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美國史 作者:袁騰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戰”前,英國一直是美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戰時英國的軍需訂單大大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繁榮。
1914—1916年間,協約國購買美國貨的數量翻了四番。
英國對德國實行封鎖,嚴重影響了美德貿易,但威爾遜不怪英國,反而斥責德國威脅美國的商業利益。
1917年年初,德國士兵還待在三年前挖的戰壕裏。德國政府很不耐煩,為了盡快贏得戰爭,決定出動全部地麵部隊進攻法國,同時出動所有潛艇封鎖協約國的軍需補給線。
準備完畢後,德國駐美國大使告訴威爾遜,從2月1日開始,德國潛艇將擊沉所有靠近英國水域的船隻,不管是民用船隻還是中立國船隻。德國人知道這個決定可能會導致美國參戰,但他們還是決定孤注一擲,想趕在美國完成戰爭準備前攻下法國。為此,威爾遜準備向國會請求宣戰,但為了獲得輿論的最大支持,他選擇了等待。
電報密碼被秒破
2月24日,英國大使向威爾遜提供了一份他們近期截獲並破解的密報。
電報是德國外交大臣齊默爾曼發給墨西哥大使館的,表示一旦美國對德國的敵意升溫,墨西哥應該加入同盟國,全力奪回曾經屬於墨西哥自己的德克薩斯和西南部領土。
幾天後,電報內容被透露給了各大媒體。
兩周後,德國潛艇在未發任何警告的情況下襲擊了五艘美國商船。
1917年4月2日,威爾遜要求國會對德國宣戰。他在提議中清楚地表明自己對世界和平的夢想根植於美國的道德價值觀,而自治的原則將是解決一切政治問題的良藥。
他說,我們將為心中最珍貴的東西而戰,為民主,為那些在政府中沒有發言權的人們,為弱小國家的權利和自由,為自由人民管理的公正世界,為給所有國家帶來和平與安全,為世界最終獲得自由,為捍衛民主而戰。
美西戰爭後,美國人已經習慣了把自己視為大國公民,他們對威爾遜的參戰表示積極的支持。因為美軍在占領古巴後,恢復了和平時期的軍隊狀態,所以政府快速啟動了一項徵兵計劃,招募了幾十萬誌願者,《徵兵法》得以順利通過。
“一戰”結束時,赴海外參戰的美軍累計超過了400萬人,美國遠征軍的總指揮為潘興上將。
當時,協約國軍總指揮、法國的福煦元帥14希望把新來的美軍編入現有的以法國為統帥的軍隊,但是潘興堅持親自率領遠征軍進行獨立行動,因此美軍擁有了自己的前沿陣地。
在1918年8月協約國發起的反攻中,美軍表現優異,攻占聖米耶爾,結束了德國對此地長達四年的占領。
10月3日,德國政府看到大勢已去,一舉推翻了德皇的統治,並且向威爾遜發出照會,願意按照他的“十四點和平計劃”進行和平談判。
11月11日,正式簽署停火協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一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美國的對外投資從1913年的約20億美元一下子增加到1930年的150億美元;戰後協約國欠美國債務達100億美元,其中英國欠40億美元,法國欠30億美元,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成為美國的債務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13年的7億美元,歷經1921年的25億美元,直到1930年的45億美元,占世界黃金儲備的40%;世界國際金融中心逐漸由倫敦轉為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由此奠定,美國作為世界強國的地位就此確定。
6.史上最蕭條時代
工人必須漲工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進入“凡爾賽-華盛頓體係”時代。雖然這個體係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它畢竟在戰後的十年維持了世界的穩定。而這穩定的十年成為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十年,美國的發展速度更是驚人。
美國當時在位的總統是卡爾文·柯立芝,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柯立芝繁榮時期”。收音機、電冰箱、洗衣機和轎車,都在這一時期開始走進富人家庭。冰箱、洗衣機進入中國家庭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事,汽車進入中國普通家庭更晚,已經到了21世紀。從某種程度上說,一部分美國人幾十年前就過上了中國人現在的生活。
當時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很多美國人認為,這種繁榮將永遠持續下去。他們並沒有看到其中隱藏著深刻的危機。
實際上,從柯立芝總統到赫伯特·胡佛總統任內,十年的經濟飛速發展並沒有奠定繁榮的堅實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各種大規模生產技術的採用,工人每小時的勞動生產率已經提高了40%以上。這樣大規模生產產品,必然要求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也相應地提高。購買能力要想提高,消費者得有錢,說白了就是要增加工資。但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工人的收入並沒有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增加。
在黃金時代的1929年,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的經濟學家計算過:如果一個家庭要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至少應該有2000美元的進項。但當時美國60%以上的家庭收入達不到這個水平,導致美國人當時的購買能力跟不上商品的產量。這就是美國後來發生經濟危機最重要的原因。
土豪一夜變窮光蛋
當時的人都看不到這一點,認為產量增加是好事,賣不出東西是因為推銷員沒本事,隻要有一個好的推銷員上門推銷,什麽都能賣出去。
土豪們更是大搞股票投機,甚至窮屌絲們也都在做投機買賣。資本家慫恿那些手頭並不寬裕的顧客瞎買東西,讓他們分期付款。由於經紀人到處放貸,股票市場基礎又不穩,最後經濟終於垮了。
這麽一來,那些各地做推銷的人也收不回來帳,他們不管什麽商品都賒給無力付款的人,因為大家覺得經濟將永遠繁榮下去,大家都有錢掙,等到大家還不起錢的時候,那就完了!
