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寧看著他,淡淡笑了笑:“我父親送來了‘九轉熊蛇丸’,她服下有望可以康復。你放心,她一定能夠再站起來的——你也知道她是什麽樣的女子。”
狄青微微側過臉,點了點頭。
他嚴肅沉靜的麵容下,有強自壓抑的熱情在活動。看得出,他是動用了全部精力,才克製住了自己的感情。
“她留在我身邊,會很好的。你不必擔心。”丁寧正視著他的眼睛,“狄青,莫忘了你的理想。千秋之後,也許沒人再記得我;可是——我希望人們會記住你。”
兩人的目光交錯,突然都淚盈滿眶。
“好兄弟!”丁寧從椅上起身,用力抱了一抱對方。
也許,他們本是天空中的兩顆恆星——雖然無法真正的靠近,卻永遠相互輝映。
天山如玉雕般高聳入雲,似巨劍般刺向天空。山腰以上常年積雪,可在雪線以下,山色逐漸柔和,已出現了樹木。在山腳下,盛開著各色鮮花。溪流已經解凍,如緞帶般輕輕縈繞著山腳。草色如翡翠,花海如毯子般鋪向山腳。
“嗒嗒”幾聲,是馬蹄踩在溪中石頭上的聲音。
“欷律律——”馬長嘶,在山腳下駐留。
“狄青,各位統領,不用送了。出了這穀口,就有大路直通中原了。”丁寧勒馬,對各位送行的將領含笑道。未央郡主坐在他的身前,亦笑道:“各位已送出了一百多裏,也夠盡心的了——送君千裏,終須一別啊!”
她的目光落在送行的狄青的臉上,但是很快又毫無留戀地移開了。
千裏送君,終須一別。在漫天風雪裏,她是要永遠地離去了……
這一場少年時深切的愛戀,也就此永遠地埋葬在了邊關的風雪裏。
“狄青,我走後,邊關大事全交給你了。獨立支持北疆,你擔子不輕啊。”丁寧低聲囑咐,“好好幹。”
狄青亦緩緩道:“但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丁寧一笑,撥轉了馬頭,向山口奔去。他的臉色依舊蒼白,可已留下了風沙的痕跡,不復昔日單薄寡淡的貴族氣息。
這段邊塞的生活,將會永遠烙在他的心上。他走時,仍和來時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他帶走了一個他本來認為永遠也不會接受的人。
二年前,當他從京都隻身出塞駐邊時,是懷了必死的決心。他寧可為國戰死沙場,也不願活生生的把一生關進樊籠!可如今,他還是回去了,他向著那個牢籠低下了頭,做出了某種程度的妥協……如果他不走,也許他也會成為象狄青一樣的一代名將。
眾人緩緩策馬過去時,已看不見兩人的身影。地上的積雪之中,隻留下了二行深深的馬蹄印。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狄青卻仍留守在了玉門關,二年後調駐南疆。一次又一次的輝煌戰役,讓這個名字威震邊陲。一千年之後,翻開《宋史》,赫然有一篇《狄青傳》!
千古名將,有多少赫赫戰功,有多少恩怨榮辱;大江東去,大浪並沒有淘去這個名字。可是,在汗青上這個名字的背後,又有多少的不為人知的血淚?
