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日本史 作者:袁騰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海軍已經把艦隊開進了東京灣,但陸軍還是遲遲按兵不動。憤怒的天皇幾次將本莊召來催問:“討伐部隊出發了嗎?”“交上火了嗎?”本莊含含糊糊地答道:“因為居民尚未撤離……”未等他把話說完,天皇便厲聲喝道:“如果陸軍大臣無能為力,朕就親率近衛師團去平定叛亂!快快備馬!”
裕仁天皇為何如此焦急?因為他剛剛獲悉,在第八師團任大隊長的禦弟秩父宮雍仁親王已動身搭乘火車前往東京。雍仁向來與皇道派軍官來往密切,在思想上傾向於皇道派的主張,與天皇對立,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叛亂發生後,叛軍已公開宣稱“雍仁是我們的首領”。如果雍仁站到叛軍一邊,形勢將更加難以控製。
日本歷史上天皇之弟篡位的事,多得不勝枚舉,神武天皇的後繼者綏靖天皇就是弒兄自立的。為了防止出現這種可怕的情況,宮內省派雍仁的歷史老師前去攔截他。老師登上雍仁乘坐的火車,一路上向其詳細說明了情況,並懇求雍仁不可輕舉妄動。雍仁神色凝重地聽著,一言不發。火車一到東京車站,雍仁就在大批軍警“護送”下被帶進了皇宮,與叛軍隔離開來。
情勢如此,雍仁隻好在當天晚上拜謁了哥哥,並做出了服從天皇的保證。
走上戰爭的不歸路
28日,在天皇的一再催促下,猶豫不決的軍部終於下了鎮壓的決心,開始討伐叛軍。
參加鎮壓兵變的部隊總數近兩萬四千人。29日上午,荒木、真崎兩位陸軍大將為避免兵變部隊遭到武裝鎮壓,前往戒嚴司令部進行交涉,但遭到拒絕,戒嚴部隊參謀石原莞爾將兩名大將趕出了司令部。在他們離開後,戒嚴部隊司令官再次提出避免“皇軍自相攻擊”,但杉山元參謀次長嚴格執行天皇敕令,力主以武力討伐。
東京街頭的坦克車裝上高音喇叭,不停地廣播nhk著名播音員宣讀的《告軍官士兵書》。這份由戒嚴司令部發布的聲明稱:“現在歸復原隊,仍為時不晚;抵抗者全部是逆賊,格殺勿論;你們的父母兄弟在為你們成為國賊而哭泣。”與此同時,飛機在政變部隊上空盤旋撒下《告軍官士兵書》的傳單,勸誘政變部隊回歸營房。
叛軍此時已在嚴冬中堅持了三天,疲憊不堪,士氣消沉。在聽到廣播、拾到傳單後,紛紛返回了原部隊。策動叛亂的軍官見大勢已去,也未加以阻攔。這些軍官隨後被戒嚴部隊拘捕,集中到陸軍省大院。關押他們的統製派軍官岡村寧次預想並期待他們自盡,已讓第一衛戍醫院的護士兵準備好消毒藥水和脫脂棉,還準備了三十多口棺材,但叛亂軍官拒絕自盡,想要通過公審來“揭露軍閥的陰謀”。
陸軍首腦對政變主謀實行了軍法審判,但不公開審判過程,不設辯護律師,一審即終判。由於“二二六事件”直接威脅到了天皇的統治權,因此對叛亂軍官的處置也異常的嚴厲。
7月5日,軍法會議判處在政變中起領導作用的磯部、香田等十七名軍官死刑。有意思的是,判詞中一點兒也沒有提到謀殺罪,判刑的唯一根據是這些軍官犯了未經天皇批準而擅自動用皇軍之罪。其餘的士官和士兵則被免予處分,因為他們隻不過是遵從上級的命令。這次對政變軍人懲處的嚴厲程度,遠遠超過了此前歷次的處理,明顯帶有徹底根除皇道派影響的意圖。在軍部上層,統製派也趁機進行了大規模人事整肅,荒木、真崎和川島陸相被解除現役,所有傾向於皇道派思想的軍官均被從陸軍核心部門清除出去。至此,統製派徹底掌握了陸軍實權,確立了對陸軍的絕對控製。
諷刺的是,皇道派發動政變時所積極追求的目標,例如軍部獨裁、國家政權法西斯化,在政變失敗後反而得以實現。這不僅是因為同屬法西斯派別的統製派牢牢掌握了軍部大權,而且內閣也被以新首相廣田弘毅為首的文官法西斯集團所控製。
對於日本陸軍在“二二六事件”中的角色,以及在隨後日本法西斯化中的作用,二戰後當了一名英語教師的舊日本帝國海軍最後一位海軍大將井上成美,在日本投降前曾經有過一番很有意思的講話:“陸軍動輒把自己大肆吹噓成什麽‘皇國的中流砥柱’,事實上,正是陸軍……最終把日本拖入了災難。所謂的‘中流砥柱’,就是中國的黃河上有幾塊挺立在河中、頑固阻擋潮流前進的頑石。從這個意思去理解的話,陸軍也不愧是真正的‘中流砥柱’啊!”