接踵而來的是一場大恐慌,全國上下茫然不知所措,因為上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893年,距離1929年已經過去了30多年。
1893年以後,美國已經高度工業化了,要想把城市裏過剩的人口趕回原籍是根本不可能的。
從股票崩潰到1932年,也就是大蕭條時期最慘的一年,美國的經濟一直在螺旋式下降。
為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物價是不能降的,於是銷售量下降了。銷售量一降,就隻好解僱工人來降低商品的成本。這個工業部門的工人失業了,哪兒有錢去買別的工業部門的產品呢?隨著各種產品的銷售額越來越少,被解僱的工人越來越多,購買力全麵萎縮。
工人一窮,農民也窮了,農民一窮回過頭來又加深了工人的窮,誰也沒有錢買對方的東西。
1929年,美國的經濟危機造成國內普遍生產過剩兼消費不足,形成惡性循環。
一夜之間,經濟大蕭條搞得很多美國人變成了窮人。
變著法兒找工作
大家都覺得人窮丟臉,都遮遮掩掩,特別不想讓街坊四鄰知道。當然常常能瞞得過去,因為對門人家的底細誰也不知道,就跟咱們今天住大樓,可能一輩子都和鄰居說不上幾句話一樣。
1914—1916年間,協約國購買美國貨的數量翻了四番。
英國對德國實行封鎖,嚴重影響了美德貿易,但威爾遜不怪英國,反而斥責德國威脅美國的商業利益。
1917年年初,德國士兵還待在三年前挖的戰壕裏。德國政府很不耐煩,為了盡快贏得戰爭,決定出動全部地麵部隊進攻法國,同時出動所有潛艇封鎖協約國的軍需補給線。
準備完畢後,德國駐美國大使告訴威爾遜,從2月1日開始,德國潛艇將擊沉所有靠近英國水域的船隻,不管是民用船隻還是中立國船隻。德國人知道這個決定可能會導致美國參戰,但他們還是決定孤注一擲,想趕在美國完成戰爭準備前攻下法國。為此,威爾遜準備向國會請求宣戰,但為了獲得輿論的最大支持,他選擇了等待。
電報密碼被秒破
2月24日,英國大使向威爾遜提供了一份他們近期截獲並破解的密報。
電報是德國外交大臣齊默爾曼發給墨西哥大使館的,表示一旦美國對德國的敵意升溫,墨西哥應該加入同盟國,全力奪回曾經屬於墨西哥自己的德克薩斯和西南部領土。
幾天後,電報內容被透露給了各大媒體。
兩周後,德國潛艇在未發任何警告的情況下襲擊了五艘美國商船。
1917年4月2日,威爾遜要求國會對德國宣戰。他在提議中清楚地表明自己對世界和平的夢想根植於美國的道德價值觀,而自治的原則將是解決一切政治問題的良藥。
他說,我們將為心中最珍貴的東西而戰,為民主,為那些在政府中沒有發言權的人們,為弱小國家的權利和自由,為自由人民管理的公正世界,為給所有國家帶來和平與安全,為世界最終獲得自由,為捍衛民主而戰。
美西戰爭後,美國人已經習慣了把自己視為大國公民,他們對威爾遜的參戰表示積極的支持。因為美軍在占領古巴後,恢復了和平時期的軍隊狀態,所以政府快速啟動了一項徵兵計劃,招募了幾十萬誌願者,《徵兵法》得以順利通過。
“一戰”結束時,赴海外參戰的美軍累計超過了400萬人,美國遠征軍的總指揮為潘興上將。
當時,協約國軍總指揮、法國的福煦元帥14希望把新來的美軍編入現有的以法國為統帥的軍隊,但是潘興堅持親自率領遠征軍進行獨立行動,因此美軍擁有了自己的前沿陣地。
在1918年8月協約國發起的反攻中,美軍表現優異,攻占聖米耶爾,結束了德國對此地長達四年的占領。
10月3日,德國政府看到大勢已去,一舉推翻了德皇的統治,並且向威爾遜發出照會,願意按照他的“十四點和平計劃”進行和平談判。
11月11日,正式簽署停火協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一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美國的對外投資從1913年的約20億美元一下子增加到1930年的150億美元;戰後協約國欠美國債務達100億美元,其中英國欠40億美元,法國欠30億美元,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成為美國的債務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13年的7億美元,歷經1921年的25億美元,直到1930年的45億美元,占世界黃金儲備的40%;世界國際金融中心逐漸由倫敦轉為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由此奠定,美國作為世界強國的地位就此確定。
