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學] 《有情菩提》作者:林清玄【完結】
《有情菩提》——林清玄“菩提十書”第十本。
在有情中覺悟,使小愛化為大愛,使小情轉成大悲,使我們的人間之愛得到再生的泉源,使我們的愛擴展而深入一切的生命。
真誠的、充滿善意的來過每一個日子,走向生命的大美。
第1章 自序
——“菩提係列”以“有情”做句點
1
我曾經在我的文章裏,寫過一首童年時唱的日本歌謠,歌詞已經忘記了,大意是:
黃昏時紅蜻蜓飛來飛去
我的姐姐十五歲時就嫁出去了
從此我們再也沒有她的消息
……
這篇文章後來收到《拈花菩提》中,出版過了很久,突然接到一封從日本名古屋寄來的郵簡,是一封沒有署名的信,裏麵附了一首歌和一張卡片。
歌正是我寫的《紅蜻蜓》:
彩霞絢爛滿天
紅蜻蜓正艷
自在林間飛舞罷
又停枝頭間
保姆身世本淒涼
十五嫁他鄉
春耕夏耘無消息
願她平安無恙
卡片是以青山為背景,前景是開滿紅花的村間小路,一位少女背著嬰兒漫步在小路上。
收到這封郵簡,我才驚覺到記憶是多麽不可依賴,我一向自以為記憶力一等,沒想到卻把一首悠遠動人的童歌,記成前麵那樣俗氣的句子。
童年的時候,我的母親喜歡唱歌,常教我們她在小時候學到的童謠,這些童謠原是日語,母親把它譯成台語教我們唱,在這方麵,我的母親似乎有一些文學的才華,可惜沒有得到開發。我讀小學的時候,母親還有讀《文藝春秋》的嗜好,後來由於母親太操勞了,《文藝春秋》又很昂貴,就停閱了。我當時偶爾會去翻看那非常厚重的《文藝春秋》,在三十年前的鄉下,我們對日本的情感既糾葛又複雜,但當時我就對日本人每個月能出版一本這麽厚的文學雜誌而有一點敬佩之情。
中國的文藝春秋,到底在哪裏呢?
由《紅蜻蜓》想到這些瑣事,實在令人心酸。
來自名古屋這封未署名的郵簡,使我悵然良久,我很感謝這位細心的讀者,想寫封信向他道謝,竟不知要寄往何方,心情像雨後的紅蜻蜓,在空中飛來飛去。
2
在我寫作“菩提係列”的幾年來,類似這樣值得感謝的讀者很多,有時會有細心的讀者來信指正我書中的錯誤,有的讀者寫信來與我討論生活的觀點,有的讀者寫信向我傾訴生命的感懷,有的讀者告訴我,他們在情感與困苦中心裏的彷徨……不管是什麽樣的信,我總是以一種敬謹而感恩的心情捧讀來函,就像讀著老朋友的來信^
我把讀者當成是我的朋友,我也相信讀者是把我當成朋友的,有的讀者寄全家福的照片給我,也有讀者寄結婚照給我做紀念,甚至有讀者結婚時,找我去當證婚人;有讀者請我為他剛往生的長輩寫紀念文;有讀者請我為他新開的餐廳命名、寫請帖。每年七月的畢業季節,許多讀者不約而同寄畢業照給我做紀念;每年的教師節,許多從未謀麵的讀者寄卡片給我;每年的新年,很多人寄卡片給我賀年。我收到這些珍貴的信件、卡片、照片時,心裏總感到泫然而有水意,我何德何能有這麽多好朋友關心我、祝福我?也想到在這廣大的人間,有許許多多的人,我們沒有見過麵,卻能互相關懷、思念、祝福,有著崇高純淨的友誼,若不是在遙遠的前世,我們曾有過善緣,哪裏能有這樣的情誼?
憶念的心永存,感謝的心永存,人間的情緣與祝願也會永存的吧!
“菩提係列”寫到現在正好十本,是我從前剛開始寫作《紫色菩提》時完全沒有想到的,若從佛法不可說、不可思議的觀點看來,這十本菩提實在是“卑之無甚高論”,隻是一個學佛的人沿著生活的軌跡前進,信手記錄生命體驗的一些筆記而已,它比起浩如瀚海的佛經,實是滄海中的一粟,比起法師大德那些莊嚴而深劉的佛學著作,則有如飛舞在花間的蝴蝶,隻是隨意吸取生活與佛學的花蜜罷了。
因此我最感恩的是讀者,他們的支持、鼓勵與關愛,乃使得我在挫折與困頓的思想生活中,有勇氣提出一點小小的心情。
3
時常有人問起“菩提係列”寫作的緣起,也有人推測我寫這一係列的動機與目的,其實,“菩提係列”可以說是很自然誕生的。
記得多年前,我時常到寺廟裏去做早晚課、誦經、拜讖,看到許多寺廟的角落裏都會堆著一些所謂的“善書”,都是虔誠的佛教徒發心印贈的,由於紙張和印刷都很粗劣,字體未曾編排,經典沒有揀擇,根本沒有人愛看,甚至連去取閱的慾念都沒有,以至於大部分的善書都是塵灰滿布,幾年都沒有人去動過。有一次還看見寺廟裏正在把善書焚毀,問起寺裏的師父,說是已經放了幾年,又不能隨意毀棄,隻好燒了。
我心中非常的感慨,像佛經這麽好的智慧,古代的大德往往要步行千裏,到寺廟的藏經閣才有緣得見,理應是現代人都樂於親近才是,竟要遭到塵灰與焚毀的命運,是不是有一些方法,可以讓人喜歡佛法、親近佛法呢?
