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地飲眼前的這壺茶吧!細細地品味當下的這碗飯吧!生命沒有地二個此刻了。讓我們承擔這個此刻,進入這個此刻。
因為,餓最好吃,單純最好,平安是福。
隨喜菩提序
朋友好意地拿來三卷影片給我看,是台灣導演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大陸導演張藝謀的《菊豆》、香港導演嚴浩的《滾滾紅塵》,因為是連著看的,感觸特別的深刻。他們同時都具有鮮明的歷史和地理背靜,但描述的卻是人共同的情感。這些不同類型的情感裏都有著悲情之美,情到深處,令人流下同情之淚。
好電影雖有不同的定義,如果把定義放在感動人心、流暢無礙,有風格、有結構之美,有深切的人文思想與人道關懷,這三部電影無疑的都在水準之上。
三個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導演,似乎都選擇了抒情的音樂、開闊的大遠景,以及緩慢推展的情節基調。這讓我們有了更深的嘆息。嘆息的是,在中國的大背景裏,為什麽有這麽多的悲情的故事呢?中國電影的代表作品,無一例外,都是悲劇。
中國的樂器可能是世界上最能悲哀的樂器。我每次聽到洞簫、二胡、南胡、琵琶所演奏的音樂都有掩不住的悲意,特別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更是如泣如訴。即使像古箏、揚琴在本質上或沒有那樣悲傷,也是叮叮噹噹,引人憂傷。
音樂隻是音樂,電影也隻是電影,但是如果在藝術形式上,我們隻擅長於用悲劇來表示,那可能是深層意識裏共同的本質。中國人還是比較喜歡悲劇吧!可悲的是,當悲劇不能滿足我們的時候,我們並不轉化為喜劇,而是變成了牛肉場。紅塵是苦,生命是悲,是任誰也懂得的。在紅塵裏深化自我,使我們有深刻的心,再以這種深刻來提升轉化,用一種淨化的態度向前走。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魯迅先生的名句,其實“相逢一笑”是很高的境界,因為生命隻是偶然的擦肩而過......
一切人生的歷程都有悲情,即使是佛教信徒,或甚至是修行者,也不能免於悲情。正是因為這種不可逃避的悲情,釋迦牟尼才會在深夜裏離開輝煌的皇宮走向冷寂的雪山和森林,是希望能解開這一團悲情的迷霧,從而“離苦得樂”,得到究竟的解脫。
佛的最根本的教化“苦、集、滅、道”,說的雖然都是苦,其目標是教我們離苦。因此,佛法雖以人生的苦難出發,卻不是為讓我們痛苦而存在的。反之,是為了走向平安、坦然、喜樂而存在。不然,佛也不必一再向我們宣講“極樂世界”了。
佛雖然一再講因果、業報、輪迴,以及人生苦難的真實,但不是為了教我們束縛而講,是教我們認識,然後一個一個放下它!
由生命的苦惱而走進入佛門,是很好的,但是聞法而雀躍,歡喜信受不是更好嗎?苦惱中求悟是很好的,以喜悅的心來求悟不是更好嗎?以厭離世間的心走向淨土是很好的,但是以歡喜淨土的心走向極樂世界不是更好嗎?
“隨喜”出自《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曾經發過十個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共養。
四者懺除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身。
十者普皆回向。
第五大願正是“隨喜功德”。
隨喜呀!隨喜!窗外初開的紫茉莉是微笑的,雨後剪尾羽的燕子在風中跳舞,夏日午後樹梢的鳴蟬唱著喜悅之歌,雲彩與風和氣打招呼,閃電和雷鳴為春天鼓掌......這一切的現實的世界,不都是如此的美好,令人湧起如蓮的喜悅嗎?
如果我要送禮物給至愛的朋友,我要送什麽呢?