沒有人知道,在這史書中,本來也會有另一個同樣優秀的年輕人的名字;也沒有人知道,在這一代名將的生平歷史中,曾經有一個紅顏的故事,在這金戈鐵馬的壯烈中,本該有另一曲淒艷的輓歌……
一切,都湮沒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飛鴻雪泥,了無蹤跡,一切已默默無聞地散失於歷史的颶風中。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完)
1997.7.26-8.9
滄海
序 曾經滄海
2006年的中秋之夜,我一個人吃完了比薩,坐回電腦前準備繼續工作——擱置了進度中的《鏡·辟天》,打開《滄海》的文檔,準備做出版前的最後一次修改潤色。
然而看著看著,卻不由自主地失了神。
外麵月色皎潔,然而這些文字卻仿佛一盤鐳射影碟,在我眼前投射出一幅幅泛黃的照片來——在那個菁菁校園裏,當所有同齡人都在揮霍著青春的時候,十八九歲的我躲在寢室裏角落裏,一邊聽著室友笑語,一邊默默地在筆記本上一字一字地寫下這些故事。
那時候,還不曾成為“滄月”,也不曾擁有電腦,作為一個最普通大學生的我總是做著這種徒勞無功的事情。一個又一個晚上,我塞著耳機,將紙張鋪在膝蓋上,躲在寢室的帳子裏,認認真真地記錄著那些故事。
然而寫完後,讀者也隻有寢室裏寥寥幾個姐妹,在傳閱過一輪後便束之高閣。
在寫下那些故事的時候,從未想過某一日它們竟真的能夠出版,能夠被那麽多的人看到——也從未想過,八年之後,自己竟會在寫作一途上走了那麽遠。
誰還記得當年我眼中的渴望,誰又知道這條路竟然是如此的漫長。
這幾個故事的手稿還收藏在鐵皮盒子裏,和高中的聽雪樓係列手稿並列存放著,上麵布滿了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紙張脆黃而單薄——仿佛那一去不復返的歲月。
我很少再去翻動它們。如今的我將精力投注在新的創造上,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地構築著內心那個世界,忙碌而充實。
多年之後的中秋之夜,搬入單身公寓的我獨自坐在電腦前,瀏覽著少年時代的舊稿,心潮洶湧。沉默良久,轉過頭看著落地窗外的夜空——皎潔明亮的明月在薄雲中浮沉,光芒清冷。人生代代無窮已,明月年年隻相似啊……
一時間,那些沉睡在我記憶深處的過往被無可避免地驚動了。往事席捲而來。
如果從完整性而論,《雪滿天山》是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作品——因為中學時期的聽雪樓手稿大都零落,長短參差,無論是《指間砂》還是《護花鈴》都是殘缺不全,一直到大學重新輸入電腦時進行了係統性的整理,才得以完整。
而《雪滿天山》卻是完成於高考完後的那個暑假,那是我第一次擁有如此充裕的時間來寫下第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今回頭看,這個關於執著和放棄的故事超越了我那個年齡段的心境和思想,早熟得竟讓如今的我感到詫異——
仿佛泛黃紙張背後的那個敘述者,是另一個完全陌生的少女。
《雪》一文是我寫作之途的轉折點。大二時期,金庸先生來到我校出任人文學院院長,為歡迎他的到來學校組織了一次武俠小說比賽,而我被室友鼓勵著,拿出了寫在三本課堂筆記本上的《雪》,有些忐忑地遞交給了委員會——出乎意料地,進入了前三名。
那次以後,心底那種傾訴的渴望重新被喚醒,隨後,便有了《滄海》,有了《幻世》,有了更多。
狄青微微側過臉,點了點頭。
他嚴肅沉靜的麵容下,有強自壓抑的熱情在活動。看得出,他是動用了全部精力,才克製住了自己的感情。
“她留在我身邊,會很好的。你不必擔心。”丁寧正視著他的眼睛,“狄青,莫忘了你的理想。千秋之後,也許沒人再記得我;可是——我希望人們會記住你。”
兩人的目光交錯,突然都淚盈滿眶。
“好兄弟!”丁寧從椅上起身,用力抱了一抱對方。
也許,他們本是天空中的兩顆恆星——雖然無法真正的靠近,卻永遠相互輝映。
天山如玉雕般高聳入雲,似巨劍般刺向天空。山腰以上常年積雪,可在雪線以下,山色逐漸柔和,已出現了樹木。在山腳下,盛開著各色鮮花。溪流已經解凍,如緞帶般輕輕縈繞著山腳。草色如翡翠,花海如毯子般鋪向山腳。
“嗒嗒”幾聲,是馬蹄踩在溪中石頭上的聲音。
“欷律律——”馬長嘶,在山腳下駐留。
“狄青,各位統領,不用送了。出了這穀口,就有大路直通中原了。”丁寧勒馬,對各位送行的將領含笑道。未央郡主坐在他的身前,亦笑道:“各位已送出了一百多裏,也夠盡心的了——送君千裏,終須一別啊!”
她的目光落在送行的狄青的臉上,但是很快又毫無留戀地移開了。
千裏送君,終須一別。在漫天風雪裏,她是要永遠地離去了……
這一場少年時深切的愛戀,也就此永遠地埋葬在了邊關的風雪裏。
“狄青,我走後,邊關大事全交給你了。獨立支持北疆,你擔子不輕啊。”丁寧低聲囑咐,“好好幹。”
狄青亦緩緩道:“但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丁寧一笑,撥轉了馬頭,向山口奔去。他的臉色依舊蒼白,可已留下了風沙的痕跡,不復昔日單薄寡淡的貴族氣息。
這段邊塞的生活,將會永遠烙在他的心上。他走時,仍和來時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他帶走了一個他本來認為永遠也不會接受的人。
二年前,當他從京都隻身出塞駐邊時,是懷了必死的決心。他寧可為國戰死沙場,也不願活生生的把一生關進樊籠!可如今,他還是回去了,他向著那個牢籠低下了頭,做出了某種程度的妥協……如果他不走,也許他也會成為象狄青一樣的一代名將。
眾人緩緩策馬過去時,已看不見兩人的身影。地上的積雪之中,隻留下了二行深深的馬蹄印。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狄青卻仍留守在了玉門關,二年後調駐南疆。一次又一次的輝煌戰役,讓這個名字威震邊陲。一千年之後,翻開《宋史》,赫然有一篇《狄青傳》!