《有情菩提》——林清玄“菩提十書”第十本。
在有情中覺悟,使小愛化為大愛,使小情轉成大悲,使我們的人間之愛得到再生的泉源,使我們的愛擴展而深入一切的生命。
真誠的、充滿善意的來過每一個日子,走向生命的大美。
第1章 自序
——“菩提係列”以“有情”做句點
1
我曾經在我的文章裏,寫過一首童年時唱的日本歌謠,歌詞已經忘記了,大意是:
黃昏時紅蜻蜓飛來飛去
我的姐姐十五歲時就嫁出去了
從此我們再也沒有她的消息
……
這篇文章後來收到《拈花菩提》中,出版過了很久,突然接到一封從日本名古屋寄來的郵簡,是一封沒有署名的信,裏麵附了一首歌和一張卡片。
歌正是我寫的《紅蜻蜓》:
彩霞絢爛滿天
紅蜻蜓正艷
自在林間飛舞罷
又停枝頭間
保姆身世本淒涼
十五嫁他鄉
春耕夏耘無消息
願她平安無恙
卡片是以青山為背景,前景是開滿紅花的村間小路,一位少女背著嬰兒漫步在小路上。
收到這封郵簡,我才驚覺到記憶是多麽不可依賴,我一向自以為記憶力一等,沒想到卻把一首悠遠動人的童歌,記成前麵那樣俗氣的句子。
童年的時候,我的母親喜歡唱歌,常教我們她在小時候學到的童謠,這些童謠原是日語,母親把它譯成台語教我們唱,在這方麵,我的母親似乎有一些文學的才華,可惜沒有得到開發。我讀小學的時候,母親還有讀《文藝春秋》的嗜好,後來由於母親太操勞了,《文藝春秋》又很昂貴,就停閱了。我當時偶爾會去翻看那非常厚重的《文藝春秋》,在三十年前的鄉下,我們對日本的情感既糾葛又複雜,但當時我就對日本人每個月能出版一本這麽厚的文學雜誌而有一點敬佩之情。
中國的文藝春秋,到底在哪裏呢?
由《紅蜻蜓》想到這些瑣事,實在令人心酸。
來自名古屋這封未署名的郵簡,使我悵然良久,我很感謝這位細心的讀者,想寫封信向他道謝,竟不知要寄往何方,心情像雨後的紅蜻蜓,在空中飛來飛去。
2
在我寫作“菩提係列”的幾年來,類似這樣值得感謝的讀者很多,有時會有細心的讀者來信指正我書中的錯誤,有的讀者寫信來與我討論生活的觀點,有的讀者寫信向我傾訴生命的感懷,有的讀者告訴我,他們在情感與困苦中心裏的彷徨……不管是什麽樣的信,我總是以一種敬謹而感恩的心情捧讀來函,就像讀著老朋友的來信^
我把讀者當成是我的朋友,我也相信讀者是把我當成朋友的,有的讀者寄全家福的照片給我,也有讀者寄結婚照給我做紀念,甚至有讀者結婚時,找我去當證婚人;有讀者請我為他剛往生的長輩寫紀念文;有讀者請我為他新開的餐廳命名、寫請帖。每年七月的畢業季節,許多讀者不約而同寄畢業照給我做紀念;每年的教師節,許多從未謀麵的讀者寄卡片給我;每年的新年,很多人寄卡片給我賀年。我收到這些珍貴的信件、卡片、照片時,心裏總感到泫然而有水意,我何德何能有這麽多好朋友關心我、祝福我?也想到在這廣大的人間,有許許多多的人,我們沒有見過麵,卻能互相關懷、思念、祝福,有著崇高純淨的友誼,若不是在遙遠的前世,我們曾有過善緣,哪裏能有這樣的情誼?
憶念的心永存,感謝的心永存,人間的情緣與祝願也會永存的吧!
“菩提係列”寫到現在正好十本,是我從前剛開始寫作《紫色菩提》時完全沒有想到的,若從佛法不可說、不可思議的觀點看來,這十本菩提實在是“卑之無甚高論”,隻是一個學佛的人沿著生活的軌跡前進,信手記錄生命體驗的一些筆記而已,它比起浩如瀚海的佛經,實是滄海中的一粟,比起法師大德那些莊嚴而深劉的佛學著作,則有如飛舞在花間的蝴蝶,隻是隨意吸取生活與佛學的花蜜罷了。
因此我最感恩的是讀者,他們的支持、鼓勵與關愛,乃使得我在挫折與困頓的思想生活中,有勇氣提出一點小小的心情。
3
時常有人問起“菩提係列”寫作的緣起,也有人推測我寫這一係列的動機與目的,其實,“菩提係列”可以說是很自然誕生的。
記得多年前,我時常到寺廟裏去做早晚課、誦經、拜讖,看到許多寺廟的角落裏都會堆著一些所謂的“善書”,都是虔誠的佛教徒發心印贈的,由於紙張和印刷都很粗劣,字體未曾編排,經典沒有揀擇,根本沒有人愛看,甚至連去取閱的慾念都沒有,以至於大部分的善書都是塵灰滿布,幾年都沒有人去動過。有一次還看見寺廟裏正在把善書焚毀,問起寺裏的師父,說是已經放了幾年,又不能隨意毀棄,隻好燒了。
我心中非常的感慨,像佛經這麽好的智慧,古代的大德往往要步行千裏,到寺廟的藏經閣才有緣得見,理應是現代人都樂於親近才是,竟要遭到塵灰與焚毀的命運,是不是有一些方法,可以讓人喜歡佛法、親近佛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