“二二六事件”之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專政。一年後,發動了全麵侵華戰爭;五年後,挑起了太平洋戰爭。從此在戰爭的不歸路上恣意馳騁,直到走向最後的滅亡……
[1]郎黨:在上級武士的隨從中,與主君有血緣關係者稱家子,與主君無血緣關係者稱郎黨。
[2]禦家人:指鎌倉時代與將軍直接保持主從關係的武士。以後雖沿用這個詞,但詞義多有改變。
[3]肋差:日本武士隨身攜帶的短刀,通常用來破甲或室內戰鬥,也常用來切腹和割取敵人首級。
[4]公方:公方是日本古代的一個稱呼,即“公”的意思,指的是統治者。公方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古代天皇及其朝廷,一說是鎌倉時代或室町時代對幕府將軍的稱呼。
[5]幸若舞:幸若舞是日本曲舞的一種,15世紀由桃井幸若丸所創,以戰爭和戀愛為題材,很受武士歡迎。織田信長所唱的《敦盛》,為幸若舞中的名篇。
[6]能劇: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戲劇,形成於鎌倉時代後期到室町時代初期之間。這類劇主要以日本傳統文學作品為腳本,在表演形式上輔以麵具、服裝和舞蹈。能劇作為日本代表性的傳統藝術,與歌舞伎一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7]元服:男子成人舉辦的儀式,內容是改變髮型和服飾,加冠,廢止幼名,取正式的名字,年齡多在十一歲到十七歲。始於中國古代。
[8]譜代家臣:是指數代侍奉同一個領主家族的家臣,譜代家臣一般更為忠誠,也更為自己的主子所信賴和重用。與其對應的家臣稱“外樣”,指新近依附的家臣,或者是屈從於大領主的地方豪族。
[9]刀狩令:日本史上的法令,主要是沒收庶民手上的武器,其目的是完全做到兵農分離,加強對庶民的統治,使得日本武士和庶民階級更加穩固。
[10]太閤檢地:豐臣秀吉在日本全國推行的檢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太閤檢地徹底整頓了戰國時代複雜、重層的土地領有關係,以石高製為槓桿,建立起近世封建土地製度,奠定了近世幕藩體製的基礎。
[11]大老:江戶幕府時期輔佐將軍的最高官員,統轄幕府的所有事務。地位在老中之上,隻在非常時期設立,隻設一人。
[12]老中:江戶幕府時期的職名,是征夷大將軍直屬的官員,負責統領全國政務。在大老未設置的情況下,是幕府的最高官職,定員四至五名,輪番管理不同事務。
[13]禦台所:日本古代對大臣正室和將軍正室的稱呼。在江戶時代,此一稱呼專指德川幕府將軍的正室。
裕仁天皇為何如此焦急?因為他剛剛獲悉,在第八師團任大隊長的禦弟秩父宮雍仁親王已動身搭乘火車前往東京。雍仁向來與皇道派軍官來往密切,在思想上傾向於皇道派的主張,與天皇對立,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叛亂發生後,叛軍已公開宣稱“雍仁是我們的首領”。如果雍仁站到叛軍一邊,形勢將更加難以控製。
日本歷史上天皇之弟篡位的事,多得不勝枚舉,神武天皇的後繼者綏靖天皇就是弒兄自立的。為了防止出現這種可怕的情況,宮內省派雍仁的歷史老師前去攔截他。老師登上雍仁乘坐的火車,一路上向其詳細說明了情況,並懇求雍仁不可輕舉妄動。雍仁神色凝重地聽著,一言不發。火車一到東京車站,雍仁就在大批軍警“護送”下被帶進了皇宮,與叛軍隔離開來。
情勢如此,雍仁隻好在當天晚上拜謁了哥哥,並做出了服從天皇的保證。
走上戰爭的不歸路
28日,在天皇的一再催促下,猶豫不決的軍部終於下了鎮壓的決心,開始討伐叛軍。
參加鎮壓兵變的部隊總數近兩萬四千人。29日上午,荒木、真崎兩位陸軍大將為避免兵變部隊遭到武裝鎮壓,前往戒嚴司令部進行交涉,但遭到拒絕,戒嚴部隊參謀石原莞爾將兩名大將趕出了司令部。在他們離開後,戒嚴部隊司令官再次提出避免“皇軍自相攻擊”,但杉山元參謀次長嚴格執行天皇敕令,力主以武力討伐。
東京街頭的坦克車裝上高音喇叭,不停地廣播nhk著名播音員宣讀的《告軍官士兵書》。這份由戒嚴司令部發布的聲明稱:“現在歸復原隊,仍為時不晚;抵抗者全部是逆賊,格殺勿論;你們的父母兄弟在為你們成為國賊而哭泣。”與此同時,飛機在政變部隊上空盤旋撒下《告軍官士兵書》的傳單,勸誘政變部隊回歸營房。
