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美國史 作者:袁騰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方一度擔心的黑人起義造反,也並沒有發生。
大戰爆發前,裏奇蒙跟華盛頓一樣變成了大兵營。裏奇蒙與華盛頓相距不到200公裏,東邊是維吉尼亞半島,西邊是藍山,南麵是一馬平川,保衛維吉尼亞就一定要守住裏奇蒙。
李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訓練新兵,倉促之下,他花了兩個月時間練出了5萬名新兵。
很快,南北戰爭中的第一場戰役——馬納薩斯戰役就爆發了。
南北戰爭爆發之後,美國北方最重要的軍事統帥,當然是林肯總統。不過林肯沒有什麽軍事經驗,他隻是在1831年跟印第安人的“黑鷹戰爭”中幹過連長。
林肯之所以最終能夠成為一位成功的軍事統帥,並不是因為他會打仗,而是因為他擁有雄厚的兵力和資源,以及北方的物資優勢。
林肯非常有遠見,他認識到這場戰爭的真正目的是戰勝邦聯軍,而不是占領南方的領土。
司令都是走馬燈
林肯任命軍官的時候,是以政治畫線的,隻要公眾要求他撤換沒用的軍官或者打了敗仗的軍官,他立刻照辦,被撤換的軍官很少能重掌指揮權。
北軍後來嶄露頭角的軍官,在內戰初期都不在重要崗位上。
林肯的這種做法導致北軍在戰爭過程中損失了很多優秀的軍官。
勝敗乃兵家常事,軍官打敗仗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由於林肯缺乏軍事經驗,過於在乎民眾的反應,並向民眾妥協,所以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他撤換了大量優秀的軍官,戰爭也不得不延長。
很多北軍指揮官害怕背後的總統甚至超過害怕當麵的敵人,由於過度緊張,他們沒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在戰場上顯得優柔寡斷。
1861到1864年,林肯一直想尋找一位可以指揮整個戰爭的總司令。他最初選中的是美墨戰爭的老英雄斯科特將軍,但是斯科特這時年事已高,1861年11月就退役了。
不過斯科特在離職前提出了一項非常明智的軍事計劃:第一,沿著密西西比河到墨西哥灣,打入一個楔子,把南方邦聯分割成兩半;第二,從海上擊敗南方邦聯,才能從陸地上擊敗他們,陸海軍必須有效協同作戰。
斯科特退休之後,林肯選擇了年輕的麥克萊倫接任總司令。
麥克萊倫號稱“小拿破崙”,出身名門世家,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很強,但是他這人生性傲慢,完全不講戰爭策略,讓林肯大為失望,於1862年3月被解除職務。
此後九個月,北方的軍事指揮體係是在沒有總司令的情況下運轉的。
麥克萊倫的接任者哈勒克又被林肯發現沒有戰略家的氣魄,一切重大問題還得由林肯來定奪。
一直到1864年3月,林肯才找到了一位真正可以指揮這場戰爭的將軍。
這人就是烏裏塞斯·格蘭特,也就是布朗兒時夥伴的兒子。
南方軍隊的指揮權集中在戴維斯總統手裏。與林肯不同,戴維斯畢業於西點軍校,訓練有素,是位職業軍人,但是他沒能建立起林肯那種有效的軍事指揮係統。
南方州權很強大,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從聯邦政府中分離出來的,反對加強中央集權,很像美國建國初期。
所以,羅伯特·李將軍在南方隻是擔任首席軍事顧問和東部戰區司令。
南方的戰爭策略完全是由戴維斯一人做主。
一直到1865年,李將軍才被南方邦聯議會任命為軍隊總司令,幾個月之後,內戰就結束了。
南北戰爭初期,聯邦和邦聯雙方的中層指揮官都具有非常相似的背景。他們大多畢業於西點軍校或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彼此熟悉,甚至還是摯友。
在美國的影視、文學作品中,這種既是朋友又是敵對雙方的戲劇性一再被演繹、書寫。
首都就在邊界線
內戰爆發初期,北方急於迅速消滅南軍,重新完成國家的統一,所以對南方採取了猛烈的攻勢。
1861年,林肯拒絕了將首都遷往費城或紐約的主張,堅持和政府一起留在了距離南軍很近的華盛頓。
華盛頓成為邊界線上的首都,人們站在波托馬克河邊就可以看到對岸南方的地盤。
美國南北雙方的首都就這樣在前線對峙。
1861年7月,北軍3.5萬名隻接受過部分訓練的士兵,從華盛頓出發,冒著酷熱向裏奇蒙進軍。
