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自販賣散裝汽油是違法的。”淩漠說,“所以加油站死活也不會承認。”
“你們說,他買了汽油,倒在箱子上燒?”聶之軒低頭沉思。
“不好說,畢竟嫌疑人整個行動都是有預謀的。”蕭望說,“說不定這附近有什麽場所或者可以用作焚屍的工具,不會引起他人的注意。不過,一定是在附近。這裏的環境,如果沒有交通工具,徒步行走,拖著那麽大的行李箱,又拎著汽油,不會離開多遠。”
“明天白天可以去那裏看看,說不定就有發現。”蕭朗說。
“聶哥,還有個問題。”淩漠此時突然發言,“汽油燃燒後,能把人全部燒成骨灰嗎?”
“嗯,難說。”聶之軒補充道,“殯儀館的火化爐,都是近千攝氏度,而且因為是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裏燃燒,所以熱的利用率非常高。即便是這樣,火化一具屍體,也需要四十分鍾的時間。如果是在敞開的環境下,不使用外焰燃燒屍體,一桶汽油怕是很難把屍體全部燒成骨灰。”
“雖然燃燒屍體會有燈芯效應,自燃時間會很長,但是因為溫度達不到,熱利用率很低,確實難以把屍體全部燒成骨灰。”蕭望說,“而且嫌疑人最多也就能拎動二十公升汽油,又能燃燒多長時間呢?”【註:燈芯效應,指人體在特定狀況下,如同蠟燭一樣持續燃燒。】
“阮風是什麽學歷?”淩漠問。
程子墨一邊咬著一根棒棒糖,一邊翻著卷宗,說:“初中沒畢業。”
“這樣的文化程度,會不會根本就沒有想到燃燒的結果?”淩漠轉臉看著蕭望。
蕭望抱著胳膊想了一會兒,說:“那對我們來說,還真是個利好消息。”
“可惜現在還是不夠立案條件。”淩漠說,“畢竟現實不是寫小說,寫小說的話,這情況就該抓人了吧。”
“程序正義是前提。”蕭望說,“我們還需要更多的依據。”
“孩子們,剛才我在外麵聽你們說,燒成骨灰很難對嗎?”傅元曼突然推門走了進來,滿臉笑容地說,“這讓我突然想起了幾十年前的一樁舊案子,睹物思人啊,我來和你們說一說。”
3
1983年,守夜者組織成立34周年,也是守夜者組織戰功累累、最受到部領導青睞的一年。這一年,準備接任守夜者組織負責人職位的傅元曼三十九歲,而他最得力的助手——董連和,三十七歲。
這一年,因為傅元曼忙於投身配合警方的大型打擊犯罪的行動,所以這一起案件的主角是董連和。一直作為組織成員裏“和事佬”的老好人董連和也正是因為此案件,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從傅元曼巨大的背影裏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在警方忙忙碌碌處理各種刑事案件的時候,《南安晚報》的一則報導引起了南安市的軒然大波。在那個年代,沒有新媒體,沒有自媒體,電視機更是奢侈品,所以人們獲取社會資訊的方式幾乎全部都依靠報紙,那也是紙媒最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時代。受警方嚴厲打擊犯罪的影響,當時社會幾乎可以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來形容。所以,南安市最大的紙媒報導出的一則吸引人眼球的資訊,迅速成為整個南安市街頭巷口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這件事情恰巧發生在《南安晚報》的一名社會資訊版記者的身上。
記者叫何老三,雖然名字很有鄉土氣息,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學究,也是《南安晚報》的資深記者。時值清明,何老三帶著一家老小到殯儀館去祭拜已經過世數年的父親,可是在骨灰盒寄存牆處發現了異常。
雖然從1956年開始,國家就已經進行殯葬改革,希望能變土葬為火葬,但是,直到1985年,國務院才頒布規定,首次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推行火葬,並有強製性條款。不過在1983年,火葬的意識已經在南安市落地生根了。因為還沒有現在的集中公墓管理模式,所以一些不擁有自留地的城市人口在火葬後,會將骨灰盒寄存在殯儀館。中國人雖然對骨灰盒很講究,但是在當時的經濟條件約束下,絕大多數老百姓的骨灰盒也不過就是個木頭盒子。盒子不值錢、骨灰更讓人避之不及,所以既然不是什麽寶貝疙瘩,殯儀館也不可能去安排保險櫃來寄存骨灰。
實際情況是,殯儀館築了水泥牆,牆上密集排列著數十、數百個用於安放骨灰盒的龕。寄存骨灰盒的家屬可以花錢租用一個龕,並且在龕頂刻上逝者的名字,把骨灰盒擺放在龕上,這樣既顯得嚴肅莊重,也方便逢節祭拜。
寄存牆本身就被打扮得陰森恐怖,再加上數千年來的封建迷信,自然不會有誰閑得發慌,去找寄存牆的麻煩。
然而細心的何老三就在寄存牆上自己父親的骨灰盒裏發現了異常。
最初引起何老三注意的是,自己父親骨灰盒所在的龕周圍,有明顯的灰塵被擦掉的痕跡,骨灰盒似乎也放歪了。其實這倒沒什麽,何老三也不會迷信到以為自己的老父親在天之靈不安分,因為在其他人安放骨灰的時候,確實有可能碰到何父的骨灰盒。但因為這個不正常的現象,何老三就踮起腳尖多看了老父親的骨灰盒兩眼。這一看不要緊,著實把何老三嚇了一跳,因為骨灰盒的密封蓋似乎已經被打開了,蓋子的縫隙裏,透出一絲血紅色。
“你們說,他買了汽油,倒在箱子上燒?”聶之軒低頭沉思。
“不好說,畢竟嫌疑人整個行動都是有預謀的。”蕭望說,“說不定這附近有什麽場所或者可以用作焚屍的工具,不會引起他人的注意。不過,一定是在附近。這裏的環境,如果沒有交通工具,徒步行走,拖著那麽大的行李箱,又拎著汽油,不會離開多遠。”
“明天白天可以去那裏看看,說不定就有發現。”蕭朗說。
“聶哥,還有個問題。”淩漠此時突然發言,“汽油燃燒後,能把人全部燒成骨灰嗎?”
