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空


    我和一位朋友去參觀一處數有年代的古蹟,我們走進一座亭子,坐下來休息,才發現亭子屋頂上刻著許多繁複、細緻、色彩艷麗的雕刻,是人稱"藻井"的那一種東西。


    朋友說:"古人為什麽要把屋頂刻成這麽複雜的樣子?"


    我說:"是為了美感吧!"


    朋友說不是這樣的,因為人哪有那麽多的時間整天抬頭看屋頂呢!


    "那麽,是為了什麽?"我感到疑惑。


    "有錢人看見的天空是這個樣子的呀!繽紛七彩、金銀斑讕,與他們的珠寶箱一樣。"這是我第一次聽見的說法,眼中禁不住流出了問號,朋友補充說:"至少,他們希望家裏的天空是這樣子,人的腦子塞滿錢財就會覺得天空不應該隻是藍色,隻有一種藍色的天空,多無聊呀!"


    朋友似笑非笑地看著藻井,又看著亭外的天空。


    我也笑了。


    當我們走出有藻井的涼亭時,感覺單純的藍天,是多麽美!多麽有氣派!


    水因有月方知靜,天為無雲始覺高。我突然想起這兩句詩。


    如 水


    曾經協助豐臣秀吉統一全日本的大將軍黑田孝高,他善於用水作戰,曾用水攻陷了久攻不下的高鬆城。因此在日本歷史上有"如水"的別號,他曾寫過"水五則":


    一、 自己活動,並能推動別人的,是水。


    二、 經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 遇到障礙物時,能發揮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 以自己的清潔洗淨他人的汙濁,有容清納濁的寬大度量的,是水。


    五、 五、 汪洋大海,能蒸發為雲,變成雨、雪,或化而為霧,又或凝結成一麵如晶瑩明鏡的冰,不論其變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這"水五則"也就是"水的五德",是值得參究的,我們每天要用很多水,有沒有想過水是什麽?要怎樣來做水的學習呢?


    要學習水,我們要做能推動別人的、常探求自己方向的、以百倍力量通過障礙的、有容清納濁度量的、永不失本性的人。


    要學習水,先要如水一般無礙才行。


    茶 味


    我時常一個人坐著喝茶,同一泡茶,在第一泡時苦澀,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濃沉,第四泡清冽,第五泡清淡,再好的茶,過了第五泡就失去味道了。


    這泡茶的過程令我想起人生,青澀的年少,香醇的青春,沉重的中年,回香的壯年,以及愈走愈淡、逐漸失去人生之味的老年。


    我也時常與人對飲,最好的對飲是什麽話都不說,隻是輕輕地品茶;次好的是三言兩語,再次好的是五言八句,說著生活的近事;末好的是九嘴十舌,言不及義;最壞的是亂說一通,道別人是非。


    與人對飲時常令我想起,生命的境界確是超越言句的,在有情的心靈中不需要說話,也可以互相印證。喝茶中有水深波靜、流水喧喧、、花紅柳綠、眾鳥喧譁、車水馬龍種種境界。


    我最喜歡的喝茶,是在寒風冷肅的冬季,夜深到眾音沉默之際,獨自在清靜中品茗,一飲而淨,兩手握著已空的杯子,還感覺到茶在杯中的熱度,熱,迅速地傳到心底。


    猶如人生蒼涼歷盡之後,中夜觀心,看見,並且感覺,少年時沸騰的熱血,仍在心口。


    劄記一束


    孤獨的椅子


    在公園裏,清晨的薄霧中,一排排白色的椅子,沒有一點聲息,讓人感到清冷的孤獨。


    霧慢慢散去,陽光出來了,人三三兩兩地走到公園裏來,紛紛落坐在那些排列整齊的椅子上。


    這時,我發現一種可驚的排列了。


    每一個椅子差不多都坐了人,可是一長條椅子頂多坐兩個人,一個人坐在椅子這端,一個在那端,似乎是默契似的。每一張椅子都是兩端坐人,中間空白。人和人不互相說話,也不理睬,也不注視,隻是禮貌地、維持距離地坐著。


    我坐在遠處,看著這一幅詭異的構圖,感覺到坐了人的椅子比不坐人的椅子,還要孤獨。


    碎玻璃


    打掃街頭的清道夫,是最知道一個城市的髒亂與破敗的。


    有一天,我在淩晨時分,遇到市街的清道夫,他穿著黃色螢光衣服的背影,使我感到一種深刻的寂寞,在徹夜未眠工作而走到街市呼吸空氣的我,也是一個清道夫,不同的是,我掃的是心靈的街道。


    那位清道夫正專注地掃起十字路口的一堆碎玻璃,我站在旁邊看他。掃完了,他突然抬起頭對我說:"這幾條路上昨天發生幾次車禍,傷得怎樣我都知道。"


    "你是怎麽知道呢?"我問。


    "我從路上留下來的碎玻璃或血跡就知道了。你看,這裏昨天有人傷得不輕呢!"他指著地上一灘早已幹涸成為褐黑色的血跡給我看:"人是這樣脆弱的,車子也一樣脆弱,人的脆弱從血可以看見,車子的脆弱從碎玻璃可以看見。"


    說完,他繼續埋頭工作。


    我站在那裏想著,人的心靈是最脆弱的,可惜這種脆弱最不容易被看見。


    垃圾


    "製造垃圾的人,最後自己成為垃圾也不知道了"。我有一個親戚時常說。


    那是因為農村社會大家愛物惜物,一件東西在不是完全無用時捨不得丟棄,即使是非常富裕的人,多數也是勤儉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涼菩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清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清玄並收藏清涼菩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