動盪不寧的急流。
而現在,我又重歸於平靜了。不過,這是跌宕之後的平靜。在經歷了許多衝撞和曲折之後, 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終於來到一處開闊的穀地,匯蓄成了一片浩渺的湖泊。我曾經流連於阿爾 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雲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藍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 在流轉,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麵寂靜如鏡。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靜。每天,我在家裏讀書和寫作,外麵各種熱鬧的圈子和聚會都和我無關 。我和妻子女兒一起品嚐著普通的人間親情,外麵各種尋歡作樂的場所和玩意也都和我無關 。我對這樣過日子很滿意,因為我的心境也是安靜的。
也許,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是需要某種熱鬧的。那時候,飽漲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 突,去為自己尋找一條河道,確定一個流向。但是,一個人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托爾 斯泰如此自述:"隨著年歲增長,我的生命越來越精神化了。"人們或許會把這解釋為衰老 的徵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時,托爾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齡人、甚至比許多年 輕人更充滿生命力。毋寧說,惟有強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發展。
現在我覺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 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泰戈爾曾說:外在世界的運動無窮無盡,證明了其 中沒有我們可以達到的目標,目標隻能在別處,即在精神的內在世界裏。"在那裏,我們最 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寧。在那裏,我們遇見我們的上帝。"他接著說明: "上帝就是靈魂裏永遠在休息的情愛。"他所說的情愛應是廣義的,指創造的成就,精神的 富有,博大的愛心,而這一切都超越於俗世的爭鬥,處在永久和平之中。這種境界,正是豐 富的安靜之極致。
我並不完全排斥熱鬧,熱鬧也可以是有內容的。但是,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徵,而任何 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其動力,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那麽,不管表麵上 多麽轟轟烈烈,有聲有色,本質上必定是貧乏和空虛的。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 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裏 麵空無一物。"
20026
: >
誠信、信任和人的尊嚴
周國平
在今日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國人普遍為誠信的缺乏而感到苦惱。商界中的人對此似 乎尤有切膚之痛,前不久央視一個節目組向百名企業家髮捲調查,徵詢對"當今最缺失的是 什麽"問題的看法,答案就集中在誠信和信任上麵。其實,消費者是這一弊端的最大和最終 受害者,隻因處於弱勢,他們的委屈常常無處訴說罷了。
如此看來,誠信的缺失--以及隨之而來的信任的缺失--已是一個公認的事實。這就提出 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曾經擁有誠信,如果曾經擁有,又是在什麽時候缺失掉的?
翻閱一下嚴復的文章,我們便可以知道,至少在一百年前我們還並不擁有,當時他已經在為 中國人的"流於巧偽"而大感苦惱了。所謂巧偽,就是在互相打交道時鬥心眼,玩伎倆,占 便宜。凡約定的事情,隻要違背了能夠獲利,就會有人盤算讓別人去遵守,自己偷偷違背, 獨獲其利,而別人往往也如此盤算,結果無人遵守約定。他舉例說:書生決定罷考,"已而 有賤丈夫焉,默計他人皆不應試,而我一人獨往,則利歸我矣,乃不期然而俱應試如故"; 商人決定統一行動,"乃又有賤丈夫焉,默計他人如彼,而我陰如此,則利歸我矣,乃不期 然而行之不齊如故"。(《論中國之阻力與離心力》)對撒謊的態度也是一例:"今者五洲之 宗教國俗,皆以誑語為人倫大詬,被其稱者,終身恥之。"惟獨我們反而"以誑為能,以信 為拙",把矇騙成功視為有能力,把誠實視為無能。(《法意》按語)
今天讀到這些描述,我們仍不免汗顏,會覺得嚴復仿佛是針對現在寫的一樣。一百年前的中 國與今天還有一個相似之處,便是國門開放,西方的製度和思想開始大規模進來。那麽,誠 信的缺失是否由此導致的呢?嚴復不這麽看,他認為,洋務運動引入的總署、船政、招商局 、製造局、海軍、礦務、學堂、鐵道等等都是西洋的"至美之製",但一進到中國就"遷地 弗良,若存若亡,輒有淮橘為枳之嘆"。比如說公司,在西洋是發揮了巨大效能的經濟組織 形式,可是在中國即使二人辦一個公司也要相互欺騙。(《原強》)所以,原因還得從我們自 己身上尋找。現在有些人把誠信的缺失歸咎於市場經濟,這種認識水平比起嚴復來不知倒退 了多少。
最後,我要承認,我一邊寫著上麵這些想法,一邊卻感到不安:我是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一個無情的事實是,不管史鐵生的那個精神性自我多麽堅不可摧,他仍有一個血肉之軀,而 這個血肉之軀正在被疾病毀壞。在生理的意義上,精神是會被肉體拖垮的,我怎麽能假裝不 懂這個常識?上帝啊,我祈求你給肉身的史鐵生多一點健康,這個祈求好像近似史鐵生和我 都反對的行賄,但你知道不是的,因為你一定知道他的"寫作之夜"對於你也是多麽寶貴。
20021
: >
豐富的安靜
周國平
我發現,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