6.史上最蕭條時代
工人必須漲工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進入“凡爾賽-華盛頓體係”時代。雖然這個體係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它畢竟在戰後的十年維持了世界的穩定。而這穩定的十年成為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十年,美國的發展速度更是驚人。
美國當時在位的總統是卡爾文·柯立芝,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柯立芝繁榮時期”。收音機、電冰箱、洗衣機和轎車,都在這一時期開始走進富人家庭。冰箱、洗衣機進入中國家庭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事,汽車進入中國普通家庭更晚,已經到了21世紀。從某種程度上說,一部分美國人幾十年前就過上了中國人現在的生活。
當時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很多美國人認為,這種繁榮將永遠持續下去。他們並沒有看到其中隱藏著深刻的危機。
實際上,從柯立芝總統到赫伯特·胡佛總統任內,十年的經濟飛速發展並沒有奠定繁榮的堅實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各種大規模生產技術的採用,工人每小時的勞動生產率已經提高了40%以上。這樣大規模生產產品,必然要求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也相應地提高。購買能力要想提高,消費者得有錢,說白了就是要增加工資。但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工人的收入並沒有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增加。
在黃金時代的1929年,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的經濟學家計算過:如果一個家庭要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至少應該有2000美元的進項。但當時美國60%以上的家庭收入達不到這個水平,導致美國人當時的購買能力跟不上商品的產量。這就是美國後來發生經濟危機最重要的原因。
土豪一夜變窮光蛋
當時的人都看不到這一點,認為產量增加是好事,賣不出東西是因為推銷員沒本事,隻要有一個好的推銷員上門推銷,什麽都能賣出去。
土豪們更是大搞股票投機,甚至窮屌絲們也都在做投機買賣。資本家慫恿那些手頭並不寬裕的顧客瞎買東西,讓他們分期付款。由於經紀人到處放貸,股票市場基礎又不穩,最後經濟終於垮了。
這麽一來,那些各地做推銷的人也收不回來帳,他們不管什麽商品都賒給無力付款的人,因為大家覺得經濟將永遠繁榮下去,大家都有錢掙,等到大家還不起錢的時候,那就完了!
接踵而來的是一場大恐慌,全國上下茫然不知所措,因為上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893年,距離1929年已經過去了30多年。
1893年以後,美國已經高度工業化了,要想把城市裏過剩的人口趕回原籍是根本不可能的。
從股票崩潰到1932年,也就是大蕭條時期最慘的一年,美國的經濟一直在螺旋式下降。
為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物價是不能降的,於是銷售量下降了。銷售量一降,就隻好解僱工人來降低商品的成本。這個工業部門的工人失業了,哪兒有錢去買別的工業部門的產品呢?隨著各種產品的銷售額越來越少,被解僱的工人越來越多,購買力全麵萎縮。
工人一窮,農民也窮了,農民一窮回過頭來又加深了工人的窮,誰也沒有錢買對方的東西。
1929年,美國的經濟危機造成國內普遍生產過剩兼消費不足,形成惡性循環。
一夜之間,經濟大蕭條搞得很多美國人變成了窮人。
變著法兒找工作
大家都覺得人窮丟臉,都遮遮掩掩,特別不想讓街坊四鄰知道。當然常常能瞞得過去,因為對門人家的底細誰也不知道,就跟咱們今天住大樓,可能一輩子都和鄰居說不上幾句話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