7月21日,在距離裏奇蒙隻有40公裏的馬納薩斯鎮,缺乏戰爭經驗的北軍與2.5萬名同樣沒有經驗的南軍士兵狹路相逢。
很有意思的是,北軍指揮官麥克道爾將軍和南軍指揮官博雷加德將軍在西點軍校是同窗好友。
現在倆人就像中國古代的孫臏和龐涓一樣展開同門之間的較量。
南方將這場戰役稱為“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而北方稱為“布爾溪戰役”,南北戰爭中第一場大戰爆發了。
內戰中南北雙方對歷次戰役的稱呼也不一樣。北方喜歡用河流、山崗等自然景觀為戰役命名,而南方則偏好用戰場附近的村鎮或人造景觀命名。所以不同的書中記載的“馬納薩斯戰役”和“布爾溪戰役”實際上是同一場戰役。
戰鬥打響之前,北方人認為憑藉著自己兵力上的優勢,叛亂的南軍肯定不堪一擊。
很多新聞記者、老百姓和政治家為了看熱鬧,帶著老婆、孩子、僕人、野餐籃和香檳酒,跟軍隊一起趕往戰場,就跟看橄欖球比賽似的那麽高興。
他們覺得去觀看這場戰鬥相當於一次周日的遠足,很多人甚至還帶上瞭望遠鏡。北軍打扮得花花綠綠,他們模仿法國北非部隊精兵,穿著深紅色的褲子、藍色製服夾克,頭戴穆斯林頭巾或土耳其氈帽。
布爾溪的遭遇戰打得十分激烈,戰局搖擺不定。
打仗不是旅遊
南北雙方統帥都製訂了相似的作戰計劃,都想進攻對方的左翼。
北軍首先得手。危急關頭,南軍傑克遜上校指揮的一個旅像一堵石牆一樣橫在亨利山上。
此地是南軍戰線最薄弱的地方,傑克遜成功地阻止了北軍前進,直到2300名南軍新兵乘火車抵達前線,才一舉結束了當天的戰鬥。
經此一戰,傑克遜名聲大噪,得到了“石牆”的外號。
傑克遜出生於維吉尼亞的一個愛爾蘭移民家庭,幼時父母雙亡,由叔父撫養長大,西點軍校畢業後參加過美墨戰爭。內戰爆發前,他在維吉尼亞軍事學院教授自然哲學和炮兵戰術。1861年,他曾奉命帶領維吉尼亞軍事學校的學生前往裏奇蒙訓練新兵。內戰中,他擔任第一步兵旅和北維吉尼亞集團軍第二軍團司令,是南軍赫赫有名的大將。
北軍第四賓夕法尼亞團的士兵在戰爭爆發的前一天服役期滿,於是戰鬥剛一打響,這些退役老兵就離開了戰場。他們一邊說說笑笑,一邊舞弄著肩膀上的槍。
由於天氣炎熱、指揮混亂,再加上沒有作戰經驗,北軍新兵們惶恐不安,一看有人往下撤,就跟著一窩蜂地撤了下來。
成千上萬的北軍士兵扔掉武器甚至軍服,嚇得高喊,黑馬騎兵來了!
大戰爆發前,裏奇蒙跟華盛頓一樣變成了大兵營。裏奇蒙與華盛頓相距不到200公裏,東邊是維吉尼亞半島,西邊是藍山,南麵是一馬平川,保衛維吉尼亞就一定要守住裏奇蒙。
李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訓練新兵,倉促之下,他花了兩個月時間練出了5萬名新兵。
很快,南北戰爭中的第一場戰役——馬納薩斯戰役就爆發了。
南北戰爭爆發之後,美國北方最重要的軍事統帥,當然是林肯總統。不過林肯沒有什麽軍事經驗,他隻是在1831年跟印第安人的“黑鷹戰爭”中幹過連長。
林肯之所以最終能夠成為一位成功的軍事統帥,並不是因為他會打仗,而是因為他擁有雄厚的兵力和資源,以及北方的物資優勢。
林肯非常有遠見,他認識到這場戰爭的真正目的是戰勝邦聯軍,而不是占領南方的領土。
司令都是走馬燈
林肯任命軍官的時候,是以政治畫線的,隻要公眾要求他撤換沒用的軍官或者打了敗仗的軍官,他立刻照辦,被撤換的軍官很少能重掌指揮權。
北軍後來嶄露頭角的軍官,在內戰初期都不在重要崗位上。
林肯的這種做法導致北軍在戰爭過程中損失了很多優秀的軍官。
勝敗乃兵家常事,軍官打敗仗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由於林肯缺乏軍事經驗,過於在乎民眾的反應,並向民眾妥協,所以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他撤換了大量優秀的軍官,戰爭也不得不延長。
很多北軍指揮官害怕背後的總統甚至超過害怕當麵的敵人,由於過度緊張,他們沒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在戰場上顯得優柔寡斷。
1861到1864年,林肯一直想尋找一位可以指揮整個戰爭的總司令。他最初選中的是美墨戰爭的老英雄斯科特將軍,但是斯科特這時年事已高,1861年11月就退役了。
不過斯科特在離職前提出了一項非常明智的軍事計劃:第一,沿著密西西比河到墨西哥灣,打入一個楔子,把南方邦聯分割成兩半;第二,從海上擊敗南方邦聯,才能從陸地上擊敗他們,陸海軍必須有效協同作戰。