“嗯,難說。”聶之軒補充道,“殯儀館的火化爐,都是近千攝氏度,而且因為是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裏燃燒,所以熱的利用率非常高。即便是這樣,火化一具屍體,也需要四十分鍾的時間。如果是在敞開的環境下,不使用外焰燃燒屍體,一桶汽油怕是很難把屍體全部燒成骨灰。”
“雖然燃燒屍體會有燈芯效應,自燃時間會很長,但是因為溫度達不到,熱利用率很低,確實難以把屍體全部燒成骨灰。”蕭望說,“而且嫌疑人最多也就能拎動二十公升汽油,又能燃燒多長時間呢?”【註:燈芯效應,指人體在特定狀況下,如同蠟燭一樣持續燃燒。】
“阮風是什麽學歷?”淩漠問。
程子墨一邊咬著一根棒棒糖,一邊翻著卷宗,說:“初中沒畢業。”
“這樣的文化程度,會不會根本就沒有想到燃燒的結果?”淩漠轉臉看著蕭望。
蕭望抱著胳膊想了一會兒,說:“那對我們來說,還真是個利好消息。”
“可惜現在還是不夠立案條件。”淩漠說,“畢竟現實不是寫小說,寫小說的話,這情況就該抓人了吧。”
“程序正義是前提。”蕭望說,“我們還需要更多的依據。”
“孩子們,剛才我在外麵聽你們說,燒成骨灰很難對嗎?”傅元曼突然推門走了進來,滿臉笑容地說,“這讓我突然想起了幾十年前的一樁舊案子,睹物思人啊,我來和你們說一說。”
3
1983年,守夜者組織成立34周年,也是守夜者組織戰功累累、最受到部領導青睞的一年。這一年,準備接任守夜者組織負責人職位的傅元曼三十九歲,而他最得力的助手——董連和,三十七歲。
這一年,因為傅元曼忙於投身配合警方的大型打擊犯罪的行動,所以這一起案件的主角是董連和。一直作為組織成員裏“和事佬”的老好人董連和也正是因為此案件,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從傅元曼巨大的背影裏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在警方忙忙碌碌處理各種刑事案件的時候,《南安晚報》的一則報導引起了南安市的軒然大波。在那個年代,沒有新媒體,沒有自媒體,電視機更是奢侈品,所以人們獲取社會資訊的方式幾乎全部都依靠報紙,那也是紙媒最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時代。受警方嚴厲打擊犯罪的影響,當時社會幾乎可以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來形容。所以,南安市最大的紙媒報導出的一則吸引人眼球的資訊,迅速成為整個南安市街頭巷口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這件事情恰巧發生在《南安晚報》的一名社會資訊版記者的身上。
記者叫何老三,雖然名字很有鄉土氣息,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學究,也是《南安晚報》的資深記者。時值清明,何老三帶著一家老小到殯儀館去祭拜已經過世數年的父親,可是在骨灰盒寄存牆處發現了異常。
雖然從1956年開始,國家就已經進行殯葬改革,希望能變土葬為火葬,但是,直到1985年,國務院才頒布規定,首次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推行火葬,並有強製性條款。不過在1983年,火葬的意識已經在南安市落地生根了。因為還沒有現在的集中公墓管理模式,所以一些不擁有自留地的城市人口在火葬後,會將骨灰盒寄存在殯儀館。中國人雖然對骨灰盒很講究,但是在當時的經濟條件約束下,絕大多數老百姓的骨灰盒也不過就是個木頭盒子。盒子不值錢、骨灰更讓人避之不及,所以既然不是什麽寶貝疙瘩,殯儀館也不可能去安排保險櫃來寄存骨灰。
實際情況是,殯儀館築了水泥牆,牆上密集排列著數十、數百個用於安放骨灰盒的龕。寄存骨灰盒的家屬可以花錢租用一個龕,並且在龕頂刻上逝者的名字,把骨灰盒擺放在龕上,這樣既顯得嚴肅莊重,也方便逢節祭拜。
寄存牆本身就被打扮得陰森恐怖,再加上數千年來的封建迷信,自然不會有誰閑得發慌,去找寄存牆的麻煩。
然而細心的何老三就在寄存牆上自己父親的骨灰盒裏發現了異常。
最初引起何老三注意的是,自己父親骨灰盒所在的龕周圍,有明顯的灰塵被擦掉的痕跡,骨灰盒似乎也放歪了。其實這倒沒什麽,何老三也不會迷信到以為自己的老父親在天之靈不安分,因為在其他人安放骨灰的時候,確實有可能碰到何父的骨灰盒。但因為這個不正常的現象,何老三就踮起腳尖多看了老父親的骨灰盒兩眼。這一看不要緊,著實把何老三嚇了一跳,因為骨灰盒的密封蓋似乎已經被打開了,蓋子的縫隙裏,透出一絲血紅色。