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科的人民顯出了同樹和花一樣的風格,他們也在那裏同炎陽搏鬥。不管天氣多麽熱,活動從不停止。商店都不關門,賣各種雜貨的小攤仍然擺在芒果樹蔭中。街上還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穿著寬袍大袖的人們照樣騎在機器腳踏車上,來回飛馳,熱風把他們的衣服吹得鼓了起來,像是灌滿了風的布帆。到處洋溢著一片生機、一團活力。


    我是第一次來到馬裏,我不知道以前的情況怎樣;但是,我總覺得,這是一種新精神,一種鼓舞人心振奮鬥誌的新精神,隻有覺醒的、戰鬥的、先進的人民才能有這種精神。我曾在一個炎熱的下午參加了在體育場舉行的非洲青年大會。在那裏我不但看到了馬裏的青年,而且還看到從剛果和葡屬幾內亞戰鬥的前線來的青年。他們身著戎裝,從他們身上仿佛還能嗅到濃烈的炮火氣息。當他們振臂高呼控訴殖民主義的滔天罪行的時候,全場激起了暴風雨般的呼聲和掌聲。非洲的天空仿佛在他們頭上顫抖,非洲的大地仿佛在他們腳下震動。剛才進場的時候,我實在感覺到熱不可耐。我幻想有一件皮袍披在身上會多好呀,這樣至少可以擋住外麵的熱氣。但是,一看到這熱烈的場麵,我立刻振奮起來,我也歡呼鼓掌,同這些戰士熱烈地握手。這時候,我陡然感到遍體生涼,一點也不熱了。


    當然,真正的涼意隻有夜間才有。巴馬科之夜畢竟還是可愛的。在一天炎熱之後,夜終於來了。巴馬科之夜是平靜的,平靜得像是一潭止水,令人想不到身處鬧市之中。炎陽已經隱退,頭頂上沒有了威脅。雖然氣溫仍在四十二度左右,但是同白天比起來,從尼日河上吹來的微風就頗帶一些涼意了。動物和植物皆大歡喜。長街旁,短牆下,家家產戶都出來乘涼。有的人點上了火爐,在那裏煮晚飯。小攤子上點上了煤氣燈,在燈火中,黑大的人影晃來晃去。看來人們的興致都不壞,但是卻寂靜無嘩,隻有火爐中飄出來的輕煙裊裊地沒入夜空。


    這也是我們的好時候,我們參加中國大使館舉行的招待會。在會上,我們遇到了許多白天參觀訪問時已經見過麵的馬裏朋友。雖然認識了不過才一天,但已經大有舊友重逢之感了。我們也遇到了許多在馬裏工作的中國專家。看樣子,他們都是單純樸素的人,謙虛和氣的人;但是他們做出來的事情卻是十分不平凡。過去,馬裏是不長茶葉和甘蔗的。殖民主義者曾大吵大嚷,說是要幫助馬裏人民種茶樹,種甘蔗。但是一種種了十幾年,錢花了無數,人力費了無數,卻不見一棵茶樹、一根甘蔗長成。最後的結論是:馬裏是不適於種茶樹和甘蔗的。現在,中國專家來了。他們不聲不響,住在馬裏鄉下,同農民一起勞動,一起生活,終於在那樣同中國完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讓中國的甘蔗和茶樹在馬裏生了根。他們自己也仿佛在馬裏生了根,馬裏人民把他們叫做“馬裏人”。他們贏得了從總統一直到一個普通人民上上下下異口同聲的讚譽。鄉村裏的孩子們看到他們老遠就用中國話高喊:“你好!”每年,當第一批芒果和香蕉熟了的時候,馬裏農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把果品先送來讓他們嚐鮮。現在,細長的甘蔗、矮矮的茶樹,已經同高大的芒果樹長在一起,濃翠相連,渾然一體,它們將永遠成為中馬兩國人民永恆友誼的象徵。難道說這不是一個奇蹟嗎?我覺得,創造這個奇蹟的那些單純樸素、謙虛和氣的人們身上有什麽東西閃耀著炫目的光芒,吸引住了我。同他們在一起,我感到驕傲,感到幸福。