我願意把一種名字叫做“喜悅”的心情,用七彩的色紙包起來,用金黃色的絲帶打結,呈現給天下的人。讓那些已經忘了微笑,許久沒有開懷,愁眉深鎖的人,都能夠品位到生命的芳香。可能在打開包裝紙的時候發現空無一物,有的人感到失望,有的人笑了起來。
是呀,我用一切的顏色來包裝,隻是為了要人知道“空無一物”是世間最好的禮物。在空中沒有雜染,能領受無為歡愉的人,才能認識到這是多麽珍貴的禮物。
現在,我以一種隨喜的心情,把這份珍貴的禮物送給您。
因為,餓最好吃,單純最好,平安是福。
隨喜菩提序
朋友好意地拿來三卷影片給我看,是台灣導演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大陸導演張藝謀的《菊豆》、香港導演嚴浩的《滾滾紅塵》,因為是連著看的,感觸特別的深刻。他們同時都具有鮮明的歷史和地理背靜,但描述的卻是人共同的情感。這些不同類型的情感裏都有著悲情之美,情到深處,令人流下同情之淚。
好電影雖有不同的定義,如果把定義放在感動人心、流暢無礙,有風格、有結構之美,有深切的人文思想與人道關懷,這三部電影無疑的都在水準之上。
三個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導演,似乎都選擇了抒情的音樂、開闊的大遠景,以及緩慢推展的情節基調。這讓我們有了更深的嘆息。嘆息的是,在中國的大背景裏,為什麽有這麽多的悲情的故事呢?中國電影的代表作品,無一例外,都是悲劇。
中國的樂器可能是世界上最能悲哀的樂器。我每次聽到洞簫、二胡、南胡、琵琶所演奏的音樂都有掩不住的悲意,特別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更是如泣如訴。即使像古箏、揚琴在本質上或沒有那樣悲傷,也是叮叮噹噹,引人憂傷。
音樂隻是音樂,電影也隻是電影,但是如果在藝術形式上,我們隻擅長於用悲劇來表示,那可能是深層意識裏共同的本質。中國人還是比較喜歡悲劇吧!可悲的是,當悲劇不能滿足我們的時候,我們並不轉化為喜劇,而是變成了牛肉場。紅塵是苦,生命是悲,是任誰也懂得的。在紅塵裏深化自我,使我們有深刻的心,再以這種深刻來提升轉化,用一種淨化的態度向前走。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魯迅先生的名句,其實“相逢一笑”是很高的境界,因為生命隻是偶然的擦肩而過......
一切人生的歷程都有悲情,即使是佛教信徒,或甚至是修行者,也不能免於悲情。正是因為這種不可逃避的悲情,釋迦牟尼才會在深夜裏離開輝煌的皇宮走向冷寂的雪山和森林,是希望能解開這一團悲情的迷霧,從而“離苦得樂”,得到究竟的解脫。
佛的最根本的教化“苦、集、滅、道”,說的雖然都是苦,其目標是教我們離苦。因此,佛法雖以人生的苦難出發,卻不是為讓我們痛苦而存在的。反之,是為了走向平安、坦然、喜樂而存在。不然,佛也不必一再向我們宣講“極樂世界”了。
佛雖然一再講因果、業報、輪迴,以及人生苦難的真實,但不是為了教我們束縛而講,是教我們認識,然後一個一個放下它!
由生命的苦惱而走進入佛門,是很好的,但是聞法而雀躍,歡喜信受不是更好嗎?苦惱中求悟是很好的,以喜悅的心來求悟不是更好嗎?以厭離世間的心走向淨土是很好的,但是以歡喜淨土的心走向極樂世界不是更好嗎?
“隨喜”出自《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曾經發過十個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共養。
四者懺除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身。
十者普皆回向。
第五大願正是“隨喜功德”。
隨喜呀!隨喜!窗外初開的紫茉莉是微笑的,雨後剪尾羽的燕子在風中跳舞,夏日午後樹梢的鳴蟬唱著喜悅之歌,雲彩與風和氣打招呼,閃電和雷鳴為春天鼓掌......這一切的現實的世界,不都是如此的美好,令人湧起如蓮的喜悅嗎?
如果我要送禮物給至愛的朋友,我要送什麽呢?
我願意把一種名字叫做“喜悅”的心情,用七彩的色紙包起來,用金黃色的絲帶打結,呈現給天下的人。讓那些已經忘了微笑,許久沒有開懷,愁眉深鎖的人,都能夠品位到生命的芳香。可能在打開包裝紙的時候發現空無一物,有的人感到失望,有的人笑了起來。
是呀,我用一切的顏色來包裝,隻是為了要人知道“空無一物”是世間最好的禮物。在空中沒有雜染,能領受無為歡愉的人,才能認識到這是多麽珍貴的禮物。
現在,我以一種隨喜的心情,把這份珍貴的禮物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