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時候是得自於看起來無甚意義的事,例如某些對情愛與知友的緬懷,例如有人突然給了我們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聽見冰果店裏傳來一段喜歡的樂曲,例如在書上讀到了一首動人的詩歌,例如偶然看見桑間濮上的老婦說了一段充滿啟示的話語,例如偶然看見一朵本息漿花的開放。。。。總的說來,人生的幸福來自於自我心扉的突然洞開,有如在陰雲中突然陽光顯露、彩虹當空,這些看來平淡無奇的東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見了瓊樓玉宇,是由於心中有一座無情的寶殿。


    “心扉的突然洞開”,是來自於從容,來自於有情。


    生命的整個過程是連續而沒有斷滅的,因而年紀的增長等於是生活資料的累積,到了中年的人,往往生活就糾結成一團亂麻了,許多人畏懼這樣的亂麻,就拿黃金酒色來壓製,企圖用物質的追求來麻醉精神的僵滯,對至於心靈的安寧和融都展現成為物質的累積。


    其實,可以不必如此,如果能有較從容的心情,較有情的胸襟,則能把亂麻的線路抽出、理清,看清我們是如何的失落了青年時代理想的追求,看清我們是在什麽動機裏開始物質權位的奔逐,然後想一想:什麽是我要的幸福呢?我最初所想望的幸福是什麽?我的波動的心為何不再震盪了呢?我是怎麽樣落入現在這個古井呢?


    我時常想起童年時代,那時社會普遍的貧窮,可是大部分人都有豐富的人情,人與人間充滿了關懷,人情義理也不曾被貧苦生活昧卻,鄉間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義理最好的象徵。記得我的父親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人活著,要像個人。”當時我不懂這句話的含義,現在才算比較了解其中的玄機。人即使生活條件隻能像動物那樣,人也不應該活得如動物失去人的有情、從容、溫柔與尊嚴,在中國歷代的憂患悲苦之 中,中國人之所以沒有失去本質,實在是來自這個簡單的意念:“人活著,要像個人!”


    人的貧窮不是來自生活的困頓,而是來自在貧窮活活中失去人的尊嚴;人的富有也不是來自財富的累積,而是來自在富裕生活裏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實則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


    家家都有明月清風,失去了清風明月才是最可悲的!


    喝過了熱呼呼的“奉茶”,我信步走入林間,看到落葉層縫中有許多美麗的褐色葉片,拾起來一看,原來是褐蝶的雙翼因死亡而落失在葉中,看到蝴蝶的翼片與落葉交雜,感覺到蝴蝶結束了一季的生命其實與樹葉無異,塵歸塵、土歸土,有一天都要在世界裏隨風逝去。


    人的身體與蝴蝶的雙翼又有什麽兩樣呢?如果活著的時候不能自由飛翔,展現這片赤誠的身心,讓我們成為宇宙眾生邁向幸福的階梯,反而成為庸俗人類物質化的踏板,則人生就失去其意義,空到人間走一回了!


    下山的時候,我想,讓我恆久保有對人間有情的胸懷,以及一直保持對生活從容的步履;讓我永遠做一個為眾生奉茶供水,在熱惱中得到清涼的人。


    吾心似秋月


    白雲守端禪師有一次與師父楊岐方會禪師對會,楊岐問說:“聽說你從前的師父茶陵鬱和尚大悟時說了一首偈,你還記得嗎?”


    “記得記得,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瑣;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白雲必恭必敬地說,不免有些得意。


    楊岐聽了,大笑數聲,一言不發地走了。


    白雲怔坐在當場,不知道師父聽了自己的偈為什麽大笑,心裏非常愁悶,整天都思索著師父的笑,找不出任何足以令師父大笑的原因。那天晚上他輾轉反側,無法成眠,苦苦地參了一夜。第二天實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就去請教師父:“師父聽到鬱和尚的偈為什麽大笑呢?”


    楊岐禪師笑得更開心,對著眼眶因失眠而發黑的弟子說:”原來你還比不上一個小醜,小醜不怕人笑,你卻怕人笑!”白雲聽了,豁然開悟。


    這真是個幽默的公案,參禪尋求自悟的禪師把自己的心思寄托在別人的一言一行,因為別人的一言一行而苦惱,真的還不如小醜能笑罵由他,言行自在,那麽了生脫死,見性成佛,哪裏可以得致呢?


    楊岐方會禪師在追隨石霜慈明禪師時,也和白雲遭遇了同樣的問題,有一次他在山路上遇見石霜,故意擋住去路,問說:“狹路相逢時如何?”石霜說:“你且躲避,我要去那裏去!”


    又有一次,石霜上堂的時候,楊岐問道:“幽鳥語喃喃,辭雲入亂峰時如何?”石霜回答說:“我行荒草裏,汝又入深村。”


    這些無不都在說明,禪心的體悟是絕對自我的,即使親如師徒父子也無法同行。就好像人人家裏都有寶藏,師父隻能指出寶藏的珍貴,卻無法把寶藏贈與。楊岐禪師曾留下禪語:“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亡性即真。”人人都有一麵鏡子,鏡子與鏡子間雖可互相照映,卻是不能取代的。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寄托在別人的喜怒哀樂上,就永遠在鏡上抹痕,找不到光明落腳的地方。


    在實際的人生裏也是如此,我們常常會因為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笑談、一個動作而心不安,甚至茶飯不思、睡不安枕;其實,這些眼神、笑談、動作在很多時候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之所以心為之動亂,隻是由於我們的在乎。萬一雙方都在乎,就會造成“狹路相逢”的局麵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涼菩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清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清玄並收藏清涼菩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