叛軍此時已在嚴冬中堅持了三天,疲憊不堪,士氣消沉。在聽到廣播、拾到傳單後,紛紛返回了原部隊。策動叛亂的軍官見大勢已去,也未加以阻攔。這些軍官隨後被戒嚴部隊拘捕,集中到陸軍省大院。關押他們的統製派軍官岡村寧次預想並期待他們自盡,已讓第一衛戍醫院的護士兵準備好消毒藥水和脫脂棉,還準備了三十多口棺材,但叛亂軍官拒絕自盡,想要通過公審來“揭露軍閥的陰謀”。
陸軍首腦對政變主謀實行了軍法審判,但不公開審判過程,不設辯護律師,一審即終判。由於“二二六事件”直接威脅到了天皇的統治權,因此對叛亂軍官的處置也異常的嚴厲。
7月5日,軍法會議判處在政變中起領導作用的磯部、香田等十七名軍官死刑。有意思的是,判詞中一點兒也沒有提到謀殺罪,判刑的唯一根據是這些軍官犯了未經天皇批準而擅自動用皇軍之罪。其餘的士官和士兵則被免予處分,因為他們隻不過是遵從上級的命令。這次對政變軍人懲處的嚴厲程度,遠遠超過了此前歷次的處理,明顯帶有徹底根除皇道派影響的意圖。在軍部上層,統製派也趁機進行了大規模人事整肅,荒木、真崎和川島陸相被解除現役,所有傾向於皇道派思想的軍官均被從陸軍核心部門清除出去。至此,統製派徹底掌握了陸軍實權,確立了對陸軍的絕對控製。
諷刺的是,皇道派發動政變時所積極追求的目標,例如軍部獨裁、國家政權法西斯化,在政變失敗後反而得以實現。這不僅是因為同屬法西斯派別的統製派牢牢掌握了軍部大權,而且內閣也被以新首相廣田弘毅為首的文官法西斯集團所控製。
對於日本陸軍在“二二六事件”中的角色,以及在隨後日本法西斯化中的作用,二戰後當了一名英語教師的舊日本帝國海軍最後一位海軍大將井上成美,在日本投降前曾經有過一番很有意思的講話:“陸軍動輒把自己大肆吹噓成什麽‘皇國的中流砥柱’,事實上,正是陸軍……最終把日本拖入了災難。所謂的‘中流砥柱’,就是中國的黃河上有幾塊挺立在河中、頑固阻擋潮流前進的頑石。從這個意思去理解的話,陸軍也不愧是真正的‘中流砥柱’啊!”
“二二六事件”之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專政。一年後,發動了全麵侵華戰爭;五年後,挑起了太平洋戰爭。從此在戰爭的不歸路上恣意馳騁,直到走向最後的滅亡……
[1]郎黨:在上級武士的隨從中,與主君有血緣關係者稱家子,與主君無血緣關係者稱郎黨。
[2]禦家人:指鎌倉時代與將軍直接保持主從關係的武士。以後雖沿用這個詞,但詞義多有改變。
[3]肋差:日本武士隨身攜帶的短刀,通常用來破甲或室內戰鬥,也常用來切腹和割取敵人首級。
[4]公方:公方是日本古代的一個稱呼,即“公”的意思,指的是統治者。公方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古代天皇及其朝廷,一說是鎌倉時代或室町時代對幕府將軍的稱呼。
[5]幸若舞:幸若舞是日本曲舞的一種,15世紀由桃井幸若丸所創,以戰爭和戀愛為題材,很受武士歡迎。織田信長所唱的《敦盛》,為幸若舞中的名篇。
[6]能劇: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戲劇,形成於鎌倉時代後期到室町時代初期之間。這類劇主要以日本傳統文學作品為腳本,在表演形式上輔以麵具、服裝和舞蹈。能劇作為日本代表性的傳統藝術,與歌舞伎一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7]元服:男子成人舉辦的儀式,內容是改變髮型和服飾,加冠,廢止幼名,取正式的名字,年齡多在十一歲到十七歲。始於中國古代。
[8]譜代家臣:是指數代侍奉同一個領主家族的家臣,譜代家臣一般更為忠誠,也更為自己的主子所信賴和重用。與其對應的家臣稱“外樣”,指新近依附的家臣,或者是屈從於大領主的地方豪族。
[9]刀狩令:日本史上的法令,主要是沒收庶民手上的武器,其目的是完全做到兵農分離,加強對庶民的統治,使得日本武士和庶民階級更加穩固。
[10]太閤檢地:豐臣秀吉在日本全國推行的檢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太閤檢地徹底整頓了戰國時代複雜、重層的土地領有關係,以石高製為槓桿,建立起近世封建土地製度,奠定了近世幕藩體製的基礎。
[11]大老:江戶幕府時期輔佐將軍的最高官員,統轄幕府的所有事務。地位在老中之上,隻在非常時期設立,隻設一人。
[12]老中:江戶幕府時期的職名,是征夷大將軍直屬的官員,負責統領全國政務。在大老未設置的情況下,是幕府的最高官職,定員四至五名,輪番管理不同事務。
[13]禦台所:日本古代對大臣正室和將軍正室的稱呼。在江戶時代,此一稱呼專指德川幕府將軍的正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