千古名將,有多少赫赫戰功,有多少恩怨榮辱;大江東去,大浪並沒有淘去這個名字。可是,在汗青上這個名字的背後,又有多少的不為人知的血淚?
沒有人知道,在這史書中,本來也會有另一個同樣優秀的年輕人的名字;也沒有人知道,在這一代名將的生平歷史中,曾經有一個紅顏的故事,在這金戈鐵馬的壯烈中,本該有另一曲淒艷的輓歌……
一切,都湮沒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飛鴻雪泥,了無蹤跡,一切已默默無聞地散失於歷史的颶風中。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完)
1997.7.26-8.9
滄海
序 曾經滄海
2006年的中秋之夜,我一個人吃完了比薩,坐回電腦前準備繼續工作——擱置了進度中的《鏡·辟天》,打開《滄海》的文檔,準備做出版前的最後一次修改潤色。
然而看著看著,卻不由自主地失了神。
外麵月色皎潔,然而這些文字卻仿佛一盤鐳射影碟,在我眼前投射出一幅幅泛黃的照片來——在那個菁菁校園裏,當所有同齡人都在揮霍著青春的時候,十八九歲的我躲在寢室裏角落裏,一邊聽著室友笑語,一邊默默地在筆記本上一字一字地寫下這些故事。
那時候,還不曾成為“滄月”,也不曾擁有電腦,作為一個最普通大學生的我總是做著這種徒勞無功的事情。一個又一個晚上,我塞著耳機,將紙張鋪在膝蓋上,躲在寢室的帳子裏,認認真真地記錄著那些故事。
然而寫完後,讀者也隻有寢室裏寥寥幾個姐妹,在傳閱過一輪後便束之高閣。
在寫下那些故事的時候,從未想過某一日它們竟真的能夠出版,能夠被那麽多的人看到——也從未想過,八年之後,自己竟會在寫作一途上走了那麽遠。
誰還記得當年我眼中的渴望,誰又知道這條路竟然是如此的漫長。
這幾個故事的手稿還收藏在鐵皮盒子裏,和高中的聽雪樓係列手稿並列存放著,上麵布滿了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紙張脆黃而單薄——仿佛那一去不復返的歲月。
我很少再去翻動它們。如今的我將精力投注在新的創造上,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地構築著內心那個世界,忙碌而充實。
多年之後的中秋之夜,搬入單身公寓的我獨自坐在電腦前,瀏覽著少年時代的舊稿,心潮洶湧。沉默良久,轉過頭看著落地窗外的夜空——皎潔明亮的明月在薄雲中浮沉,光芒清冷。人生代代無窮已,明月年年隻相似啊……
一時間,那些沉睡在我記憶深處的過往被無可避免地驚動了。往事席捲而來。
如果從完整性而論,《雪滿天山》是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作品——因為中學時期的聽雪樓手稿大都零落,長短參差,無論是《指間砂》還是《護花鈴》都是殘缺不全,一直到大學重新輸入電腦時進行了係統性的整理,才得以完整。
而《雪滿天山》卻是完成於高考完後的那個暑假,那是我第一次擁有如此充裕的時間來寫下第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今回頭看,這個關於執著和放棄的故事超越了我那個年齡段的心境和思想,早熟得竟讓如今的我感到詫異——
仿佛泛黃紙張背後的那個敘述者,是另一個完全陌生的少女。
《雪》一文是我寫作之途的轉折點。大二時期,金庸先生來到我校出任人文學院院長,為歡迎他的到來學校組織了一次武俠小說比賽,而我被室友鼓勵著,拿出了寫在三本課堂筆記本上的《雪》,有些忐忑地遞交給了委員會——出乎意料地,進入了前三名。
那次以後,心底那種傾訴的渴望重新被喚醒,隨後,便有了《滄海》,有了《幻世》,有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