    我們也在夜裏參加馬裏朋友為我們舉辦的招待會。有時候是在露天舞場裏,看馬裏藝術家表演精彩的舞蹈。有時候是在一起吃晚飯。在這時候,訪問過中國的馬裏朋友往往擠到我們身邊來,娓娓不倦地對著我們,又像是對著自己,談論他們在中國的見聞。他們繪聲繪色地描述天安門和人民大會堂的莊嚴瑰麗,描述頤和園的綺麗風光。他們也談到上海的摩天高樓,南京路上的車水馬龍。也總忘不掉談到杭州:西湖像是一麵從天上掉下來的鑲著翡翠邊緣的明鏡。無論談到哪裏,中國人民對他們的友情總是主要的話題。國家領導人、工廠裏的工人、人民公社裏的農民,連幼兒園的小孩子都對他們懷著真摯的感情,使他們永世難忘。他們談著談著,悠然神往,仿佛眼前不是在馬裏,而是在中國;眼前看到的仿佛不是芒果樹,而是天安門、人民大會堂、頤和園、南京路和西湖。我聽著聽著,也悠然神往。我仿佛回到了祖國,眼前是祖國那如此多嬌的江山。等到我一伸手捉到從欄杆外麵探進來的芒果樹枝的時候,我才恍如夢醒,知道自己是身在馬裏。我內心裏深深感激著馬裏的朋友們,他們帶我回了一趟祖國。


    有一天,也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夜裏,我們幾個人坐在中國大使館的一個小院子裏閑談。周圍是一些不知名的樹。因為不知名,我們也就沒有去注意。但是,剛一坐下,就有一股幽香沁入鼻中。我們異口同聲地說道:“是桂花!”我們到處搜尋,結果在一株枝條細長的樹上找到了像桂花似的細小花朵,香氣就是從那裏麵流出來的。不管樹是不是桂花樹,花香卻確實像桂花香。我的心一動,立刻有一股鄉思湧上心頭。本來是平靜的心,竟有點亂起來了。


    鄉思很難說是好東西,還是壞東西;是使人愉快的,還是使人痛苦的。但是,在這樣一個親切友好、鬥誌昂揚的國家裏,有什麽鄉思,在這樣一個夜裏,有什麽鄉思,似乎是不應該的。中國古語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馬裏人的心目中,中國人就是兄弟。同馬裏人民呆在一起,像中國專家那樣,同他們一起生活,一起勞動,難道還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嗎?在馬裏聞到桂花香,難道不是同在中國一樣令人高興嗎?我陡然覺得,我愛上了這個地方。如果有需要也有可能的話,我願意長住下去,把自己那微薄的力量貢獻給這個國家。


    巴馬科之夜是平靜的,平靜得像是一潭止水;但是它包含的東西卻是豐富的。我應該感謝巴馬科之夜,它給了我許多新的啟示,它使我看到了許多新東西,它把我帶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奇妙的巴馬科之夜啊!


    歌唱塔什幹


    我怎樣來歌唱塔什幹呢?它對我是這樣熟悉,又是這樣陌生。


    在小學念書的時候,我就已經讀到有關塔什幹的記載。以後又有機會看到這裏的畫片和照片。我常想像:在一片一望無際的沙漠中間,在一片黃色中間,有一點綠洲,塔什幹就是在這一點濃綠中的一顆明珠。它的周圍全是瓜園和葡萄園,在翡翠般的綠葉叢中,幾尺長的甜瓜和西瓜把滾圓肥碩的身體鼓了出來。一片片的葡萄架,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中,形成了一個個的綠點。累累垂垂的葡萄就掛在這些綠點中間。成群的駱駝也就在這綠點之間走動,把巨大的黑影投在熱烘烘的沙地上。純伊斯蘭風味的建築高高地聳入蔚藍的晴空中。古代建築遺留下來的斷壁頹垣到處都可以看到。藍色和綠色琉璃瓦蓋成的清真寺的圓頂,在夕陽餘暉中閃閃發光。


    大起來的時候,我讀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我知道,他在7世紀的時候走過中亞到印度去求法。他徒步跋涉萬裏,曾到過塔什幹,關於這個地方的生動翔實的描述還保留在他的著作裏。這些描述並沒有能改變我對塔什幹的那一些幻想。一提到塔什幹,我仍然想到沙漠和駱駝,葡萄和西瓜;我仍然看到藍色的和綠色的琉璃瓦圓頂在夕陽餘暉中閃閃發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賢行潤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賢行潤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