當然,安靜不是靜止,不是封閉,如井中的死水。曾經有一個時代,廣大的世界對於我們隻 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傳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狹小的角落裏,如同螺絲釘被擰在一 個不變的位置上。那時候,我剛離開學校,被分配到一個邊遠山區,生活平靜而又單調。日 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條河,更像是一口井。
後來,時代突然改變,人們的日子如同解凍的江河,又在陽光下的大地上縱橫交錯了。我也 像是一條積壓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裏奔騰起伏,把我的成年歲月變成了 一道動盪不寧的急流。
而現在,我又重歸於平靜了。不過,這是跌宕之後的平靜。在經歷了許多衝撞和曲折之後, 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終於來到一處開闊的穀地,匯蓄成了一片浩渺的湖泊。我曾經流連於阿爾 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雲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藍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 在流轉,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麵寂靜如鏡。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靜。每天,我在家裏讀書和寫作,外麵各種熱鬧的圈子和聚會都和我無關 。我和妻子女兒一起品嚐著普通的人間親情,外麵各種尋歡作樂的場所和玩意也都和我無關 。我對這樣過日子很滿意,因為我的心境也是安靜的。
也許,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是需要某種熱鬧的。那時候,飽漲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 突,去為自己尋找一條河道,確定一個流向。但是,一個人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托爾 斯泰如此自述:"隨著年歲增長,我的生命越來越精神化了。"人們或許會把這解釋為衰老 的徵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時,托爾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齡人、甚至比許多年 輕人更充滿生命力。毋寧說,惟有強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發展。
現在我覺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 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泰戈爾曾說:外在世界的運動無窮無盡,證明了其 中沒有我們可以達到的目標,目標隻能在別處,即在精神的內在世界裏。"在那裏,我們最 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寧。在那裏,我們遇見我們的上帝。"他接著說明: "上帝就是靈魂裏永遠在休息的情愛。"他所說的情愛應是廣義的,指創造的成就,精神的 富有,博大的愛心,而這一切都超越於俗世的爭鬥,處在永久和平之中。這種境界,正是豐 富的安靜之極致。
我並不完全排斥熱鬧,熱鬧也可以是有內容的。但是,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徵,而任何 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其動力,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那麽,不管表麵上 多麽轟轟烈烈,有聲有色,本質上必定是貧乏和空虛的。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 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裏 麵空無一物。"
20026
: >
誠信、信任和人的尊嚴
周國平
在今日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國人普遍為誠信的缺乏而感到苦惱。商界中的人對此似 乎尤有切膚之痛,前不久央視一個節目組向百名企業家髮捲調查,徵詢對"當今最缺失的是 什麽"問題的看法,答案就集中在誠信和信任上麵。其實,消費者是這一弊端的最大和最終 受害者,隻因處於弱勢,他們的委屈常常無處訴說罷了。
如此看來,誠信的缺失--以及隨之而來的信任的缺失--已是一個公認的事實。這就提出 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曾經擁有誠信,如果曾經擁有,又是在什麽時候缺失掉的?
翻閱一下嚴復的文章,我們便可以知道,至少在一百年前我們還並不擁有,當時他已經在為 中國人的"流於巧偽"而大感苦惱了。所謂巧偽,就是在互相打交道時鬥心眼,玩伎倆,占 便宜。凡約定的事情,隻要違背了能夠獲利,就會有人盤算讓別人去遵守,自己偷偷違背, 獨獲其利,而別人往往也如此盤算,結果無人遵守約定。他舉例說:書生決定罷考,"已而 有賤丈夫焉,默計他人皆不應試,而我一人獨往,則利歸我矣,乃不期然而俱應試如故"; 商人決定統一行動,"乃又有賤丈夫焉,默計他人如彼,而我陰如此,則利歸我矣,乃不期 然而行之不齊如故"。(《論中國之阻力與離心力》)對撒謊的態度也是一例:"今者五洲之 宗教國俗,皆以誑語為人倫大詬,被其稱者,終身恥之。"惟獨我們反而"以誑為能,以信 為拙",把矇騙成功視為有能力,把誠實視為無能。(《法意》按語)
今天讀到這些描述,我們仍不免汗顏,會覺得嚴復仿佛是針對現在寫的一樣。一百年前的中 國與今天還有一個相似之處,便是國門開放,西方的製度和思想開始大規模進來。那麽,誠 信的缺失是否由此導致的呢?嚴復不這麽看,他認為,洋務運動引入的總署、船政、招商局 、製造局、海軍、礦務、學堂、鐵道等等都是西洋的"至美之製",但一進到中國就"遷地 弗良,若存若亡,輒有淮橘為枳之嘆"。比如說公司,在西洋是發揮了巨大效能的經濟組織 形式,可是在中國即使二人辦一個公司也要相互欺騙。(《原強》)所以,原因還得從我們自 己身上尋找。現在有些人把誠信的缺失歸咎於市場經濟,這種認識水平比起嚴復來不知倒退 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