斯科特退休之後,林肯選擇了年輕的麥克萊倫接任總司令。
麥克萊倫號稱“小拿破崙”,出身名門世家,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很強,但是他這人生性傲慢,完全不講戰爭策略,讓林肯大為失望,於1862年3月被解除職務。
此後九個月,北方的軍事指揮體係是在沒有總司令的情況下運轉的。
麥克萊倫的接任者哈勒克又被林肯發現沒有戰略家的氣魄,一切重大問題還得由林肯來定奪。
一直到1864年3月,林肯才找到了一位真正可以指揮這場戰爭的將軍。
這人就是烏裏塞斯·格蘭特,也就是布朗兒時夥伴的兒子。
南方軍隊的指揮權集中在戴維斯總統手裏。與林肯不同,戴維斯畢業於西點軍校,訓練有素,是位職業軍人,但是他沒能建立起林肯那種有效的軍事指揮係統。
南方州權很強大,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從聯邦政府中分離出來的,反對加強中央集權,很像美國建國初期。
所以,羅伯特·李將軍在南方隻是擔任首席軍事顧問和東部戰區司令。
南方的戰爭策略完全是由戴維斯一人做主。
一直到1865年,李將軍才被南方邦聯議會任命為軍隊總司令,幾個月之後,內戰就結束了。
南北戰爭初期,聯邦和邦聯雙方的中層指揮官都具有非常相似的背景。他們大多畢業於西點軍校或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彼此熟悉,甚至還是摯友。
在美國的影視、文學作品中,這種既是朋友又是敵對雙方的戲劇性一再被演繹、書寫。
首都就在邊界線
內戰爆發初期,北方急於迅速消滅南軍,重新完成國家的統一,所以對南方採取了猛烈的攻勢。
1861年,林肯拒絕了將首都遷往費城或紐約的主張,堅持和政府一起留在了距離南軍很近的華盛頓。
華盛頓成為邊界線上的首都,人們站在波托馬克河邊就可以看到對岸南方的地盤。
美國南北雙方的首都就這樣在前線對峙。
1861年7月,北軍3.5萬名隻接受過部分訓練的士兵,從華盛頓出發,冒著酷熱向裏奇蒙進軍。
7月21日,在距離裏奇蒙隻有40公裏的馬納薩斯鎮,缺乏戰爭經驗的北軍與2.5萬名同樣沒有經驗的南軍士兵狹路相逢。
很有意思的是,北軍指揮官麥克道爾將軍和南軍指揮官博雷加德將軍在西點軍校是同窗好友。
現在倆人就像中國古代的孫臏和龐涓一樣展開同門之間的較量。
南方將這場戰役稱為“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而北方稱為“布爾溪戰役”,南北戰爭中第一場大戰爆發了。
內戰中南北雙方對歷次戰役的稱呼也不一樣。北方喜歡用河流、山崗等自然景觀為戰役命名,而南方則偏好用戰場附近的村鎮或人造景觀命名。所以不同的書中記載的“馬納薩斯戰役”和“布爾溪戰役”實際上是同一場戰役。
戰鬥打響之前,北方人認為憑藉著自己兵力上的優勢,叛亂的南軍肯定不堪一擊。
很多新聞記者、老百姓和政治家為了看熱鬧,帶著老婆、孩子、僕人、野餐籃和香檳酒,跟軍隊一起趕往戰場,就跟看橄欖球比賽似的那麽高興。
他們覺得去觀看這場戰鬥相當於一次周日的遠足,很多人甚至還帶上瞭望遠鏡。北軍打扮得花花綠綠,他們模仿法國北非部隊精兵,穿著深紅色的褲子、藍色製服夾克,頭戴穆斯林頭巾或土耳其氈帽。
布爾溪的遭遇戰打得十分激烈,戰局搖擺不定。
打仗不是旅遊
南北雙方統帥都製訂了相似的作戰計劃,都想進攻對方的左翼。
北軍首先得手。危急關頭,南軍傑克遜上校指揮的一個旅像一堵石牆一樣橫在亨利山上。
此地是南軍戰線最薄弱的地方,傑克遜成功地阻止了北軍前進,直到2300名南軍新兵乘火車抵達前線,才一舉結束了當天的戰鬥。
經此一戰,傑克遜名聲大噪,得到了“石牆”的外號。
傑克遜出生於維吉尼亞的一個愛爾蘭移民家庭,幼時父母雙亡,由叔父撫養長大,西點軍校畢業後參加過美墨戰爭。內戰爆發前,他在維吉尼亞軍事學院教授自然哲學和炮兵戰術。1861年,他曾奉命帶領維吉尼亞軍事學校的學生前往裏奇蒙訓練新兵。內戰中,他擔任第一步兵旅和北維吉尼亞集團軍第二軍團司令,是南軍赫赫有名的大將。
北軍第四賓夕法尼亞團的士兵在戰爭爆發的前一天服役期滿,於是戰鬥剛一打響,這些退役老兵就離開了戰場。他們一邊說說笑笑,一邊舞弄著肩膀上的槍。
由於天氣炎熱、指揮混亂,再加上沒有作戰經驗,北軍新兵們惶恐不安,一看有人往下撤,就跟著一窩蜂地撤了下來。
成千上萬的北軍士兵扔掉武器甚至軍服,嚇得高喊,黑馬騎兵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